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3 古代改朝換代以後,上一代的銅錢還能用嗎?

雙人一橫


改朝換代以後以前的銅錢大部分時候是能繼續用的,但是也有一些朝代會禁止使用前朝的銅錢。

在秦始皇統一六國以後,制定了統一的度量衡,貨幣也統一為秦半兩錢,也就是我們熟悉的圓形方孔銅錢樣式。此後這種銅錢就成為歷朝歷代通行的款式,只是在大小、重量和圖案等細節上有所不同。

在秦國滅亡以後,漢代對銅錢管理比較寬鬆,不僅秦半兩得以在市面上流通,甚至允許一些人自行鑄錢,像漢文帝的寵臣鄧通就曾經被贈予銅山,自己鑄造銅錢。這麼做的結果就是導致市面上的銅錢樣式繁多,所以到漢武帝的時候,規定私人不準鑄幣,並嚴格規定了銅錢的款式、大小、重量和含銅量,這就是後世常見的五銖錢。

五銖錢在此後很長一段時間都成為錢幣的典範,一直通行到唐代,因此對於前朝發行的五銖錢一般也不會禁用。當然歷朝歷代實際發行時,有些五銖錢可能不足五銖,個頭也會小一些,因此到唐朝時,市面上的五銖錢已經非常混亂。

因此到唐朝時,新出現的重一錢的開元通寶逐步取代了五銖錢,此後歷代的銅錢又大多以開元通寶作為範本,市面上流通的大多是各種通寶銅錢,五銖錢才逐步消亡。

各種通寶銅錢因為大小款式相近,所以和五銖錢一樣,歷朝歷代混用的很多。在現代考古時發現的宋、元、明歷代的錢窖時,就能發現其中有不同朝代的錢幣,顯然這在當時都是通用貨幣。

出現這種情況其實並不奇怪,古代商品經濟不發達,中國又疆域廣闊,貨幣的流通速度其實很慢。加上一定時期內各個朝代的錢幣款式大小相近,實際使用者也很難一枚枚去辨識,因此銅錢混用的現象很普遍。

當然,也有嚴格禁止前朝貨幣使用的情況,比如清軍入關以後,順治就下令停止使用明代發行的銅錢。這主要是因為當時打著明朝旗號的各路起義不斷,清廷出於政治考慮,要消除明朝的影響所致。

所以是否允許前朝貨幣通用,主要看當時的統治者的政治需要,大部分時間並沒有那麼多忌諱,是可以通用的。


不沉的經遠


可以繼續使用

首先,從古代的貨幣材質來說,改朝換代以後,上一代銅錢可以繼續流通!古代貨幣一般是黃金、白銀、銅!黃金和白銀不用說,哪朝哪代都是絕對的硬通貨,關鍵是銅錢!歷史上,改朝換代的事情,對中國人來說是數見不鮮的事情!銅錢一般由國家鑄造,上面鑄有當朝皇帝的年號,貨幣價值等,比如貞觀通寶、紹興通寶、洪武通寶等!中國是一個缺少銅礦資源的國家,銅在古代也勉強算得上是貴重金屬!所以,即使是發生皇位更替,朝代更替,以前的銅錢不可能廢除,只能繼續流通使用!

其次,從回收成本考慮,上一任發行流通的銅錢,仍然可以繼續使用!比如元朝取代宋朝,那麼原先宋朝百姓手裡有大量銅錢,元朝肯定不會宣佈這些銅錢作廢,只能許可繼續使用!畢竟銅錢本身是保值的,不會出現明代的寶鈔一樣的貶值情況!這些銅錢繼續流通使用,也能使得經濟保持穩定繁榮,不會出現錢荒!要回收這些前朝銅錢,一般都是通過兌換和收稅手段,來慢慢回收。這樣既保證了經濟穩定,也不會造成社會動盪。回收前朝銅錢以後,官府重新熔化鑄造本朝新的銅錢,一段時間以後,以前的銅錢自然就慢慢消失了!





