03.03 學習什麼樣的哲學,才可以解決當下人生活的矛盾?

1622355338


易經。書裡面都告訴我們了。要看的,書確實有點晦澀難懂,看不明白。

建議看下曾仕強老師將的易經的智慧。幫助我們瞭解易經是一部怎樣的書。




何紫霄


當下人生活中的矛盾無處不在。

現在,我單獨提出一個矛盾——貧富差距,也被稱為貧富不均、收入不公平等。

造成貧富不均的原因有三: 首先是你出生時先天佔有的資源不同,比如王思聰,比如貧困山區的兒童;其次就是智力差異,比如神童,比如傻子;第三是思維方式,這是唯一能夠靠後天努力培養的。

危害: 價值觀的扭曲;社會階層的固化;社會的動盪;積極性的喪失;生產效率的降低等。

哲學在生活中也是無處不在。

現在,也單獨提出一個哲學的概念——生產力,狹義的生產力就是指人類創造財富的能力。

那麼,如何利用哲學的觀點解決生活中的矛盾呢?現在就簡單列舉狹義的生產力和貧富差距這兩個不相關的概念,看看之間是否有聯繫。

貧窮: 通過努力自己創造財富。

富有: 通過努力創造更多的財富。

在這裡,生產力是自變量,貧富是因變量,而你千萬不要成為常量。



當文化插上翅膀


哲學比之科學還要重要,他是支配人類意識的能動力,會改變人們的前進方向,就如同一輛行進的車,哲學是選擇的方向;科學是能源。只有方向對了,動力的強弱,只是人們在走向光明之路上的快與慢;若方向錯了,就會滑向深淵。當代的哲學是複雜且混亂了,這與近百年來科技的迅猛發展以及人們的廣泛交流有關,但不一定能決定人類的共識,如混亂的氣流,或者正負電子,所以,就有了激烈的碰撞,這使得人類的危機感反而更加強烈。


行蹇


第一部《易經》

《易經》為萬經之首,為中國哲學啟蒙,孔子曾為它作傳,可見一斑。《易經》不是一部算卦占卜的書,而是告訴你在什麼情況下該做什麼事,讓你從易理的角度去思考問題,去解決問題!

第二部《道德經》

《道德經》為道家絕學,老子現在宇宙的層面結合實際去想問題,去解決問題。《道德經》文本以哲學意義之“道德”為綱宗,論述修身、治國、用兵、養生之道,而多以政治為旨歸,乃所謂“內聖外王”之學,文意深奧,包涵廣博,被譽為萬經之王。《道德經》是中國歷史上最偉大的名著之一,對傳統哲學、科學、政治、宗教等產生了深刻影響。據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統計,《道德經》是除了《聖經》以外被譯成外國文字發佈量最多的文化名著。

第三部《論語》

學生和孔子的一問一答,還有孔子生前所說的話構成了這本流傳至今的經典。曾經就有“半部論語治天下”的美談,解決自身問題更不是問題!


古書堂


我建議你看一下南懷瑾先生的書,他的很多著作講的是人生的哲理,可以解決生活中的很多煩惱和焦慮。當然南懷瑾先生還講解了很多佛經。如果你有興趣和能力可以看一些佛經,或者是看看南懷瑾先生對這些經書的講解,仔細看,仔細研究,會增加你的智慧,你的思想境界會有一個提高,那麼你處理事兒或矛盾的一些能力也會有所提高。





0310yang


結結繩記事後,周文王畫掛為易,孔子著了《易傳》解讀易經,民間只取了易經算卦算命的部分,實際上經典的內容是治國和安家,修身和濟世。

《易經》和《黃帝內經》一樣,是授人正確對待客觀環境的生命之書,是哲學經典。






Lily麗


儒、釋、道三家的思想精髓:

一、文化主旨

儒家文化:進取文化。

道家文化:規律文化。

佛家文化:奉獻文化。

二、做人標準

儒家文化:仁、義、禮、智、信。

道家文化:領悟道、修養德、求自 然、守本分、淡名利。

佛家文化:諸惡莫做、眾善奉行、遵 守十戒、心靈安定、運用 智慧。

三、人生觀

儒家文化:積極進取、建功立業。

道家文化:順其自然、自我完善。

佛家文化:慈愛眾生、無私奉獻。

四、世界觀

儒家文化:世界是展現才華的舞臺。

道家文化:大自然是人類賴以生存的環境,追求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的天人合一境界。

佛家文化:相由心生,世界就在自己心中;一念之差,便可創 造地獄、極樂。

五、價值觀

儒家文化:在創造物質財富的過程中實現自我價值。

道家文化:以完善的自我帶動和諧的社會。

佛家文化:在為他人獻愛心、為社會作貢獻的過程中實現個人價值最大化。

六、哲學傾向

儒家文化:入世哲學。

道家文化:出世哲學。

佛家文化:以出世的思想,做入世的事業。

七、物質食糧對精神食糧的比喻:

