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24 升級認知,才是你在2020彎道超車的唯一途徑

本期導讀:

學習效率的高低,是一個人綜合學習能力的體現。在職場生活中,學習效率甚至會影響一個人的事業和前途,而提高學習效率最重要的因素,就是你的學習方法。

  • 我們都是“不盡職”的學習者

  • 科學是面“照妖鏡”,教你找到正確學習方法

  • 知識的“雪球”大≠能力強

  • 認知天性,快速get學習風格

本文是2019年12月推送的第24篇乾貨,計5328字,閱讀時間12分鐘。

文 | 亨利·L.羅迪格三世(Henry L. Roediger Ⅲ) 人類學習與記憶領域專家

馬克·A.麥克丹尼爾(Mark A. McDaniel) 華盛頓大學路易斯分校心理學教授

彼得·C.布朗(Peter C. Brown) 作家

來源 | 《培訓》雜誌2019年12月刊

“天性的懶惰”孕育了人們學習的傳統認知規律和心智模型,致使大部分時間我們都在用錯誤的方式學習。然而,任何沒有結果的努力都只是“看起來很努力”。

對於學習者來說,最好的學習方式是撥開迷霧、跳出學習的誤區、掌握正確的認知規律,打造屬於自身的心智模型,讓學習變得更高效。

01 我們都是“不盡職”的學習者

背會不等於學會?

劃重點不等於掌握重點?

快樂學習掌握的知識並不牢靠?

是的!

學習是挑戰天性的必修課,在天性面前,我們都是“不盡職”的學習者。

重複學習的“待機”狀態

對於企業培訓者及教練來講,他們普遍認為學員要掌握一項新技術,最有效的辦法是讓其注意力完全放在某項技能上,並堅持不懈地刻意練習,直到熟練為止。學員對這種方法更是深信不疑,並在集中練習階段取得了較為顯著的成效。

但從長期研究結果來看,此方式習得的技能只能被稱為“暫時的優勢”,對於長久掌握這項技能來說毫無益處。

此時,或許會有人產生疑惑:對同一內容,看得多、練得多,記憶難道不是應該更加深刻嗎?

其實不然,人類的大腦天生就是懶惰的,如果不讓大腦保持一定的思考活躍度,而是始終處於循環往復的模式,它就會陷入“待機”狀態,只能形成淺顯的心理表徵和短期、模糊的記憶。

元認知帶來的學習假象

元認知是關於個人在學習過程中對知識調節以及思維活動的自我控制,可以判斷我們對知識的掌握情況。但是元認知非常容易出現偏差,以致於不少人在學習過程中往往會陷入這樣的誤區:

  • 不清楚自己學習的薄弱之處,更不知道要在哪裡花精力去提高知識水平;

  • 喜歡使用那些讓自己產生錯覺的學習方法,比如拼命地記筆記等。

不管你處於什麼領域,要想成為“大師”,都需要有循序漸進的過程。

知識、概念性的理解、判斷以及技能的習得都不是一蹴而就的,只有在練習新技能的同時,付出努力、展開思考,並在心裡不斷演練與自測,成果才會顯現。

升级认知,才是你在2020弯道超车的唯一途径

考試只是一場“檢索”

近些年,社會越發關注標準化評估。比如,過分強調測評對知識的強化作用,而忽略了考試帶給人的額外壓力以及對能力的錯誤衡量。

因此,我們都應該樹立一種正確的“考試觀”——無論是職場員工,還是在校學生,都不要把考試看做衡量學習成果的標尺,而是把它當做檢索知識的練習。

考試不一定非得是紙質的作答,還可以是自發的腦海回憶、記憶檢索等。

某知名企業用兩種不同的方法來向員工傳授企業文化,一組採用老辦法,重複閱讀,但沒有測試;另一組經常接受關於這些知識點的小測驗。

一個月後測試,第一組學員的平均成績為C,後一組學員的平均成績是A,效果顯而易見。

誠然,考試是提升學習效果的有效途徑,之所以很多人反感考試,可能是受到了大腦的審判和挑戰;但我們要知道,只有耗費心血的學習才是深層次的,效果才能更持久。

給知識鏈“打個結”

如果把大腦比作一條項鍊,將知識比作一顆顆珠子,那麼學習的過程就是往鏈條上串珠子。將項鍊垂下時,珠子總會從鏈條的另一端掉落,怎麼才能讓它留在上面呢?

