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3 古代打仗前是否真的存在“鬥將”這種現象?

迷彩小兵哥


趣談答案:古代的確存在,只不過數量少之又少,幾乎可以忽略不計。

三英戰呂布的經典戰役

想必很多小夥伴都聽過這樣的一場戰役,那就是鼎鼎有名的三英戰呂布。

什麼叫做三英戰呂布呢?簡單講的話就是呂布把這三個人逼到牆頭上了,劉備,關羽張飛三個人一同來進攻呂布。

只不過按照當時的行情來看張飛和呂布,其實是3打5的狀態,以張飛的牛皮氣和呂布當時的戰況來看,張飛很有可能短時間之內不輸於呂布,如果時間長久下來必然會被呂布壓制。

當時的行情自己的二哥,也就是關羽發現了倪端,覺得自己的三弟可能有危險,於是加入陣營當中,幫助自己三弟穩住陣腳。

慢慢的張飛和關羽兩個人佔據優勢,而這個時候劉備又動了惻隱之心,不希望自己的二弟三弟直接把呂布給幹掉,所以也加入戰役當中,屬於幫助呂布打輔助的狀態。

在三國演義當中這樣的高等級將領進行廝殺的情況非常的多,也非常的頻繁,但在真實的歷史當中,其實這種情況並不多見,主要原因在於高等級將領都非常的珍貴。

最經典的赤壁之戰曹操滿盤皆輸,高等級將領卻一個沒死,只有兩個死掉了,還是被曹操疑心疑鬼給滅掉的。

春秋時期的優良風俗

高等級將領單打獨鬥這樣的一種形式其實主要集中在春秋時期,在戰國時期就已經很少有了。

春秋時期行軍作戰有著一套極其嚴格的約束,比如兩邊各出一個高等級將領,哪一邊贏了這場戰役,那麼所有的事情都要聽贏的那一方的指揮調度。

但是後期發現了這樣的行軍作戰,其實有很大的弊端,比如某一個人他所擁有一個非常厲害的武將,而這個武將可以抵禦所有的人,那麼,但怕這個國家再弱小,只要有這樣的一個人就可以一統天下了,對嗎?明顯是不切實際的。

因為春秋戰國時期的戰役也比拼的是各個小豬國家的綜合實力,當把綜合實力拋棄在一邊,單純的看高等級將領誰強誰弱,本身就是不符合戰爭發展史的。

歡迎大家關注@趣談唐宋元明清 ,歷史研究者,優質歷史領域創作者,每日分享新鮮歷史冷知識,解決歷史趣問題,愛你們!

趣談唐宋元明清


古代打仗怎麼打?是千軍萬馬一擁而上,還是靠英雄人物單槍匹馬闖入敵陣直取敵將首級?還是像小說中那樣,兩軍將領縱馬決戰,以此二人的勝負來決定整個戰局?

傳聞,明朝永曆年間,入侵朝鮮的日本人豐臣秀吉,正面遭遇了明朝李如松的遼東鐵騎。當時日軍有一個痴迷於《三國演義》的將領,竟隻身一人走出陣列,大喊“誰和我'一騎打’?”所謂“一騎打”,就是單挑決鬥的意思,明軍只當他是個神經病,一頓子彈招呼過去,該將領瞬間被打成了篩子。

充滿演義色彩的單挑

只要讀過《三國演義》的人,必定對“武將單挑”這一概念印象深刻。但逢兩軍交戰之際,雙方人馬列隊相峙,一方的將領持長刀長槍,縱馬出陣,高聲喝問對方是否有人敢與其交戰,而對方此時不可對其下手,反而同樣有一名應戰將領衝出陣列,與其交戰於兩軍之間的空地。最終,二人過招或幾合,或十數合,或數十合,終有一方將領被挑下馬來,此時該方士兵也不作反抗,而是立刻拱手認輸,或直接作鳥獸散。

如此作戰方式如今看來讓人忍俊不禁,古人注重禮儀、形式竟到了如此地步,彷彿整個戰爭中,關鍵獲勝因素僅僅是那幾位將領,誰的武藝高超,則誰帶的部隊從一開始就贏了,而那幾萬、幾十萬大軍卻只是擺設,並沒有任何實際價值。然而真是這樣嗎?既然如此,古代各國為何還要花巨資養士兵?

對此,早已有人提出懷疑,普遍的觀點是:從古至今根本就沒有武將單挑這一現象存在過,因為它並不符合戰爭的基本規律,完全是演繹小說作者為了使作品內容引人入勝而一廂情願添加的。

真的有武將單挑現象嗎?

