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3 孩子積食有什麼小妙招?

哦幾哈544


很高興回答這個問題。俗話說:“要想小兒安,三分飢與寒”。這是很有道理的。孩子的脾胃相對虛弱,一次吃太多就會積食。積食其實是一種中醫說法,是指食物在胃中,積聚起來不能消化,是由氣滯不行所形成的一種脾胃病。

而真正現實生活中寶媽判斷積食,一般都是憑經驗,那有沒有可以參照的一些特點和症狀,方便寶媽可以判斷,有章可循呢?

1、 寶寶口氣重(可能是酸臭或腐臭等)。

2、寶寶大便很臭、放屁特別臭、大便顏色、性狀忽然和以前不同。

3、寶寶臉蛋發紅,半邊臉偏燙(一般是右邊),如果有發燒情況,用手摸是不是胸口和腹部比其他地方熱,胸口、手心、腳心溫度比較高,這在中醫上叫五心煩熱,是內積化熱的症狀。

4、想想是不是吃東西后引起,有沒有吃一些不太消化的食物,有沒有嘔吐過 ?

5、一副完全不想吃東西的樣子。

6、睡覺不安穩,不停翻來翻去,還可能哭鬧,所謂胃不和臥不安,還有磨牙的 。

7、寶寶喊肚子痛,大便後就不痛了,過後可能反覆還要痛。

8、觀察寶寶舌苔,如果舌苔忽然變厚,或者一塊紅一塊白,還有黃苔,也是脾胃出問題了。

9、看鼻樑是不是有青筋,如果平時沒有,忽然出現,那離食積也很近了。

10、咳嗽。脾為生痰之源,肺為貯痰之器。積食過久,脾胃虛弱,日久就容易生痰,導致咳嗽不止。

11、反覆呼吸道感染、扁桃體發炎。積食的時候容易“化火”,而火的特性是向上的,所以就會上攻到扁桃體,小孩子就容易反覆扁桃體發炎,呼吸道感染。

程度不同病程不同表現不同,不是所有這些症狀都有,符合兩三條就基本能判斷積食。希望對寶媽有所幫助。


誰的媽媽還不是個寶寶


5個表現,判斷寶寶是否積食如果寶寶有以下 5 個表現,家長要考慮寶寶是否有積食的可能,及時帶寶寶就醫,調理身體:1. 中醫認為「胃不和則臥不安」,寶寶積食,睡覺時總是不停地翻身子,還會出現咬牙的症狀,睡眠質量很差。2. 寶寶原來胃口很好,這段時間忽然變得差了,食慾不振的情況很明顯,就要考慮有積食的可能了。3. 寶寶總會出現肚子不舒服或者肚子脹疼的情況,很可能就是積食惹的禍。4. 積食的寶寶會出現鼻樑兩側發青的現象。如果仔細觀察寶寶的舌苔,可見舌苔白且厚膩,還能聞到寶寶唿出的口氣中有酸腐味。5. 積食的寶寶還可以有噁心、嘔吐、面色發黃、精神萎靡、發熱等症狀。

寶寶積食怎麼辦?如何消食化積?

1.飲食調理

飲食上最好做到定時、定量,不要飢一頓飽一頓的,當然,所謂的定量也不一定是非要嚴格地每一餐都吃到一樣多,當寶寶偶爾食慾稍差吃得稍微少一些時,也不要強迫餵食,以免加重厭食、積食。選擇的食物要以清淡易消化的為主,少吃甚至不吃油炸、膨化的食品,晚上睡前儘量不要吃得太飽。另外,如果寶寶有積食時,家長不妨給寶寶用太子參、麥芽、谷芽、茯苓、雞內金、淮山、扁豆(兒童健脾扶正湯)煮水給他吃。

2.小兒推拿

食積的主要致病機制是脾胃運化失健,而推拿則是通過穴位的刺激而達到健脾胃的效果,清補脾、請補大腸、揉板門、捏脊,這些方法都能達到很好的健脾胃效果,家長在家操作起來也不太難。

