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3 花木蘭參軍那麼多年,為什麼沒有人發現她是女兒身?

職場悅縱橫


花木蘭替父從軍的故事,從北朝民歌中流傳下來,成為中國歷史上最動人的“忠孝兩全”的英雄模範。

很多人有一個疑問,“從軍十二年,不知木蘭是女郎。”這件事,在真實的歷史中,可能發生嗎?

這種情況極其可能,但木蘭回鄉之後做回女兒身,就不大可能了。

按照主流歷史學家的推測,花木蘭的故事,應該發生在北魏時期。花木蘭參加的戰爭,應該就是北魏對抗北方少數民族柔然的戰爭。北魏實行的是府兵制,全體國民分為兩種人,一種是軍戶一種是民戶,軍戶不需要繳納稅賦(包含租庸調),但是要服兵役。

花木蘭在從軍前,購置了馬、鞍韉、長矛等裝備,這些都是自費購買,國家不出錢的。所以,花木蘭用現代的話來說,就是“自幹五”,自帶乾糧的五毛黨。

花木蘭替父從軍,主要是年齡上不合適。按照北魏的制度,花木蘭一家永久性享受不交稅的權利,同時也要隨時帶著乾糧武器參加國家發動的戰爭。花木蘭的父親已經老了,弟弟還沒有長大,從為國家考慮的方面來看,花木蘭參軍有利於國家利益最大化。所以,這也是一個愛國的故事。

關於花木蘭從軍為什麼沒有人發現,人們有兩種猜測。

1,第一種猜測:花木蘭第二性徵發育較晚戰友們沒有發現。

古人參軍往往十二三歲就參加了,最晚不會超過15歲。這階段,女子的身體尚未完全發育,不仔細看,完全猜不出性別。

2,第二種猜測:花木蘭從事相對獨立的軍種工作,不會與戰友有過分接觸。

花木蘭有可能從事偵查、送信等軍種,長期在外獨立行動,不會與戰友有過分接觸。所以沒人能夠發現。

在趙薇主演的《花木蘭》電影中,前面兩種情況都考慮了,而且加入了趙薇在軍中升職的橋段,讓女兒身不被發現更加合理。

可是,歷史知事,認為,花木蘭在軍中沒有暴露女兒身,最主要的原因是她有意識隱瞞了這一切。

如果暴露了女兒身,這屬於造假行為,對國家不忠,甚至有可能對花木蘭的家中有極其可怕的後果。所以,花木蘭為了自保,絕不會暴露女兒身的秘密。

參照20世紀我國出現的幾個“現代花木蘭”,發現在軍中隱藏女兒身並沒有十分困難。

1,抗日戰爭中,湖南零陵女子唐桂林隱瞞性別,在第307團3營機槍連任重機槍手,負傷後暴露女兒身。後來換了部隊又被未婚夫叫回去成親,生完孩子再次參軍。唐桂林第一次參軍因為年齡太小沒有人認出,第二第三次參軍沒有被發現,則是因為他故意留了男士髮型,面孔黝黑,胸部平坦,甚至洗澡時裸露上身,戰友們都沒有發現。

唐桂林這個國軍中的女機槍手,1939年3月21日登上《申報》名滿全國。1939年7月在部隊轉移中車禍犧牲。

2,解放戰爭中,遼寧14歲女子郭俊卿被地主老財害死,為了報父仇,她女扮男裝加入東北野戰軍,南征北戰5年之久,先後榮立特等功1次、大功3次、小功4次,先後當過通信員、警衛員、班長、連隊文書和副指導員。1950年一次負傷後被發現了女兒身,被評為“解放軍特級英雄”

郭俊卿的男名是郭富,貧苦出身的他,從8歲剃光頭當泥瓦匠,辛苦勞作卻無法維持生計。參軍解放軍,讓郭俊卿找到了自己的人生意義。解放後,郭俊卿不願意嫁人,一方面因為自己長期軍旅生活患了婦科病不能生育,另一方面她想全身心投入革命工作。郭俊卿退休後,才把戶口本上的性別改為女,過上了女人的生活。