事實上,這一說法也是片面的,因為不管你信不信,歷史上的戰爭中,武將單挑的情況確實存在過,只是它並非像小說中那樣頻繁地出現,且其出現的條件一般都具有特殊性,而不是一種普遍現象。

早在宋朝之前,武將單挑頗為尋常,因為唐朝及更早時期的“軍人”很多並非真正被訓練過的軍人,而是被抓來充軍的壯丁。這些壯丁中,武裝牧民尚有騎馬射箭這樣的戰鬥能力,但農民卻根本不會使用武器,只會打掃戰場。大敵當前,他們能老老實實站著別轉頭就跑已經很不錯了,戰鬥拼殺怎能指望他們?既然士兵並沒有什麼用,那麼一場仗打下來,效率最高的方式便是雙方主將單挑決鬥定勝負。而歷史上真實存在過的著名武將單挑案例也數不勝數,譬如呂布大戰郭汜、孫策單挑太史慈。

而且武將單挑不僅在我國古代戰爭中發生過,日本古代也有過逢戰必先單挑的傳統。兩軍相會之時,先是隊前出一武力超群之部將,和對方的先鋒單挑,一般武士都以在主公馬前一戰為榮。

事關勝敗的“戰車”

武將單挑這一現象既然真實存在過,那麼它又是何時出現的呢?事實上,早在春秋戰國時期,武將單挑的雛形便出現了。在大規模集團軍作戰中,主將是不能夠親臨第一線殺敵作戰的。所以但凡出現主將親自衝鋒殺敵的戰爭,往往都是小規模戰爭,而當時有些國家的戰鬥人員並不多,所以為了在戰爭中獲得優勢,便發明了“戰車”。

春秋時期出現的戰車,由四匹馬拉著,車上一般載三個人。主將持長戈居左,副將持長戈或其他輔助武器居右,而中間則是負責駕車的駕駛員。三個人和四匹馬,都要裹上皮革,罩上鎧甲,一應護具到位,全副武裝,這樣在衝鋒陷陣時,可以起到良好的保護作用。將領所持的長戈有多長呢?一般是人體的三倍,大概至少是五米開外,戈頭既像矛、又像鐮刀,可以刺、可以割、可以勾,這樣的兵器橫掃敵陣,敵人根本難以近身。

作戰時,無論對方召集了多少人,單見戰車駕駛員熟練地趕著馬專往敵陣中人最多、最密集的區域猛烈地衝擊。而戰車上的兩名身材壯碩、臂力過人的將領,一左一右,同時揮舞著超長的戈,狂刺亂掃,就像在亂茅草堆裡割草一樣,敵方士兵如同草芥,瞬間大批被搠翻在地。而在戰車後方,緊緊跟隨著眾多的自家士兵,他們手持刀槍劍戟,快速地趕上前來,將那些被搠翻在地的受傷敵兵,一個個就地處決。

如此強大的作戰威力,完全取決於戰車及兩個操戈的將領。而緊跟戰車的士兵們,只能起到配合作用。戰車勝,士兵們殺敵立功;戰車敗,他們就作鳥獸散。因此,在古老的車戰時代,作戰的主力是將,而不是兵。當雙方都有戰車的時候,比的就是誰的駕駛技術更高,誰的將領武藝更強,於是整個戰爭就變成了戰車與戰車的較量,將領與將領的過招。如果某方的戰車被搠翻了,或將領戰死,那麼,勝敗立見,戰局立定,這大概就是武將單挑的雛形。

然而,隨著時間的推移,當戰爭規模越來越大、武器越來越先逬的時候,將整個戰爭的勝負繫於主將一人之身的做法,就變得危險而愚蠢。因此,武將單挑現象逐漸退出歷史舞臺,而指揮官們的作戰位置也開始逐漸後移,從最前線移到最後方,口號也從熱血澎湃的“跟我上!”,變成了冷酷的“給我上!”。


王先生侃古今


在古代實戰中的確是有鬥將的打法,古代打仗都是先列好陣勢,然後各自派出一名將軍進行單挑,這是真正的比試武功,沒有什麼花架子都是直取要害,招招奪命,沒有那種打得難解難分,十幾個甚至是幾百個回合都不分勝負的,那是不真實的。