歷史閣


能夠用。

只是,這些錢被稱呼為舊錢,不是新舊的意思,而是舊朝鑄造的銅錢。

本朝鑄造的錢才是標準貨幣,也稱呼為制錢或者清錢,市場價格比舊錢高一些。

中國曆來缺銅,尤其佛寺大量收集銅錢熔鑄佛像,貴族豪門也幹這事。就是收集舊銅錢鑄造銅器,銅鉛熔點不同,可以簡單分離出來。等待社會缺乏銅錢的時候,再添加鉛等鑄造新錢牟利。

對於市場來說,龐大的舊銅錢存量是新朝無法立即更換的,一般默許舊錢流通。國家寶泉局這些鑄錢機構就會乘機收集便宜的舊錢來鑄造新錢。


四川達州


用是也能用,不過在權力的最中心的首都附近肯定是要提前禁止的。

其實怎麼說呢?銅錢所使用的原材料本身也是貴重金屬,所以它本身還是具有一定的價值的,再加上前朝用的銅幣,還是一個古董啊,你說這上面賦予的價值能不高嗎?

開個玩笑咱說回正題,其實呢,前朝所使用的銅錢真正要沿用到後面一代的話,那肯定出於這方面的需求那肯定是不能流通了,這畢竟是前面的人規定的使用的錢幣,我把錢炒給推翻了,現在我當皇帝了,你還使用錢潮的東西,那你是不是想謀反?

但是呢,作為一個新的朝廷你沒那麼多時間,更沒有那麼多資源去直接把錢朝所有的銅幣全給收回來,然後換成新的同比,這不現實也做不到,所以出於這方面的考量,前朝使用的錢還是能繼續用,也會使用自啟所鑄造的新的銅幣,不過呢,一般來講都會做一個相同的事情,就是用自己新的銅幣去換前朝舊的銅幣,然後把前朝舊的銅幣回收回來,重新融入成為新的銅幣。

這樣一弄大家也都明白了,前朝的銅幣和現在的銅幣是有一定的交換價值的,所以錢潮的同比不是一點兒用都沒有,他還是可以作為一種市場流通的,畢竟對於老百姓來講能用就行了。

前幾年有一個考古研究,就是在我國的西北地區發現了一個小鎮,(今日頭條漩渦鳴人yy首發於悟空問答)小鎮的房子底下都會埋藏很多的罐罐,然後把這些灌灌掏出來一看,裡面各朝各代的錢幣都有,而且數量很大。

這就證明了一件事情,在這個小鎮發展到巔峰的時候,各個朝代的錢幣在這個地方都能流通,都能夠使用,所以當地人會把轉來的錢幣把它放在頭冠裡面,並且埋在自己的屋底下,如果以後自己的子孫急等的錢用,也可以跑出來直接使用。

當然有的時候也會出現意外,比如說在某個朝代中間突然出現了某個人謀朝篡位,然後做了一段時間的假皇帝,最後其他的中性子孫又把他給推翻了,那這段時間鑄造的錢幣百分之百全部都得回收下來,誰使用誰死。

除了這種必須要有人過去打壓的錢幣以外,其他的錢幣能用就用,這也是官方自己的意思。

畢竟對於中國古代來講,真正用來衡量物品價值的不是這些錢幣,而是金子和銀子等等一些貴金屬。


漩渦鳴人yy


銅錢,又叫大錢,我們常說的金錢也是,注意,這裡的金指的是銅,而不是黃金。

前朝的銅錢又叫老錢,只要含銅,一樣可以使用,這是因為它的價值是裡面的銅,而不是發行單位。

改朝換代後,最搶手的就是第一版的銅錢,前朝的銅錢國家會逐步回收鑄制新錢,所以我們看清朝以前的銅錢很少,就是這個原因。

清朝末期,大錢逐步被銀元代替,市場對銅錢需求量逐步減少,前朝的銅錢回收量也不多了,所以我們看到清末的銅錢比較多,到了民國,袁世凱統一製造銀元同時宣佈銅錢廢止,不過用銅錢可以到銀行兌換,實際上民間很少有人去銀行,所以民間有大量的清末銅錢,儘管如此,它依然值錢,即使今天也是如此。


