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5.19 高淨值人群強烈共鳴:我們需要怎樣的私募股權基金?

前言

週一,“聰明投資者”發佈了一篇文章,一位名為“投資的輪迴”的資深投資者,在一個高淨值群裡寫了一段非常有價值的個人投資感悟(點擊詳看: )。

“投資的輪迴”做了近20年投資(加上股票投資),買過20多個私募(包括券商資管和專戶“一對多”)和60、70只公募產品。同時,他也買了不少私募股權產品。

週五,應群友的要求結合自己的經驗,“投資的輪迴”寫了另一篇關於股權投資的文章,他的感受是,“其實總的一級市場還是很灰色的,遠沒二級透明。”

這兩年,早前蓬勃發展的私募股權基金相繼開始到期,各類產品問題開始暴露。

“投資的輪迴”站在投資者角度的理性思考,有投資者的無奈,也反應私募股權基金的痛點,在高淨值群裡引起強烈共鳴。“聰明投資者”經授權刊發。

歡迎私人銀行、私募股權基金管理人、信託和其他第三方理財機構,一起探討,如何面對和解決投資者的痛點,讓市場健康有序成長,真正對中國實業經濟起到資源優化配置的引導作用。


試著自己去投資,我們需要怎樣的私募股權基金?

文 / 投資的輪迴

中國的股權投資基金對國內個人投資者大面積發行大約始於2010-2011年。起因是2009年創業板成立後,相對寬鬆的要求使得創業企業上市變得更容易,上市後企業股權獲得十幾倍甚至幾十倍的增值。

巨大的財富效應瞬間點燃了一級市場,人們似乎發現了一個金礦,各路資金紛湧而入,一個前所未有的暴富神話彷彿正在上演。

轉眼,八年就要過去了,當初5+2的產品已經開始到期,當初攜重金殺入的投資者現在還好嗎?

列夫·托爾斯泰的《安娜·卡列尼娜》開篇第一句這樣寫到:所有幸福的家庭都是相似的,不幸的家庭卻各有各的不幸。

很遺憾,在購買股權投資基金上,不幸的家庭要遠遠多過幸福的家庭。有些人最終只拿到了幾個點甚至不如貨幣基金的年化收益,有些人還在為產品能夠回本苦苦掙扎,有些人在四處奔走維權,更多的人卻只能仰天長嘆。

這個行業充滿了謊言、欺詐、勾兌、貪婪、憤怒、無奈和沮喪,這是資本巿場上最深的一潭水。

很多人在質問為什麼當初路演時承諾的五倍八倍的收益率只是鏡花水月?為什麼投進去好好的一個企業在短短的一二年內就收入利潤嚴重下滑,虧損、破產、跑路,官司纏身業績不達標無法回購?

為什麼基金管理人的那一套看似嚴密的投前投後風控沒有起到任何作用?為什麼基金管理人告訴你這筆投資已經血本無歸了,那邊企業還在正常經營吃香喝辣?

為什麼你依賴的銀行、三方財富這些中介沒有發現任何問題並採取措施?為什麼所有的風險都讓最不知情的投資者承擔,而即使產品不佳管理人和中介還可以心安理得的坐享鉅額管理費,繼續路演說著同樣的謊言去忽悠下一波人?

獲得真相總是極為困難的,艱辛與無助,屈辱與痛苦不足為外人道。

幾年前,我開始嘗試自己投資,不是吃飽飯沒事幹,只是想從中得到答案,投資者到底需要怎樣的股權基金?