3,解放軍中,還是東野,還有一位花木蘭,她的名字叫曹玉蘭。曹玉蘭花名曹玉堂,參軍東野,從事偵查任務。遼瀋戰役中,曹玉蘭帶著偵察隊一晚上就抓了四個俘虜,其中一個俘虜是排長,還想逃跑,被曹玉蘭一槍放倒捉了回來。

曹玉蘭的知名度明顯不如郭俊卿,她後來還參加了抗美援朝戰爭。

可以想象,在中國革命的大洪流中,還有無數的剛烈女子參加革命軍隊,保家衛國爭取全國人民大解放。只不過,她們的名字並沒有留下,甚至,她們犧牲的那一刻,都沒人知道她們是女兒身。


歷史知事


看了其它很一些搞笑的回答。

我來正兒八經的回答一下這個問題吧。

我查閱了很多關於花木蘭從軍的資料,我發現當時花木蘭從軍所加入的軍種是騎兵,也就是說,騎在馬上打仗的那種兵種。



騎兵有一個特點,就是儘管他是團體作戰,但是在一定程度上它是獨立的機動系統。

每一個騎兵都有一匹馬,這匹馬主要就是由這個騎兵來負責。

這就為花木蘭掩飾自己的女兒生提供了較大的客觀。

以前打完仗之後騎兵一般都是靠著自己的馬,休息的時候也和馬在一起,特別是在戰場上更是如此,人不離馬。所以騎兵的生活都是相對獨立的。



花木蘭就是在這樣的環境當中隱藏了自己的女兒身份而被發現。

再加上以前打仗更不會想到有女兒身加入,也無法顧及或者去核實每一個士兵的身份,更別說他的戰友。

所以總的說來,花木蘭之所以能夠隱藏自己的女兒生這麼久,得益於她所參加的騎兵這一兵種。

好啦,我是長佳,看我這麼一本正經的回答你可不可以來一波走心的關注,或者是點贊呢。


佳說


我是薩沙,我來回答。

在古代,一個女人從軍長達10年不被戰友發現,根本就是不可能的。

古代打仗,大部分時間不是在廝殺,而是在行軍。

行軍期間,戰士無故是不能隨便脫離隊伍的,除非是拉肚子去大便。

平時防止士卒隨便離隊,往往只有在大隊停下來短暫休息的時候,士卒們才會集體去撒尿。

也就是一群男人,站在路邊小便。

那麼問題來了,那時候花木蘭怎麼辦?

別人站著尿,她蹲著尿?戰友就算智障也知道怎麼回事。

另外,女人是有月經的。古代沒有衛生巾,女人基本都是用月經帶(薩沙博學吧)。這玩意不適合軍人和勞動婦女,一旦運動較多肯定是不保險的(霸氣側漏)。

所以,月經帶裡面往往還要放草木灰,目的是吸血。

請問,花木蘭有什麼條件倒騰這些不被戰友知道?戰友都是白痴?

另外,古代很今天不同,條件非常差。花木蘭是作為北魏的軍人,北上大漠和柔然作戰。

這裡的氣溫非常低,經常凍死人。在帳篷中,士卒們為了取暖,睡覺的時候都是大家靠在一起的互相取暖的。

這樣長期貼在一起,戰友能不知道花木蘭是女的(就算是平胸也能被發現)。

最後,鮮卑遊牧民族雖很少洗澡,一旦遭遇大雨後還是要及時更換溼衣服的。

其實士卒們都是男人,當然就地隨便把衣服一脫,光屁股換上乾衣服。

請問花木蘭怎麼辦?

所以,戰友絕對知道花木蘭是女人。

只是,北魏鮮卑人奉行的是職業兵制度,也就是按照戶為單位,必須出人參軍。

而花木蘭家中弟弟太小,父親老邁多病,萬般無奈只能讓花木蘭頂上了。

抗拒兵役,是滅門的大罪。

況且,軍書十二卷,卷卷有爺名,說明軍情緊急,大汗催著立即進入軍隊作戰。如果強行讓老父親去作戰,恐怕沒幾個月就病死了。

其他戰友都明白這個道理,也非常同情花木蘭。

只是,這畢竟屬於欺君之罪,嚴格說起來要滿門抄斬的。

所以大家瞞上不瞞下,都不捅破花木蘭是女人這種事,心照不宣就是了。

話說回來,鮮卑人本來和漢人也不同,當時他們剛剛從遊牧轉為農耕,無論男女都很尚武的。即便是女人,也能騎馬射箭,這是遊牧民族的遺風。

不能自衛的遊牧民族女人,通常是活不長的。


萬里赴戎機,關山度若飛。朔氣傳金柝,寒光照鐵衣。將軍百戰死,壯士十年歸。


薩沙


我是水煮汗青,我來回答。

說到花木蘭參軍為何沒被人發現是女兒身,我就想到兩個很有意思的答案:

