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3 酒肉寧願倒掉也不給士兵吃,霍去病對士兵真的很刻薄嗎?

用戶58729137233


衛青霍去病是武帝親信,更是一手培養起來的心腹,對比李廣積不識等老將用得更為順手,常人以為新秀僥倖行險得勝,其實是武帝多年積累探索出來的應對匈奴戰略的勝利,有三代勵精圖治休養生息積蓄的國力為後盾,漢武前期計不出敵,戰不勝敵,有雄心還是無所建樹,馬邑之圍無功而返,還得靠互市和親羈絆匈奴,直到幾年後前129年,衛青與公孫敖四路出征,一路得勝,打破了漢軍長期懼怕匈奴的心理,出現戰略反擊的契機。


霍去病在跟從舅父衛青第一次出征就有斬獲,與輕騎八百直棄大軍數百里赴敵,轉戰五王國,斬捕首虜過當,進一步印證之前劉徹與韓嫣等人探討匈奴戰法和練兵上林的方略有了實質性的進展,新秀初出便能建功。(今日頭條南方鵬首發)而後霍去病一發不可收拾,屢建大功,但也為人多所詬病,其中一點就集中在不體恤士兵上,“其從軍,天子為遣太官齎數十乘,既還,重車餘棄粱肉,而士有飢者。其在塞外,卒乏糧,或不能自振,而驃騎尚穿域蹋鞠”。

從這些記載看,霍去病對士卒真的很刻薄,漢武用傾國的財力物力人力支持的北逐匈奴行動,甚至為了克服戰馬季節作戰的弱點,採取以粟米餵馬的土豪舉動,出征備用戰馬是戰士二三倍,而後勤糧草保障更是不在話下,一車一車的運達,可憐了多少役夫農民,可霍去病一點也不體念,在大軍出征時,把為軍隊準備的糧草輜重說不要就扔了,還讓士兵餓肚子,他跟人蹋鞠玩得正歡。這些都會成為諫官參奏的話題。而事實果真如此嗎?(今日頭條南方鵬首發)


霍去病是否真苛刻軍士的事,有一例可為旁證,老將李廣與程不識,都是沙場宿將,李廣善待士卒,行軍無嚴格隊列、陣勢,靠近水草豐盛的地方駐紮軍隊,停宿的地方人人都感到便利,晚上也不打更自衛,士兵們都感到方便,樂於跟隨他。(今日頭條南方鵬首發)而程不識軍紀嚴明,對隊伍編制、行軍隊列駐營陣勢要求很嚴格,夜裡打更,文書軍吏處理考績等非常嚴格,士兵們認為他不近人情在選兵時不願跟從。但二人一遇大戰,積不識的軍隊雖累得夠嗆,卻也沒有大的損失,而李廣,經常全軍大敗,只有主將以高超武藝逃回。

這麼看來,善待士卒未必真能善終,而對士兵苛刻卻可能是在救命,結合霍去病年少得志的環境,姨母衛子夫是當今皇后,表兄皇太子,舅父是名滿天下的大將軍衛青,出身如此,妥妥的二世祖一枚,個性張揚狂放免不了,做事自然追求獨特,他在上林得到“上幸”的那個階段,戰爭理論應該也掌握了一些,走了一條苛兵能戰的路子。(今日頭條南方鵬首發)


他每次出征,漢武都沒有配偏將給他,只有李敢等大校,霍去病能夠專權獨斷,因此因功封侯的不計其數,他的不恤士兵,雖有驕貴公子的一面,更多的是他的戰術體現,如長途奔襲只能輕裝上陣,玩蹴鞠等活動鼓舞士氣人心,方便集中力量釋放,他的作戰風格還有“遂至窴顏山趙信城,得匈奴積粟食軍。軍留一日而還,悉燒其城餘粟以歸”,因糧於敵,激發將士死戰之心。


