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5.18 開發商做大戶型成本減少20%,武漢剛需要被趕出新房市場了?

不可思議!67%的網友【 關注 】億房網後,都買到房了!私信回覆【購房】,帶你進購房群。


最近有一種心酸的說法,說剛需就快要被趕出新房市場了。

如今武漢大多數樓盤開盤中,很少能看到90平以下戶型,它們似乎只活在“這個爆改80平老房子驚豔了無數人!”“XX區僅剩的絕版小戶型手慢無!“這樣的標題中。

但,最近紅火的驚動了住建部的成都樓市,又將小戶型再次拉回到了人們的視野中。

住建部約談中指出,要有針對性地增加有效供給,抓緊調整土地和住房供應結構,大力發展中小套型普通住房。

何謂中小套型普通住房?國土部規定:中小套型房指的是即90平米以下戶型。

說到這裡,就有必要提起曾經推行了十年的70/90政策。通俗的說就是新建住房建面90平以下比重,必須達到70%以上,大致在2、3年前被終止。

如今重提發展中小套型普通住房,不免有人想問,70/90政策會重出江湖嗎?90平米以下住宅會重回市場嗎?

開發商做大戶型成本減少20%,武漢剛需要被趕出新房市場了?

住宅需求轉變 90平以下住宅已經被淘汰?

武漢市場上,90平以下戶型確實所剩不多。除去部分剛需片區,大多數戶型的起步面積均被設置在了100平以上。

據億房網研究中心數據顯示,2017年武漢新建住宅成交中,60平米以下住宅供應下降62.6%。從面積段上來看,100平以下面積產品供應量整體下滑,60平以下戶型供應下降最多,從戶型類型來看,小三房及兩房、一房產品供應全面下滑。

開發商做大戶型成本減少20%,武漢剛需要被趕出新房市場了?

目前,60平米以下小戶型新房住宅正被公寓產品全面替代,而60-100平中間段產品需求由存量房市場補位。

這就是為什麼有人會說,剛需被趕出新房市場。

但反過來我們卻想問問,如今的剛需真正需要的依然還是90平以下的小戶型住宅嗎?

房間數量越多越好 購房者不再需要小戶型?

過去,對於無房人群來說,總價低的小戶型是優先選擇。

在今天,“六個錢包”加持下的80、90後首次置業人群,簇擁著消費升級的大潮,又不得不顧及限購帶來的換房成本,購房思維從早年的先上車,開始慢慢朝著小跳躍的一步到位轉變。

這個啃老、奢侈的鍋80、90零後們表示背的也很冤,錢包的緊實使人們的消費意識開始逐步超前。二胎政策執行至今,一般人的家庭結構演化進程大致是這樣的:

第一階段:父母+獨生子女

第二階段:夫妻

第三階段:夫妻+孩子+帶娃父母

第四階段:夫妻+2個小孩+帶娃父母

開發商做大戶型成本減少20%,武漢剛需要被趕出新房市場了?

但凡是自住需求的群體,婚房的計劃中必然提前考慮到孩子的居所,甚至提前考慮到二孩的居所。同時快節奏的生活及父母出資購房,讓不少家庭成為三代居,換房成本的增加,讓這些本來應該在首次改善中考慮到的問題,被提前到了首次置業。

剛需對戶型的要求已被拔高至大三房、甚至緊湊型四房,二房已經逐漸無法適應主流人群需求。

無論是極致的超小戶型還是首置變首改的一步到位,市場的選擇都讓中間面積段變得非常尷尬。

將越來越多的房間塞入越來越小的面積,買房者因為囊中羞澀,或許還願意犧牲舒適度棲身極限剛需小三房,但對於開發商來說,建造成本的陡然上升,就更“肉痛”了。

地價高企 開發商做大戶型成本減少20%

極致小三房在過去幾年內有過一段非常高光的時刻, 70/90政策施行的十年內,不少品牌開發商都設計出過出彩的小三房戶型。

但不得不說,這些高光背後往往都帶著成本總和設計公司的血淚。

據一位非常接近成本控制的甲方人員透露,80平建小三房會很‘肉疼’。相比於140平左右的大戶型,成本往往要增加20%左右。

開發商做大戶型成本減少20%,武漢剛需要被趕出新房市場了?

小戶型帶來的總套數增加,最直觀的就是間牆建設面積增多、廚衛數量增多。戶數增加帶來的市政設施容量增大,水電、停車位配置增加,都將直接加築在建築成本上。

同時,房間數量增加又需要保證居住舒適,設計成本與設計難度也增加了不少。

對於中小戶型來說,房間數量的增加必然導致每個房間變的侷促。假如要增加舒適度,把面寬做大、樓間距拉寬,不可避免的會涉及建築密度的問題。全部或大部分都設計成小戶型,往往還達不到規劃中應有的建築面積就已經容積率爆表了。

同一塊用地,選擇1000套100平方米的戶型與選擇1200套80多平方米的戶型相比,節省的成本是肉眼可見的。

同時,小戶型還存在客群定位困難、舒適度相對較低、溢價率低等缺陷,在地價企高、房子又不愁賣的今天,選擇開發難度相對較低的大三房,也不難理解了。

90平以下的房子不會再回來了?

如此看來,真的是供需兩側集體投票,將90平以下住宅聯手趕出了新房市場嗎? 是否它已經成為過氣產品,可以消失在歷史的滾滾巨輪之下了?

首先我們回到“房住不炒”上。這個大方針中,有一點十分值得推敲:針對不同收入、不同區域的差異性,根據分層、分城施策原則,精準界定不同類型住房產品的屬性。

剛需群體針對90平以下小戶型的需求改變了,但改善人群對於90平以下品質兩居的需求依然存在,部分高端人群對於核心地段的小戶型需求同樣也存在。

同時,根據不同屬性住房需求特點,構建租購併舉的住房制度,也是將如今的居住需求進一步細化,90平以下住宅需求中也將分為三種不同的衍生產品:

基本居住需求將由租賃市場、共有產權房、集體住房等形式承載;

老年改善需求將有小戶型少房間數量的品質住宅可供選擇;

同時,核心地段的高端公寓項目,也將成為專門針對高端改善或第二居所的選擇;

因此,我們不能單純地說多少面積段以下的需求被拋棄了,而是此前適應市場需求的90平小三房的產品已經不符合今天的市場需求了。

有一種戲虐的說法,單純房間數量的增加,是買房時的偽消費升級,真消費降級。

在將來住宅開發的過程中,對產品設計的要求將會變得更高,不再僅僅是戶型面積大小的劃分,房間數量、不同房間大小、功能分區的設計,都將需要針對不同客戶群體作出更細緻的區分。

此外,客戶的全生命週期這個概念在如今被越來越多的被提及。但目前更多的是在社區設計的範疇之內,針對不同年齡段的業主設計相應的商業設施及公共設施。在住宅本身的戶型設計之中,如若能考慮到一至兩個階段內的場景需求,減少客戶換房成本,也將成為打敗競品的關鍵之一。

對於小戶型,你有什麼想說的?歡迎在評論區留言與我們討論。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