以下是我的一些思考,拋磚引玉,供大家探討。

1,投你熟悉的人和事。

首先你要找到靠譜的人和機構。

股權投資是一個手藝活,能夠投到優秀的企業是管理人能力、人脈、性格、經驗和運氣的綜合體現,既偶然也必然。

因為熟悉而瞭解,因為了解而信任。當你要通過別人的幫助來進行投資時,你當然首先要了解這個人,包括他的過往和現在的狀態。

一個保守的人他的投資也一定是保守的,一個激進的人他的投資也必然激進。

機構就複雜一些,他往往有多個合夥人,每個合夥人的風格又各有不同,你要確保你投的那個產品主導的那個合夥人符合你的價值觀。

用現在比較流行的一句歌詞就是:確認過眼神,我遇上對的人。這些光靠寥寥數面或只是聽一場路演看個PPT是遠遠不夠的。

你甚至應該讓他把投資業績的全貌,一個或數個經歷完整週期的產品的各項數據完整的呈現給你看並加以分析。

這是不是聽起來很麻煩?對的,麻煩就對了。

前面越麻煩,後面才會少麻煩,並減少被坑和溝通的成本。一個你覺得不舒服的人他的投資你也不會覺得舒服。

也許有人會說,有些人很牛的,怎麼會提供。我想不會的,他既然到市場上來募錢,你是他的準客戶,他當然會樂意提供,他要你的錢你要他的人,彼此深入溝通了解不是公平合理嗎?

如果真不願意,那麼各花入各眼,多你一個不多,少你一個不少,彼此何必強求呢?

其次,投你熟悉的企業。

我投某一個科技企業,是因為我身邊有這方面的行家,他們甚至會購買相關的產品,知道他們的競爭力和市場需求。

我投k12教育是因為自己的小孩就要上各種興趣班,知道優秀的培訓機構有多麼一位難求,知道他們的自主提價能力有多麼強,知道這個市場有多大。我就是終端用戶,我能理解他們的商業模式。

同樣的,我不認為大多數機構有足夠的人才擅長把握各種機會,有些人擅長做製造企業,有些人擅長互聯網,有些人擅長醫療,有些人擅長教育,有些人擅長消費......

只有你能夠理解投資某一類企業的邏輯是什麼,你才能更好的和機構交流,當發現問題時才不會各說各話。

每個人都應該找到和自己匹配的方式進行投資。

2,要守住常識和儘量保住本金。

股權投資最重要的常識是什麼?那就是大多數企業是走不到最後一步的—IPO。

一級市場囤積著幾萬億資金,每年投資的企業幾千上萬家,而A股每年只能上幾百家,能在香港和美國上市的也非常有限。併購和老股轉讓可能會更多一些,但加起來依然不足以覆蓋這些企業。

你可能面臨的情況是:無ipo無併購無轉讓的三無企業。

那麼當你投資時就要考慮如果這些路都走不通時,企業是否能夠依靠自身的現金流靠分紅把你的投資拿回來,企業家是否有能力和意願去回購你的股份。

一個公司的產品能夠先款後貨或者帳期很短,交易對手實力雄厚信用良好,利潤率很高又年年增長的企業,即使他不上市不被併購你又有什麼好擔心的?你向老闆提出回購,他還巴不得呢。

相反,為什麼很多簽了對賭回購協議的企業,最後卻無法執行,對簿公堂贏了官司也拿不回錢來,大家真的應該好好想一想。

我從來沒想過會投到一個偉大的企業或獨角獸,命裡有時終須有,命裡無時莫強求,與其做這個夢,不如想想在最壞的情況下你能不能把錢要回來。

做一個假設,一個兩個億的基金,投了十個企業,每個二千萬。每當你有一個企業血本無歸,就需要另一個企業翻一倍才能打平。

有人講只要能投中一二個十倍股,其他都是平平或垃圾也關係不大。姑且不論你能不能投中十倍股,就算有個把,扣除管理費用、稅收和業績提成,你還能剩多少年化收益?

更別忘了,某些基金是按單個標的收取業績提成的哦,贏的先分虧的不補。

所以,決定一個基金的收益好壞並不在於你是否投了一個明星,而在於你投了幾個垃圾,這也算是木桶理論的另類應用吧。

3,投前投後管理的目的是為了發現風險。

有些機構在交流時會說我們投賽道和風囗。

我們發現這個創業者和他的團隊很強,有很好的產品和市場,我們投了他,然後利用我們的業內資源幫助他引進人才、調整戰略和商業模式、引進新的融資迅速成長,我們為創業者服務給他們提供保障,我們的附加值是非常高的。

這當然很高級,但我不是太瞭解,我想說個比較低級的。

開篇時我講了,為什麼一個企業投入前還好好的,投入後馬上就不行了?為什麼一個企業投入前利潤不錯,投入後收入利潤就會連續下滑,甚至破產、跑路?為什麼簽了對賭但無法回購,企業主沒錢還你事先不知道呀?

