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03 小微金融破冰之難:三類數據最有效,“銀稅互動”是救命稻草嗎?

小微金融破冰之難:三類數據最有效,“銀稅互動”是救命稻草嗎?


儘管多方資源傾注於解決小微企業融資難問題,但在國內間接融資市場短期無法改變的情況下,“小微信貸如何破冰?”仍就成了一件懸而未決事情。


目前難以改變的是,銀行等金融機構對小微企業的安全性信任不足,未來要達到接受的緩衝期長。


近期相關政府文件的出臺也令小微信貸的數據服務商面臨不確定性壓力。


而公眾對企業數據的敏感性和安全性並沒有一個最終的意見形成,部分數據的使用和規範仍存在爭議。


小微金融破冰之難:三類數據最有效,“銀稅互動”是救命稻草嗎?

發票、稅務和ERP數據是目前較為成功的切入點


據公開數據顯示,截至2019年三季度末,單戶授信總額1000萬元及以下的普惠型小微企業貸款戶數2086.4萬戶,較年初增加363.16萬戶;全國小微企業貸款餘額36.39萬億元,其中單戶授信總額1000萬元及以下的普惠型小微企業貸款餘額11.31萬億元,較年初增長20.81%,比各項貸款增速高10.9個百分點;普惠型小微企業貸款不良率為3.56%。


宏觀上,無論是數量、規模,還是增速,針對小微企業的信貸政策得到了較為有效的落實。這背後不得不提到金融科技對這塊兒業務的助力,隨著電子發票平臺、ERP軟件服務商、稅銀服務平臺、以及愈發多的細分行業軟件服務商進入該領域,小微信貸市場呈現了新的活力。


“就目前的參與機構來看,航天信息、百望、金蝶、用友、微眾稅銀已成為服務小微信貸的五大排頭兵。”一位銀行從業人員表示。


從輸出類型來看,航天信息和百望屬於發票數據輸出方,金蝶和用友屬於企業ERP數據的提煉者,而微眾稅銀則屬於第三方稅務信息服務平臺。


實際上,這三類數據也是現階段企業切入小微信貸服務的主要原料。


大致而言,企業的發票數據是其經營情況的一種表現方式,與財稅信貸關係密切,是銀行等金融機構提供小微信貸的有效參考指標。


目前,航天信息通過旗下諾諾金服、百望則通過旗下百望金融對接企業的開票數據,不僅能夠反映企業本身的年度月度收支情況,同時也能夠反映企業上下游的穩定情況,精確度更高。


值得一提的是,目前國內的稅控設備發行商只有兩家(即航天信息和百望),是一個壟斷型市場。換言之,這兩家企業能夠掌握相關稅務信息,通過信息數據轉化,航天信息和百望在參與銀行小微信貸的數據服務業務中,具備得天獨厚的優勢。


以航天信息為例,2018年共幫助5萬戶企業獲得貸款授信,4萬戶放款成功,實現貸款規模約170億元。


而ERP數據就是企業管理軟件數據,被業內人士談及最多的就是其數據顆粒度更為細緻,這包括企業日常的進存銷、生產、人員管理等動態數據,彌補了傳統企業徵信較為死板或靜態的缺陷。


此外,ERP數據能夠在精準獲客方面凸顯出較為明顯的優勢。軟件服務商能夠聚集大批具有潛在貸款需求的客群,憑藉ERP中的財務、採購、生產、銷售、後勤等內容,容易發現具有真實信貸意願的小微企業,實現精準營銷與客戶洞察,同時降低騙貸風險。


據金蝶效貸公佈的2019年業績顯示,其全年服務客戶數達到10.09萬,單戶戶均19.23萬元,其中使用ERP數據的通過率要比未使用的高29.41%。


但ERP數據目前更多的是啟到輔助和優化的作用。一位接近金蝶的業內人士表示,“目前外部金融機構的主力數據產品還是稅務、發票貸。但是ERP數據因為其更為細化的獨特優勢,也正在被各金融機構不斷研究、接受過程中。部分金融機構在審批小微貸款時候,有提供ERP數據的,審批額度和審批通過率都會高於僅有稅務發票數據的申請單。”


自從2015年國家提倡“銀稅互動”開始,稅務數據被寄予成為小微企業的信用資產,從而令企業無抵押無擔保地獲得貸款,成為解決小微企業“融資難、融資貴”的破冰石。


財務關聯性強、欺詐難度大、覆蓋率最高是稅務數據的特點,企業納稅高,直接反映出企業的規模體量,同時也代表著企業的納稅信用情況,是反映企業真實運營情況的優質數據。


目前,由於地方對“銀稅互動”的態度不一,呈現較強的地方屬性,而且稅務系統以及稅務標準都存在較大差異,銀行直接對接各地稅務局的難度比較大。但這也為第三方機構提供了機會,部分金融科技公司通過一些列的數據挖掘和大數據分析,為金融機構和小微企業之間削弱了信息不對稱問題。


據微眾稅銀公開數據顯示,截至目前,微眾稅銀已服務中小微企業超過650萬家,合作持牌金融機構超過190家,合作銀行累計放款超過2900億元。


小微金融破冰之難:三類數據最有效,“銀稅互動”是救命稻草嗎?