  • 花木蘭沒被發現是女兒身的原因之一:《木蘭詩》中有一句“阿爺無大兒,木蘭無長兄(長胸)”,說明花木蘭在軍中不容易被發現是女人。這種說法只是一種搞笑的回答,但也從側面反應了封建時代,男女之間相互不瞭解,所以才會“雌雄難辨”。不止是花木蘭成功的女扮男裝,還有古代的祝英臺也是在私塾與男生同吃同住,最後無人識破;

  • 花木蘭沒被發現是女兒身的原因之二:古代男女觀念很強,未結婚的女人基本不出閨門,未婚男人對女性特徵也知道的甚少,因此才發現不了花木蘭是女人。這種說法是我在讀初中的時候,語文老師給我們講的,當時覺得還是有些道理,因為參軍打仗的基本都是未婚小夥,古代未婚男女基本不會有所接觸。

不過花木蘭的故事畢竟只是一個故事,這個故事其實是想表達兩層意思:

  1. 古代戰爭的殘酷:古代戰爭後期,在兵力不足的情況下,抓壯丁成為當時補充戰鬥力的唯一辦法。冷兵器時代,人就是火力,只有充足的士兵才能保證強大的戰鬥力;

  2. 彰顯女性地位:花木蘭的故事其實也是想表達一個道理——“誰說女子不如男”。古代女性地位不高,因此在文學作品中顯示女性的實力,也是對當時重男輕女一種無聲的反抗。

《木蘭詩》裡面的花木蘭不但英勇善戰,而且還特有英雄氣概。特別是在花木蘭凱旋歸來,天子對其賞賜的時候,讓人感受到了木蘭那種巾幗不讓鬚眉。

“太平待詔歸來日,朕與將軍解戰袍!”嘉靖皇帝的這句詩詞是寫給毛伯溫的,但與花木蘭“歸來見天子,天子坐明堂”有著同樣的榮耀和霸氣!


水煮汗青


花木蘭的故事現在比較明確的出處是木蘭辭,而木蘭辭其實是民間流傳的小調,往往這種民間流傳的小調真假摻半不能確定到底哪裡是真的,而哪裡是杜撰的,我認為木蘭替父從軍很可能是真的,但或許沒人認出來卻又證明力度不足了。但也不能說是假,如果木蘭本身就是女生男相從容貌上並不能明確性別,那確定性別的方式無非就是三個,一是如廁,而是沐浴,三是就寢,如廁跟沐浴都好辦,無非就是拖字決就能解決,別人都洗澡而她不洗便是,實在受不了了就找沒人的地方自己洗一下。如廁也如是一樣,但就寢就比較難解釋了,冬天還好說,夏天軍營裡基本都會光膀子,一個人每天晚上都合衣而眠難免會遭人非議最終很有可能會被好事之人強行扒光,這樣做其實是很危險的。而比較合理的可能就是跟她同寢的兵士應該是知道她的性別的。而只是幫著她向上級隱瞞就是了。或者根本當年也是允許女子參軍的,畢竟木蘭辭裡面明確講了是可汗大點兵,可見木蘭所參加的肯定是胡人的部隊,當時正是南北朝時期,五胡亂華而胡人的道德行事標準是不能用漢人的標準去衡量的。


風林火山557


花木蘭本來是一個虛構的人物,這種題目找再多史料也沒意義,只能靠推測和發揮想象了。

話不多說湊字數,直接答題。

最主要的原因,應是花木蘭模樣應該不好看,滿臉橫肉長個男人樣也是可能的。

《木蘭辭》說,胡木蘭從軍能十二年不死,最後還面見了天子。能從一普通士兵當上大將軍,最後功勞大到面見了天子,只能說明她至少是武藝高強的人。而古代武藝高強的女子,每日練習,經風吹日曬,還有肌肉的不斷增強,一般不會好看到哪裡。