南方鵬


我覺得霍去病做的對!打仗首要的目的是什麼,是取得戰爭勝利,李廣愛護士兵吧,但戰士們跟著他基本上是九死一生!衛青很愛護士衛青後兵吧,士兵也很擁護衛青,可是武帝冷落衛青後,很多原來跟著衛青的將領都主動跑到驃姚校尉哪裡了,平陽公主還為此鳴不平!所以說人心是最難測的,打仗的首要目的就是要建功立業,就是要獲得國家的獎勵,就是要封妻廕子,你跟著李廣一輩子也封不了侯,是你你願意跟啊?二是要賞罰分明,不屬於士兵的賞賜你給他就是賞罰不明、動搖軍心。霍不是不體恤士兵,而是激勵士兵奮勇殺敵來獲得獎勵!而且他用實踐證明,光體恤士兵沒有用的,將領的最高職責是帶領士兵打勝仗。李廣倒是體恤士兵,可是動不動就打敗仗,你再體恤士兵有毛用?激勵士兵並帶領士兵取得戰爭勝利就會讓士兵擁護你信服你,從而取得更大的成功!三是打仗真的需要天賦和運氣。古代出兵都要預先佔卜吉兇,選擇吉日出兵!一個成功的將領必須是一個大吉大利的人,是一個福將,同樣是穿越大漠,霍驃姚一次沒有迷路,李廣戍守北疆幾十年,可是動不動就迷路,你說偶爾一次也罷了,多次出現這樣的情況能說天不幸霍驃姚嗎,所以漠北大戰漢武帝不用李廣沒有錯,沒有問題,李廣確實不是一員福將!


故國依舊秦時月


這是發家的一種法術,不是對士兵刻薄而是不廢了規矩,不能無功受賞。

一次秦國遇災,群臣請湊秦昭襄王可以開放王室果園讓災民裹腹。秦王是不允許的,這就是法家的精髓所在。除了論功行賞之外,沒有人可以因為其它原因的賞賜。看似無情,其實蘊含著大道理。也解釋了什麼是公平,什麼是公正。

任何一個名將,尤其是霍去病這樣深入敵後打運動戰的將軍。肯定不能刻薄對待自己的手下,不然誰會給你賣命,危急之間誰會救援。

給士兵吃是因為他們立功了,倒掉是因為立功的人吃不完。如果沒立功可以和立功的人一樣的待遇,大家又何必冒死去立戰功。

區別對待,這是法術的精髓。現在很多企業都說什麼規定規矩,又要講什麼平衡公平。真是互相矛盾,把法家學的不倫不類。

賞賜就在那裡,標準就在那裡。想要就要達到標準,除必之外再無它途。法家講,人不要講感情,不要務虛名。什麼某人很努力,雖然達不到標準也該獎,什麼某人名聲好,該獎。這都是在掘法家的根基,葬自己的制度,驅逐自己企業的人才。


樊淨


酒肉寧願倒掉也不給士兵吃這件事主要是見於《史記》中的記載


“其從軍,天子為遣太官資數十乘,既還,重車餘棄粱肉而士有飢者;其在塞外,卒乏糧或不能自振,而驃騎尚穿域踢鞠……”。


很奇怪的是,在《史記》中,司馬遷對於霍去病的記載很少很少,而相對於他的功績主要是記錄了皇帝對其的點評稱讚,其文章篇幅遠遠沒有李廣來的多。

記得高中的時候,語文老師說過,司馬遷看一個人不爽,在《史記》上或多或少,有寫一些不好的評價進去。

其實歷史過去了這麼久,很多事情都不能考證,而《史記》是解讀歷史過程的一個重要的東西。但是《史記》畢竟是個人寫的,不可能完全忽略司馬遷個人的“偏見”,能夠做到相對的評價已經是很公正了。

其實對於對於討伐河西,還有一個跟《史記》全然不同的版本:漢武帝見霍去病立下大功,於是派人送去美酒犒勞。奈何士兵太多,不能人人飲到美酒,於是命人把酒全都倒在山泉中,全體士兵取水相飲。

那麼到底霍去病對士兵好不好呢?

我個認認為霍去病肯定不會對士兵很壞。討伐匈奴的戰役中,霍去病帶兵基本是長途奔襲,這對體能和毅力是極大的考驗。在馬背上日夜奔波,還要加上短期糧食和武器的負重。如果霍去病不得兵心,那如何能讓士兵如此拼命?