實際上都是一兩個回合就決出勝負了,基本上沒有超過三個回合的,這說明古代的武將的確是有很高的武功造詣的。我國古代的鬥將從春秋時期就有了,公子友對莒挐的戰鬥就是一場鬥將,雙方有仇,於是在陣前公子友說咱倆的仇咱倆了結,與士卒沒有關係,於是有了第一次鬥將。

此後歷代都有,鬥將除了短平快之外,還有一個特點就是箭法好的勝算大,古代是冷兵器戰鬥的時代,大家都用長矛大刀,需要到較近的距離才能發揮作用,如果有一個神箭手來鬥將,那就比較容易獲勝了。

古代的鎧甲只是保護將士的身體和頭部,面部不受保護,所以只要射得準,面部這個要害就很容易遭到攻擊,《三國演義》裡的孫策就是被射中面部,才導致最後箭瘡迸裂而死的。

古代實戰中用箭射死對手的比例比較高,《三國志》記載樊城之戰中,關羽被龐德一箭射中面額,這是很危險的,大挫關羽威風。

南北朝時期的鬥將最為頻繁和激烈,衡陽內史王應之起兵攻打長沙,長沙守將何慧文與之展開搏鬥,何慧文八處負傷,但是還是砍掉了王應之的一隻腳,最後將王應之殺死,何慧文也奄奄一息了,可見戰鬥的慘烈。

隋唐時期國家還有很強的尚武精神,隋朝大將竇榮定出徵突厥可汗雙方約定派猛將決鬥,隋將史萬歲出戰,旗開得勝斬將而回。

李唐王朝在平定天下的過程中,南征北戰,和各路好漢都交過手,單雄信和尉遲敬德大戰的故事是真實的,後來被評書藝人給演繹的神乎其神,不過當時單雄信和尉遲敬德的戰鬥也是很激烈的。

到了五代十國鬥將依然很流行,後周大將周德威和後梁大將綽號夜叉的陳章決鬥的故事很精彩,陳章給別人說要生擒周德威,這件事影響很大,連後周皇帝都聽說了,囑咐周德威小心,周德威不以為然,雙方交戰,周德威穿的很一般,這是個計策,讓對方產生驕傲心裡,然後又假裝不敵,逃跑,陳章縱馬追趕,不料周德威回身一鐵杵將陳章打落馬下生擒。

宋代開國皇帝是個軍漢,所以宋朝的歷史上也有鬥將的做法,宋朝有個叫王君萬的將軍在兩軍陣前,只見敵軍中一人突然躍起持長矛直刺王君萬,就在長矛即將刺中之時,王君萬微微躲閃手起刀落砍死對手,大家一看這個偷襲者是羌軍首領藥廝逋,王君萬臨危不亂,巧妙應對,殺敵立功,的確厲害。

明朝開國大將常遇春也有過鬥將的經歷,和一個叫元震的猛將對敵,結果雙方那個打成平手,這在古代鬥將的歷史上還不多見。

在鬥將的過程中,像周德威那樣生擒對手的也不少,古代的鬥將的確可以振奮士氣,培養軍隊的戰鬥精神,這是真實的歷史,並不是小說家憑空捏造的故事。


小小嬴政


古代確實有在兩軍陣前讓武將進行單挑這種現象存在。當然這種單挑很少像演義那樣會對戰鬥結果產生決定性影響,主要還是為了鼓舞一下士氣。


在《三國演義》、《隋唐演義》等歷史演義小說裡,經常有兩軍對壘時主將出馬進行單挑,單挑勝利的一方就取得勝利,追殺戰敗的一方。在歷史上兩軍對戰當然不可能這麼簡單的進行,但是單挑也是有悠久歷史的。

在春秋時期,那時候打仗前交戰雙方常常會派出地位相當的人進行單挑,而且雙方會約定單挑的方式,比如說比箭術還是比駕車,偶爾無厘頭一些的還有人會要求比肉搏。比較魯國和莒國之戰。雙方主將季友和公子拿就進行了一次徒手格鬥。

在春秋以後,戰爭日益殘酷化,單挑的次數就少的多了。不過為了鼓舞士氣,或者說是活躍氣氛,有時候兩軍主帥也會派出手下猛將進行單挑。

像安史之亂的河陽之戰,史思明就派出了手下的猛將劉龍仙向唐軍挑戰。僕固懷恩向李光弼請戰,李光弼認為這不是大將要做的事,最後眾將都推選裨將白孝德出戰。白孝德不負眾望,果然殺死了劉龍仙。唐軍趁勢發起進攻,史思明敗了一戰。