儒家文化:主食(如米飯、饅頭等),不吃就會餓。

道家文化:副食(如各種炒菜、湯羹等),不吃沒滋味。

佛家文化:水果(如:蘋果、香蕉等),不吃不甜蜜。


上善若水689


回答這個問題。首先要搞清楚當下生活的矛盾是什麼。生活中矛盾很多,感情、利益、家庭、人際、金錢等等,而且每個人的面對的問題和主次均不相同,沒有一種哲學思想能幫你解決所有問題,但是所有的哲學思想均能幫助你從不同的角度去認識和處理生活中的問題,對不同哲學的理解越深刻,你看待問題和態度就會越客觀越全面,認識越深刻,就越容易找到解決問題的正確方法。也許這就是所謂的認識論和方法論層面的哲學。

我下面付上中國古代哲學思想派別,供參考:

一、 老子

春秋時思想家,以“道”解釋宇宙萬物的演變,以為“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道”乃“夫莫之命(命令)而常自然”,因而“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道”為客觀自然規律,同時又具有“獨立不改,周行而不殆”的永恆意義。《老子》書中包括大量樸素辯證法觀點,如以為一切事物均具有正反兩面,“反者道之動”,並能由對立而轉化,“正復為奇,善復為妖”,“禍兮福之所倚,福兮禍之所伏”。

二、孔子

其思想以“仁”核心,以為“仁”即“愛人”。提出“己所不欲,勿施於人”,“己欲立而立人,己欲達而達人”等論點,提倡“忠恕”之道,又以為推行“仁政”應以“禮”為規範:“克己復禮為仁”。政治上提出“正名”主張,以為“君君、臣臣、父父、子子”,都應實副其“名”,並提出“不患而患不均,不患貧而患不安”觀點。自西漢以後,孔子學說成為兩千餘年封建社會的文化正統,影響極大。

三、 鄧析

春秋末法家先驅,名家。鄭國人。曾任鄭國大夫,並創 辦私學,以所作《竹刑》(寫在竹簡上的法律)教人,宣傳法治,“民之……學訟者不可勝數”(《呂氏春秋•離謂》)。他“操兩可之說,設無究之詞”,對後來辯者頗有影響。《漢書•藝文志》著錄《鄧析》,系後人託名所作。

四、 曾子

以孝行著稱。曾提出“吾日三省吾身”(《論語•學而》)的修養方法。認為“忠恕”是孔子“一以貫之”的思想。又主張“慎終(慎重辦理父母的喪事)追遠(虔誠追念祖先),民德歸厚”、“犯而不校(計較)”等。《大戴禮記》中多記載其言行,相傳《大學》亦為其所著。後世封建統治者尊其為“宗聖”。

五、子思

戰國初哲學家。姓孔,名伋,孔子之孫。相傳曾受業於 曾子。宣揚儒家道德觀念“誠”,以為“誠”是世界本原,以“中庸”為其學說核心。孟子曾受業於他的門人,將其學說加以發揮,形成了思孟學派。後世封建統治者尊其為“述聖”。

六、墨子

春秋戰國時思想家、政治家,墨家創始人。承襲殷周傳統思想形式,但增入“非命”與“兼愛”等內容,反對儒家的“天命”和“愛有差等”說,以為“執有命”是“天下之大害”,力主“兼相愛,交相利”,不應有親疏貴賤之別。處世奉行“摩頂放踵,利天下為之”精神。其“非攻”思想,反映當時人民反對戰爭的意向,其“非樂”、“節用”、“節葬”等主張,為反對貴族“繁飾禮樂”和奢侈享樂生活。又重視生產,強調“賴其力者生,不賴其力者不生”

七、莊周

他繼承並發展老子“道法自然”觀點,強調事物的自生自化,主張齊物我、齊是非、齊大小、齊生死、齊貴賤,提倡“天地與我並生,萬物與我為一”的精神境界,安時處順,逍遙自得。為文汪洋恣肆,想象奇麗

八、 荀子

其學說總結先秦諸子學術思想,對古代唯物主義有所發展。如反對天命、鬼神迷信之說,“天行有常,不為堯存,不為桀亡”,並提出“制天命而用之”思想。如以為人能通過“天官”(感官)及“天君”(心)之知覺認識客觀,並強調思維優於感覺。又認為“凡萬物異則莫不相為蔽”,為獲得正確認識,必須使心“虛壹而靜”。與孟子“性善”說相反,認定人性生來本“惡”,“其善者偽也”,有“師法之化,禮義之道”,才可以為善。其政治觀為“禮治”與“法治”相結合,堅持儒家“正名”說,強調尊卑名分,主張“法后王”(效法文、武、周公之道)。

