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3 為什麼以前農村醫生叫赤腳醫生?

大順發OK


赤腳醫生是歷史的產物,是毛澤東時代留給廣大農民的精神印記。

建國最初的10年,農村醫療狀況非常差,缺醫少藥現象尤為嚴重。農民生病多數採取土方治療,感冒發高燒咳嗽時,先在身上拔火罐,然後在10個指頭上放血,喝點薑湯蓋上被子捂出一身汗。小病靠硬扛,大病得不到救治,人均壽命多在六十歲左右。

​ 針對農村醫療實際狀況,毛澤東在1965年1月三屆全國人大一次會議上,對衛生部工作提出了嚴厲批評。會後,衛生部立即討論整改落實方案,並於當月20日向毛澤東呈送報告,決定在11所醫學院開辦三年制學習班,為農村培養醫生。毛主席覺得時效太長,還是不能在短期內儘快解決農民看病難的問題,衛生部便又大範圍增設了許多速成學習班。

此後,毛澤東仍對此憂思難忘。

​1965年6月26日,衛生部部長錢信忠向毛澤東彙報工作,當毛主席從醫療資源分佈數據中得知,全國有140多萬名衛生技術人員,只有10%在農村時,不由震怒了:“告訴衛生部,衛生部的工作只給全國人口的15%工作,而且這15%中主要還是老爺。廣大農民得不到醫療,一無醫院,二無藥。衛生部不是人民的衛生部,改成城市衛生部、或老爺衛生部、或城市老爺衛生部好了。現在醫院那套檢查治療方法,根本不符合農村。培養醫生的方法,也是為了城市。可是中國有五億多人是農民,脫離群眾,把大量的人力、物力放在研究高、深、難的疾病上,所謂尖端。對於一些常見病、多發病、普遍存在的病,怎樣預防?怎樣改進治療?不管或放的力量很小。把醫療衛生的重點放到農村去!”

這就是 “六二六”指示的源頭背景。

毛澤東不僅把農村醫療衛生看作實際民生問題,更是將其視為縮小城鄉差距、實現社會主義理想、保持黨的初衷的根本途徑。

“六二六”指示激起整個衛生部門對農村醫療衛生工作的高度重視,大批城市醫務人員巡迴奔赴農村、邊疆。同時,將人力、物力、財力的重點,逐步投放到農村和城市基層。

此後十多年,中國醫療衛生制度發生了顯著變化。農村醫療衛生事業蓬勃發展。赤腳醫生、農村合作醫療制度,以及農村三級轉診體系成為農村衛生的“三大法寶”。

所謂赤腳醫生,泛指農村醫療人員。人員成分大體有三:一是農村從醫世家;二是具有高小、初中以上文化程度,經縣級醫院培訓後略懂醫術病理的農民;三是一些上山下鄉的知識青年。

儘管這些赤腳醫生,文化程度不高,接受專業培訓時間短,但在那個熱情似火的年代,學習鑽研的勁頭十足。由於工作性質處於半農半醫狀態,平時除了坐診衛生所給病人看病外,其餘時間照常下田幹活。碰到前來求診的,立馬從田裡拔出腿,光著腳就跑去了。赤腳醫生名稱由此而來,其中包含著一種親切。

赤腳醫生的出現,給農民醫療帶來最切實的改觀:小病小傷得以及時處置,接種疫苗、衛生預防宣傳、詢診聽診無所不在,更重要的是就診方便,不耗太多精力和時間。

到1977年底,全國農村基本實行了合作醫療,赤腳醫生數量一度達到150多萬名。1985年1月25日《人民日報》發表《不再使用“赤腳醫生”名稱,鞏固發展鄉村醫生隊伍》一文,至此“赤腳醫生”逐漸消失。根據2004年1月1日起實行的《鄉村醫生從業管理條例》,鄉村醫生經過相應的註冊及培訓考試後,以正式的名義執照開業。赤腳醫生的歷史就此終結。

從去年衛生部公開的數據得知,目前的衛生技術人員是50年前的6.4倍,可見中國的醫療事業蓬勃發展的勢頭,同時我們也從這些數據中察覺到了一個令人擔憂的趨勢,2017年基層衛生技術人員佔總比較2013年降低了1.78個百分點。醫療資源分佈不均的狀況需要繼續關注和改善,半個世紀前的偉人指示在今天仍然具有指導意義!