從這裡我們可以看到,大將此時已經不輕易上陣單挑了,都是派出手下出馬。而單挑雖然不具備決定意義,但是一旦單挑戰敗,士氣受挫,還是會有一定影響的。


不沉的經遠


當然存在,三國志就記載過呂布與董卓部將郭汜陣前單挑的事。《三國志》注引英雄記曰:郭汜在城北。布開城門,將兵就汜,言“且卻兵,但身決勝負”。汜、布乃獨共對戰,布以矛刺中汜,汜後騎遂前救汜,汜、布遂各兩罷。

鬥將能夠鼓舞士氣,在勢均力敵的情況下,對勝負很有影響。但如果雙方實力相差較大,就沒有太大作用了,就像呂布能單挑打敗郭汜,但他的人馬遠不及西涼軍,所以最後還是被李傕郭汜趕出長安,惶惶然做喪家之犬去了。



真正鱷魚不哭


在古裝劇中經常能看到這樣的場景,雙方對壘排兵佈陣完畢以後,通常會出來一名大將向對方陣營進行挑戰,這時對方陣營也會相應的派出一名大將迎戰,如果一方贏了,另一方會再次派將繼續迎戰,就這樣幾輪下來後,最終贏的一方會揮動自己的兵器示意自己一方的士兵向對方陣營衝殺,而這就是我們常說的“鬥將”!


耳熟能詳的“鬥將”!

其實最耳熟能詳的“鬥將”現象都出自小說演義裡,比如《三國演義》中,十八路諸侯討董卓這段,董卓派出大將華雄前去挑戰眾諸侯,這時袁術部下驍將俞涉前去應戰,結果三個回合便被華雄斬殺,而韓馥的上將潘鳳更是不足一合也被華雄斬殺。這時關羽主動請纓前去鬥殺華雄,上演了一出“溫酒斬華雄”,結果這一場“鬥將”讓關羽揚名天下。

當然《三國演義》裡還有很多有名的“鬥將”場面,像“三英戰呂布”,“許諸裸衣戰馬超”,“戰長沙關公對戰老黃忠”!



那麼,古代歷史上雙方打仗前真的有“鬥將”現象嗎?

答應肯定是有的,只不過歷史上的“鬥將”場面沒有小說演義裡精彩而已!

就拿歷史上的三國時期說吧!李傕和郭汜率兵力董卓報仇,當他們攻到長安的時候,守在城中的呂布出城與郭汜單挑決勝負,呂布用矛刺中了郭汜,郭汜被手下所救,雙方遂各自罷兵。

《三國志•太史慈傳》載:“(劉繇)但使慈偵視輕重。時獨與一騎卒遇策。策從騎十三,皆韓當、宋謙、黃蓋輩也。慈便前鬥,正與策對。策刺慈馬,而攬得慈項上手戟,慈亦得策兜鍪。會兩家兵騎並各來赴,於是解散。”

孫策率兵攻打劉繇時,劉繇命太史慈去偵察孫策軍隊的情況,結果與孫策等人在路上相遇,太史慈大戰孫策,兩人最終打成了平手!

在古代,打仗是要消耗大量錢糧的,所以對戰雙方都想盡快結束戰爭,“鬥將”既浪費時時間,對戰爭的勝敗又沒有實際意義,因此“鬥將”這種現象在戰場上很少存在!


唐古看今


在封建社會軍隊之間打仗是存在這種所謂的"鬥將"現象的,但是數量是非常少的,基本上可以忽略不計。高級將領之間,單打獨鬥的現象主要存在於春秋時期,這是當時的一種"優良風俗",但是到了戰國時期這種現象就很少出現了。

春秋時期如何行軍打仗都有一整套非常嚴格的制度,而且戰爭雙方都會遵守這套制度來行事,比如說在打仗的過程中,為了儘可能的減少雙方的損失,就會各自派出一位高等級的將領,只要哪一邊的降臨,打贏了那麼之後的所有事情都需要聽從勝利的一方指揮,可是這種情況又存在一個相當大的弊端,那就是如果說戰爭的哪一方擁有了一個武力非常強悍的將領,那麼他是不是可以一人滅國呢?只要在單打獨鬥的過程中贏了,那麼他甚至可以做到一統天下,可是這可能嗎?哪位統治者能願意呢?

