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3 兒子十六歲了,特叛逆不愛學習,該怎麼辦?

牽手向前走3


個人認為“叛逆”是個偽命題,何謂叛逆?目前對叛逆的定義,大概是不聽父母老師長輩的話就叫叛逆,那麼我們對這個定義進行一下分析,孩子為什麼小的時候聽話,大一點那幾年就不聽話了呢?

我認為孩子小的時候,與外界的聯繫主要是通過父母長輩進行,父母會有意識過濾掉很多信息,孩子的世界就是非黑即白的,這時候很容易接受父母的觀點,因為不對的那個觀點是非常明顯的錯,以孩子的判斷能力就能判斷出這個不對,爸爸媽媽說的對,所以這時候大部分是一致的。另外,這個時候無論是閱歷、知識、對事物的認知父母都佔有絕對優勢,很容易說服孩子,所以孩子小的時候都很聽話,不存在叛逆。

隨著年齡的增長,孩子社會交流的增加,獲取知識的途徑從父母轉移到了其他方面,換句話就是孩子獲取了那些知識父母可能不知道,父母對孩子的評價就會有失客觀,就會給孩子發出不符合他認知的命令,孩子會認為這個命令是“不對的”“錯誤的”,這就會產生衝突,然後家長不從自身查找原因,為了省事兒,專家們就創造出一個“叛逆期”的偽命題來安慰自己,安慰大眾!有點掩耳盜鈴的感覺。

孩子成長從其他渠道獲取信息和知識是個必然的過程,所以所謂的叛逆是因為家長的成長沒有跟上孩子的節奏,老想一勞永逸,一句話解決問題,這是不符合客觀規律的!

孩子出現的問題都能在父母身上找到映射,所以叛逆期其實是父母的落伍期!為什麼過了幾年又不叛逆了呢?那是因為隨著孩子的成長,獲得了更多的信息,他們能夠通過自己的知識告訴父母一個能接受的觀點,再次一致,就沒有了衝突,沒有了叛逆!也可以說孩子放慢了步伐,等著父母跟上節奏!


逍遙神仙56968231



我家兒子今年15歲,從14歲下半年開始叛逆了,出現不學習、假學習、偷偷玩遊戲的現象,為此,我收拾過他幾次,真是恨鐵不成鋼,有一次狠狠了打了他一次,真是打在身上,疼在心裡,他內心清楚被收拾的主要原因,他不是走極端的孩子,雖然收拾了他,他不會反抗,因為他知道自已錯啦,這要因人而宜,方法必須要恰當。



連鎖反應中,後來的幾次月考成績一次比一次差,我才意識到他思想上、行動上有問題了,你們的情況肯定也是工作很忙,疏於對孩子的管理吧,任由孩子自己努力,也沒正確的引導和監督吧!

孩子一旦養成自由散漫的習慣,想改掉就難了,15歲是初三,每個月都很關鍵,為此,我在春節前1個月把手裡的工作停下來,為他籌劃寒假的所有學習計劃,為他在作業幫報了一對一的5門網絡課程,每節課2小時,重點跟著老師的思路鞏固基礎。



在新疆這邊,我每晚幾乎深夜3點左右睡覺,堅持了40天,現在,孩子開學啦,也自信啦,笑容也多啦,主動與人交流及學習的勁頭更足啦,小測中,成績明顯提升,六月份中考即降臨近,作為父母一定要盯緊、及時掌握動態,對不同的孩子採取不一樣的教育方法,打罵體罰行不通的,言傳身教才是硬道理。



叛逆,叛逆是什麼?

叛逆就是孩子不聽父母的話,父母覺得他們叛逆,是嗎?

16歲的孩子,正值青春期,思想活躍,不想受到父母的束縛感,想要自由,想要詩歌和遠方!

從問題裡,我看到了父母的焦慮和無奈,孩子的叛逆,孩子不愛學習,他愛幹什麼?打遊戲?去玩?去追求所謂自由?還是父母逼得太緊,迫使孩子討厭學習?種種原因!究竟是什麼情況?我們不知道!

我們只知道,太在乎一樣東西,效果可能不好,甚至更差!

我還記得我在高中的時候,父母逼迫我學習,不斷地給我說道理,說未來!我厭煩了!我努力了,可是就是考不好!我怎麼辦?我能怎麼辦?為何要這樣子逼迫我學習?我不喜歡!我討厭!為什麼要逼我呢?就這樣,上課我不聽了,想去玩,想打遊戲,想詩歌和遠方!我變得叛逆,但是我還是不開心!

後來父母見我這樣子,由起初的逼迫,慢慢地適應了我的態度,我勝利了!但是我的成績比以前更大了!我有更大的學習壓力,再加上家庭給的壓力,學校裡競爭的壓力,這三座大山,壓在了我這瘦小的身軀上!好難受π_π!

