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3 上海有哪些地道的美食?

王小二的江湖


上海人喜歡吃西餐的人很多

2.上海人喜歡吃水煮魚之類的川菜,但是卻又是微辣,因為上海人不想四川人那麼能吃辣。

3.上海人喜歡偏甜的東西,這是江浙滬的傳統,上海也不例外。

4.上海人喜歡吃小籠包。

5.上海人喜歡吃精緻的東西,就像是小南國裡面的上海本幫菜就很受上海人喜歡。

6.上海人喜歡吃紅燒肉,因為上海本幫菜裡最有名的就是紅燒肉,絕對是上海人心中的家鄉記憶。






農村玉霞


首先,很高興能夠回答上你這個問題啊。

我認為關於上海必吃的美食有很多,作為一個地地道道的上海人我來說,去當收費的美食,我不敢保證都吃過,但是上海當地的有名小時,我絕大部分都吃過。

下面我為大家分享下我認為上海比較有名的,經典的美食小吃,希望我的回答能夠幫助大家,同時也希望大家能夠喜歡我的分享。

1.蟹殼黃燒餅:

去過上海的人應該都吃過蟹黃燒餅,因為燒餅外殼很像大閘蟹,所以被稱為蟹黃燒餅,吃起來酥香可口,回味無窮,而且比較經濟實惠,我認為是一個很不錯的有名的上海美食小吃。

2.生煎:

上海的生煎也非常的有名,生煎不同的人在不同的地方有不同的叫法,我去過很多地方,感覺還是上海的生煎比較好吃,香噴噴的多汁的肉餡,再加上可口的生煎,吃起來是一個很好吃的。

3.燻魚:

上海的燻魚也是非常好吃的,我是比較喜歡吃燻魚的,先將魚炸了,然後再放入醬香烹飪,表皮被煎成金黃色,外焦裡嫩吃起來很好吃。

以上關於上海必吃的美食都是個人的飛翔羽翼漸希望大家能夠喜歡,同事也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如果大家有更好的關羽上海必吃的美食,還望大家分享出來,共同欣賞與討論。

最後,祝大家都能夠吃上一口,上海經典的美食。



陳金妹營養師


上海的餛飩很有名,在廣州街頭也經常能看到上海餛飩店,不過都是小餛飩,到上海在南京路步行街吃到大餛飩,一碗八個,有兩個水餃大,改變我的印象。其次是小籠包,南翔小籠包很有名。最後提一點,上海菜偏甜,基本上每道菜都放糖,鮮而發膩。





人人都是生活家


上海美食有很多的,比如:

陽澄湖大閘蟹

松鼠桂魚

碧螺蝦仁

蟹殼黃

生煎包

蔥油拌麵

棗泥酥餅

桂花糖藕


喵總Miao


首選是南翔的小籠包了吧!不過這個對於我一個外地人,小籠包裡有湯汁真吃不習慣!第一次吃還把自己給燙到了!

上海人做的烤麩我不確定是不是這兩個字甜膩膩的也很好吃!

崇明島上的那個蒸糕還是叫什麼,我感覺也還可以!


沐浴陽光


南翔小籠在我小時候就把我燙到嘴的了,那口香,那口鮮,讓讀小學的我從此記住了好吃的湯包叫南翔小籠。

另外,如果沒嘗過上海四大金剛的朋友,可以去嘗試一下。

大富貴的鮮肉包,也是一絕,到現在還是每週都要吃上幾個--通常我要吃三個才能吃飽。


塵埃落定我如風


上海這個名字最早可能是出自宋代,宋代設立了上海鎮,取自於居海之上之意。1928年才正式被定名為上海市,後來因為通商開埠,租界林立,上海成為了遠東數一數二的大城市,來自世界各地的人來到上海,在這裡定居,也帶來了各自家鄉的美食。這些美食在這裡落地生根發芽,最後開出了不一樣的花朵,所以當你自己去看上海的美食的時候,你會特別混亂,難以給它下一個定義。你很難搞清究竟什麼是上海菜?但這不妨礙上海在吃貨心裡的地位。話不多說,上菜!

一、\t生煸草頭

和南京人一樣,上海人也喜歡吃野菜,除了比較常見的薺菜,馬蘭頭之外,菜頭也是他們飯桌上不可缺少的一物。很多人可能不知道菜頭是什麼,其實就是苜蓿。以前是用來作飼料的,炒熟後有一種類似豆苗的味道,起初只有貧窮的農家才會食用,民國時期,一家叫做德興館的館子,將民間的做法加以改良,沒想到受到了人們的歡迎,也就形成了今天的生煸草頭。

二、\t糟田螺

田螺是田裡不起眼的微賤之物,說實話不喜歡吃的人,多半是不會吃。很多人吸上半天也吃不上半分,有的人輕輕一吸,田螺肉就進了嘴中,著實是個需要技巧的活兒。傳統的糟田螺是選用個大肥美的龍眼田螺,一般來說,田螺須先用清水養上個三兩天,使它們吐盡泥沙才可以食用,不然吃的時候,細小沙粒太多,口感會差上很多。先用桂皮茴香熬煮,最後再加上陳年香糟,就可以吃了。上海的田螺和別處最大的不同就是在於這最後加入的香糟(甜酒糟),這是祛除田螺土腥氣的關鍵。