浮世醉夢人


說來也巧,正好在讀《漢書》,在《衛青霍去病傳》當中有這麼一段:然少而待中,貴不省士,其從軍,上為遣太官齎數十乘,既還,重車餘棄梁肉,而士有飢者,其在塞外,卒乏糧,或不能自振,而去病尚穿域踢鞠,事多此類。青仁,喜士退讓,以和柔自媚於上,然於天下未有稱也。


意思是:霍去病很小就當上侍中,被貴寵慣了,並不關心士兵,他率軍隊出征,武帝還給他派遣廚師,贈送數十輛滿載食物的膳豐,班師迴歸的時候,膳車丟棄了刺餘的精米肥肉,但士兵中卻有捱餓的。在塞外作戰的時候,士卒缺乏糧食,有的餓得不能爬起來(自振.自己直起身子),但霍去病卻還開闢場地踢球,此類事情很多。衛青為人仁慈.愛護士兵,霍去病只取悅於武帝,所以天下沒有稱讚他的人。

《漢書》還有一段:廣子三人,曰當戶、椒、敢,為郎……李敢以校尉從驃騎將軍擊胡左賢王,力戰,奪左賢王鼓旗,斬首多,賜爵關內侯,食邑二百戶,代廣為郎中令。頃之,怨大將軍青之恨其父,乃擊傷大將軍。大將軍匿諱之。居無何,敢從上雍,至甘泉宮獵,驃騎將軍去病與青有親,射殺敢。去病時方貴幸,上諱雲鹿觸殺之。

李敢是李廣的兒子,是霍去病的部下,戰功赫赫封關內侯。李敢得知衛青對其父李廣之死負有不可推卸之責任,便打傷衛青。衛青沒有伸張此事,但他的外甥霍去病得知後,卻在甘泉宮狩獵上暗箭將李敢射殺。由於漢武帝此時正寵信霍去病,便包庇霍去病的罪責,並對外宣稱李敢是狩獵時被鹿撞死的。

由此可見,霍去病為人處世有些欠缺,目中無人我行我素,發起狠來,連跟著自己的部下也殺。

霍去病的確是一位不可多得的人才,但漢武帝對霍去病的寵信,實在是太過了。霍去病打仗要帶廚師和美食二話不說就給了,霍去病殺人了也替他隱瞞,據史料記載,霍去病手下將士,都是經過嚴格挑選的,只有那些年輕力壯,作戰勇猛的士兵,才能進入霍去病的軍隊。在所有的軍隊裡,霍去病軍隊的裝備也是最精良的,後勤補給最多、最及時到位的……霍去病得到武帝如此偏愛他這樣做,不僅不利於霍去病的成長,甚至還起到了揠苗助長的反作用。霍去病的死至今是個迷,瘟疫說基本可以否定,戰後兩年才瘟疫病發是不可能的,那麼霍去病因為對部下刻薄,因此被部下所害有沒有可能呢?殺李敢之後沒多久就死了,好歹李敢也是關內侯,軍武世家,能沒幾個兩肋插刀的兄弟?歷史不忍細讀啊。


浩騫


不能簡單地說霍去病對士兵很刻薄,只能說是霍去病這個人比較有少爺脾氣,比較任性,對士兵好的時候挺好,對士兵忽視的時候也不會照顧士兵情緒。

其實將領的風格很大程度上是受他們年輕的時候的經歷影響的。比如說漢武帝早期時的兩名武將,程不識和李廣。

程不識的領軍方法就比較老派,帶兵非常嚴謹,紀律嚴明,這樣的好處是程不識不容易被打敗,即使和匈奴軍隊遭遇也不會有什麼太大的損失,因為軍紀決定了他軍隊的下限不低。壞處就是士兵對於嚴格執行軍隊的律令就有點苦不堪言。

而李廣帶兵則比較隨意,家營什麼都不拘小節,紀律也就比較散漫。這樣的好處是在底下當士兵比較輕鬆,壞處則是由於紀律散漫,如果突然遭遇匈奴軍隊的襲擊,就容易大潰敗。歷史上有幾次李廣的軍隊突然遭遇匈奴軍隊,就徹底暴露了李廣這種治軍散漫的缺點。要麼就是用李廣用超強的個人能力射殺匈奴的主力騎兵逼退匈奴,打這種神仙仗,要麼就是軍隊被擊潰,甚至李廣本人被俘虜,靠著精湛的射術才勉強逃脫。