我看過不少基金的盡調和風控流程,真的很詳盡很規範,如果讓我幹我肯定做不了。

但我不知道他們是怎麼執行的,事實上的盡調和投後是怎麼做的,我來舉二個身邊的例子吧,看看草根是怎麼幹的。

一個企業該如何盡調呢?

我的朋友甲對我說,你投一個企業看什麼行業報告、看看企業三表、拜訪一下上下游企業、訪談一下企業高管這些都不是充要條件,這只是一個流程。

你要做的是去查下他有幾套房子,有沒有貸款,企業一年交多少稅,有沒有行政處罰和經濟糾紛。

你要想辦法打聽一下這個人的口碑和人品,你要和他喝酒品茶聊家常,看看他怎麼對待事業和家庭,夫妻和不和睦,甚至有沒有小三。

你要記住你投的不只是企業,還是人,一個企業行不行就是看舵把子,人行企業就行,人不行再好的行業也沒用。

他為了投一家企業,派人在廠裡待了一個月,自己到倉庫盤貨看出入庫單,自己去數拉貨的車去和司機聊,請工人吃飯讓他們講老闆的是非,這怎麼看起來股權投資也是一個髒活累活苦活。

當然,那些投風口和賽道的企業可能套路不一樣,有些優秀的基金他們的合夥人經過初創的奮鬥後早已經財務自由,忙著打高爾夫、演講和出席論壇,很忙。

他們只看大生意,有些盡調就讓剛入行沒幾年的名校生來幹了。他們吹著空調、在咖啡館談幾千萬的生意,在飛機上看看審計報表,去公司聽個路演交流一下,然後按公司流程走一遍,報告一寫,投決會一上,齊活。

我的朋友乙是一個專業保守的投資人,他曾經投過一個山東的化工企業,這個企業產品適銷對路,剛剛又新增了產能,企業負債不高,當地政府相當扶植,正準備把企業列於擬上市對象,我的朋友卻退出了。

我不解,問他為什麼?

他告訴我他們在一次回訪中突然發現企業主的兒子買了一輛邁巴赫,繼而他們做了一些調查發現企業主的夫人和兒子想把企業賣了,企業主並沒有同意卻將大筆的股份轉讓給了兒子,大股東易主,但顯然兒子無心事業。

在這樣的情況下,在一個遠離自己的省份,事情變得不可控起來,所以雖然企業經營沒有任何問題,他們仍然決定退出。

可能這點事在很多人看來都不是事,但他們卻覺得是風險,這種敏感度對於定期打打電話聽下彙報等下報表去廠裡溜達一圈的年輕投後來說會有嗎?

4,要投就投前幾輪。

股權投資又叫風險投資,由於缺乏流動性,在退出前他始終充滿了風險。

我是不投cdef 輪的,為什麼?因為沒錢。每一個企業都是從初創到成長到成熟到衰退的,風險投資大多集中在前二個階段。

對於個人來講,天使投資風險巨大收益也巨大,VC的AB輪,或者有些人搞了Pre-A和A+,這是一個黃金時期。

企業在快速增長開始展現曙光,有了收入市場和利潤,你能看得清楚一些了,但又不是太清楚,這時候的估值還不太高,企業家歡迎你,你也有更多的方式選擇退出。

如果說剛開始投資時大家還不太懂,那麼現在對於我是不明白為什麼有那麼多人選擇後幾輪進去的。

很多基金的募資規模已經很大了,他的體量決定了他沒辦法投前幾輪,我猜想很多人可能是認為後幾輪離ipo很近了,時間比較短。但問題是誰告訴你後幾輪投完就一定能上市的?

對了,有回購,上不了有回購,不過,樂視體育和影視也有回購的,回購不了咋辦?

可以明確的是後幾輪投進去幾乎就只有等上市了,上了你也未必有多少油水,這不,眾安在線、閱文集團都相對高點跌了近40%,二級市場的臉那是說翻就翻。

如果你這麼想投後期,幹嘛不買騰訊和阿里呢?沒上市按成本算,上市了按市值算,手上大把的獨角獸,主業還增長強勁,流動性還好,又不和你分成,對不?