班裡的學習氛圍太好了,我再這樣子下去,真的不好,而且我也有目標,我想上某個大學,想學某個專業,做一個優秀的人。我不想聽父母的囉哩囉嗦的話,我想遠離他們,我想一個人待著,好好地思考,我想在教室裡靜靜地學習,沒有人吵我,真好!

桌面上那一堆堆的書和各種學習資料,都被我翻得頁面泛黃!對不起。我努力了。可是我的成績達不到你們期望的成績,對不起!真的!

高考成績出來了,我如願考上一個我想要的大學和專業,沒有遺憾!父母也沒有說什麼,他們支持!

這裡,我想說的是:請讓你們的孩子,有一個目標。這樣子,他們就會有方向了,你們也不會為他們不想學習而焦慮了!加油!好好地溝通吧!可憐天下父母心啊!



越風了


對於您的誠邀,深表感謝。

作為一個十六歲的孩子,估計應該上高中了(只是我的推斷),這個時段的學生,按說不應該叛逆,之所以出現不想上學,我想主要還是以下原因:

一,由於自身成績可能不太好,或者是自己已經盡力了,但卻不見成效,也就不自覺地覺得上學無望,或者是對上學不報多大希望,也就不自覺地產生厭學的念頭。

二,可能是受了周邊(身邊)幾個同學的影響,看到別人因為成績不好,陸續不上學了,自己也就漸漸有了這個念頭,最起碼再也沒有了當初的那種幹勁,那種勇氣。

三,或許是其它方面的原因,如,是不是受了某方面的挫折,或打擊,自己又不能很好的解脫,又不能通過老師去解決,總是悶在心裡,悶悶不樂,時間長了,也就禁不住的產生不想上學的念頭。

總之,不論什麼原因,都希望作為家長的,此時此刻(刻不容緩),最好能通過老師(班主任)、同學,瞭解一下真正的原因。

相信通過老師、班主任、同學,及孩子近期在家的不正常表現,是完全可以找到真正的原因的。只有找到了真正的原因,才能有的放矢。這個時候,作為家長一定要耐住性子,靜下來,心平氣和的同孩子談一談,這個時候的家長的很好陪伴,這個時候的家長的有效參與,這個時候的家長與老師,班主任的有效互動,對於解決孩子問題還是極為有效的。

這個時候,作為家長的一定要趁早,不趁遲。一定不要等孩子在家呆幾天了(甚至是很長了),再去做工作,再去想辦法,或許已經晚了。

不論怎樣,都希望家長此時此刻,真正的坐下來,靜下來,對孩子多點耐心,多點參與,多點陪伴,多點溝通。相信孩子會有一個轉變的,因為畢竟還是個孩子。

最後,殷切希望家長,最好不要讓孩子從此輟學(除非萬不得已),這樣可能是很不好的。

一點個人看法,不當不妥,敬請多多諒解。


促成教育


孩子在16歲的時候叛逆,不愛學習主要原因有兩點,一是感到迷茫,不知道未來要做什麼?不知道現在學習的知識有什麼用,二是在過去小學初中的學習課程內容不太難的情況下學習比較容易,當到了高中以後需要拔高後需要去考大學的時候是課程的課業內容是非常難的,所以學習的時候會經歷比較大的痛苦,在經歷巨大痛苦的過程中,孩子就會退縮。

解決方法是如果爸媽可以和孩子一起學習他正在學習的課程,如果條件不具備,爸媽就帶著孩子去了解一下社會上的各種工作,比如清潔工,比如你現在所做的工作還有各行各業的人他們每天都在經歷的各種工作當中的痛苦。

你告訴孩子,他是一定有理想的,他的理想不管是什麼?一定是一個比較艱難的,比較複雜的一個內容,所以要想實現他的理想,不可繞過去的過程,就是要考一所好大學,把知識學紮實,才能有進入門檻,如果他考不上好的大學,她就掌握不了紮實的基礎知識,他就沒有辦法實現他的夢想。

你給他舉一個簡單的例子,如果他未來要成為一個工人,那分兩種,一種是技工,一種是普工,就是把一個箱子搬到另外一箱子,是個人就能做。

而技工需要練習一些技術,技工賺的工資要比普工多的多,就像德國的技工要比中國的大學教授還要賺的多,所以現在考一個好的大學,保持終身學習的態度,不要只停留在把問題簡單化的極端,而是先把問題先複雜化,讓她可以解決複雜問題,而不是智能剪,只能解決普通問題。


李志亮的頻道


讀書不苦,不讀才苦。這是我跟學生常講的話,好些學生都當成了座右銘。

當今社會,無知識無文化,是難以適應社會的發展。當今,科技發展迅猛,以日新月異來形容並不過份。若不學習,無文化,以後只能幹些體力活。而體力活兒,或許都沒地方幹,可能會被機器人所替代。

如斯,到時,不學習的人可能會淪為吃低保的。

這一點,當讓孩子明白。16歲了,略懂事了,學習也基本定型,得讓他有打算。

再說,不讀書,在學校裡,老師要管,作業要完成,和老師拉鋸子,可苦了!還有同學攀比,心苦!

