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28 抗擊疫情,給公眾穿上心理“防護衣”

抗擊疫情,給公眾穿上心理“防護衣”

1月28日,武漢協和醫院身穿防護服的醫護人員。圖據新華網

1月28日下午,教育部發出通知,要求進一步發揮教育系統學科和人才優勢,面向高校師生和人民群眾開展疫情相關心理危機干預工作。與此同時,國家衛健委醫政醫管局副局長焦雅輝表示,已充分注意到一線醫護人員出現情緒崩潰、心理焦慮的現象,已安排心理專家疏導。在早前一天,國家衛健委疾控局發佈《新型冠狀病毒感染的肺炎疫情緊急心理危機干預指導原則》,要求將心理危機干預納入疫情防控整體部署。在舉國抗擊肺炎疫情的嚴峻形勢下,給公眾開出一份“心理處方”,同樣是對症下藥。

如果不是肺炎疫情來勢洶洶,眼下本是喜氣洋洋的春節假期。越來越嚴格的防疫措施,不僅讓不少人產生了巨大的心理落差,更難免因此產生緊張和焦慮情緒。在社交平臺上和現實生活中,密集的信息傳遞,口罩供應暫時緊俏,再加上種種真假莫辨的傳聞,又在一定程度造成部分人群的心理恐慌。有的人過度敏感,一點風吹草動就如臨大敵;有的人心生壓抑,吃不香睡不好;有的人則是索性不管不顧,連口罩都懶得帶。更別提不幸感染病毒的患者,他們的心理必然承受巨大的壓力;一線醫護人員身穿厚重的防護服超負荷工作,情緒不穩定也在所難免。

不良情緒逐漸累積卻沒有出口,壓力大到一定程度就會做出一些不理性的行為。近日,武漢和荊州都發生病患故意脫下口罩對醫生猛咳的驚人一幕。疫情肆虐之際,豈容傷醫,對這種極端行徑自然要依法嚴懲。但也提醒我們,對患者的心理狀態要引起高度重視。按照一般心理學的經驗,絕大部分人在面對著特別不好的消息時,都會經歷“否認、憤怒、討價還價、悲傷、接受”的過程。在肺炎疫情還沒有得到徹底控制之前,無論是普通民眾,還是奮戰在一線的醫護人員,還是病床上的患者,都會有不同程度的出現情緒波動乃至異常。如何坦然接受自己的緊張、恐懼和沮喪,如何平安度過防疫戰每一個階段,都迫切需要專業人員的指導,不僅消除他們對疫情的恐慌,更要讓他們感覺自己被“看見”、被關懷。雖然大家或宅在家裡,或堅守崗位,但誰都不是一個孤島。

在爭分奪秒搶救患者的同時,對普通民眾推出心理干預措施,讓公眾穿上心理“防護衣”,可謂恰逢其時。隨著人民生活水平的日益提高,心理健康本來就已經為大眾所重視。各大高校心理危機干預研究多有建樹,此時正是學以致用、為同胞服務的關鍵時刻。希望有更多具備資質的專家和心理研究機構組建心理救援醫療隊、心理援助熱線隊伍,利用電話或者互聯網手段為更多的人提供幫助,讓更多的人通過這場防疫戰,心理免疫力也能得到顯著提升。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