究其原因,程不識的出身很低微,年輕的時候是竇太后的家奴,因此在掌握兵權之後就比較謹慎,比較本分,害怕出什麼差錯。如果真的出了什麼差錯,以他的出身恐怕再很難東山再起。而李廣家祖上是秦朝的大將,一直到他這一代都是軍隊中的重要人物,本人也有非常精湛良好的軍事技藝,所以憑藉著他的出生和軍事技藝,哪怕經歷多次失敗,也可以東山再起,獲得機會,所以他本人帶兵就比較散漫了。

這個問題在霍去病身上也有,當霍去病少年的時候,衛青就已經深受皇帝寵愛了,連帶著小時候的衛青外甥霍去病也很受皇帝的偏愛。可以說霍去病從小就是個小少爺。

所以在他帶兵的時候很有一些張揚跋扈的少爺氣,其特點就是敢於打冒險仗,經常長途奔襲,有著天馬行空的創意和執行力。但是缺點也是比較任性,對待士兵也是如此,高興的時候能把皇帝賞賜的美酒倒在泉水裡和士兵一起喝,不高興的時候就自己踢球,酒肉全部倒掉,根本就不管士兵的疾苦。

霍去病把美酒倒在泉水裡和士兵共享

所以這個問題不能簡單說霍去病對士兵真的是刻薄或者不刻薄。對於他這樣的小少爺來說,如果自己高興,那自然就對士兵非常好,如果自己不高興,別說士兵了,誰的臉都可以不給,就連李廣的兒子李敢都敢射殺,要知道當時的李敢可比他的父親倖運多了,封了侯,霍去病都敢這麼幹。要不是霍去病早死,他子闖下的禍可能更多。


貓圖怪談


霍去病年少時,受舅舅衛青的影響,練就了一身好武藝,在騎射上更是無人能比。而且讀了不少兵書,可以稱得上是文武全才。

(霍去病劇照)

雖然如此,不過,如果沒有衛子夫的發跡,霍去病絕世才幹,可能也就被淹沒了。而當衛子夫受到漢武帝寵幸後,衛青很快得到了漢武帝的重用。這樣一來,霍去病也跟著沾光,做了漢武帝的近侍。

不過,霍去病志不在此,他希望有朝一日,也能成為衛青那樣的大將軍。

機會很快來了。

公元前123年,為了王朝的長治久安,同時也是因為有開疆拓土的雄心,漢武帝再次奉命衛青率軍攻打匈奴。

在衛青的推薦下,17歲的霍去病,終於得到了嶄露頭角的機會。

此次征戰,霍去病率領一支800人的精銳部隊,以閃電突擊的方式,直取匈奴腹地,取得了一場以少勝多的勝利。在這場勝利中,不僅生擒了單于的叔父羅姑比和相國等人,還斬殺了匈奴兩千多人。

霍去病一戰成名,勇冠全軍。論功行賞時,漢武帝給他加官進爵,把他封為冠軍侯,賜封邑1600戶。

(漢武帝劇照)

從此,年輕的霍去病,躋身於抵抗匈奴的名將之列。

公元前121年,在霍去病的指揮下,漢軍迂迴作戰,日行千里,以6天時間轉戰匈奴5部。隨後在焉支山上,霍去病與匈奴折蘭王和盧胡王短兵相接,打了一場極為慘烈的戰爭。這場戰爭,霍去病最終誅殺二王並斬殺匈奴8千多人,另外還俘虜渾邪王子等人。匈奴祭天的小金人,也成了此戰的戰利品被帶回漢朝。

緊接著,霍去病乘勝追擊,攻打河西一帶的匈奴。

此戰,漢武帝任命霍去病為統帥,讓大將李廣、公孫敖等作為他的輔助部隊。

有意思的是,李廣等人由於行軍遲緩,再加上在大漠中迷路等原因,完全沒能起到輔助作用。反而是霍去病孤軍深入匈奴心腹,不僅大獲全勝,還斬殺匈奴4萬餘人,並俘虜匈奴王5人及王母、王子、相國等120人,最終收復河西一帶,為漢朝出使西域,創造了條件。

