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10 西周時期的汾河谷地(二)考古學上的汾河谷地


西周時期的汾河谷地(二)考古學上的汾河谷地


20世紀90年代初期,隨著晉國的被發現,汾河下游的西周考古炙手可熱。自20世紀70年代起,北京大學承擔了這項調查研究,最初是為了尋找滅商之前的先周遺存,因為北京大學鄒衡教授認為汾河谷地是周人西遷渭河平原之前的故鄉。後來,這項研究帶來天馬-曲村這個大遺址的發現,並且隨後在80年代對其進行了大規模的發掘。1991年,遺址中的晉侯墓地被確定,當時原本為16枚一套的晉侯蘇編鐘中的14件被盜墓賊從M8中盜走。隨後在1992年至1994年間,又發掘了八組17座大型墓葬(其中14座帶斜坡墓道)。2000年末,又有一組位於墓地中間帶斜坡墓道的墓葬被發現,這兩座墓在1998年被盜。這9組墓葬(多數成對)呈三排分佈(圖16),青銅器銘文告訴我們其墓地主人是九位晉侯及其夫人。從公佈的資料來看,年代最早的墓葬為M7,可被確定在西周中期早段;而年代最晚為M93,屬於春秋早期。晉侯墓地出土了大量帶銘文的青銅器,其中M8出土的16件青銅編鐘尤為珍貴,其上鑄有長達355個字的銘文,記錄了晉國和周王室曾聯合征討一個叫作“夙夷”的民族,而“夙夷”很可能就活動在今天的安徽北部或者山東南部一帶。

西周時期的汾河谷地(二)考古學上的汾河谷地

圖16 北趙晉侯墓地 (採自《文物》2001年第8期,第4頁)

晉侯的世系在《竹書紀年》和《史記》中都有完整保存,因此這次發現帶來的討論也就集中在對出土銅器與兩部文獻中提到的晉侯名號的相互對證,以及墓葬的絕對年代等問題上。對此,學者們就墓葬的排序以及年代均提出了各自不同的意見。由於傳世文獻與青銅器銘文在有關西周晚期一些晉侯的在位年代上存在著差異,一些學者對西周諸王年代以及晉侯世序進行了重新思考。對本文的研究而言,最重要的是這次發現實際上將《左傳》中提及的姬姓封國晉的地理位置確定了。《史記·晉世家》雲:“晉唐叔虞者,周武王子而成王弟……封叔虞於唐,唐在河、汾之東,方百里,故曰唐叔虞。”河、汾之東這個晉國的地理位置是十分重要的,因為它不但扼守了從垣曲西行汾河谷地的通道,同時又控制著從北面順汾河谷地而下的道路,從而保護渭河谷地免遭兩面的進攻(地圖6)。

西周時期的汾河谷地(二)考古學上的汾河谷地


除了天馬-曲村遺址外,汾河谷地另一處重要的西周遺址在永凝堡。1957年,這處遺址中出土了一批西周早期青銅器。1980年,這裡又發現了22座西周墓葬,年代從西周早期一直到西周晚期。這個地區應該是《左傳》名單中也提到的霍國的所在地,古代地理文獻對此有記載。《左傳》名單中同時還提到了韓國,根據地理文獻,它離汾河與黃河的交匯處不遠。另外還有兩個諸侯國在其他歷史文獻中被提到(但不見諸《左傳》名單),它們分別是鄰近韓的耿國以及位於中條山南側的魏國。儘管這些封國的確切地理位置還有待考古學的確認,但就目前的資料來看,有兩點對討論汾河谷地的地緣政治構造極為重要:第一,這個地區並未發現任何不屬於由周王室分封的非姬姓小國,相反,該地區幾乎完全為周王室後裔所建立的封國所瓜分。這似乎顯示出這個地區與渭河谷地之間的一種特殊的親密關係,同時也反映了在西周王朝的戰略上,這個地區的政治地位與東部平原可能有所不同。第二,周的封國僅僅集中在汾河下游盆地,可見在西周大部分時間內,其控制尚未能跨越霍山進入北面的太原盆地。

西周時期的汾河谷地(二)考古學上的汾河谷地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