清脾經:清脾經,或清補脾經,在拇指橈側緣自指尖至指根,操作時,家長可用左手的無名指和小指夾住小兒的手,食指和拇指捏住小兒拇指,將其拇指伸直,用右手拇指支付自小兒拇指指根至指尖來回推;

清大腸:大腸經位於食指橈側緣,食指根部至食指尖之間,操作時爸爸媽媽用自己的左手先將小兒左手的五指固定住,暴露出食指橈側緣,以右手拇指或食指,由指根推向指尖,此為清大腸;

揉板門:板門,又稱“脾胃之門”,位於手掌大魚際之處,以操作者右手大拇指指端或螺紋面接觸板門穴,輕揉該穴位;

捏脊:讓孩子俯臥在床上,露出脊部及腰骶部,先用手掌在脊上輕輕按摩2-3遍,使其肌肉放鬆,氣血流通,然後再用雙手拇指指腹與食指、中指指腹對合,夾持肌膚,拇指在後,食指中指在前,接著用食指、中指向後捻動,拇指向前推動,雙手沿脊柱兩旁,從脊柱下段的尾骨開始,連續向前移動,一直推捏至背部頂端,頸椎部難以進行捏脊的部位可用一手或兩手的拇指指腹進行推擦,以加強刺激,也可以拇指與食指對應用力,捏提項頸後肌肉。

另外,摩腹也是一種簡單而有效的方法,家長可以先搓熱手掌,然後順時針給寶寶慢慢按摩腹部。

3.適當的運動

適當的運動有助於促進胃腸蠕動,幫助消化,所以,小孩最好能保證每天1-2小時的戶外活動時間。


快樂的小瑞雪


俗話說:“要想小兒安,三分飢和寒”。我們的老祖宗智慧無窮,的確,寶寶體質特殊,再好的東西也不能吃得太多,否則很容易造成孩子“積食”。今天貓哥諮詢了中醫專家,並參考了民間智慧,“寶寶積食全攻略”,拿走不謝!

積食的表現

  • 寶寶在睡眠中身子不停翻動,有時還會咬咬牙
  • 食慾不振,厭食
  • 寶寶經常不明原因的哭鬧
  • 寶寶常說自己說肚子漲,肚子疼
  • 可以發現寶寶鼻樑兩側發青
  • 舌苔白且厚,口臭
  • 大便乾燥
  • 肚腹脹熱
  • 手心腳心發熱
  • 發燒

如果你的寶寶有上述症狀,很可能就是積食了。


化解積食常用推拿按摩方法

  • 按摩脊椎

讓孩子趴在床上,夏日可脫去上衣,露出背部。媽媽用兩手拇指、食指和中指,沿孩子脊椎兩旁二指處,從尾骶骨開始,慢慢地向上捏按,一直到頸部,由下而上連續捏3~5遍,堅持早晚各一次。

手涼的時候,先塗上嬰兒油,搓熱雙手,然後再開始捏脊,力度適中。通常你會發現,寶寶非常享受這個過程。如果寶寶有煩躁的表現,那就暫停吧。

  • 按摩腹部

媽媽先搓熱手掌,以寶寶肚臍為圓心,順時針給寶寶慢慢按摩腹部30下左右。

這是一種被動操,可以促進寶寶的腸蠕動。寶寶通便後,排除了火氣,積食引起的發燒症狀會慢慢消失。


應對積食的食療方法

  • 糖炒山楂

功能:清肺、消食。尤其適用於對付吃肉過多引起的積食。

做法

取紅糖適量(如寶寶有發熱的症狀,可改用白糖或冰糖),入鍋用小火炒化(為防炒焦,可加少量水),加入去核的山楂適量,再炒5~6分鐘,聞到酸甜味即可。每頓飯後讓孩子吃一點。酸酸甜甜,味道可好啦!

