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3 項羽是敗於劉邦之手,後人為什麼吹韓信?

沈靜軒


項羽在鉅鹿之戰中破釜沉舟,一舉攻破秦軍的主力,威名遠揚,已無對手。而韓信善於用兵,攻心為上,用四面楚歌瓦解了項羽軍隊的軍心,使楚軍因為思鄉而喪失鬥志,無心再戰,然後用十面埋伏層層劫殺,消耗了項羽的主力,最後把項羽逼上了絕路,在烏江邊自刎。可以說沒有韓信,項羽不會失敗,韓信是項羽唯一對手,也是項羽的剋星。劉邦只是用了韓信才能最後在楚漢爭霸中獲勝,沒有韓信劉邦是不可能戰勝項羽的。











六扇門人jgy


楚漢相爭之時,劉邦和項羽經過了四年的戰爭,最終以劉邦的勝利而告終。劉邦戰勝了項羽,統一了中國,建立了輝煌的漢朝。而項羽則自刎烏江,落得個悲慘的下場。

這場戰爭,雙方的統帥分別是劉邦和項羽。可是,在後世的人們口中,傳頌的戰神卻是韓信。這是為什麼呢?這是因為,是韓信卓越的軍事才能,造成了劉邦的優勢,也是韓信的卓越指揮,使得項羽的常勝之軍落得個失敗的下場。沒有韓信,劉邦是根本打不過項羽的。在軍事上取得不了勝利,其他的努力都是無用功。

就劉邦的個人軍事能力來看,他是有一定的軍事才能的。不過,按照當時的軍事指揮排位,他應該是在一流戰將的中游水平。用韓信的評價來說,劉邦的帶兵能力也就是十萬人。當然,這句話有著調侃的意味。不過劉邦的軍事能力確實不能夠算太高。

從劉邦的軍事生涯來看,劉邦一生指揮的戰役,勝多敗少。他率領軍隊西入關中,一路上打敗了無數阻擋的秦軍。可謂攻無不克戰無不勝,一直打破武關,佔領咸陽。在與項羽的戰爭中,他要面對項羽的主力。雖然屢次被項羽打得十分狼狽,但是還是堅守住了正面防線,使得項羽不能越成皋一步,為韓信的大迂迴作戰創造了條件。

只要不面對項羽,劉邦對抗項羽的手下一般都能夠佔上風。在項羽擊梁的時候,劉邦大破成皋正面的楚軍,使得楚軍遭受了嚴重的失敗。在後來英布造反的時候,他也預計劉邦不會親自帶兵前來,所以才有恃無恐。結果劉邦親自帶兵平叛,打敗並殲滅了英布這個原來項羽手下最強悍的將領。

從上面劉邦的軍事生涯,我們可以看出,劉邦也是一個很有軍事才能的人。但是,《孫子兵法》雲,“古之所謂善戰者,勝於易勝者也。故善戰者之勝也,無智名,無勇功,故其戰勝不忒”。就是說,能夠打勝仗並沒有什麼了不起的,那是因為打敗的是比他弱的人。

劉邦就是如此。至少有兩個人是劉邦打不過的。一個是項羽,另一個是章邯。在分封諸侯的時候,項羽為了免除劉邦這個後患,藉口巴蜀也是關中之地,把劉邦封到當時秦朝流放囚犯的巴蜀之地。雖然劉邦心中不滿,可是在項羽的高壓下,也只得從命。

到了封地後,劉邦就想北攻關中。可是,項羽已經提前做好了準備。他封了當年投降他,跟他一起入關的三員秦將為王,堵住劉邦的北進通道。這三個人分別是雍王章邯、塞王司馬欣、翟王董翳。這三個人中,尤其是章邯是劉邦無法對付的。

劉邦只得老老實實的呆在巴蜀,眼睜睜看著手下人日益逃亡而徒喚奈何。在後來,我們可以看到,雖然韓信說秦人對這三個王恨之入骨,可是,為了拿下章邯的廢丘還是用了九牛二虎之力。以至於韓信因為親自指揮圍攻廢丘,使得劉邦只得自己親自指揮五十六萬大軍攻打彭城。在彭城之戰,劉邦的大軍被項羽的三萬鐵騎打得大敗,遭到了空前的損失。

可見,章邯並非是韓信為了寬劉邦的心所說的那麼好對付的敵人。只要有章邯在,劉邦是無法北進關中的。

再說項羽。項羽比劉邦的軍事能力強是眾所周知的。劉邦所打的敗仗,基本都是敗在項羽的手下。彭城之戰,劉邦的五十六萬大軍敗在項羽的三萬騎兵手下,損失幾十萬,連父親和妻子都被項羽抓走,自己也險遭不測。在成皋前線,劉邦多次被項羽逼入絕境,只是依靠計謀才得以脫身。