有人懷疑她平時會把臉塗黑什麼的,從《木蘭辭》面見天子這個細節看,她根本不需要這樣。功成名就後面見天子,起碼臉要洗乾淨,這是起碼的尊重。這就暴露出花木蘭的容貌問題,只要身穿男兒裝,她都不用擔心被認出。

另一個可能就是花木蘭入伍後很快靠軍功混了了小官。所以才有很大機會避開眾多士兵,比如解決洗澡,換衣服,生理等問題也就方便多了。從普通士兵到尚書郎這個級別(雖然花木蘭堅決不當),用了十二年我都覺得有點快了。

至於當上軍官之前,以普通士兵的身份與其他人相處時,怎麼沒被發現,這個只能說是忍了。比如此人都洗澡好了,自己再去洗;生理期來了只能忍著;胸部的問題更好解釋了,束胸不會麼?

還好花木蘭很快當上了軍官,不然十二年一直是士兵的話,她會崩潰。





戴草帽的小老鼠


古代戰爭,打的就是人口!其實當時壯婦們也得參軍。

大家都知三軍,今日中國強大,一般人理解為解放軍,武警,預備役。但在古代,三軍是連婦儒老人都算在裡面!作用就是後勤補給。青壯農民要麼替補上戰場,要麼修橋鋪路。總之,戰亂年代,苦的是老百姓!

花木蘭本是虛構人物,屬於戲曲創造。戲曲原本為華木蘭,蒙古族人!

蒙古自古民風如此,女子也能上戰場,而且沒有性別歧視。這是原因之一!

二呢,不好意思,如果說李宇春周筆暢為例,那肯定很多人罵我。但鄭海霞呢?女人中的男人!!!男人中更男人。

所以個人臆測,木蘭並非影視中的模樣。但和海霞一樣讓人尊重!!


專業搬磚師傅


電影中的《花木蘭》長這個樣子:

實際上的花木蘭可能是這個樣子的:

雖然趙薇飾演的花木蘭已經儘量的“女裝大佬化”,服裝道具組已經盡力了,但是還是可以清楚的分辨出來“雌雄”,而下圖的泰國女子舉重隊隊員,即使穿上女子服飾,恐怕也會被人誤認為“偽娘”。

相比國產的《花木蘭》電影,迪士尼的動畫片《花木蘭》中木蘭的臉型更加男性化一點。跟其他迪士尼的或熱情似火或溫婉可人的公主們完全不是一個畫風,這一點還是比較中肯的。

花木蘭是魏晉南北朝時期的巾幗英雄,代父替北魏政權北上抗擊敵人這一事蹟,隨著一首《木蘭辭》被國人傳唱千百年,這種忠孝節義的女英雄的故事亦將繼續傳承,作為中華兒女保家衛國的精神文化,千古流傳。

“同行十二年,不知木蘭是女郎”這句話傳了一千多年,結果到了今人眼中,成為一個疑點,質疑聲此起彼伏,認為在軍隊中,身邊人全是男人,沒道理一個女人呆了十二年不被人發現。

從《木蘭辭》文中的諸多字句中,再結合當時民族風俗,可以確定以下幾點:

1、昨夜見軍帖,可汗大點兵:“可汗”的稱呼最早出現於鮮卑族部落,古代北亞遊牧民族鮮卑、回紇、柔然、高車、突厥、吐谷渾、鐵勒、女真等建立的汗國,其君主或政治首領皆稱可汗,所以花木蘭是北朝人,且大概率是從小騎馬長大、彎弓射箭的女孩子。

2、東市買駿馬,西市買鞍韉:花木蘭不是步兵,是騎兵,這也是花木蘭女兒身不易被發現的重要佐證。步兵終日廝混在一起,一名女子混進去無論如何“平平無奇”,依然可以通過生活中的細節發現。而騎兵則不同,馬上作戰、馬旁入睡,與身邊戰友身體接觸的幾率極低;