5,退出才是王道,沒有退出的估值都是耍流氓。

一個基金是有期限的,到期前理論上都應該退出,不管你用什麼辦法。

有些基金給你的報表挺好看的,幾倍的退出收益,但仔細一瞧,大部分都是帳面估值,有的按後一輪投資的估值算,有的按上市可以企業估值算,但退出率只有百分之三四十,其他呢,趴著呢。

我有時候在想,如果企業這麼被看好,那你找個下家或發個基金接走好了,打個折也行啊,都到期了,錢讓別人賺好了。

後來想想,這隻紙上富貴啊,誰願意接呢。

你看看摩拜美團最後進去時,只讓創始人和早期的退出,後面幾輪的一個也不讓退,人家又不是傻子,利潤都沒賺錢,會讓你套這個利?

餓了嗎被阿里全現金收購時,某大佬不是發文大聲感謝嗎?為啥,總算解套了。

有時候中國那些獨角獸們真應該感謝BT雙雄爭霸,不是因為這二個大金主要卡位,真要餓死了。

6,道德風險才是最大的風險。

很多基金的運作是極其不透明的。他既不告訴你為什麼要投,也不告訴你投了後發生了什麼,等到山窮水盡油盡燈枯時投資者才恍然大悟。

這中間用基金的錢做自己的宣傳,用基金的錢請客送禮,用基金的錢報銷自己的費用,更有變本加厲者和被投企業做交易拿回扣,管理不作為複製粘貼欺騙投資者,然後企業紛紛倒灶你也拿他沒辦法。

一句話,投資有風險,我也不想啊,然後做個樣子打打官司,然後什麼也沒追回來,反正也沒人管,你有這個精力能力去調查取證嗎?

這種風氣還會互相傳染有樣學樣,募投管退,能募就好了,後面的事,七年後再講。

所以剛開始的時候基金一千萬起,後來500、300、200、100,為什麼?前面的韭菜割完了,後面的又少又矮,沒得割了唄。

7,最後,和金融中介們講幾句。

曾經銀行、三方、信託和券商是募集股權基金的四大主力。

後來發現個人投資者太煩,就轉向機構企業、政府的種子基金、行業引導基金。

但很快發現這個錢也不是這麼好拿的,就又轉向個人,還自己搞了不少FOF。

事實呢,募資量還在不斷下滑,因為沒有賺錢效應啊!一個基金,動輒七到十年,這是什麼概念?

2015年的統計數據、中國人的平均預期壽命是76歲,也就是說一個投資者一輩子的十分之一時間要在這個產品上度過。

一個人如果不是富二代,他至少要在35到40歲才有能力投資一個股權產品,然後循環往復,一輩子也不可能投幾次,如此重要的一項投資你能給他帶來什麼呢?

每年2-3的管理費你要和管理機構分成,業績提成你要切一塊,但你們提供了哪些服務呢?

除了把投資機構語焉不詳的報告轉發一下,可曾兢兢業業勤勤懇懇為投資者看家護院,當基金出現問題時可曾挺身而出為投資者分憂解難極力維權?

屁股終究是決定腦袋的,拿人家的手短吃人家的嘴軟,更何況還有別的道不清說不明。

不要忘了,你所有的收入都是投資者給的,食君之祿忠君之事,可曾想過竭澤而漁?

有些人說,只有我們才能拿到那些頂尖機構的份額,股權市場就是5%的人賺走了95%的錢,沒有我們你什麼也投不到。

也許是,不過不要忘了,沒有投資者的錢聚沙成塔,你們在那些頂尖機構面前什麼也不是。

股權投資,是用投資者的錢實實在在的支持實體經濟,他們付出了成本犧牲了流動性耗費了光陰,不是應該獲得他們應有的回報嗎?

投資本就應該風險共擔利益共享,風險是你的利益大家分,而且還要先分多分的行為終究是無根之木無源之水,不會長久。

以上種種,就像我的標題,我們到底需要怎樣的私募股權基金?我相信每個人都會有自己的判斷。


聲明:凡註明“聰明投資者”的作品,版權均屬聰明投資者。未經授權嚴禁轉載、摘編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違者必究。所有文章旨在記錄和傳遞信息,不代表“聰明投資者”贊同或反對其觀點。

高淨值人群強烈共鳴:我們需要怎樣的私募股權基金?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