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10 过亿天价书画艺术品的背后

2019北京保利年秋季拍卖会近现代书画夜场中,著名画家李可染的《万水千山图》,以2.07亿元天价成交。

过亿天价书画艺术品的背后

震惊之余,让我们冷静一下,为什么李先生的作品能有如此之高的拍卖纪录?

李可染,1907年生人,中国近代杰出的画家、诗人,齐白石大师的弟子。以山水画闻名于艺术界,对中国写意人物画亦有相当研究,喜欢画牛,也是书法家。李可染自幼即喜绘画,13岁时学画山水。43岁任中央美术学院教授,49岁为变革山水画,行程数万里旅行写生。72岁任中国美术家协会副主席、中国画研究院院长;1989年逝世。著名画家黄永玉先生评价李可染,“这个画家是无愧于我们这个苦难的中国的。中国有了他,也光彩许多。”

过亿天价书画艺术品的背后

提到李可染,很自然地就会联想到他的“红色山水画”作品《万山红遍》。上世纪60年代,李可染以毛泽东《沁园春长沙》中的“看万山红遍,层林尽染”两句为情境,创作了七幅《万山红遍》题材的作品,每幅作品尺寸、章法和景观不一,但基本格局相同。是中国“红色山水画”的代表性作。

过亿天价书画艺术品的背后

五十年代开始,尽管中国画坛掀起了描绘毛泽东词意的热潮,但极少有画家敢于尝试“万山红遍”这一题材。一方面,“万山”之意境颇为辽阔深远,极大地考验着画家的空间驾驭能力,若非胸有千山万壑,则根本无法表现“万山”。另一方面,“红遍”给中国传统山水画出了个大难题:历来山水多以水墨描绘,仅作为点缀的红色在使用上可谓慎之又慎,更莫提“红遍”了。这两大创作难点,令当时的画家普遍将其视为畏途,无从落笔。面对这种情况,李可染却迎难而上,开始大胆尝试创作“万山红遍”。

过亿天价书画艺术品的背后

此时,可染先生恰好占据了天时地利人和。1954年李可染踏上写生之旅,从江南到桂林、从中国到欧洲,可谓千山万水走过;1960年先生重回画室时,已然是胸中有丘壑。

过亿天价书画艺术品的背后

另一方面,为描绘“红遍”,朱砂自是必不可少;而李可染素以挑剔纸、墨等作画材料闻名,普通朱砂当然也难入其法眼。然而颇为凑巧的是,1961-62年间,可染先生偶然得到了故宫流出的半斤乾隆朱砂(乾隆朱砂是千挑万选始得的极品朱砂,本是乾隆皇帝自备以钤御用宝玺的,其珍稀程度不言自明)。至此,创作“万山红遍”这一题材,可谓万事俱备了。

过亿天价书画艺术品的背后

在技法上,积墨加积色,层层积染,塑造雄浑之势。虽然红为画面主调,但墨色依然是重要的背景和轮廓衬托。积墨山水完成之后,再蘸朱砂由浅至深地逐步点染。可染先生用朱砂如用墨,运用完全相同的笔法和墨法,使得色、墨融合,浑然天成。只见朱砂略浅处,有墨色浮上;中间色调处,则墨色相融;最为明亮处,点以厚重朱砂。整个画面最终呈现出的色调效果颇有明代剔红、剔犀漆器的特点,极为庄重雄浑、古朴典雅。

过亿天价书画艺术品的背后

在构图上,呈现出李家山水中典型的“丰碑式构图”和“门板式构图”,又巧妙构成了“两度半空间”。传统山水画里,画面上下总会留出很大空白;然而李可染偏偏截掉了峰峦和坡脚,采用了不留余地的满幅构图。这样,就迫使观众的视线集中于山体,产生如同仰望纪念碑一般的震撼感。

过亿天价书画艺术品的背后

此外,可染先生还刻意减弱透视,强化了平面感:画面主景的七八层山几乎被压缩到同一个平面,像门板一样垂直地堵在观众面前。如此,通过丰碑式和门板式构图,山体造型的视觉冲击力被极大地强化,更凸显群山之气势撼人。

过亿天价书画艺术品的背后

值得注意的是,画面的平面感虽被刻意加强,但并非全平。一方面,近、中、远景的层次关系采用了类似浅浮雕的处理手法;另一方面,为营造“万山”之境界的幽深辽阔,李可染在画面左上角做足了深度的文章。

过亿天价书画艺术品的背后

“门板”在这里似乎开了一道窗,可以遥望见氤氲云气中直达天际的层层远山,并继续通向无限深邃悠长的空间。于是,通过这左上角约占全画五分之一的篇幅,传统山水画借以表现辽阔意境的“远”势得以保留,而又全然不妨碍门板式构图所强化的视觉冲击力。以高远立势、以平远结境,使高大雄浑与深远幽邃合二为一。

过亿天价书画艺术品的背后

“红色山水画”是中国绘画史上特定历史时期的特定产物,上世纪“文革”的政治氛围,虽限制了很多画家的创作空间,但是也成就了相当一批山水画家对“红色”的别样情怀。而李可染的《万山红遍》极具代表性,也是其山水画的成名作,奠定了李可染在“红色山水画”的地位。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