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21 特立獨行明智嗎?孔子提倡做人講分寸,為個性而個性往往得不償失


特立獨行明智嗎?孔子提倡做人講分寸,為個性而個性往往得不償失

子曰:攻乎異端,斯害也已。

——《論語·為政》

特立獨行,張揚個性,是80後、90後人們最多的呼聲。跟別人穿不一樣的衣服、留不一樣的髮型、說不一樣的話、做不一樣的事——彷彿只有與眾不同,才能顯示出自己的價值。但是,這種行為真的是明智的嗎?聽聽南懷瑾老師的解釋。

特立獨行明智嗎?孔子提倡做人講分寸,為個性而個性往往得不償失

孔子一向提倡做人要講分寸,不能劍走偏鋒。他在《論語·為政》篇中說:“攻乎異端,斯害也已。”從前的學者認為孔子所說的“異端”就是老子的思想,認為你要是走老子的那條路就將要受害啦。其實不然。在春秋時代,那時候是百家爭鳴、百花齊放,以孔子為代表的儒家思想並沒有佔據統治地位,它只是“百花”中的一朵亮麗之花。而且孔子在《論語》中還說過這樣的話:“信而好古,述而不作,切比於老彭。”在這裡孔子提到了自己尊敬的兩個人——“老子”和“彭祖”(傳說中的一個長壽老人),歷史上更有孔子問禮於老聃的記載。所以過去一些學者對於“異端”的解釋是不正確的。在南懷瑾老師看來,孔子的意思是這樣的:做官也和做人一樣,做人不要太走極端,不能表現得過於“特立獨行”。做任何事都要合乎“禮儀”,有合適的言行舉止,否則“斯害也已”。

這樣看來我們明白了,這和孔子一向主張的“中庸”思想比較一致、可信。不過時下一些年輕人可不這樣想,他們最喜歡談的就是張揚個性。他們最喜歡引用的格言是:走自己的路,讓別人說去吧!

特立獨行明智嗎?孔子提倡做人講分寸,為個性而個性往往得不償失

如今的種種媒體,包括圖書、雜誌、電視等也都在宣揚個性的重要性。曾幾何時,個性已經成為獨特、怪異的代名詞,過度張揚的個性在不知不覺間傷害了別人,更毀滅了自己的前途。

人活著確實該有自己的個性特徵,不過如果為了個性而個性那就得不償失了。如果你顯示出自己要逆潮流而行,神氣活現地炫耀你反傳統的觀念和怪異的行為方式,那麼,人們會認為你只是想譁眾取寵,引起別人的注意,而且他們還會因此而輕視你。他們會找出一種辦法懲罰你,因為你讓他們覺得自己低人一等,不如你。過分“特立獨行”是危險的,不妨讓自己的行為與別人差不多,你就不會受到太多的阻力。

《莊子》中有一段故事是這樣的:有一隻特立獨行的獼猴,它非常喜歡錶現自己,處處都要顯得與眾不同。

有一日,吳王乘船在長江中游玩,登上獼猴山。原來聚在一起戲耍的獼猴,看到吳王前呼後擁地來了,立即一鬨而散,躲到森林與荊棘叢中去了。

但這隻“特別”的獼猴,想在吳王面前賣弄靈巧,它在地上得意地旋轉,旋轉夠了,又縱身到樹上,攀援騰蕩。吳王看了不舒服,就展弓搭箭射它,它從容地撥開射來的利箭,又敏捷地把箭接住。它並不清楚,這種炫耀對掌握天下生殺大權的君王是種侮辱,吳王臉都氣紅了,命令左右一齊動手,箭如風捲,獼猴無可逃脫,立即被射死。


特立獨行明智嗎?孔子提倡做人講分寸,為個性而個性往往得不償失


吳王回頭對他的友人說,這靈猴誇耀自己的聰明,倚仗自己的敏捷傲視本王,以致丟了性命,這完全是它咎由自取。可悲的獼猴過於迷戀出頭冒尖的感覺,一味張揚,表現自我,渾然不覺自己的行為是多麼怪異、幼稚。它的目的達到了,它的確引起了所有人甚至一位君王的注意,可惜這種注意帶來的是負面看法和評價。這隻獼猴成了眾人反感、厭惡的對象。

“與眾不同”造成了它的命運悲劇,這不得不使我們引以為戒。

俗話說得好,“出頭椽子先爛”、“槍打出頭鳥”、“木秀於林,風必摧之”,以賣弄、炫耀為愛好的人必將品嚐自釀的苦果。這就是孔子在這裡所要表達的“攻乎異端,斯害也已”的現代意義。“煩惱皆由強出頭”,這個“強”,一指“勉強”,也就是說自己的能力還不夠,卻勉強去做某些事,固然有可能獲得意外的成功,但這可能性實在太低,結果不但失敗了,還會招來嘲笑和白眼。“強”的另外一個意思是指你的能力雖強,但外部環境、條件尚未成熟,“大勢”不和,機會不來,此時出頭,必將遭到別人的排擠和打壓,仇恨的種子從此栽下,冤冤相報卻又何苦來哉?你我本一般,為何獨露臉?縱有千般術,難躲暗中箭……

成功做人是要“外圓內方”,而不是為了表面的“個性”,膚淺地表演自己的不隨潮流,這樣只會讓自己吃盡苦頭。為逞一時之快而不顧後果真是個危險遊戲,人們一定要記住這個道理。

特立獨行明智嗎?孔子提倡做人講分寸,為個性而個性往往得不償失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