就是到了最後的關頭,項羽率領楚軍撤退,劉邦率領漢軍追擊。在固陵之戰中,項羽率領楚軍以少擊眾,大敗劉邦。即便是處於困境,劉邦也不是項羽的對手。

而韓信的加入,正好彌補了劉邦陣營的缺陷。用劉邦的話說,“連百萬之軍,戰必勝,攻必取,吾不如韓信。”這裡,劉邦很中肯的說出了自己與韓信的差距。

韓信在被劉邦拜為大將後,就首先採取明修棧道暗度陳倉的計謀,輕易的打敗了章邯,奪取了關中。在彭城之戰後,又是韓信趕到成皋前線,打破了楚國的追兵,穩定了戰局。

在魏王豹叛變後,又是韓信採用木罌渡河,消滅了魏國。接下來,韓信和劉邦定下計劃,以劉邦在正面吸引項羽主力,韓信進軍北方,對項羽的側翼採取大包圍的戰略。

韓信先打下代國,然後在井陘之戰中,採取背水陣,一天之中就消滅了趙軍的主力,滅了趙國。又通過恫嚇,收服了燕國。通過襲擊,打破了齊國。在濰水之戰中,採取半渡而擊的戰術,消滅了項羽手下最強的將領龍且,消滅了他率領的楚齊二十萬聯軍。至此,楚國的敗相已露。

在楚漢戰爭最後的垓下決戰時,被自知不是項羽對手的劉邦招來的韓信,親自指揮了最後的決戰。面對項羽率領的楚軍,韓信針對項羽的中央突破的戰術,採取了厚集中央,兩翼包抄的戰術,終於一舉打敗了項羽。

在項羽失敗之後,韓信採取重重包圍,並用四面楚歌的攻心戰術,使得楚軍失去信心。面對絕境,項羽被迫突出重圍,自刎烏江,結束了曠日持久的楚漢戰爭。

我們可以看到,在戰爭中,劉邦無法對抗的敵人,在韓信的指揮下被輕而易舉的打敗了。由於有韓信在北方的奮戰,使得劉邦能夠依靠北方的資源壯大實力。也是韓信的奮戰,使得項羽陷入了漢朝的戰略包圍,最後一蹶不振。

所以說,沒有韓信,劉邦雖然也可能戰勝項羽,可是會付出更大的代價。當時的人民,會遭受更多的苦難。而韓信出神入化的戰役指揮,也開拓了軍事藝術的先河。這也是韓信對中國軍事上的貢獻,他得到後人的讚譽是理所當然的。

可是,韓信的軍事能力雖然很強,但是他的政治能力極差。在後來的政治鬥爭中,韓信一敗塗地。他成為劉邦集團中第一個被呂后所殺的功臣,這也是後人同情他的一個原因。

我是歷史笑春風,歡迎大家關注我,多提寶貴意見,謝謝。


歷史笑春風


我是日航君,為您解答。

說實話,劉邦和項羽打仗,基本上都輸了。劉邦最後能戰勝項羽,韓信居功甚偉,但是不能忘記劉邦集團其他人的努力。因此我們可以說,項羽敗在了劉邦集團的手中,說是敗在劉邦手中似乎不妥。下面請聽日航君為您分解。

一、劉邦和項羽

說實話,劉邦和項羽作戰的時候,真的基本上都是大敗而歸。

“春,漢王部五諸侯兵,凡五十六萬人,東伐楚。”

最多的時候,劉邦曾經聯繫各路諸侯,聚集了五十六萬的大軍,想要討伐項羽。在劉邦看來,當時的項羽正在和齊國開戰,必然無力顧及到自己。劉邦認為自己和齊國兩面夾擊,項羽首尾不能相顧,必然打敗。結果呢?

“項王聞之,即令諸將擊齊,而自以精兵三萬人南從魯出胡陵。”

確實如同劉邦估計的一樣,因為項羽將大部隊都放在了與齊國作戰之內,因此無法派出大量軍隊與劉邦交戰,項羽只能率領著三萬精兵和劉邦交戰。似乎戰況很明顯,劉邦五十六萬,項羽三萬,劉邦可能覺得一人吐一口唾沫就能淹死項羽。但是在這種幾十萬的戰場之上,不是人數就能決定所有的。

項羽不愧是一代戰神,在項羽的帶領之下,三萬楚軍猶如野狼一般撕扯著西漢的軍隊。

“漢軍皆走,相隨入穀、泗水,殺漢卒十餘萬人。”

最終劉邦被項羽殺得大敗,還是依靠割地求和才勉強阻止了項羽,不然劉邦恐怕早就死了。

二、劉邦是怎麼贏的?