此後,霍去病屢戰屢勝,為漢朝開疆拓土,揚威立名做出了不朽的貢獻。而霍去病也名揚萬里,成為讓匈奴聞之喪膽的戰神。

霍去病雖說是常勝將軍,不過,少年成名的他,為人傲慢,對和他出生入死的士卒,不怎麼體恤。

每次征戰,漢武帝都會給他裝上10車美酒佳餚,供他在行軍途中吃喝。但一心想以快取勝的霍去病,為了減少漢軍行軍的輜重,在糧草補給上,卻總是為士卒們準備得很不充分。

因此,在行軍打仗的過程中,漢軍難免忍飢挨餓。但霍去病不僅不和他們分食漢武帝賜予的食物,還把車上壞掉的食物大量丟棄。

有次,飢餓的士卒向霍去病乞求食物,結果遭到了拒絕。他冷冷地說,想要得到食物,就要到敵人那裡去奪取。

(衛青劇照)

這一點,霍去病和他的舅舅衛青是大不相同的。衛青仁善寬厚,很體恤士卒。每次出征,都要先保障糧草補給的通道暢通。在出征途中和士卒們同甘共苦,處處都在想辦法,為士卒們解決行軍途中的困難。

然而,有趣的是,衛青手下的士卒,卻不斷有人想方設法,調到霍去病的隊伍中去。

不僅衛青手下的士卒如此,在當時的漢軍中,嚮往追隨霍去病徵戰殺敵的大有人在。

那麼,為什麼會出現這樣的現象呢?

一方面,漢朝尚武,霍去病由於戰功顯赫,備受漢武帝信任和器重,不光加官進爵,還年紀輕輕便名震天下,成為全民偶像;另一方面,霍去病用人不看出身,甚至不管是漢人,還是降服的匈奴人,只要有能力,都能得到重用。

因此,只要是願意追隨霍去病的士卒,往往都是敢於拼殺,勇於深入敵人腹地的人。他們無畏危險,置生死於度外,在戰場上衝鋒在前,勇武無敵。當然,也正是憑著這股狠勁,才能不斷取得勝利。到論功行賞時,很多人不光能得到千金賞賜,還能得到加官進爵的機會。

這樣一來,誰還會指責霍去病不體恤士卒呢?

(參考史料:《史記》《漢書》)


張生全精彩歷史


英雄從來不是完美的,不完美的英雄才更加真實可愛!對於如流星般閃耀天空、留下無比燦爛光芒的霍去病來說,縱橫大漠的時候不過才22歲(虛歲),在這樣的年齡裡我們更不能奢望他是一個十全十美的人。

現代的人們似乎不願意、也不敢相信在霍去病的身上還有缺點。這位說出“匈奴未滅,何以為家”熱血將軍,這位直搗匈奴王廷、封狼居胥的天才將軍……留給世人的都是一段段"飲馬翰海,封狼居山,西規大河,列郡祈連"的佳話,怎麼他的身上還有缺點呢?

那麼,現在我們就來正視一下霍去病身上的缺點吧。


對於霍去病的戰功《漢書》大書特書的同時,也沒有迴避這位天降雄才的缺點:然少而侍中,貴不省士。其從軍,上為遣太官齎數十乘,既還,重車餘棄粱肉,而士有飢者。其在塞外,卒乏糧,或不能自振,而去病尚穿域躢鞠也。事多此類。

大體意思是:霍去病很小的時候就跟隨皇帝,擔任侍中一職,性情貴寵,不會關心士兵。率軍隊出征時,皇帝要讓太官為他專門準備十車生活用品,等他征戰歸來,就把車上剩下米、肉丟掉,士兵裡因吃不上飯卻有捱餓的。在塞外與匈奴作戰時,因缺乏糧食士兵有的人餓得不願意動彈,霍去病還要弄出一塊場地踢球玩樂。類似這樣的事情還有很多。

感謝歷史學家班固,能如此忠實記錄下這些。其實想一想作為當時只有22歲的青年將軍,有玩興、思慮不周、不太顧忌士兵感受、不會換位思考疼愛士兵……這是很正常的。古人尚且知道人無完人的道理,忠實記錄下霍去病性格中的缺點、對士兵的有失疼愛之舉,難道今人就無法接受這位英雄是有缺點、不完美的嗎?