三、\t油爆蝦

油爆蝦是上海的一道家常小食。製作這道菜時,最好要選用春夏之交時的河蝦,其次一定要新鮮。用旺火熱油將蝦子微炸。再將蝦子放入由黃酒,醬油,糖,醋等製成的滷汁中,一定要迅速攪拌使它入味,然後就可以裝盤上桌了。鮮嫩的河蝦經過熱油微炸後,殼變得十分酥脆,但是肉質卻鮮甜異常。

除了上面推薦的這幾道,還有蝦子大烏參,菜飯,八寶鴨等等。上海是絕對不會辜負一個吃貨的。


亞洲食學論壇


百年曆史看上海。上海,落寞千年,卻繁華一紀!絢麗的霓虹燈凸顯著東方明珠的輝煌,外灘的洋房讓人在這座城市迷惘,黃浦江上耀眼的光芒卻給人一種近代的滄桑!百年歲月已然悠悠遠去,現在的上海已經成為中國國家中心城市,是中國經濟,金融中心繁華的國際大都市。

我認為目前的上海匯聚了幾乎中國所有的菜系,世界各地的菜餚在這裡也可以覓到蹤跡,那麼本期我就帶大家來看一看別具韻味的本幫菜!

1.上海生煎包🔻

這個可以說是土生土長的上海點心了。在製作過程中要把煎包底部煎成金黃色,然後在上半部撒上一些芝麻和香蔥,外焦裡嫩。


2.湯包小籠🔻

一說到上海的小籠,應該就數南翔小籠的名氣最大了吧?我聽說它是誕生於清朝同治年間,到現在已經有百年曆史了!這種小籠的餡心可以隨著季節的變換而變化,夏天加蝦仁,秋天加蟹肉,蟹黃等


3.紅燒肉🔻

上海的紅燒肉在口感上發甜,這道菜也特別符合上海本幫菜的特點“濃油赤醬”,烹調方法上善於用糖,別具一番江南風味。

4.白斬雞🔻

這也是一道上海的傳統名菜!在上海本地人眼裡,白斬雞一定要數“小紹興”,因為它選用的是上海浦東一帶著名的“三黃雞”。白斬雞外皮發黃,裡肉嫩白,滋味異常鮮美。



5.排骨年糕🔻

排骨年糕是上海地區一種經濟實惠的傳統小吃,已有50多年曆史了,大排佐以小而薄的年糕,經油氽,燒煮而成。排骨色澤金黃,表面酥脆,入口糯米味十足,鮮嫩適口。


6.蟹殼黃🔻

它主要採用油酥面加酵面製坯,做成扁圓形餅,餅面上加一層芝麻,貼在爐壁上烤制而成。裡面的餡料分甜和鹹兩種,甜的主要有糖,豆沙,玫瑰和棗泥等;鹹的有蔥油,蟹粉,蝦仁和鮮肉等。


7.鴿蛋圓子🔻

這道菜的主料是鴿蛋,口味發甜,鴿蛋圓子的外皮非常糯滑,一點都不粘,吃起來香甜清涼。咬開后里面的糖水會流出來,感覺技術含量非常非常高!

8.青團🔻

上海人在清明前後有吃青團的習俗,有的是以雀麥草汁和糯米粉搗制,再以豆沙為餡做成的,也有用青艾的,流傳百年。


9.油墩子🔻

師傅用勺子舀一勺稀稀的麵糊,澆進一種⭕️的鐵容器裡,放入一些蘿蔔絲,加上一隻小溪蝦,再澆一層面糊封蓋住,然後下油鍋炸。我記得當時應該是1元1個,不知道現在有沒有漲價。