劉邦能贏,不僅僅是依靠韓信,其中還有彭越、英布等人的支持。例如說彭越就在戰爭之中發揮了重要作用,據記載:

“當此時,彭越數反梁地,絕楚糧食,項王患之。”

可見彭越在騷擾楚軍後方,截斷楚軍糧道方面發揮了重要作用。並且項羽很多時候還是去征討彭越,無力去對付劉邦,這也為劉邦提供了喘息之機。

說實話,這個時候的韓信的身份很模糊,他一方面是割據一方的諸侯,另一方面也是劉邦的臣子。在征討項羽之中,彭越負責騷擾,而韓信則負責主攻。在韓信的進攻之下,項羽的軍隊節節敗退,死傷慘重。例如說楚軍之中的大將龍且就是敗在了韓信之下。

一個事件可以說出劉邦統軍的戰鬥力低下的情況,如一次劉邦讓韓信、彭越來幫自己,結果兩個人沒有按時來。結果:

“楚擊漢軍,大破之。漢王復入壁,深塹而自守。”

可見如果是讓劉邦單獨帶兵的話,這個戰鬥力確實是有些慘不忍睹。

最終項羽在韓信的“十面埋伏”的計謀下失敗,項羽也自刎烏江。

因此說實話,在對項羽的戰鬥之中,我認為應該說是整個劉邦集團的勝利,不僅僅是韓信,也不僅僅是劉邦。

文:日航通鑑 圖:來自網絡與站內,侵刪


日航通鑑


首先得確定項羽是不是敗在劉邦之手,其次確定韓信在打敗項羽過程中發揮的作用,最後說一下韓信為什麼能夠在後世吸粉無數。

01.項羽是敗在劉邦之手嗎?

這個問題很籠統,需要進一步明確,具體到劉邦與項羽的較量。

戰場較量上,劉邦對陣項羽,基本上就一次也沒贏過。

第一次正面較量是彭城之戰。劉邦趁項羽攻打齊國的機會,一個偷襲就佔了西楚國都彭城。然後,項羽千里奔襲、閃電突擊,三萬戰五十六萬,前後乾死劉邦二十多萬人。彭城之戰,劉邦不僅慘敗,而且自己的老爹和媳婦都成了項羽俘虜。

第二次正面較量是成皋滎陽之戰。有人更願意分為滎陽之戰和成皋之戰。其實這兩個地方離得太近,而且同屬一個戰線,所以真得無法區分。因此,最好統稱成皋滎陽之戰。這一戰是接著彭城之戰打的,從前205年5月一直打到前203年8月,幹了兩年零三個月。算是打平,但是劉邦一直被項羽壓著打,而且一直向項羽求和停戰。韓信濰水之戰後,項羽感覺到了危機,於是同意休戰,劉邦立即開心得要死,馬上與項羽簽訂了鴻溝之盟。

第三次正面較量是固陵之戰。接著成皋滎陽之戰,剛簽完停戰協議,劉邦就反悔了。項羽退兵到固陵,劉邦就追上去打。然後,項羽一個回手掏就把劉邦圍在了固陵。所以,劉邦在項羽面前繼續裝孫子,死活也抬不起頭來。

固陵之戰後,就是垓下之戰,劉邦在韓信、彭越、英布等盟友兵團的幫助下,徹底消滅了項羽的二十萬大軍,逼得楚霸王烏江自刎。但是,這一戰的總指揮是韓信,韓信擺出了五兵陣,而當頭的三個兵陣主要是齊國兵團。所以,這一戰應該是韓信打贏的。

但是,這只是戰場較量。楚漢爭霸,不僅較量戰術,關鍵是較量戰略。在戰場武功上,項羽彪悍無前;但在戰略設計上,項羽只能甘拜下風了。

有兩個地方和三個人,決定了楚漢爭霸到底該鹿死誰手。

一個地方就是太行山以東的山東之地,包括河北和山東;另一個地方就是英布的九江國。在中原戰場上,也就是成皋滎陽之戰,劉邦不能說打贏,但也不能說打輸,因為沒有被項羽徹底吃掉。但是,河北與九江國這兩個地方,劉邦都打贏了。而三個人,一個是韓信,橫掃黃河以北;一個是英布,與劉賈合作重回九江國;一個是彭越,彭越撓楚讓項羽顧頭顧不得尾。

以當時的天下為棋盤,中原、河北、九江這三個戰場上,劉邦勝二平一。所以,項羽戰敗,應該是敗在了劉邦手中。

02.韓信在楚漢爭霸中發揮的作用

韓信的作用至關重要。可以說,沒有韓信以及韓信的逆天操作,劉邦就不可能打贏項羽。

滎陽之戰,劉邦被項羽打得灰頭土臉,估計是軍隊都打沒了。然後,他直接跑到了韓信軍中,奪其精兵、支援中原戰場。

信之下魏破代,漢輒使人收其精兵,詣滎陽以距楚。

就是帶著一幫臨時拼湊的部隊,韓信硬是在井陘之戰消滅陳餘的二十萬大軍,而後全定趙地。但是,這時候,劉邦又被項羽打得潰不成軍,於是再奪韓信軍。

信、耳起,乃知漢王來,大驚。漢王奪兩人軍,即令張耳備守趙地。拜韓信為相國,收趙兵未發者擊齊。

之後,張耳收拾趙國殘局,韓信帶著趙地臨時拼湊的部隊,去攻打齊國。這時候的韓信,就真得是逆天了。他不僅攻略齊國70餘城,而且濰水之戰,直接報銷了龍且的二十萬楚國精銳。

