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5.07 高曉鬆VS樊登讀書會,我挺高曉鬆!

如今的微信互聯網上熱文倍出,各領風騷三五天,比如昨日又有一篇名為《騰訊沒有夢想》的文章刷屏,洋洋灑灑萬字長文,為企鵝和小馬哥操碎了心。

也是醉了。。。

議論別人有沒有夢想就像議論別人有沒有內褲一樣,本就是一件非常蛋疼的事,人生最無聊的悲劇就是如此,你沒有人家的錢多,還沒有人家的才華和勤奮,也沒有人家的成就,卻有人家沒有的閒工夫,嘬著牙花子瞎操心。

人家企鵝的總裁劉熾平就說了,“騰訊是一個比作者想象更大的組織和生態,每一個部分都在追求自己的理想。把騰訊簡化成一個產品的得失,一種戰略的部署,一個人的意志,都是太狹隘了,忽視了無數產品團隊的努力。”

所以說,人醜就要多讀書,燕雀安知鴻鵠之志!

高曉松VS樊登讀書會,我挺高曉松!

說到讀書,就得說說時下赫赫有名的樊登讀書會。

這是一家把讀書做成生意,還做得很成功的商業機構,那麼有多成功呢?

光是去年雙十一一天,它就賣了1億的會員費。

功夫不負有心人,你看,一個人要是有心下功夫,每年講50本書都能收好幾億,如今的樊登讀書會在全國會員人數已超過180萬。目前已在中國境內成立15個省級分會,198個城市級分會、3000多個代理商(數據來自網絡),老方的朋友圈就經常看到轉發讀書會的信息。

但是生意就是生意,其本質還是一筆交易,問題是那些慕名買書的人未必比之前更明白,甚至在讀書會後變得更糊塗。

而這個問題,與我們的生活更近,是值得好好議論一下的。

高曉松VS樊登讀書會,我挺高曉松!

“聽了許多道理卻依然過不好這一生,那還怪道理嘍?”

話說在近期的《奇葩大會》上,樊登讀書會發起人、央視主持人樊登和高曉松有了個爭議。

先看下樊登在節目上的金句:

"讀書不是一個業餘活動,讀書是必需品,讀書是個要命的事兒"

“我變成了一個特別人類,就是人們只要跟我在一起超過十分鐘,基本上就會覺得讀書很重要”

“我在樊登讀書會創業的過程當中,所做的每一個決定,都有理論依據,我所做的每一件事,我都能告訴你,這是哪本書裡寫的”

“書裡寫的未必都對,但總比你瞎想強”

“如果你覺得在生活中有任何困難,都一定有一本書等著你”

...

然後,高曉松就叫板了:

“這讀書如果真的就能這麼三段論地、線性地解決問題,大家都去那個讀兩本書,什麼問題都解決了,那這世界也太容易了一點!”

馬上,前全國大專辯論會冠軍樊登老師拿出韓寒的例子懟回去:

“聽了許多道理卻依然過不好這一生,那還怪道理嘍?”“核心的問題是,有沒有做”

接下來,樊登又拿馬雲說事,

我特別欣賞馬雲講的一段話,馬雲的阿里巴巴最強調的東西,實際上是三個力,心力、腦力和體力。

高曉松接話,馬雲這三個力,就沒有任何書教他。

樊登說,他自己體會出來的,但是他可以寫成書教給別人。

高曉松VS樊登讀書會,我挺高曉松!

古人云,斷人財路,等於奪人生計。

高曉松的質疑,無疑是對讀書會的潑冷水,當然會被人家硬懟回來。

但高曉松的質疑有沒有道理呢?

老方認為,非常值得,特別是那些沉迷於“讀書”,熱衷於參加讀書會的消費者們重視,當然,人總是隻會相信他所相信的東西,他們也未必認可這種質疑。

這在經濟學裡叫做“稟賦效應” (類似理論還有心理學上的達克效應,對,就是樊登今天在微博上說的那個:越是無知的人,越不知道自己無知。這個叫做達克效應。當現代人更多依賴搜索引擎來儲備知識的時候,達克效應就越來越嚴重。我在準備新書時學到一句特別棒的話:有一樣東西你永遠搜不到,那就是當你不知道要搜什麼!),就是說人們對自己和自己所擁有的東西的偏愛,往往導致錯誤的高估。

那麼,讀書和讀書會最大的問題在哪裡呢?

高曉松VS樊登讀書會,我挺高曉松!

因人而異,自欺欺人。

讀書好不好?

好!