小貼士

用糖炒總覺得麻煩,給寶寶煎服山楂湯也很有效果。買些新鮮山楂,洗淨取適量切成小塊,放入燉鍋中小火煮3~4小時,煮出湯色後,用乾淨紗布過濾果塊和雜質,根據寶寶的口味,稀釋或者加少量糖,讓寶寶當成水喝。有時如果沒有買到新鮮山楂,就買些未加工過的山楂幹代替,用高壓鍋大火滾燒後轉小火淬制汁水,給寶寶服用。


  • 山藥米粥

功能:適用於小兒積食不消,吃飯不香,體重減輕,面黃肌瘦。

做法

取幹山藥片100克,大米或小黃米(粟米)100克,白糖適量。將米淘洗乾淨,與山藥片一起碾碎,入鍋,加水適量,熬成粥。

小貼士

如果去藥店買幹山藥不方便,可以在超市裡購入新鮮山藥,以鐵棍山藥為佳。除了熬粥,山藥還可以炒著吃,味道粘滑,但消食補氣效果也是不錯的。


  • 白蘿蔔粥

功能:開胸順氣,健胃。對小兒消化不良、腹脹有療效。

做法

白蘿蔔1個,大米50克,糖適量。把白蘿蔔、大米分別洗淨。蘿蔔切片,先煮30分鐘,再加米同煮(不吃蘿蔔者可撈出蘿蔔後再加米)。煮至米爛湯稠,加紅糖適量,煮沸即可。

小貼士

白蘿蔔本就是清涼敗火的食物,但可能是因為味道的緣故,寶寶並不愛吃,現在放在粥中,又加了紅糖,寶寶愛吃多了。


大白熊孩子育兒


首先我們要先判斷孩子去是否積食,及時發現寶寶積食症狀,可以依靠“五看一摸”:

一看胃口:積食的寶寶早期常表現為胃口變差,什麼東西都不想吃;積食時間較長的寶寶,可能總有飢餓感,但真的給東西他們吃,他們依舊胃口不佳。

二看睡眠:吃和睡有著密切的關係,如果寶寶總是出現睡不安穩、磨牙、趴睡、煩躁等表現,家長也要看看寶寶是否積食了,考慮是否睡前吃得太飽了、是否吃了太多生冷、熱氣的食物?

三看大便:當食糜積滯於胃腸,久而久之化熱,可使胃腸功能紊亂,出現腹脹腹痛,大便秘結不通、乾硬呈球的便秘等症狀,大便味臭。

四看面色:喜食生冷寒涼食物而積食的寶寶,常可表現為面色發青,尤其是鼻樑兩側。當家長看到寶寶鼻翼兩側有“青筋”時,除了要排除鼻炎等過敏性疾病外,也要考慮是否積食。

五看口腔:口腔要看舌苔和聞氣味,積食的寶寶舌苔中間常白且厚,尤其是舌的中間和後面,張口時還可聞到口氣。

六摸手心:手足心熱說明有內熱,如果寶寶沒有發燒,出現手心腳心燙燙的,則有可能是寶寶積食了。

如果發現寶寶有積食,家長可以通過運動和飲食調理來應對。適當的運動有助於促進胃腸蠕動,幫助消化。所以,小孩最好能保證每天1-2小時的戶外活動時間。

積食因脾胃失調 推拿可健脾胃。推拿則是通過穴位的刺激而達到健脾胃的效果,清補脾、清補大腸、揉板門、捏脊,這些方法都能達到很好的健脾胃效果。



均爸育兒


每個孩子都會出現積食,家長也都很苦惱,小孩積食後需要做到以下幾點:

預防小孩積食,養成良好進餐習慣,不要過多進食肥膩以及生冷、刺激、辛辣等不容易消化食物,尤其油炸食品、膨化食品、零食

如果孩子已經出現積食,暫時不要再喂更多食物,最好讓小兒適量做運動,吃一些清淡的食品。口服促進腸胃消化食物或者藥物,使用時需要諮詢醫生



我的小樂兒


如果孩子出現了積食,就會表現為肚子非常脹、腹痛,大便有不消化的奶瓣或者食物。孩子嘴裡的味道也比較重,常常有酸腐的味道,舌苔往往非常厚膩。針對於兒童的積食,可以採用下面的按摩手法。首先,順時針按揉兒童的腹部,因為順時針按摩腹部可以促進胃腸道的蠕動。胃腸道蠕動加快以後,集聚在兒童腸道中的食物就會有效的排出。這樣對於兒童積食的改善是非常明顯的。順時針按揉兒童腹部10分鐘左右就可以了。其次可以給兒童按揉足三里穴,足三里穴位於兒童的小腿部,在髕骨下緣的三寸處。家長可以用大拇指按揉兒童的足三里穴。一般來說,按揉10分鐘左右也就可以了。



墨墨的家庭事


怎麼辨別小孩子積食?