所以,劉邦能扛住成皋滎陽之戰,韓信出力極大,劉邦兩次奪韓信軍就能證明。

天下三個戰場,中原、河北和九江,韓信一人之力就打贏了河北戰場、支援了中原戰場,可以說完成二分之一的爭霸任務。

九江戰場還可以看作是中原戰場的附屬。因為劉賈和英布帶了兩萬部隊開闢九江戰場,而這兩萬軍隊就是從劉邦的中原戰場抽調的。如果這麼算的話,韓信至少完成了三分之二的爭霸任務。

最終決戰垓下之戰,韓信不僅擔當總指揮,而且衝鋒在前的就是韓信的齊國軍團。所以,韓信在楚漢爭霸中的作用極大。後世之人,吹一下韓信,真得不為過。

03.韓信為什麼能夠吸粉無數

名將有很多,名將跟名將比,就是金子跟金子比。比戰場武功、比戰爭能力,真得沒法比。因為關公戰秦瓊只能演義在我們的想象中。

但是,金子跟金子還是可以比一比的,那就是看閃亮的金子誰更精彩、誰更傳奇。韓信在這方面,真得可以秒殺歷代名將。因為韓信打得幾場大仗,既精彩又傳奇。

臨晉之戰佯攻迂迴,韓信臨晉耀武佯攻、夏陽木罌渡河,襲安邑、滅魏國。

井陘之戰以少勝多,韓信背水陳兵,置之死地而後生,騎兵偷襲遍插漢旗於趙營,徹底崩潰趙軍戰心,殲滅陳餘二十萬大軍。

歷下之戰攻其不備,酈食其遊說齊王田橫,韓信則趁齊軍鬆懈,突然發動進攻。歷下之戰、一戰破敵,擊潰齊國主力軍團,而後全定齊國。

濰水之戰借力濰水,趁龍且主力渡河之際,韓信開掘河壩、水淹楚軍,一戰幹掉楚國二十萬精銳。

韓信就是這麼打得勝仗,要麼利用地形、要麼擺弄人心,從來都不是硬碰硬,所以總能以少勝多、以弱勝強。縱觀古之名將,能玩韓信一次精彩的,就已經不易,而韓信玩了四次。所以,送韓信一個兵仙稱號,真得不為過。

尤其是背水之戰的置之死地而後生,後世將軍不僅羨慕而且效仿,但是很少能效仿成功的。能玩背水之戰的,只有韓信,他是首創,不僅空前而且可能也要絕後。

這是韓信在業務表現的傳神,這個金子就是要比其他金子更精彩、更傳奇。

同時,韓信還是一個悲劇英雄。

狡兔死、走狗烹,這是名將的悲劇。韓信功成名就而被殺長樂宮,太契合這個名將悲劇的情節模型了。所以,一提到狡兔死、走狗烹,一提到名將的悲劇,立即就會讓人聯想到韓信。

韓信的人生也非常傳奇。這是諸多名將所不能比擬的,從胯下之辱的至暗時刻到垓下雄風的高光時刻,韓信實現了一種逆襲。很多人都可以把自己代入到韓信的一生中來想象自己的故事。

所以,後人吹韓信,因為韓信值得吹;後人談韓信,因為韓信值得談。


減水書生


導語:

項羽這輩子只有一個對手,那就是後來出道的韓信。我甚至認為項羽這輩子是沒有對手的,因為韓信在項羽公司實習了一段時間,瞭解了項羽的作戰方式以後,這才想出了對付項羽的辦法。

否則這天下還真的找不到一個可以跟項羽相抗衡的對手,劉邦那就不要提了,他雖然也是猛將,帶兵打仗水平很高,可是他跟項羽不是一個檔次的。

項羽屬於戰無不勝的戰神,韓信勉強可以跟他相抗衡,而劉邦絕對不是項羽的對手。所以我們提到項羽的對手時,第一時間想到的,當然是韓信,而不是劉邦。

01彭城之戰中,劉邦敗了個徹徹底底。

項羽分封諸侯以後,天下並沒有平靜。各路諸侯為了爭奪地盤依舊你爭我奪。當項羽忙於平定齊國和趙國戰亂的時候,劉邦已經偷摸著奪取了關中地區。

漢王部五諸侯兵,凡五十六萬人,東伐楚。項王聞之,即令諸將擊齊,而自以精兵三萬人南從魯出胡陵。四月,漢皆已入彭城,收其貨寶美人,日置酒高會。項王乃西從蕭,晨擊漢軍而東,至彭城,日中,大破漢軍漢軍皆走,相隨入谷、泗水,殺漢卒十餘萬人。漢卒皆南走山,楚又追擊至靈壁東睢水上。漢軍卻,為楚所擠,多殺,漢卒十餘萬人皆入睢水,睢水為之不流。---《史記》