從戰國以後這種所謂的高級將領之間單打獨鬥的情況就非常少見了,但是並不是說沒有,只不過這種例子非常的罕見,也比較特殊。

畢竟作為軍隊的最高統帥或者是高層統帥,他不可能一個人上陣去單打獨鬥可能說在某些局部的小規模衝突中,由於人數限制,那麼主將可能也要親自下場上陣殺敵,但是越是大規模的集團軍作戰,主將越是不可能會親臨第1線衝鋒陷陣,一旦出現這種將領親自下場作戰,那麼對方是不是隻要幹掉這位統帥,就可能贏下整場戰爭的勝利?所以說只要哪位統帥不是腦袋抽風,他就絕對不會親自下場作戰


小芊芊愛歷史


最早的鬥將,應該是產生與春秋時期。那時候的戰爭是貴族之間的戰爭,平民沒有資格參戰的,鬥將在那個時候是“貴族禮儀”中的一部分。他們會約定單挑方式,大約有:射箭、駕車、肉搏這幾種,比如當時魯國和莒國之戰,季友和公子拿就進行了一次徒手格鬥。

在春秋之後,戰爭的規模擴大,大量的平民參戰,這種戰爭禮儀發生的次數也就越來越少。

安史判亂河陽之戰的時候,史思明曾經派出手下第一猛將劉龍仙向大唐軍隊挑戰。僕固懷恩向李光弼請戰,李光弼認為這不是大將應該做的事情,這樣的做法也不足以真正戰勝敵人,最後讓裨將白孝德出戰,兩人在陣前單挑,劉龍仙被唐軍的軍陣驚嚇,不足以完全發揮武力,被白孝德斬落馬下,唐軍趁著士氣高昂,迅速向史思明軍隊發起進攻,最終大勝。

通過這件事情我們可以看出,在春秋之後大將上陣單挑是非常罕見的事情了,在迫不得已的情況下一般都只是會派出手下出戰。另外,單挑確實不足以影響戰爭的大局,最多是在士氣上會有所影響。

不過這樣的話其實也可以反過來說,真實戰爭中的將領其實也是普通人,就如劉龍仙被吹噓的如何勇猛也無用,他在陣前看到唐軍的士氣,首先自己就矮了一截被裨將斬殺。

在《三國演義》、《隋唐演義》等歷史小說裡面,通過一個武將單挑決定一方勝敗的事情,在真實歷史上絕不可能發生。我在之前一篇關於《孫子兵法》的文章裡講過,孫武認為的“計”其實是統計與數學的計算,能夠統籌完備的一方能夠勝,另外一方則不能勝,其實在真實戰爭中,兩軍還未動勝負就已經分出來了,人為因素能夠干預的也很小。

您的問題回答完畢,“王庶文講壇”致力於文化領域的創作,無論是中國還是西方,都願意去了解、學習和闡述,如果您感興趣,歡迎關注。


王庶文講壇


在古代,兩軍陣前,雙方武將“鬥將”這個現象是存在的,當然肯定沒有演義中那樣誇張和普及,在正史中有一些“鬥將”的記載,也是非常的精彩。

一、關羽萬軍中斬殺顏良

歷史上關羽斬殺顏良這個事情是存在的,《三國志》記載:“羽望見(顏)良麾蓋,策馬刺良於萬眾之中,斬其首還,(袁)紹諸將莫能當者,遂解白馬圍。”

這個事情發生在曹操與袁紹的白馬之戰,關羽一馬當先,表現神勇,所以曹魏集團對關羽的評價一直很高,認為劉備集團“名將唯羽”。

二、張遼合肥斬殺兩員吳將

著名的合肥之戰,曹操大將張遼親率八百敢死隊突襲孫權大營,史載張遼:“被甲持戟,先登陷陳,殺數十人,連斬二將,大呼自名,衝壘入,至權麾下”。

張遼帶兵突擊,兩軍交戰的時候,張遼親自對決斬殺兩員吳將,很是威猛。

三、呂布單挑郭汜

《三國志》註解中引《英雄記》稱,郭汜攻長安,呂布對郭汜說:“且退兵,你我決一勝負。”於是二人對戰,呂布以矛刺中郭汜。

可見呂布遠沒有演義中那樣無敵,對戰郭汜也只是刺傷對方。

四、公子友單挑莒

《左傳》記載:魯國公子友帥軍在酈擊敗了莒國軍隊,當時公子友對莒 說:“我們兩人之間有仇隙,士卒何罪?”於是屏退左右而相互搏殺,莒被擊敗而活捉。

這個公子友也很有氣魄,勝利後依然和仇人對決單挑。

五、喜歡單挑的周德威

五代十國時期,梁和晉屢屢血戰,晉國李存勖手下大將周德威等人屢屢採用“挑戰”的方式先於對方大將進行對決,周德威也在十幾年的作戰時間裡,屢次在鬥陣中取得勝利。但是梁國將帥自知武勇不如敵方,多采用持重策略,刻意迴避。