三㚞


赤腳醫生是那個人民公社,社會大集體,統一分配的大時代產物,說白了就是分文不取,完全為人民服務的醫生。

那時我十三,四歲,我們大隊就有一個赤腳醫生,直到去年我和我弟弟在一起還回憶起他的好處。那個醫生還活著,現在年齡八十左右歲,那時他有一二十歲,他性格脾氣很好,隨喊隨到。那時是文化大革命時期,一切都是講政治掛帥,為人民服務。我還記得他門上有一幅對聯,叫,

紅心建起村醫網,

赤腳走遍農戶家。

我弟弟回憶說,那時家裡很窮,要是像現在住院動則上千,我愛人早死了。他說,當時愛人痛得滿麻打滾,去請他來一針打了立馬見效,好像就收了兩毛錢的藥費。那時都已接近改革開改革開放了。好像赤腳醫生一直延續到改革開放初期。後來允許私人自酬資金自謀職業,赤腳醫生變成鄉間小診所,後來逐漸演變為鄉鎮醫院。

赤腳醫生那個時代很窮,他們的藥箱裡通常也沒有幾樣藥,那年月有句順口溜叫,

頭痛發燒,阿斯匹林一包,如果吃不好,就準備洋撬石字鎬。赤腳醫生的藥箱裡就只有幾根銀針,還有挖耳瓢。幾倦紗布,幾把常用草藥。但他們的服務可是到位的,只要有人一喊,從田裡爬岀來,打著赤腳就走了。

那時全社會幹活都是計工分,所以赤腳醫生的名號包函了所有的內容。


用戶110229439954


赤腳醫生,時代名詞,即上世紀60~70年代“文化大革命”中期開始出現的名詞,指沒有固定編制,一般經鄉村或基層政府批准和指派的有一定醫療知識和能力的醫護人員,受當地鄉鎮衛生院直接領導和醫護指導,他們的特點是:亦農亦醫,農忙時務農,農閒時行醫,或是白天務農,晚上送醫送藥的農村基層兼職醫療人員。我堂伯父就是這其中的一員,他祖傳中醫,後又參加培訓學習了一些簡單基礎西醫知識,在我們當地治療小孩病痛有一定名聲。我八歲時患肝炎,就被他幾副中藥搞掂了。


原始點YS


一般都是當地農民,具有初中文化,然後經組織選送公社裡接受“赤腳醫生”培訓三個月,發一本“赤腳醫生手冊”,學會打針,劉開始上崗給人看病了。在四十年前農村缺醫少藥的情況下有一定積極意義。現在有大批經過四年醫學院畢業的學生,在三甲醫院二年實習後經考試取得醫師證具備處方權後,一部分人進入社區醫院或者鄉鎮醫院。

時過境遷,現在不可能給初中生三個月培訓生的發處方權。此一時彼一時也!1955年授軍銜有好多將軍文化程度很低,現在沒本科連尉官都當不上。


雪浪寒雪


上聯:赤腳醫生走千家萬戶救死扶傷,

橫批:又紅又專





李醫生4


它存在的原因主要是由於當時的醫療條件決定,缺醫少藥。沒辦法,就因時因地引用當地具有高中水平或醫生世家的子弟或者是下放青年,經過簡單的培訓,就承擔起了農村各村的村醫的角色。在零幾年,由於國家綜合能力提高,醫護人員比較充足,"赤腳醫生"漸漸淡出歷史的舞臺。

現在很多年輕人,即便是八零後出身的年青人,對"赤腳醫生"的印象恐怕只剩下一個背影了。

我們村當年的"赤腳醫生"是一個大姑娘,長長的辮子,經常是一件白底碎花的的確涼上衣搭配一件深藍色的長褲,腳蹬一雙黃色的解放軍球鞋,頭上戴一頂寬邊的草帽,偶爾還會捲起褲腳一直到膝蓋下面。我第一次聽到巜小芳》這首歌時,腦袋裡就閃現出她的身影,只不過她不苟言笑,甚至還有點嚴肅,我現在努力的在回想,依然想不出她什麼時候笑過,甚至是微笑都沒有一個…

她的醫務室就設在村大隊裡面,也就現在的村委會,醫務室裡很簡陋,除了一張桌子,兩把椅子之外,就是櫃子裡面的瓶瓶罐罐,裡面裝的是各種藥片,最貴重的也是最神奇的就是她出診時必背的藥箱,跟我們上學時背的書包差不多大,是一個四方形,外面包著一皮,有一個十字符號,箱子裡面分兩層,下面一層放著她最昂貴的聽診器,上面一層分成好多小格,每個格子裡放一瓶藥…

她基本上是坐診,除非村民病得比較嚴重,她才會上門服務。

她在出診的過程中,也會順道探訪一下其他的病人,她常常是站在田埂邊與稻田裡的病人交談,叮囑他們要按時吃藥、多喝水、注意飲食等…

說老實話,小的時候最怕的不是老師,而是她…誰家裡要是孩子哭鬧不聽話,家長就會說:再哭,再哭就叫XX來給你打針的。立刻,孩子的哭聲嘎然而止!因為每個孩子對她那又粗又長的針筒配上一個大而粗的針頭是領教過的,即便是你沒法想像那個場景,夏天,你看看年齡稍大的成年人的臂膀,上面有個蠶豆大小的花紋,基本上是那時"赤腳醫生"接種疫苗時蓋上的時代郵戳!