這個時候對項羽非常不利,因為劉邦奪取關中後,聯絡上了各路諸侯打算跟項羽過不去。終於他集結了5路人馬56萬大軍,朝著楚國撲面而來。

如此大的陣仗,很顯然是要一舉滅亡楚國了。可是項羽這個時候並不在彭城,他得到消息的時候,劉邦已經打下了彭城,在楚國的都城裡分贓呢。

  1. 得知這個消息以後的項羽,自己帶著三萬騎兵,快馬直奔彭城而來。結果劉邦的56萬大軍壓根就不堪一擊,被項羽殺掉十多萬之多。剩下的兵馬也望風而逃,落水淹死的也有十多萬之多。
  2. 56萬大軍頃刻間,被項羽3萬人馬擊敗,可見項羽軍隊的戰鬥力,是非常驚人的。這一戰的直接後果是,之前投靠劉邦的諸侯,幾乎全部倒戈,重新投靠了項羽。
  3. 劉邦幾乎是到了生死邊緣,要不是項羽念及舊日的感情,重新跟劉邦和談的話,可能劉邦的小命就這麼終結了。劉邦把兒女踹下馬車也是這段時間發生的事情。

接近20倍的兵馬,都無法戰勝項羽,可見劉邦壓根就不是項羽的對手。彭城之戰,差點就改寫了歷史。劉邦最幸運的地方是,他此前已經將一部分兵馬交給了韓信,所以他並不是全軍覆沒。

有韓信作為堅強的後盾,劉邦在後來這才有了捲土重來的機會。所以說單靠劉邦的話,項羽早就一統天下了。

02垓下之戰中,劉邦差點被打回原形。

簽訂了協議以後,劉邦和項羽本該和平相處。但是不死心的劉邦,再次撕毀盟約,開始討伐沒有防備的項羽。

想要背棄盟約,你必須要有一定的資本才行,很顯然劉邦並沒有這方面的資本。因為劉邦這邊最重要的兩位將領沒有出現,那就是韓信和彭越。

是時,漢還定三秦。項羽聞漢王皆已並關中,且東,齊、趙叛之:大怒。乃以故吳令鄭昌為韓王,以距漢。令蕭公角等擊彭越。彭越敗蕭公角等。漢使張良徇韓,乃遺項王書曰:“漢王失職,欲得關中,如約即止,不敢東。”又以齊、梁反書遺項王曰:“齊欲與趙並滅楚。”楚以此故無西意,而北擊齊。---《史記》

結果當然就比較殘酷了,項羽反身就給了劉邦一個打耳光,將劉邦逼到了死角之中。這一回項羽再也不可能原諒劉邦這個不講信義的人。

如果這個時候沒有外力相助的話,劉邦還是會死翹翹。不過他運氣到底還是不錯,當時正在平定齊國的韓信還算有點良心。

  • 韓信以出兵為籌碼,希望劉邦封他為代理齊王。劉邦非常生氣,可是不答應就被逼死了,所以劉邦索性就封韓信為真的齊王。
  • 得到齊王的封賞以後,韓信就跟打了雞血一樣,帶兵直奔項羽的老巢彭城而去。韓信相繼佔領了楚國大部分土地以後,從項羽的背後發動了進攻。
  • 與此同時梁王彭越也沒閒著,他也開始出兵支持劉邦,三路大軍合力將項羽逼退。與此同時蕭何又發動十萬關中兵馬支援劉邦,這麼多人一起出發,接近60萬大軍的實力,這才將項羽逼到了垓下。

而項羽當時是什麼狀況呢?他的軍隊一直在外作戰,後方被韓信佔領後,供給鏈已經中斷了,所以項羽所帶領的是一支非常疲憊且沒有糧草的軍隊。

劉邦以如此龐大的軍隊,獲得了這場戰爭的最後勝利,其實也沒什麼值得驕傲的,至少在戰術上沒有任何驕傲的地方。

03項羽輸在了優柔寡斷,劉邦贏在了不講信用。

項羽在戰術上,不會輸給任何人,這是沒有任何問題的。就算是韓信,也不是項羽的對手。不過項羽的情商的確不是很高,這是他的致命傷。

沛公旦日從百餘騎來見項王,至鴻門,范增數目項王,舉所佩玉玦以示之者三,項王默然不應。范增起,出召項莊,謂曰:“君王為人不忍,若入前為壽,壽畢,請以劍舞,因擊沛公於坐,殺之。不者,若屬皆且為所虜。”莊則入為壽,壽畢,曰:“君王與沛公飲,軍中無以為樂,請以劍舞。”項王曰:“諾。”項莊拔劍起舞,項伯亦拔劍起舞,常以身翼蔽沛公,莊不得擊。於是張良至軍門,見樊噲。---《史記》

項羽至少有三次機會可以一統天下,可是因為他的優柔寡斷,全都給錯過了,實在是非常可惜。

  1. 首先,在鴻門宴上,項羽一直都有機會把劉邦給斬殺了。當時能跟項羽奪取天下的,只有劉邦了。所以殺掉劉邦,等於就是消除了後顧之憂,可惜項羽沒有這麼做。
  2. 其次,在入主關中以後,項羽本可以在這裡定都,建立自己的帝國。當時項羽擊敗了秦國主力章邯,聲威達到了巔峰,誰也不敢與之爭鋒,所以他能夠稱帝一點也不奇怪。不過項羽選擇定都彭城,而且只稱霸王不做皇帝。
  3. 再者,在簽訂鴻溝協議之前,項羽擊敗了劉邦56萬大軍,已經取得了戰場上的絕對優勢。他如果肯一鼓作氣消滅劉邦,依舊可以一統天下,但是他選擇和談,給後來的戰敗,留下了無法彌補的遺憾。