但是,有的人就是不適合讀書,硬要他讀的話反而有害。還有就是,不同的人,適合讀不同的書才有益,如果以偏概全,以開卷有益之名,什麼書都推薦給人買,那就是浪費人家的時間、謀財害命。譬如你學財務的,興趣和發展方向都在這個領域,而有人偏覺得生物書很有用,蠱惑你多買些生物書讀,若因此知道了一點生物常識而丟失了專業深度,實為不智。(當然精而多的天才是有的)

事業、家庭,其實就是成功學吧。這種類型的書,其實差不多。

這方面的書,您讀得還不夠多!

我就沒讀過~(注:其實,高老師出身讀書世家,也是讀過不少書的,他應該不是說讀書不好,應該是看不慣那種以讀書人自居、拿腔作調的模樣)

沒讀過才會輕易地有這麼一個猜測,這些東西不學是不知道的,我們只要花幾十塊錢讀一下那本書,就改變了人生。

還記得那次在節目中,高曉松痛批中國高等學府的畢業生的事吧?

“清華男神”博士學霸梁植為畢業以後做什麼工作而困惑,希望三位導師給些建議。

你這一肚子的書和三個學位都白讀了!高曉松怒了,“一個名校生走到這裡來,一沒有胸懷天下,二沒有改造國家的慾望,在這問我們你該找什麼工作? 你覺得你愧不愧對清華十多年的教育?”

高曉松VS樊登讀書會,我挺高曉松!

再就是,讀書在於精,而不在於多,有些人讀書可謂飢不擇食,什麼書都想收藏起來,骨子裡其實還是一種什麼都想據為己有的貪心。

生有涯,知無涯,世上的書浩如煙海,每一本都能找出有用的地方,就是那些市面上的垃圾書,裡面也未必沒有幾分道理,

如果你把時間都放在讀書上,結果是書有用,但人無用,你就算看一輩子書,又有何用?

書到用時方恨少,盡信書則不如無書,讀書讀成書蠹和兩腳書櫥,傻不拉嘰的有什麼好?“山川而能語,葬師食無所;肺腑而能語,醫師面如土。”,讀書,是以指指月事,重點是為了月,而月有盈虧,還需自證。

讀書,不是為了標榜自己,給自己貼上文化的標籤,而是“知行合一”,是為了做事。朝聞道,夕死足矣。讀書,本就是為了悟道,而悟道者自然就能“行”,能做事。

不然,自欺欺人而已。

高曉松VS樊登讀書會,我挺高曉松!

比讀書更重要的是“化”的能力,如果不能消化吸收,只吃不拉,肯定是有毛病的。

李嘉誠讀書,但只讀好書,“非專業書籍,我抓重點看;如果跟我公司的專業有關,就算再難看,我也會把它看完。”

馬雲也讀書,但他更重體悟和實踐,讀書不在於多,而在於身體力行,落在實處。

讀書,要讀那些真正經過時間考驗而不被淘汰的東西。我有一個座右銘叫「讀書只讀一流的書」——真正值得我智力投入、值得我尊重、花費我精力的大概就是這兩大類。我覺得讀書一定要讀一流的書,做人一定要做一流的人。新東方聯合創始人王強說,

“當你放開書本,去走進人生、看世界的時候,你能不能把你從書本上讀到的東西在實際生活中運用?如果不能,那這個閱讀對你一點意義都沒有。”

所以他認為,時間長河裡,面對人類越積越多的文字垃圾,「有力量的文字」竟顯得那樣「珍稀」(rare)。

記得有個老前輩說過,中國的書讀來讀去也就那幾本,其他都是在抄來抄去,信以為然。

高曉松VS樊登讀書會,我挺高曉松!

“我們做讀書會,從來不給大家一個確定的答案,我所說的都是,你去努力學習,就總會得到改善,所以我們所提供的,就是一個機會”

讀書會這門生意有個好處,就是不管你怎麼質疑,生意人都能找出道理來反駁你。

眾生如牧場,總有剪毛人。一個揣著明白裝糊塗,一個揣著糊塗裝明白,也是無可厚非,一笑。

老方也曾參加過讀書會,當然不是樊登這個,總覺得這種組織過於自我標榜,裡面的人各有動機,對了,就是樊登老師說的那個達克效應的樣子,總覺得是不太健康的氣場,反正我是再也不想去了。當然,這也是個人的偏見。

南懷瑾說,學佛一年佛在眼前,學佛兩年佛在大殿,學佛三年佛在西天,越來越遠了。讀書而不化,猶如學佛的人,不但沒有變好,反而更加的貪嗔痴,何苦來哉?

讀書誤我幾十年,幾回醉把欄杆拍!

最後,還是用林建華校長的話結尾吧,“焦慮與質疑並不能創造價值,反而會阻礙我們邁向未來的腳步。能夠讓我們走向未來的,是堅定的信心、直面現實的勇氣和直面未來的行動。”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