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04 《如父如子》:在日本文藝的小溫馨裡,我們看到人性的善良和希望

是枝裕和以親情和家庭為主題所創作的小說《如父如子》,其最大的創作特點,正如《小偷家族》一樣,

著眼於小人物的生存和命運走向,從小處著眼刻畫更深層次的人類情感考驗。

當親情面臨嚴峻考驗時,該做如何的抉擇,是選擇血緣還是選擇陪伴的親情,這是對生活的拷問,也是對良心的悲憫。

《如父如子》這本小說,就講述了這樣一個故事。他們終抵不過陪伴的親情,也放棄不了血緣關係的存在,而選擇與生活和解。

生活有許多種方式,不一定就要執著於其中一種,選擇更多種生活方式,可以讓我們的良心得到救贖,讓人生困惑找到解脫,給人性以希望和曙光。


《如父如子》:在日本文藝的小溫馨裡,我們看到人性的善良和希望


01 故事梗概

在大型建築公司就職的男主人公野野宮良多,和身為家庭主婦的妻子綠,有一個將要成為小學生的6歲兒子,野野宮慶多。慶多聰明乖巧懂事,一家人本想著就這樣一直祥和平靜地過生活。

沒想到突如其來的一通電話打破了家裡的生活氛圍,給一家人都帶來了親情上的折磨。電話由慶多出生的醫院打來,良多和綠與醫院方見面得知慶多出生時抱錯了孩子,即意味著慶多不是良多和綠的親生兒子,他們的親生孩子另有其人。

其中涉及另一個家庭有三個孩子,男主人公齋木雄大和妻子由佳麗,他們的兒子齋木琉晴,琉晴下面還有兩個孩子。6歲的琉晴健壯活潑好動,他就是被抱錯的另一個孩子。

接下來在醫院的協調下,兩個孩子分別在各家留宿一段時間,熟悉各自的新生活,以備最終的徹底交換。其中有諸多波折的情感體驗,尤其是交換孩子之後,給父母和孩子都造成生活困擾。

最後野野宮良多抵不過親情的羈絆,向血緣妥協,他們不再交換孩子,兩家人經常走動成為維繫血緣關係的途徑之一。

正如書名《如父如子》所說,父子親情是小說的主要講述主題,作者對於男性人物形象塑造,可謂細緻入微,讓讀者的情緒隨之跌宕起伏。


《如父如子》:在日本文藝的小溫馨裡,我們看到人性的善良和希望


02 是枝裕和筆下的男性人物形象:以野野宮良多和齋木雄大為代表

《如父如子》中男性形象,以野野宮良多和齋木雄大為代表。他們的共同點:都是孩子的父親,都對沒有血緣關係的孩子有著深厚的感情。

他們的不同點:性格上的不同,造成教育孩子方式也不同。野野宮良多,事業心強,他為家庭的貢獻方式是,早出晚歸,是家裡經濟的頂樑柱。對於孩子的照顧方面,他既嚴格又嚴肅。

良多會把自己的願望強加到孩子身上,比如讓孩子學習彈鋼琴。他對孩子寄予厚望,希望慶多的性格向他一樣堅毅、勇敢和剛強。

齋木雄大自己經營店鋪,性格開朗外向,喜歡孩子並經常和孩子打成一片。在雄大的眼裡,一個父親不應該高高在上,而應做好父親該做的事情。

雄大的經濟來源雖然不如良多充裕,但他和孩子們的關係更融洽和諧。

是枝裕和通過野野宮良多和齋木雄大兩個性格迥異的人物形象,來搭建其親情友誼的大廈。由此三問,構成小說的主旨,給人以深刻的反思。

1、兩個教育方式不同的家庭,對於交換孩子,父親該做如何的抉擇

正如良多的性格使然,他曾聽從上司的話,想將兩個孩子都佔為己由,可以用賠償金來解決。當他的想法一出口,就遭到雄大的極力反對。

而雄大投入更多的是陪伴孩子,與他們一起玩耍,對於兩個孩子一視同仁。並對於最後的結局,雄大似乎早有預感。

2、培養孩子,經濟和環境條件是否重要?孩子更在乎的是和父母在一起。

良多和雄大所提供的家庭經濟和環境條件是不一樣的。一個在城市,一個在農村;一個有優渥的生活條件,孩子可以上私立小學,一個經濟並不那麼寬裕,孩子只能選擇上公立小學。

雖然兩個家庭的生活環境大相徑庭,慶多和琉晴依然選擇和父母在一起。

3、選擇血緣還是養育親情?無論怎樣的變故,都割捨不了父子情感。

慶多和琉晴出生的醫院方,認為血緣大於養育的親情,所以按照以往慣例走交換留宿的順序,然後達成最終交換孩子的目標。

良多的父親也是這麼認為,畢竟有血緣關係在先,並勸良多抓緊時間完成交換。

6年的養育親情,當孩子交換過來之後,以前慶多的點點滴滴都浮現在良多的腦海中,尤其令人感動的一幕是,良多翻看慶多用相機拍的照片,一張張全是良多的身影。

在孩子眼中,無論父親對他多麼嚴厲,甚至是疏於照顧,他都把父親當作最依賴的人。他留意著父親的一舉一動,把他們定格在親情的溫暖瞬間。

儘管是不同的血緣,但養育之恩大於天。良多選擇養育的親情,他衝去雄大的家裡去接回慶多。

通過良多的舉動,讓我們看到人性的善良和希望,讓我們飽含著溫情去看待世間的情感。


《如父如子》:在日本文藝的小溫馨裡,我們看到人性的善良和希望

是枝裕和


03 在日本文藝的小溫馨裡,我們看到人性的善良和希望

是誰抱錯了孩子,是醫院人手不足導致的嗎?這是兩家人的謎團,也是讀者想看到的謎底。

法庭上,醫院方出庭作證的值班護士宮崎祥子道出了實情:是她有意為之,她換了孩子,因為她看不慣野野宮家和諧的家庭,野野宮家過得太幸福了。

這惡意的初衷源於護士宮崎祥子不幸的親情關係,她是後母,孩子與她相處不暢,所以她才看到幸福的家庭不順眼,導致“悲劇”的發生。

在這一點上,是枝裕和與作家東野圭吾《惡意》有異曲同工之處,他們對人性的拿捏準確且深入人心,都意在讓人們看到人性惡意的一面,也同時想讓人們看到人性也有曙光的一面,尤其是枝裕和筆下的惡意在作品中變成人性的救贖。

我們看到人性的善良和希望的另一點是,當兩家人面臨倫理和親情的兩難選擇時,他們遵從了內心的善意驅使,選擇了親情。

當野野宮良多選擇親情的時候,他感動,他找到作父親的感覺,這感覺是6年如一日的父子關係陪伴,這來自他內心深處的善良,同時也讓我們看到人性的希望,感受到親情的溫暖。

人與人之間,95%是相同的,只有5%的差異。

人們95%的共性,讓我們看到善意與希望,就像護士宮崎祥子的心意轉變,就像野野宮良多選擇親情大過倫理,就像6歲孩子慶多和琉情,依然選擇和陪他們長大的父母在一起。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