當項羽錯過了這幾次可以一統天下的機會後,劉邦再也沒有給他任何機會。劉邦是一個不講信用的人,他可以一而再再而三地利用項羽性格上的弱點求生。但是但凡他抓到一點機會,絕對不會放過項羽。

總結:劉邦懂得人性的弱點,而項羽韓信終究只是武夫。

項羽和韓信無疑是戰場上非常優秀的將帥,他們攻必克戰必果,的確是很出色的人才。只不過他們跟劉邦比起來,又不是一個檔次的了。

劉邦在戰術和戰略上的確不是他們倆的對手,可是劉邦懂得人性,他懂得利用人性的弱點來解決自己的問題。

不管是項羽還是韓信,都無法在最後戰勝劉邦,最重要的一點也在於此。項羽的優柔寡斷,韓信的顧念舊情,這都是他們性格中的弱點。

劉邦恰好就看到了這些弱點,所以針對不同的人,對症下藥,最終將這兩位戰神全都給收入囊中。


江湖小曉生


至於為什麼吹韓信,還是要看劉邦與韓信軍事能力。

劉邦被項羽追著打:

雖然項羽是被劉邦打敗的,可在這之前劉邦是一直被項羽追著打的,一直被項羽壓著。當初劉邦進入咸陽都不敢隨意亂動,等著項羽前來,把咸陽交給項羽,劉邦當時很弱沒膽量。

劉邦當初與項羽交戰不但被項羽追著打,就連逃出包圍圈,為了活命都不顧自己孩子的死活,丟下孩子自己跑。後來家眷被捕,劉邦一樣不顧及他們的生死,可以說無恥至極!

也就是說劉邦與項羽的對戰中,在最後劉邦擊敗項羽之前一直都是項羽追著劉邦打,劉邦並未打過幾次勝仗。

劉邦拜韓信大將軍:

其實劉邦並不信任且看好韓信的,韓信一直作為一個小卒,而且在劉邦被項羽打發到關中時,參與逃跑之一。是因為蕭何看重韓信,才有了蕭何月下追韓信的佳話,蕭何追回韓信後推薦給劉邦,劉邦是因為信任蕭何,才會選擇相信韓信,就連韓信的大將軍也是蕭何向劉邦要的。

劉邦迫於情形正需用人之際,沒辦法才會聽從蕭何建議,拜韓信為大將軍,而不是一紙詔書賜封。這是何等高的禮節啊,可以說軍人的至高榮譽,主上親自跪拜賜封儀式!

也是因為這一點,韓信才會那麼拼命的幫助劉邦打天下;也是因為這一點,突現了韓信軍事能力的出眾。

韓信作戰勇猛,攻城略地,留下了多個經典戰役,名動天下:

明修棧道暗度陳倉:

在劉邦拜韓信為大將軍後,韓信發動了歷史上著名的經典戰役——明修棧道暗度陳倉,明面上修築棧道吸引項羽注意,暗地裡渡到陳倉渡口,對敵人發動突襲,併成功拿下陳倉城。

背水一戰:

韓信進軍魏地,俘虜魏王豹,平定魏地改河東郡。韓信攻克魏國後,向北擊垮代國,與趙軍背水一戰中成功以少勝多擊敗趙軍,成為歷史又一著名經典戰役,因此被後世所傳頌。

總結:

劉邦在作戰中一直很保守,一直奉行打的贏就打,打不贏就跑。與項羽之前的作戰中一直被追著打,很狼狽。

而韓信不同,先是劉邦拜韓信為大將軍,在之後的作戰中有留下著名經典戰役,名動天下,攻城略地,被尊為一代戰神!


李子炎


【據實回答每一個問題】

從最終的結局上來看,項羽的確可以說,是輸給了劉邦。但是,真要細究,項羽並未輸給劉邦,而是輸給了韓信。

所以,後人吹捧韓信,也是可以理解的。

01.項羽並沒有輸給劉邦:

自楚漢爭霸戰爭爆發以來,項羽和劉邦之間,進行了大大小小的戰鬥。但是,從結果的統計來看,劉邦都是輸多勝少。

就拿彭城之戰來說,劉邦初期能夠佔據彭城,靠的是事前謀劃得當,再者楚軍的主力,都被項羽帶到北方平叛去了。這才給了劉邦可乘之機。

你再看看,彭城之戰的第二階段,項羽率領3萬精騎,幾乎全殲劉邦的56萬聯軍。據《史記·高祖本紀》的記載:“與漢大戰彭城靈壁東睢水上,大破漢軍,多殺士卒,睢水為之不流。乃取漢王父母妻子於沛,置之軍中以為質。”