在漢元狩四年春的那場決戰中,前將軍李廣、右將軍趙食其的部隊分兵進軍匈奴,卻因迷路走錯道路,衛青得勝返回時兩軍才匯合。史載:衛青準備派人向皇帝報告,讓長史寫出罪狀來責問李廣,於是李廣羞愧自殺,在這場戰爭中,李廣的兒子李敢卻因戰功由校尉獲封關內侯。次年,因父親之死,李敢行刺衛青,幸被衛青壓下並未聲張,但是霍去病替舅舅出頭,隨後在甘泉宮射獵中射殺了李敢。

在沒有皇帝詔令、在未經過廷尉審理下,霍去病私殺有戰功並已封侯的朝廷大將,今人又該作何評價?難道還堅持認為英雄必須是完美的?是不應該有性格缺陷的?想想後世的袁崇煥被崇禎凌遲時,罪狀之一就是矯詔擅殺毛文龍。在任何一個朝代,私殺大將、大臣都是死罪的。只是霍去病因戰功太顯赫,以至於漢武帝也無法問罪於他,但他身上的性格缺陷我們就無視了?這樣的英雄你就無法接受了嗎?


英雄就是英雄!不管霍去病身上有多少性格缺陷,不管曾對士兵有多麼刻薄和冷漠,他都是漢民族的一代英雄。這樣的英雄也是最可愛、可信、最真實的!


指動濟南


不可能,不愛護士兵,底下的人早就不跟著他幹了,結果肯定跟張飛一樣的下場,將士是都心甘情願的跟著他,不單是能打勝仗,還有就是愛護下屬,這樣才能得到下屬的擁護。

順便說一下,這種捕風捉影的抹黑民族英雄的我們要高度警惕,都是一些挑撥民族團結的敗類在枉顧歷史,顛倒黑白,唯恐天下不亂。都是精日,我們要有自我判斷意識,長長腦子,歷史不容篡改,更不容他們瞎改。


奮青365


西漢疆域圖

漢武帝時期,李廣和霍去病都是不愛說話(霍去病“少言不洩”,李廣“訥口少言”),卻有非凡軍事能力的將軍,但是他們對待部下的方式卻截然不同。

飛將軍李廣

《史記·李將軍列傳》記載:“廣廉,得賞賜輒分其麾下,飲食與士共之。終廣之身,為二千石四十餘年,家無餘財,終不言家產事……廣之將兵,乏絕之處,見水,士卒不盡飲,廣不近水,士卒不盡食,廣不嘗食。寬緩不苛,士以此愛樂為用。”意思是李廣特別平生不愛財,得到賞賜之後便全部分給自己的部下,在行軍途中,遇到糧食、水源不足的情況下,士卒如果沒有吃飽喝足,李廣就絕對不會享用。所以即便是他對部下沒有嚴格的紀律要求,士卒仍然願意為他盡死。在李廣自殺之後“廣軍士大夫一軍皆哭。百姓聞之,知與不知,無老壯皆為垂涕”,司馬遷引用兩句話來評論李廣“其身正,不令而行”、“桃李不言,下自成蹊”。

冠軍侯霍去病

而霍去病就完全不同了,《史記·衛將軍驃騎將軍列傳》記載:“然少而侍中,貴,不省士。其從軍,天子為遣太官齎數十乘,既還,重車餘棄粱肉,而士有飢者。其在塞外,卒乏糧,或不能自振,而驃騎尚穿域蹋鞠。事多此類。”意思是說霍去病少年得志,卻不太考慮士卒的感受。每當出征之時,漢武帝都會賞賜給他很多專用物資,出征歸來之時,剩下的玉盤珍饈便當垃圾扔掉,但士卒卻又很多吃不上飯的。在外打仗之時,他的部下有很多人餓得站不起來,而他不但不管不問,甚至還在他們面前踢足球。所以儘管霍去病在外建立不世之功,但他卻不太受士卒的愛戴。

漢武帝劉徹

如果我們有李廣一樣的領導,一定會覺得自己很幸運嗎?國史君(國史通論)倒覺得未必!因為李廣愛士卒,不一定會做到人人滿意,霍去病為人刻薄,但他的做事方法其實運用在了很多公司,那就是“以奮鬥者為本”。就拿分年終獎來說,即便李老闆把今年所有的盈利都分給了員工,但也沒辦法做到公平,每個人依然會覺得自己分得太少了。而霍老闆則有一套明確的獎懲制度,表現優異的得到晉升並分得出乎預期的高獎勵,而表現較差的則受到懲罰。在外來說,霍老闆的差評可能超過好評,但是由於優勝劣汰,他公司的整體水平卻永遠在提升。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