觀上靈雲


大多數上一代的銅錢都是可以使用的,因為是銅製的。

中國曆來缺銅金屬,可是對金屬的開發利用卻很早,大禹時期就開始載冶煉銅,那個時候的冶煉技術並不高,所以更加造成銅金屬比較貴。

那麼人們得到了銅,可以加入金屬,製作合金,比如說青銅。青銅的熔點比較低,而且硬度比較高,所以適合於當做製作材料,比如說碗,杯子,樂器,兵器。

不得不說,中國人對青銅在戰國時期就有了很高的認識:《周禮·考工記》說:金有六齊:六分其金,而錫居其一,謂之鐘、鼎之齊;五分其金,而錫居一,謂斧斤之齊;四分其金,而錫居一,謂之戈戟之齊;三分其金,而錫居一,謂之大刃之齊;五分其金,而居二,謂之削殺矢之齊;金錫半,謂之鑑燧之齊。

這一段,就是說銅和錫金屬在青銅中不同的比例,可以得到不同的強度和硬度,製作各種物件。

我們還可以清楚考察,就是在有了鐵劍之後,秦帝國還是用成熟的青銅兵器統一了六國,建立了大秦。

那麼,還在之前,我們流通的貨幣就是銅金屬了,青銅,第一,是因為它不容易得到。第二是熔點低,容易分割。第三,不會貶值,因為青銅很有用。

直到秦始皇統一六國後,車同軌。。。索性也就把這種流通的貨幣統一了,銅作為貨幣流傳下來,還可以防止假幣出現,即便是容易製作,也是成本過高(銅貴)。

所以,他們認的不是這個錢,而是上面鑄的兩個字---大唐。不好意思,串臺了,那是《大唐漠北最後一次轉賬》的臺詞。

所以,人們認的不是這個錢,而是這一小塊“銅”的價值。

而對於新的朝代來說,要再次髮型新的銅錢,也很難,銅太貴了,鑄造新銅錢那得先得到大量的銅呀,所以一般很難強制停止舊銅幣的流通,僅僅是在收回了一部分舊銅幣的時候,用這一些舊的熔化了,鑄造新的。


李勉9


銅錢作為金屬貨幣最早出現在春秋時期,到戰國時期已確立布幣,刀幣,蟻鼻錢,環幣四大貨幣體系,分別由刀、鏟、紡輪等勞動生產工具演化而來。

布幣是中原地區即趙、韓、魏三國和周王室等地使用

東方的齊國和北方的燕國主要使用刀幣。

南方的楚國主要使用蟻鼻錢。

秦國使用環幣。

秦始皇統一六國之後,對貨幣進行了改革,規定銅錢的形狀為外圓內方,取天圓地方,天人合一的觀念,這一形狀一直沿用到清朝。

銅本身就具有價值,所以銅錢是硬通貨。漢朝初期秦的銅錢還是流通的,直到漢武帝才形成漢朝的統一貨幣。

所以朝代更替之後,不會馬上廢止,而是由政府統一回收兌換,比如唐朝規定百姓如果不上繳就會以謀反或者圖謀不軌等罪名而獲罪。前朝的銅錢會有一個短暫的流通期,政府把回收前朝的銅錢回爐重新鑄造法定銅錢。

當然也有例外,比如漢代的五銖錢差不多流通了500多年,一直到唐代初還流通使用,再如宋朝時,唐朝的銅錢可以繼續在宋朝流通,有學者統計,明代所使用的銅錢中,大約有80%是宋錢或唐錢。再比如在民國初年,作為中國封建社會使用的銅錢也在流通,直到1920年左右政府才廢止銅錢的流通。


漫說古經


可以肯定是可以使用的,而且在中國歷史上很長時間都是多朝代銅錢混用。造成這一現象的原因在於古代銅錢的價值高低是按照重量來衡量的,重量大的銅錢代表使用的銅料分量足,價值就高。有意思的是當一個王朝興起、繁榮時,它所鑄造的銅錢質量都很高;而到了王朝末期,銅錢質量會出現很大下降。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