這一戰,劉邦連自己的父母妻子,都被項羽俘虜了。

諸如此類戰役,在楚漢爭霸的歷史記錄當中,還有很多。

所以,我們說項羽並沒有輸給劉邦,也是說得通的。

02.項羽主要是輸給了韓信,劉邦也起到了一定的作用:

簡單來說,項羽最終輸給劉邦的原因:在正面戰場上,被劉邦拖住。而項羽的後方,則是經常被彭越所襲擊騷擾。

再加上,韓信平定了齊地和趙地,在整體戰局上,和項羽正面的劉邦軍隊,形成戰略包圍之勢。最終,項羽輸給了劉邦,也輸了天下。

但是,在這些原因當中,對項羽影響最大的,還是韓信平定齊地和趙地。劉邦能夠在正面上和項羽對抗,很大一部分的原因,是因為項羽的後方,經常被彭越和韓信襲擊,導致項羽的軍隊,糧草短缺問題嚴重。

因此,我們說項羽主要是輸給了韓信,而不是劉邦,也是說得通的。雖然在這一過程中,劉邦也起到了一定的作用。但是,真正起到關鍵作用的,還是韓信的軍隊。

03.總結:

我們能夠從中,得到的啟示,就是在做決策的時候,應該顧全大局,考慮到全盤。


參考文獻:《史記》

老爹有話說


劉邦稱帝后,有一句名言,也正是這句名言奠定了漢初三傑的位置,他們分別是後勤保障之蕭何,謀士無雙之張良,戰無不勝之韓信。而在這三者之中,韓信的作用無疑最大。至於理由,且聽我細細道來。

項羽天賦異稟,無愧霸王之名

大家可能覺得,劉邦戰勝項羽的過程中,韓信、蕭何、張良三人發揮的作用應該是差不多的,至少不會相差太多。如果在一般情況下,確實如此,然而劉邦的敵人可是項羽。

我們常常聽到一句話,那就是“在絕對的實力面前,一切陰謀詭計都是徒勞的”。而項羽就是那絕對實力。

且看項羽出道以後的戰績。

一、鉅鹿之戰,項羽以數萬楚兵打敗有著四十萬之多的秦軍

鉅鹿之戰,算是滅秦之前的最後一戰。在這場戰鬥中,章邯兵二十萬,王離兵二十萬,總計四十萬。而項羽,史書上記載僅幾萬大軍。就是在這樣懸殊的實力差距下,項羽愣是俘虜了王離,逼得章邯投降。要知道,就連項羽的叔父項梁,都死在了秦軍的手裡。

二、彭城之戰,劉邦花費良久積攢起來的實力被消耗殆盡

彭城一戰,劉邦佔據著項羽的老巢彭城,和項羽展開戰鬥。誰曾想,擁有五十六萬大軍的劉邦會如此不堪一擊,幾乎沒有做出什麼抵抗就被項羽打得幾乎全滅。這其中固然有劉邦情敵的因素在裡面,但又何嘗不是突出了項羽之猛呢?

那麼我又為什麼說項羽天賦異稟呢?

在《史記·項羽本紀》中曾經有過這樣一段描述:項羽小時候不喜歡讀書,要學兵法,結果項梁教他兵法,他學了一會就又不學了,史書記載為“略知其意,又不肯竟學。”

因此,可以肯定的是,項羽並沒有經過系統的兵法研究。這也是我說項羽天賦異稟的原因。

韓信是剋制項羽的唯一人選,也是劉邦能夠獲勝的關鍵

如果說項羽是那正面,那麼韓信就是他的反面。項羽是力的代表,韓信是智的代表。和項羽一樣,韓信出道以來,打得基本上也是以少勝多的戰役。不過和項羽不同的是,韓信勝利靠的是謀略,而項羽勝利靠的更多的是力量。

一、井陘之戰,韓信以少勝多,賣出了關鍵性的一步

井陘之戰,韓信兵數萬,趙王兵二十萬,於井陘展開決戰。韓信一面派出部隊擺出沒有退路的絕陣,誘敵深入,一面又派出小分隊前去地方大本營插上漢軍旗子。

趙軍果然中計,傾巢出動攻打韓信。因為韓信軍沒有退路,激發出了無窮的潛力,佔據優勢的趙軍一時間竟然無法獲勝。無奈之下,趙軍只好返回營地,結果卻看見營地上已經插滿了漢軍的旗子。趙軍以為大本營已經被敵人擊潰,紛紛潰逃。就這樣,韓信以極少的兵力拿下了趙國。

二、濰水之戰,韓信殺死項羽手下大將龍且,使得項羽心生懼意

濰水之戰,韓信以退為進,誘龍且過河,趁其過河之時,韓信命人決開壅塞濰河的沙囊,河水奔流而至,龍且的軍隊大半沒有渡過去。韓信揮軍猛烈截殺,殺死龍且。龍且死後,項羽驚恐,派人前來遊說韓信。至此,勝利的天平逐漸向劉邦傾斜。而且在劉邦和項羽對抗的過程中,一直是韓信出兵抵抗住了項羽,才使得劉邦又喘息的機會。