3、策勳十二轉,賞賜百千強:“轉”是古代授予勳官時用來衡量功績的單位,十二轉上柱國,視正二品,功勳極高,是將軍的行列。說明花木蘭很有本事,巾幗不讓鬚眉,戰場殺敵異於常人,肯定早早的就提幹了,擁有了自己的營帳,那麼就更容易隱藏性別。

4、雄兔腳撲朔,雌兔眼迷離:分辨兔子雌雄只需要拽著耳朵拎起來,雄兔腳撲騰,雌兔眼咪咪著,“雙兔傍地走,安能辨我是雄雌”,也側面說明了花木蘭的“女生男相”,估計和泰國女舉重員沒什麼區別,甚至還要更粗獷。外加束胸,只有脫了衣裳,才能看真章,都穿軍裝,估計也就是顯得胸肌比較大一點。

5、退一萬步講,如果你是木蘭的戰友,無意中發現了她女兒身的秘密,你會四處宣揚麼?我知道你們想歪了,平時看多了那樣的小電影,肯定往歪處想,在這裡奉勸一句少看一點對身體好。古代講究“忠孝仁義”,對於大忠大孝之人,通常懷有崇敬之心,而花木蘭一名女子,替父從軍,戰場殺敵,何其壯哉!所以即使有人無意發現,也不會揭露出去,而是更增敬佩之心。

凡中國傳承千年的故事,其中必蘊含深刻的文化和精神底蘊,盤古開天地傳承開創創新、夸父追日傳承勇於抗爭、神農嘗百草傳承濟世為懷等,正是這些精神維持了我中華大地幾千年長盛不衰的文明。

而《木蘭辭》中講述的花木蘭勇敢善良、孝義雙全、保家衛國的精神,值得所有後世人所學習的,對於其故事的邏輯性,可質疑,但大可不必求全責備。


史味人生


花木蘭參軍那麼多年,為什麼沒有人發現她是女兒身?

沒什麼原因,不過是故事情節需要而已。

故事最初的最初,可能有一個花木蘭這樣的女子,“阿爺無大兒,木蘭無長兄”。父親年邁體弱,上面又沒有哥哥。木蘭心疼父親,一咬牙就要代父從軍,但很快就被刷了下來。雖然沒有成功,但她的孝順人人稱道,爭相傳頌。經過無數人口口相傳,添油加醋,久而久之,就演變成了木蘭代父從軍,十年征戰,立下大功而歸的故事。

這故事離奇嗎?更離奇的都有,比如說著名的“女駙馬”。

“為救李郎離家園,誰料皇榜中狀元。”“人人誇我顏色好,誰知紗帽罩嬋娟。”

想想可能嗎?也沒經過童生、秀才、舉人、進士考試,直接就殿試中狀元了?

就算讓你混到進士考試了?一個黃花大閨女,進考場前搜身這一關怎麼過的?

所以有些故事是不能較真的,因為“故事裡的事,說是就是不是也是,故事裡的事,說不是就不是是也不是。”

如此而已。


磊落故人


三條。

第一,花木蘭長得威武雄壯,不像個男的。花木蘭的形象其實就是賈玲型的絕對不是趙薇型的。花木蘭出身鮮卑族,典型的女漢子,會騎馬射箭,身體素質相當好。如果她是個身材苗條的女子,前凸後翹,搖曳多姿,那麼其父一定不會讓她從軍,而且也過不了徵兵那一關。一看就是個女人,不能上戰場。所以花木蘭女性特徵不明顯。長成劉亦菲這樣,瞎子都能認出來。



第二,夥伴們替她隱瞞。北魏行軍,以夥為單位,一夥五個人,配備一個鍋,在一起生活打仗,互相照應,跟現在的班差不多。現在我們都說一夥一夥,夥其實是古代的軍隊編制。夥伴們都是老家一起來的,明知道她是女人,也給她打掩護,所以別人都不知道。至於什麼同行十二年不知木蘭是女郎,其實是故意這麼寫,寫作方法上叫做障眼法。



第三,花木蘭沒當過將軍,最多當過戰鬥英雄,將軍是後人追封的。打仗勝利之後,皇帝親自接見,準備讓她當尚書郎,就是皇帝秘書,花木蘭怕露餡,露餡就是欺君之罪,所以堅決不當官,要了一匹駱駝趕緊回家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