九、董仲舒

其學以儒家宗法思想為中心,雜以陰陽五行說,將神權、君權、父權、夫權貫串為一,形成封建神學體系。其說以“天人感應”說為中心,以為“君權神授”,“天”對地上統治者經常用符瑞、災異等表示願望或譴責。又將天道和人事牽強比附,以論證其“道之大原出於天,天不變,道亦不變”觀念。還提出“三綱五常”的封建倫理,並宣揚“黑、白、赤三統”循環的歷史觀。

十、 揚雄

提出以“玄”作為宇宙萬物根源之學說,並強調如實地認識自然現象的必要,並認為“有生者必有死,有始者必有終”,駁斥了神仙方術的迷信。在社會倫理方面,批判老莊“絕仁棄義”觀點,而重視儒家的學說,認為“人之性也善惡混,修其善則為善人,修其惡則為惡人”(《法言•修事》)。

十一、王充

東漢唯物主義哲學家。論學以為“天地合氣,萬物自生,猶夫婦合氣,子自生矣”(《論衡•自然》),即“氣”之運動產生萬物。自然界之“災異”,是“氣”變化之結果,與人事無關。又以為:“夫天道,自然也,無為;如遣告人,是有為,非自然也”(《遣告》),人之生命與精神,均以“精氣”為物質基礎,“死而精氣滅”(《論死》),不承認有脫離形體而獨立存在的靈魂。

十二、 嵇康

崇尚老莊,講求養生服食之道。在哲學上,認為“元氣陶鑠,眾生稟焉”(《明膽論》),肯定萬物均稟受元氣而生。又提出“越名教而任自然”之說,主張返回自然,厭惡儒家煩瑣禮教。



彩雲南大叔


哲學是對世界的反思,可以使人深刻,一方面對事物本質進行反思,一方面可以指導生活,但有時候生活並不一定要使用到哲學,只需要一些常識就可以了。

哲學也不是萬能的,首先學哲學不等於解決了問題,學哲學只是幫助我們認識事物的本質,探討其發展的規律,從而幫助我們理解問題,對解決問題提供一定的方法論。

生活中的矛盾,比如生活中遇到各種各樣的困難,矛盾彷彿無所不在,其實還可能是我們自身認識出現了問題,既對矛盾認識錯了,或者根本就沒有什麼矛盾,只是我們一廂情願的意識狀態,所以,

我們要儘可能看清自己大腦的認識。

凡事不要刻意地劃分為矛與盾,絕對的黑與白中間,更多的是大量的灰色區域,既黑與白相混合混沌的一個狀態,所以,這個要認識到,很多事情都有大量可轉變的空間,像開車一樣,前面全是道路,關鍵是我們選擇往哪兒走。

我們更多地要考慮自己要的是什麼,願意去為之付出的是什麼,這才更加關鍵。

可以劃分兩個問題,既認知的問題,對問題一定要剖析分清,然後就是做的問題,對解決問題的方法要執行到位,逐漸縮小現實與理想狀態之間的差距。

那麼我們遇到事情時,可以問清楚自己,這個到底是自己的想法嗎,真正的情況是什麼樣子,它本來是什麼樣子,我們要學會的是思考能力,對問題的分析能力,然後對計劃的執行能力,這個是生活中完全可以的。

如果學習哲學,確實可以加強思考的深度,但更多的是,我們要學習哲學賦予我們的思考能力,不能過多地陷入對哲學問題無盡的思慮中。

當然,哲學家除外。


宇道思維


當然是學習東方”陰陽生克與陰陽五行”哲學,才能解決當今人生各種矛盾。何為陰陽生克?《黃帝內經》說 “陰陽者,天地之道也, 萬物之綱紀, 變化之父母,生殺之本始,神明之府也,故治病必求於本”。可見,東方”陰陽五行”哲學,才是世上最為完整絕對真理。因其以“天有四時五行,人有五臟化五氣”客觀存在,而闡述了世界 “天地人” 即今之“精神、物質與(人的)實踐”三個基本構成各自與相互之間完整絕對陰陽五行或因果辯證法的根本法式機理。故問天下蒼生萬物,有誰能跳出天地人三界之外?又有誰能不在五行哲學之中?孫悟空想跳出三界,大鬧了天宮結果被壓在“五行大山”之下;後來又被帶上五行“緊箍咒”,直到取經結束,完全”順從陰陽五行”佛法天條,而被封了神納入五行之後,才卸下五行緊箍咒。故學習了完整東方陰陽五行哲學,才能解決自然、社會與思維三大科學體系與各自因果辯證法的根本哲學道理。而認知了唯物、唯心或運動等 哲學,那只是講物質、精神或運動等局部的哲學原理,都不是完整絕對哲學真理。故相對哲學真理可以有許多個,而絕對哲學真理確只有這一個”東方陰陽五行”哲學一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