這也是為何明明是劉邦打敗的項羽,後人卻喜歡吹韓信。


小云軒談史


韓信,被稱為“漢初三傑”。曾經十面埋伏,滅楚興漢,是眾人眼中理所當然的英雄豪傑,是世間少有的軍事奇才,一代“戰神”。

韓信的軍事才華得以展現應該是在鴻門宴前夕,當時項羽40萬精兵良將駐於霸上,而與項羽對峙的劉邦只有10萬軍隊,而且戰鬥力遠低於項羽。劉邦先進咸陽,按約定應該稱王,但劉邦沒有這麼做完全是因為眼下他根本就沒有實力與項羽對抗。

當時韓信還在項羽的陣營中做他的執戟郎(所謂執戟郎,通俗點說就是門衛),雖然官不大也沒地位,但對局勢瞭然於心,於是向項羽獻計:您應該偷襲劉邦,以剷除後患。但當時,剛愎自用的項羽不僅沒有接受韓信的建議,反而怒斥韓信,多虧了范增解勸,盛怒之下的項羽才沒有降罪於韓信。

韓信懷著耗用了自己整個青春年華學習到的卓越軍事才能來投奔項羽,本想輔助西楚霸王成就一番大業,沒想到不但事業沒做成,反而差點兒連命都搭進去,韓信失望至極轉投了劉邦。

可以說,劉邦的天下有一半是韓信打下來的,他為漢王朝的建立立下了赫赫戰功,沒有了韓信,劉邦能不能做成皇帝都是問題。

司馬遷是這樣評價韓信的:雖為布衣時,其志與眾異。韓信擁有大志,於是拋下了面子厚著臉皮到處要飯吃;韓信擁有大志,甘於忍受胯下之辱。

後人之所以吹韓信,是因為他從一個布衣乞丐變成了後來漢初的戰神!


品讀歷史者


楚漢相爭的時候,“楚”是楚王項羽,“漢”是漢王劉邦,項羽和劉邦爭奪天下,最後得勝的是劉邦,按理說項羽是敗在劉邦的手中的,但為什麼後人且都吹捧韓信的功績呢?


我總結了幾個原因:

1、在戰場上正面打敗項羽的是韓信

劉邦自己也曾說過:“夫運籌帷幄之中,決勝千里之外,吾不如子房;鎮國家,撫百姓,給餉饋,不絕糧道,吾不如蕭何;連百萬之眾,戰必勝,攻必取,吾不如韓信。三者皆人傑,吾能用之,此吾所以取天下者也”!而在戰場上能對敵百戰百勝的項羽,也只有戰必勝,攻必克的韓信了。

事實是韓信帶領著漢軍打敗了項羽的軍隊,打破了項羽的不敗神話,能夠打敗無敵和神話的人,自然值得人們去追捧!雖然最後的勝利者是劉邦,但戰爭的實際表演者卻是韓信,意思也就是,韓信實際上是一名錶演者,劉邦是切實的受益者。而我們作為觀眾,看到的喜歡的自然是表演者,這也就是我們吹捧韓信的原因之一了!


2、對劉邦的輕視

一提到劉邦,我們就會想起他是一個真正草根出身的皇帝,沒有文化,沒有教養,但最後卻逆襲成為皇帝,推翻了秦朝,成為了漢高祖!

劉邦小的時候就是一個熊孩子,天天貪玩,長大一些後,更不喜歡去農田勞作,卻喜歡遊俠,經常和那些小混混在一起玩,再加上為人豪爽,所以就成了當地的小流氓頭頭了。家裡的人卻都瞧不上他,覺得他以後沒有出息,常常被父親訓斥,說他不如自己的哥哥會經營。

但就這樣的劉邦居然以農民身份逆襲成為了皇帝,這絕對是一個勵志故事,值得無數人去讚揚,但無論如何光鮮亮麗,劉邦始終是農民出身,文化水平的缺陷,身份的限制,在注重文化出身的時期,還是有一些自以為是的貴族瞧不上劉邦的!而韓信卻是沒落的貴族出身,儘管家族沒落了,但始終比農民好,所以韓信的形象就更出眾了!


3、地位的影響

韓信的身份是將軍,是侯爵,而劉邦的身份卻是皇帝,侯爵可以有好多個,但是皇帝卻只有一個!皇帝是受天之命的天子,統一天下,理所應當,而且皇帝也不可以被人隨便談論的,這是犯忌諱的事情!而韓信則不同,他的名字和事蹟是可以評說呢,也就是可以在民間肆意談論和不受約束,但評價一個皇帝,對於普通老百姓來說就不太被允許了!

因此,韓信相對於劉邦而言,更加的親民,更加的容易被流傳,再加上絕無僅有的戰功戰績,也就更容易被吹捧了!

歡迎大家評論區留言討論,記得加個關注唄,謝謝您的鼓勵!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