六、白孝德陣斬劉龍仙

安史之亂的河陽之戰,唐朝大將白孝德挾著兩支短矛,策馬橫過河流而進。

白孝德單人單騎殺向叛軍大將劉龍仙,劉龍仙勒馬奔逃,白孝德緊追上去,將他刺下馬來,取腰刀砍下其首級而回。史思明大吃一驚,唐軍趁機衝殺,倉惶敗逃而去。

白孝德因此功升任鎮西、北庭行營都知兵馬使,後成為唐朝名將。

但是整體而言武將陣前“鬥將”非常罕見,整個二十四史翻遍也不多,畢竟武將單挑的作用遠遠沒有演義中那樣大,決定戰爭勝負的還是軍隊的戰鬥力和統率的指揮才能。


我家的貓叫皮蛋


古代鬥將是確實存在的事情,並不是子虛烏有之事。我可以給大家講一個真實的歷史人物,這個人可比一些演義的裡面的人物強的多。

《資治通鑑》記載了晉朝時期的將領陳安的事情,陳安在當時割據一方,前趙的劉曜派兵征討陳安,陳安率領軍隊突圍的時候就發生了歷史上的著名鬥將事件。按照史書的記載,陳安突圍時彷彿《演義》中的猛將附體,他左手揮舞七尺長的大刀,右手揮舞丈八蛇矛,一旦敵人逼近自己,陳安就大刀和長矛一起向前格殺,一下就能夠殺死五六個人,遠方的敵人,陳安就拿起弓箭射殺,但是劉曜軍隊裡的平先也不甘示弱,他上前前去和陳安單挑,兩人交手三次,陳安的蛇矛就被平先奪取。最後到了傍晚,陳安帶著部隊藏在山上,最後被趙軍抓住被殺。此後又有隋朝的史萬歲,史萬歲此人也是勇猛無比,在隋文帝楊堅命秦州總管竇榮定率九總管征討突厥的戰爭裡就單挑獲勝。當時隋軍和突厥軍隊在沙漠裡相遇,乾旱無水,兩軍多次征戰,都沒有取得大的成果。最後竇榮定和突厥阿波可汗約定武將單挑,竇榮定選擇了史萬歲,結果交戰的時候,史萬歲一下子衝到突厥騎將的面前將其斬殺。突厥人士氣下降,最後雙方約定議和之後退兵。

而唐朝到五代之間,是當時軍事戰鬥模式發生了變化,導致大批武將陣前單挑成為一種當時的戰鬥模式,當然這不像演義中雙方單挑,一方將領取勝之後,趁勢掩殺,在真實的戰鬥中,這只是打擊敵方士氣的一種行為。安史之亂中史思明派手下劉龍仙率領五千鐵騎前去河陽城下挑戰,當時河陽城駐紮的是李光弼的軍隊,劉龍仙仗著自己武藝高強在馬上痛罵李光弼,李光弼問手下誰敢出戰,僕固懷恩想出戰,被李光弼以大將不適合上戰場為由拒絕,最後是白孝德出戰,白孝德單槍匹馬渡河來到劉龍仙的面前,但是故意不前進,劉龍仙有點疑慮,最後城上和陣前擂鼓吶喊,喊聲震天動地,劉龍仙慌張逃竄,最後被白孝德斬殺。唐朝末年五代時期的武將張歸霸,他是朱溫手下的一個武將,在朱溫圍攻秦宗權的時候,當時的秦宗權派手下張郅前來抵禦朱溫,雙方在赤堈交戰,雙方就開始這種單挑,張郅手下的騎兵將領和張歸霸單挑,當然這種單挑不是拿著武器互毆,而是有弓箭存在的,張歸霸在單挑的時候就被對面的飛箭所中,但是張歸霸騎著馬往回走,向後設了一箭,敵方將領直接脖子被射穿最後墜落馬下,張歸霸把對方的馬匹給帶了回來。

這種武將單挑到了後期在大規模減少,因為大將不會以身犯險,只有次級將領為了功名利祿額才會如此拼命,單挑是一種很危險的行為。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