說到底,學習是為了強大自己。為了自己的將來,當發奮圖強,多學習。落後於時代,或被時代所淘汰,到時候,可能只有暗咽苦水了。

先苦後甜,千百年來不變的定律。晚吃苦不如早吃苦。讀書的苦,是一時之苦,跟一輩子比起來,不算苦!

因此,我說,讀書不苦,不讀才苦,一輩子的苦。

孩子呀!當明白此理,明白老師父母一片苦心。反過來一思,若是不讀書好,哪有全世界每個大人都那麼傻,齊刷刷一起逼孩子讀書。

不讀書者,當三思!


田戈教育


在處理這個問題上,中國有句古話,堵不如通。既然孩子你感覺有叛逆行為,那麼有可能說明關係已經有點僵。這個時候一味的的講道理可能孩子是聽不進去的。也不要體罰孩子。

建議可以採用旁敲側擊的方法。

比如吃飯的時候,和其他家人聊天,故意的說一些話題,說自己的同學、同事的一些事情,家裡條件不好,偶然通過什麼事情,努力學習,結果很進步,考上了大學,現在居然當了主管。還可以說,自己有個發小,家境很好,可以不喜歡讀書,現在長大了,找工作都很困難。

注意一點,不要和孩子的關係弄僵,同時學會控制自己的情緒,不要吵鬧和發脾氣。聲音柔和一點,不用命令的口氣。

還有,注意觀察孩子,有進步馬上讚美和鼓勵。

讓小孩在支持和愛心中成長。👍


中奧美業


這一年齡段的孩子處於青春期,他們試圖建立一種新的自我同一感或一種關於自己是誰,在社會上應占怎樣的地位,將來準備成為怎樣的人以及如何努力成為理想中的人等一系列的感覺和感情。他們害怕面對失敗,自尊心又極強,就會選擇趨利避害的方式,可能不是不愛學習,只是在學習上讓他找不到自信,無法認同自己,他們又希望得到他人的關注,所以會選擇一些不太需要付出努力的方式來達到他的目的。而這個時期,家長的陪伴,傾聽,共情對他有很大的幫助,一方面讓他覺得自己被認同,被關注,樹立自信,另一方面,這些基礎之上,孩子也比較願意接受家長的建議。


皮卡皮卡是超人



記號姐


我是一名教育工作者,也是兩個孩子的母親,很能理解父母對孩子的擔心,對於孩子們的成長所遇到的問題有所瞭解,希望我的回答對你有所幫助。

1、為人父母的都知道一個詞——斷奶,這個期間有一個名字叫“生理斷乳期”,大概1歲多的時候,母乳中的營養已經不能很好的滿足寶寶,需要讓寶寶脫離母乳,開始吃飯。嬰兒會瘋狂哭叫反抗,執拗地尋覓母親的乳頭,母親看著都非常心疼,幾次想放棄,但沒辦法,只有狠下心才能讓寶寶順利完成進食,這就是成長的必要經歷。

2、對於另一個詞語大家可能比較陌生,但它是孩子成長的第二個重要時期——“心理斷乳期”;從12歲開始到18歲結束。在這個時期,孩子不願意遵從成人的指揮,並且對過去依戀的東西產生強烈的反感,最主要表現是獨立活動的願望變得越來越強烈,但由於缺乏生活經驗不能正確理解自尊,只是強烈要求別人把他們看做成人。如果這時家長還把他們當孩子來看待,他們就會厭煩,就會覺得傷害了他們的自尊心,就會產生反抗的心理,萌發對立的情緒。比如:不願與父母同行外出,許多事情不願與父母商量,常常為小事與家長頂撞爭執,不再依賴父母來維持自己的安定感,開始尋求夥伴朋友關係,擴大社會交往等。

3、這是一個人從幼稚到成熟的轉折時期,由於這一時期青少年心理的複雜性和矛盾性,很容易出現問題。對他們進行教育,應充分了解這時期青少年的心理特點,尊重他們的獨立需要,又給予積極的引導。

4、在這時期,家長要尊重孩子的自尊心,不要用指揮命令的方式去說教,要把他們作為一個成人,平等對話;儘可能支持他們,尤其在他們遇到困難、失敗的時候,幫助他們分析處理;另一方面,家長也不能過於遷就孩子的不合理的要求和不良的行為,以防孩子以後總是用反抗的方式來要挾父母,達到自己的目的。對於比較嚴重的反抗行為,家長可以採取獎賞訓練的方法,強化孩子的理智依從行為。

5、作為父母,要平和對待,不要過分焦慮,我們能做的不能強力鎮壓,而是積極引導。孩子從呱呱墜地的那一刻起,便是一個獨立的生命體,不可以被安排和操控,也無法被預知和制定一生的幸福與苦難。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