積食是指寶寶乳食過量,損傷了脾胃,寶寶常有以下表現:

1、寶寶表現為厭食,對食物不感興趣,一頓飯要吃很長時間。

2、寶寶消化功能不好,表現為腹脹、大便乾燥或腹瀉。

3、寶寶免疫力低,經常反覆感冒、咳嗽。

4、寶寶睡眠不好,很難哄睡著,或是睡著了也不踏實。

5、媽媽和寶寶對話時,會聞到小傢伙口中的酸腐味。

寶寶積食怎麼辦?

1、給寶寶喂些山楂水:媽媽可將山楂洗乾淨後切成小塊,放入燉鍋中小火煮熟,之後根據寶寶口味加些冰糖給寶寶適量服用。

2、給寶寶做些山藥粥:山藥有調補脾胃,滋陰養液的作用,對調節寶寶積食十分有益。

3、給寶寶做些白蘿蔔粥:白蘿蔔有順氣,健胃的作用。對調節小兒消化不良,腹脹特別有療效。媽媽給寶寶準備輔食時,不妨給寶寶準備一些白蘿蔔粥。

4、給寶寶捏脊:媽媽讓寶寶趴在床上,露出背部,沿寶寶脊椎兩旁二指處,用兩手拇指、食指和中指從尾骶骨開始,將皮膚輕輕捏起,慢慢地向前捏拿,一直推到頸部大椎穴,由下而上連續捏幾次即可。

5、給寶寶按摩腹部:媽媽可先搓熱手掌,然後順時針給寶寶慢慢按摩腹部數十下,最好早晚各做一次。



誰忘了誰的承諾


"可以採用推拿療法,如清胃經、揉板門、運內八

卦、推四橫紋、揉按中脫、足三里、分腹陰陽,用

於乳食內積證。食積化熱的,就上述穴位加上清天

河水、清大腸。脾虛夾積的話要補脾經,運內八

卦、揉中脫、推大腸,揉按足三里。針灸療法的話

可以取足三里、中脫、四縫。乳食內積加天樞。積

滯化熱加曲池。脾虛夾積加胃俞,每次取3-5穴,

中等刺激,不留針。


宣芸燚


因為小孩吃東西不懂節制,又很貪吃,所以很多孩子存在積食問題。有積食的孩子往往伴有口臭,大便乾燥等症狀。那麼孩子積食有哪些小妙招呢?

一是調整飲食,給清淡、好消化的飲食,尤其是睡前儘量不吃任何東西。二是每天晚上捏捏脊,捏的力度要稍大一點,一般是捏3至7天,看看積食症狀有沒有緩解。三是可以採用食療法。

山藥米粥

食材:山藥片、大米或小黃米、白糖

做法:取山藥片100克,大米或小黃米100克,白糖適量。將大米淘洗乾淨與山藥片一起碾碎,入鍋,加水適量,熬成粥即可。適合小兒積食不消、厭食、體重減輕、面黃肌瘦等表現。

糖炒山楂

食材:紅糖、山楂

做法:取紅糖適量(如寶寶發熱,改用白糖或冰糖),入鍋用小火炒化,加入山楂(切開,留核)適量,再炒5~6分鐘,聞到酸甜味即可。每頓飯後適量服用。本方尤其適合化解吃肉過多引起的積食。



鮑鮑媽媽


你好,很高興回答你的問題,可以給孩子吃一些山楂或者喝酸奶,多吃一些高纖維水果,比如火龍果,蘋果之類的。吃一些益生菌,可以用山藥小孩熬點粥喝,山藥有利於脾胃的消化,可以增強孩子的胃口。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