對小微的授信邏輯並未發生根本改變


儘管政策引導金融資源傾斜小微企業已多年,小微信貸相較早前也有所起色,但在持續推進中,金融機構仍難以消除風險顧慮,部分機構依然表現得束手束腳。


從宏觀時點來看,我國經歷了長達二三十年的經濟擴張週期,目前可以說已經入週期尾聲階段。疊加國際貿易環境的變化,大量從事製造業的中小微經濟主體面臨經營不確定性。


毫無疑問,如果經濟有持續惡化的情況發生,中大型企業還可以選擇合併重組的方式過冬,但廣大的小微企業則沒有太多的餘地可以選擇,基本都將跟隨經濟波動而起伏,未來經營風險將面臨嚴峻考驗。


自然地,金融機構不太願意在這個時點發力小微市場。


具體到上述的“銀稅互動”,“銀稅互動的核心,是用稅收信用擔保貸款。這一兩年小微企業減免稅多,本身就繳稅少,如何能擔保?”一位接近某知名發票電子平臺的專業人士李星認為,目前的“銀稅互動”在實踐過程中仍難以緩解小微企業的融資難問題。


如果就企業繳稅信用來作為貸款標準的話,李星表示,“越是大企業,信用越好。越是小企業,納稅就越少,信用其實難以評定。即使小企業是A類資質,但銀行也不能只憑信用就貸款,還是要看企業規模和還款能力。”


“換句話說,納稅信息與信貸信用不成正比,也不是銀行參考的硬性指標。”


客觀來看,針對國家長期以來大力倡導的信貸扶植小微企業,規定銀行每年必須有一定比例的貸款餘額專門針對小微企業。在這樣的背景下,一般認為是,銀行為了甄別出優質的小微企業,會通過稅務信息去評估小微企業的風險狀況。


“作為小微信貸的數據服務方,我們提供的稅務或者發票信息也僅僅是為銀行提供一個參考維度。小微企業納稅信用高,銀行可能會給它授信;納稅信用低了,那是肯定不行的。目前‘銀稅互動’的宣傳性質可能會更大一些。”


“實際上,像航天信息和百望等企業都在爭奪這個業務,他們充當的是融資渠道,為銀行提供數據支持,本身並不負債還款,所以必然是在爭搶市場。但銀行其實是不太積極的。”李星稱。


需要指出的是,新的稅控改革正在進行中,從2020年開始,稅控設備發行權將被國家稅務總局收回,這意味著稅控設備發行商數量將會增加,發票信息的掌握單位也將增加。但航天信息和百望所掌握的發票數據優勢仍然非常顯著。


再從結果來看,“真正的小微長尾企業並沒有得到過多的金融支持,無論是稅務貸、發票貸還是ERP數據輔助的貸款,也是集中在小微範疇內的頭部企業。大多數產品仍然沒有觸達本質上的小微群體。”李星稱,主要還是跟銀行的風險偏好有關係。


小微金融破冰之難:三類數據最有效,“銀稅互動”是救命稻草嗎?

政策和數據合規性是行業面臨的主要風險


“政策、合規運營會給行業帶來一些波動。其實,對於平臺服務商而言,國家對產品的使用仍然具有不確定性;而數據來源的真實性、合規性也會在產品的應用上帶來一定的困難。”某科技公司的產品負責人表示。


在今年11月6日,稅務總局聯合銀保監發佈了關於深化和規範“銀稅互動”工作的通知,其中強調了兩方面內容:


一是,推進銀稅數據直連,鼓勵各省應結合本地實際情況,加快推進稅務和銀行之間“省對省”數據直連工作機制;稅務部門不再與第三方簽訂新的“銀稅互動”合作協議(單純提供技術服務協議除外),已經與第三方簽訂相關合作協議的,要儘快轉換為與銀行或銀保監部門數據直連模式。


政策對第三方服務機構的態度轉變已非常明顯,這可能對微眾稅銀等數據服務平臺產生很大影響。據業內人士瞭解,微眾稅銀對接的部分省級稅務局目前已暫停業務。


二是,明確各方對數據安全管理和保密責任,要求按最小授權原則設定涉稅數據管理和使用權限,切實保護企業商業秘密。稅務、銀保監部門和銀行在“銀稅互動”工作中要始終高度重視保護企業涉稅信息安全,嚴格按照相關法律法規規定開展信用信息傳輸、存儲和使用。


數據化是目前金融科技的主要工作重點,而核心經濟主體的經營數據和金融數據安全級別較高,所以數據的安全界定和規範愈發受到重視。


在關於稅務數據的歸集和使用中,目前仍存在兩種截然不同的觀點。同意者認為稅務數據可類比於企業工商信息的數據公示範圍,第三方公司有正新資質或得到授權的,就可以歸集、使用和交易;異議者則認為,稅務數據由於其特殊性,除了稅務局和銀行,任何第三方公司(包括徵信公司)都不能歸集,更不能交易。


由此可見,業務涉及政府數據,且頂層設計和數據界定存在模糊不清的情況的,面臨的風險也是陰晴不定、變化莫測。


事實上,除了稅務數據之外,發票信息也同樣存在類似的爭議。


(應受訪者要求,以上人名為化名)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