10.三鮮小餛飩🔻

上海人對餛飩的大小分的特別清楚。大餛飩,中餛飩,小餛飩。薄如紗的皮,挑進一點點肉末,水裡一氽,放進蛋皮,蝦皮,紫菜挑出的三鮮湯中,味道真的是令人難忘。


有和我一樣喜歡美食和旅遊的朋友們,可以添加關注我👬👬


依舊是你大爺爺


不好意思,是泡飯。

上海人是有泡飯情結的。每一家都有屬於自己的私房泡飯搭配。有醬瓜、腐乳、鹹雞、鹹蛋、榨菜,白水泡飯不管搭配什麼歐好吃。

後來,生活水平上來了,也喜歡在感興趣的餐廳裡吃一些蟹粉泡飯或者是一些舶來品的日式茶泡飯。但還是本幫的泡飯好吃啊。

帶魚泡飯

飯點:甬府

價格:298元

座標:黃浦區茂名南路59號錦江飯店錦北樓12樓

甬府的帶魚泡飯,真的好吃。湯汁醇厚,充滿著魚肉的鮮美,米飯和肉一起入口,還要再加一點點胡椒粉,絕對是不容錯過的美味。

龍蝦泡飯

飯點:香港龍鳳樓

價格:65元

座標:靜安區鉅鹿路889號7-8號樓,近常熟路 | 徐彙區蒙自東路75號

龍蝦泡飯和蟹粉泡飯一樣,吃的就是鮮。拿高湯吊煮,鮮香而不鹹,越吃越饞,糙米讓整體口感變得更加豐富。

膏蟹泡飯

飯點:十面歡騰

價格:68元

座標:長樂路352號 | 定西路795號 | 南京東路353號悅薈商場6樓605號商鋪

膏蟹泡飯簡直就是簡直是泡飯界的勞斯萊斯。每碗泡飯上都有一隻印尼空運的膏蟹,蟹膏的鮮美和各路海鮮濃縮成一碗湯底,米飯也可以嚐到膏蟹的美味。

蟹粉泡飯

飯點:王家沙

價格:12元

座標:靜安區南京西路805號

王家沙作為上海的老字號,最出名的就是蟹粉系列的點心了。價格親民,但是用量足,蟹粉超級多,味道也是毋庸置疑的好吃。

大家公認的最好吃的泡飯

價格:不定

座標:自己家,外婆家,奶奶家…

無論在哪兒,家裡的泡飯還是很美味的。想用什麼配菜就用什麼配菜,開水泡一泡昨天的白飯就可以開吃了。熱乎乎的下肚,真的很令人滿足。


❤魔都小資城市生活指南,帶你過有態度的小資生活~快來關注我的頭條號吧!


上海小資美食生活


所謂上海本幫菜,用時髦的話來講,算是Fusion菜。這座城市本身的歷史不夠久,移民又多,所以本幫菜受到蘇錫、寧波、淮揚的影響甚深,也確有其事,但是那麼多移民抵達之前,上海本地已有居民存在,他們吃了數代的本地菜,亦是本幫菜的重要基礎之一。

這裡的“本地”,其實是指當今的浦東。在交通不那麼發達的年代,大家還把浦東當成鄉下呢。閉塞有閉塞的好處,作為本幫菜重要分支的本地菜,就這樣保留下來。

本地菜的代表作,通常叫做“老八樣”。到底是哪八樣,說法不一,浦東地域廣闊,川沙的“老八樣”和南匯的“老八樣”即不同,到了三林塘,又是一種面目。

查閱資料,較通行的版本包括:扣三絲、老甜肉、三鮮大蛋餃、金針木耳魚、蒸三鮮、桂花肉、鹹肉扣水筍及肉皮湯,但是在三林塘那家上過《舌尖上的中國》的著名館子,鄭重其事地列出正宗“老八樣”,是:走油肉、鹹肉扣水筍、扣雞、蒸三鮮、紅燒鯿魚、扣三絲、小蔥肉皮和扣蛋卷。

差別並沒有字面上看起來厲害,有些菜只是叫法不同,總之、老甜肉、鹹肉扣水筍、蒸三鮮、紅燒魚、肉皮湯必不可少,當然還有最著名的扣三絲。

老甜肉即走油肉,既然有個甜字,下糖可不會手軟。鹹肉扣水筍則一點糖也不用,此菜的關鍵是鹹肉要好,香氣才足夠。紅燒魚一定用豬油,再下金針菜、木耳和筍片,至於什麼魚,倒無定論,鯿魚也行,塞了肉糜的大鯽魚亦可。

蒸三鮮和肉皮湯都要用到肉皮,以三林塘產為最佳,別處的肉皮用油發,唯獨三林塘肉皮用鹽發,後者少油,蒸出的湯清澈,又勝在軟滑。三鮮只是統稱,過年時加至八種食材,稱為“全家福”。

扣三絲最高級了,刀工細膩,簡直比淮揚菜更像淮揚菜,連有些老饕也誤會,搞不清真正出處。這傢伙一經誕生,猶如一派濃油赤醬中開出一朵白蓮,是上海菜真正登堂入室之作。不過,一般的本地菜館,達不到最高級別的水準。

熱菜“老八樣”之外,還有冷盆的“老八樣”,又叫什錦大拼盤。先用一大堆酸辣菜打底,再圍豬肝、白切肉和燻魚,接著是皮蛋、大紅腸和蝦,撒上大量油氽果肉,最後惡狠狠地撳一大把肉鬆下去。這種拼盤,從前城裡也流行過,一上此菜,要麼是鄉下親戚登門,要麼是兒子的女朋友敲定,要麼是逢年過節,總之得有特別的事情發生作由頭。現在大家跑到浦東,難得懷懷舊罷了。

夏天的話,再追加一道“第九樣”吧,上海本地,自古有食伏羊的傳統,說什麼羊肉性熱,他們壓根不放在心上,愈是大熱天,愈是燒酒羊肉吃個痛快,由早餐即始,真是白晝宣飲,人生一樂。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