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16 陝州:陝西因其而得名,曾經的繁華,現在是三門峽市轄區

陝州東據崤山關連中原腹地,西接潼關、秦川扼東西交通之要道,南承兩湖,北對晉地鎖南北通商之咽喉,是古來兵家的戰略要地。崤山、函谷、雁嶺分守三門峽的東、西、南三面,北面,一條天然屏障—黃河蜿蜒東行,晉、陝、豫三地依陝州為界居河而治。

陝州:陝西因其而得名,曾經的繁華,現在是三門峽市轄區

《資治通鑑》:“陝州,治陝弘農縣,本隋弘農郡,義寧元年曰鳳林,領弘農、閿鄉、湖城;武德元年曰鼎州,因鼎湖為名。武德三年,以永寧、崤置函州。又義寧元年,分盧氏、長水、桃林置虢郡,武德元年,曰虢州。義寧元年,以安邑、虞鄉、夏置安邑郡,武德元年,曰虞州。二年,以芮城、河北、永樂置芮州。”

陝州:陝西因其而得名,曾經的繁華,現在是三門峽市轄區


這裡流傳著許多美麗的傳說:禹鑿三門、紫氣東來、周公分陝,更有關雲長收周倉,老子著道德;

這裡有千年古寺寶輪寺、千年古剎空相寺,千年古虢都城上陽,千年古渡茅津渡,千年古城陝州城,更有眾多文人墨客為此書寫的千古傳唱;

這裡分佈著眾多的歷史名勝,陝州八景:寶輪夕照、禹門積雪、繡嶺雲橫、崤陵風雨、草堂春暉、硯山秋霽、古渡飛虹、金沙落日,古虢博物館,黃河古棧道,人、鬼、神三門,梳妝檯,以及達摩修行十年的四季風景奇偉、絢麗多姿;

這裡地傑人靈,名人輩出:姚崇、上官儀、上官婉兒、魏野;這裡物華天寶,黃金、煤、鋁三分天下,大棗、蘋果香飄四方。

這裡三面環水,弘農澗河自東向西在三門峽的南邊輕輕流淌至黃河,順著黃河從南向北依城而流,再折向東劃個弧線逶迤東去,將美麗的三門峽攬入母親的懷中靜靜的沉思。

古往今來,歲月如梭,如今,這裡有著聞名全國的美稱——黃河明珠,伴隨著美麗的天使——白天鵝的到來,又被譽為——天鵝之城。

陝州:陝西因其而得名,曾經的繁華,現在是三門峽市轄區


春天,這裡鮮花爛漫,桃紅柳綠,遍地蒼翠;夏天,這裡綠樹成蔭,山清水秀,碧波盪漾;秋天,這裡瓜果如織,豔花掩徑,層山浸染;冬天,這裡陽光明媚,冰裹雪封,鶴舞翩翩。

引人注目的黃河遊——碧波盪漾、心曠神儀,萬里黃河第一壩——居高臨下、高大雄偉;寬闊的馬路,林立的商廈,流淌著都市的喧譁;川流的車群,耀眼的霓虹,宣洩著都市的繁華;漂亮的甘棠公園,誘人的陝高陽山溫泉,神奇的地坑院,傳遞的是富庶文明;綠蔭掩隱的廣場,遊人如雲的園林,顯現著幸福和諧。

陝州:陝西因其而得名,曾經的繁華,現在是三門峽市轄區

秦孝公十年(公元前390年)置陝縣,屬三川郡。“陝,隘也”,就是險要難以通行的地方。陝縣縣境位於崤山山嶺的環抱之中,“據關河之肘腋,扼四方之襟要”,是豫西和渭河平原間的咽喉,固以“陝”為名。一說周成王時,周、召二公以陝塬為界,分陝而治,故名。

北魏孝文帝太和十一年(公元487年)置陝州。隋改陝縣,唐復改陝州。五代、宋、金、元、明、清均屬陝州。

清雍正二年(公元1724年)改升直隸州。

1913年廢州置縣。1928年屬河南省第三行政區管轄。1932年屬河南省第十一行政區管轄。其間陝縣均為行政公署駐地。

1949年5月,陝縣解放,歸屬河南省陝州專員公署管轄。

1952年4月,陝州、洛陽兩專區合併,歸洛陽專署領導。1959年,黃河水利樞紐工程——三門峽大壩動工興建,陝縣與三門峽市合併。

1961年10月與三門峽市分開辦公。

1962年3月恢復陝縣建置,縣委、縣政府設於三門峽市。

1986年4月,洛陽專區撤銷。三門峽市升格為省轄市,陝縣歸三門峽市管轄。

1994年5月,陝縣縣委、縣政府遷址三門峽西溫塘村。

1995年,報經河南省人民政府批准,大營鄉和西張村鄉撤鄉設鎮。

陝州:陝西因其而得名,曾經的繁華,現在是三門峽市轄區


1998年4月,經國務院批准,陝縣人民政府從三門峽市區遷至陝縣大營鎮溫塘村。 2015年3月,經國務院批准,陝縣撤縣設區,新設立陝州區。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