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3 伊朗對美軍駐伊拉克基地,發動導彈襲擊,是前奏,還是點到為止?

新文化街男孩




在伊朗最高精神領袖施加的強大壓力下,伊朗政府決定放棄利用“代理人”進行反擊的政策,而是直接動用伊朗軍隊,直接打擊美國軍事目標。

果然,在經過短暫準備後,伊朗軍方對美軍駐伊拉克軍事基地,發動兩次導彈襲擊,有十餘枚導彈落入基地內。雖然人員傷亡和物資損壞情況還不詳,但我們根據以往的資料判斷,由於伊朗遠程導彈裝填彈藥的威力不是很大,且不能進行精確制導,所以除非“誤炸”到基地彈藥庫或營房區域,實際損失應該不會很大。


但造成重大傷亡和財產損失,並不是伊朗此次發動反擊的主要目的,而樹立“說話算數,敢於打美國”的中東地區大國形象才是首要追求的目標。而伊朗方面把此次反擊行動的代號定名為“烈士蘇萊曼尼”,更有報仇兼宣誓的作用。至少在伊朗領導人放話,要求直接動用軍隊打擊美國後,伊朗軍方就迅速採取行動,連續發動兩撥襲擊,就是在用實際行動,證明自己沒有說空話,軍隊有執行力和戰鬥力。

那麼,我們要問:這是未來大戰的序幕呢,還是美伊雙方會達成默契:美國不對此次襲擊給予反擊,而伊朗也點到為止,不再發動其他襲擊,雙方轉而尋求談判呢?

我們認為,從伊朗方面看,當然希望有這個結果:既兌現了自己的承諾,又因為美國沒有回擊而挽回了面子,等於是美國給了伊朗一個臺階下,而伊朗可以有理由暫時放棄大規模軍事行動,尋求談判解決問題。


我們可以看到兩個端倪支持上述判斷。

第一,在伊朗發動襲擊後,伊朗外交機構就立即發表聲明,無不自豪地說美國在西亞地區的軍事霸權即將瓦解。這分明是一種應景的輿論宣傳,更是一種類似阿Q的“精神勝利法”。

第二,在發動襲擊前,伊朗外交部宣稱將遵守與世界六大國達成的核協議。其中特別列出美國的名字,等於是在釋放和解信號,既給了美國面子(因為美國推出伊核協議後,一再要求重新商議,簽署新協議,但被伊朗拒絕),又緩解歐洲國家的精神壓力(因為在蘇萊曼尼被暗殺後,伊朗已經宣佈中止伊核協議,給英法德三國施加巨大壓力)。

由於消息有限,伊朗沒有明確說明要遵守的是什麼“核協議”。而我們認為,此核協議是指新協議,或者是經過與六大國協商後,補充完善的伊核協議升級版。這等於是給美國一個臺階,也讓歐洲長出一口氣。

除以上兩點外,更重要的是伊朗知道自己的實力遠遠不是美國對手,如果用幾十枚導彈襲擊,換來停戰和談判,將是自己佔了大便宜,也算是對蘇萊曼尼之死有了交代。

那麼,新問題來了:美國會容忍這次被偷襲嗎?

我們以為,要注意觀察以下幾點:

第一,此次襲擊造成的損失和傷亡是否夠大?如果很小,當然可以放手。如果很大,則一定會反擊。而如果介於兩者之間呢?美國就有了可選餘地。

第二,美國要看此次襲擊後是否會帶來連鎖反應,主要是指伊朗代理人的行動範圍和激烈程度。如果響應氛圍大,造成損失大,則美國已經做好準備,必須對代理人進行痛擊。而如果代理人少有配合,造成的損失也不大,說明伊朗方面確實很剋制,不允許代理人有過火行為,那麼美國就會“投桃報李”,忍下這口氣。



第三,在美伊即將開戰的危險時刻,普京卻來到敘利亞。確實令人匪夷所思。難道他就是我們一直要找的中間人,要親自出面,調解美國和伊朗的嚴重分歧?更或許要訪問德黑蘭,再給伊朗一個臺階下,當面敦促伊朗放棄報復行動,迴歸談判桌,與美國展開談判?

我們只能說:沒有普京不敢做的,而且在當前情況下,只有普京有資格這麼做。


如果真如我們猜測,普京做中間人,美國當然也要給面子。畢竟真打起來後果難料,不要忘記今年是選舉年。更何況,如果真能換來新版本的伊核協議,等於是美國挽救了歐洲,維護了世界和平,美國這屆政府的功勞一定是大大的。

更何況,一些人夢寐以求的諾貝爾和平獎,正在召喚他們呢。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