蜂戀雪


因為那時的赤腳醫生,就是農民!沒有一點特殊!跟所有的生產隊社員一樣,每日起早貪黑的掙工分。到了夏收夏種的插秧季節,由於那時的插秧全是手工,褲腳捲起老高,一有患者家屬來喊,立馬背起藥箱光著腳丫子,跟著就走,只到就診完畢,又繼續去幹農活。久而久之,人們就親切地稱呼他們為,赤腳醫生了!溫暖了當代二十多年!

本人觀點。


三農問題探討者


以前農村醫生叫“赤腳醫生”,為什麼呢?“赤腳”有農村社員的氣息,能勞動,“醫生”指能給人醫治,因此,能勞能醫的人叫“赤腳醫生”。

所謂的赤腳醫生,普遍受到老百姓的歡迎。因為他們被尊稱為全科醫生,無論是內科還是外科,他們都能懂個一二,不是特別重大的病情,赤腳醫生基本上都能處理,並且不花錢或者花很少的錢。老百姓很會比較,現在查個病沒有千兒八百是不行的,有的花上個幾千塊還不知道自己得的是什麼病,確實感到看病太難了。

在我的記憶裡,那時的赤腳醫生是半脫產的,一邊行醫一邊勞動,他們的勞動報酬,就是隊裡的工分。


6734745943006


赤腳醫生,就是光著腳不穿鞋並挽褲腿的醫生,這一點是得說清,不然就不叫這名字了。還是從上層幹部宣傳到全國各地的,就是南方,湖南,湖北,浙江,江蘇等地∵,種水稻時,要赤腳,同時村裡醫生看病,也赤著腳找到病者,親自看病,這樣就有了赤腳醫生的名字。

雖然醫療條件,水平都不高,但能維護人民健康,這樣,煤體報導醫生的模範行為,並向全國推廣。

這些醫生都老了,有的去世了,他們也打針,輸液,針灸,同時用中草藥治病,

當時在六,七十年代,一付中藥幾角錢,針灸免費,並實行了農村的合作醫療。

當傳到北方,有人認為農村醫生就是赤腳醫生,其實也對。


夕陽無限好126669730


赤腳醫生,是我國衛生史上一個特殊產物,是文化大革命中期出現的,指的是鄉村中沒有納入國家編制的非正式醫生。一般而言,村民管那些光著腳丫下田種地的鄉村醫生叫做赤腳醫生。

赤腳醫生出現在中國的20世紀六七十年代,它是那個時代基層醫療體系最重要的一環。1965年6月26日,毛主席發出了“把醫療衛生工作的重點放到農村去”的指示。隨後,全國各地農村湧出了大批赤腳醫生,並普遍建立了農村醫療衛生防治網。赤腳醫生對改變當時中國農村缺醫少藥的狀況和農村落後的衛生面貌,對開展預防工作和促進農業生產等起了一定的積極作用。

那時的赤腳醫生,主要任務就是降低嬰兒死亡率和根除傳染疾病。當時政府挑選赤腳醫生,會從兩個方面著手,一是來自醫學世家者,二是從高中畢業生且略懂醫術病理者,其中還有一些是上山下鄉的知識青年。挑選出來後,他們會被集中送到縣一級的衛生學校進行短期培訓,結業後回到鄉村,即成為赤腳醫生。他們都掌握有一些衛生知識,可以治療常見病,並能為產婦接生。但當醫生只是政府給他們的一個非全職工作,沒有固定的薪金,有的只是每月從生產大隊拿到一些補貼,有的只是以生產隊記工分代酬,所以他們當中還有許多人要赤著腳,荷鋤扶犁耕地種田。

赤腳醫生常常就拎著一個裝有幾片普通藥片、一支針筒、幾塊紗布和一個聽診器的藥箱,走村串戶給人看病。儘管他們無法治療什麼大病,但通過一些簡單的科學治療和土法醫療,他們仍能治好一些疑難病症,所以在那個時候,他們是農村人心目中最有文化的人之一,被認為是農村人生命的守護者,因而備受敬重。

赤腳醫生及其制度在20世紀80年代末期逐漸消失,取而代之的是規範的鄉村醫院機構,衛生人員也多是經過系統培訓的醫學院的畢業生。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