答案當然是“打個結”。

學習也一樣。

德國心理學家艾賓浩斯(H. Ebbinghaus)研究發現,遺忘在學習之後立即開始,而且遺忘的進程並不是均勻的;最初遺忘速度很快,以後逐漸變緩。

而要找到解決這一問題的方式就在於如何“中斷遺忘過程”,其中,檢索是一種比較好的方式。

02 科學是面“照妖鏡”

教你找到正確學習方法

瞭解了學習的主要誤區,我們也要懂得運用得當的學習方法,提高學習效率。

自我檢索,拒絕無意識的“背誦”

學習的本質是形成知識鏈和記憶結。對於學習者來說,進行有規律的練習和校準,是摸清自身知識儲備量的有效途徑。

升级认知,才是你在2020弯道超车的唯一途径

例如,我們可以利用各種形式的檢索練習,在他人交給你解決方案前先試著自測解決,從不同類型的問題中提取出基本原理或規則。

另外,若想讓工作達到最佳效果,就必須重複自我檢測。

研究發現,自測一週後回憶率能從28%躍遷為39%。如果對測驗的錯誤答案延遲一段時間後再給出反饋,更能增強記憶;因為人在出錯時即時反饋,會讓其產生尷尬情緒,效果不佳。

重複以上環節,自測就不會變成無意識的“背誦”。當一個人對已知掌握得越好,他就越樂意用創造力去解決新問題。

“四個盒子” ,間隔練習

在自測的過程中,若每段練習之間有所間隔,可以獲取最好的學習效果。

德國科學家塞巴斯蒂安·萊特納(Sebastian Leitner)用“抽認卡”(也被稱為“萊特納盒子”)建立了自己的間隔練習體系。

他把記憶想象成四個文件盒——

A盒子裡裝的是“經常弄錯的學習資料”卡片,練習頻率最高;

B盒子裝著“最擅長學習內容”卡片,此盒子的內容練習頻率只有A盒子的一半;

C盒子裝的卡片內容的練習頻率是B盒子的一半;

D盒子裝的卡片內容的練習頻率是C盒子的一半。

在練習的過程中,如果一個問題出錯,就要把這個問題往前挪一個盒子,以便增加練習的頻率。只要需要記憶,知識就永遠不會從四個盒子中消失。

某企業曾做過一組實驗:對兩組學員進行生產車間操作培訓。

A組一次連續把課程培訓完,B組一週只培訓一個課時。最後結果表明,B組對技能掌握得更好,操作完成率更高。

穿插練習,不按常理“出牌”

在學習過程中穿插兩個及以上其他主題、技能的練習,可以幫助學習者樹立開闊的心理模式,步入高層次的概念性學習,並將其應用到實際場景中,從而獲得更全面、深刻、持久的學習效果。

其中,穿插性練習很容易與“段落練習”混淆,但區別在於段落練習猶如老式的黑膠唱片,只能按照規定的順序播放。

老師教兩組學生計算4種幾何體的體積,一組按照幾何體的解題規則來做,如先解橢球體,再解錐球體,以此類推;另一組則將所有球體混合穿插。

一開始,第一組解題正確率89%,第二組60%。然而奇蹟出現在一週後的測試,按照規則解題的學生正確率只有20%,穿插練習的學生正確率為63%。

綜合練習,創建“大腦APP

若讓學習效果更堅實,必須把檢索練習、間隔練習、穿插式練習綜合運用,幫助大腦把短期記憶鞏固成長期記憶;在此基礎上細化知識,建立適合自己的“心智模型”。

所謂“心智模型”,我們可以將其理解為大腦中的一款“應用程序”。在不同的環境、專長領域下,心智模型可以被不斷調整,從而保證自己在特定環境下做出正確分析,即刻挑選出正確的應對方案並加以執行。

升级认知,才是你在2020弯道超车的唯一途径

心理學家丹尼爾·卡尼曼(Daniel Kahneman)曾提出了人的兩套分析機制——自動機制和受控機制。

自動機制(機制1)是無意識、直覺式的,而且瞬間發生。它會調用我們的感覺與記憶,在一瞬間評估形勢;

受控機制(機制2)是指有意識地分析與推理、權衡選擇、做出決定,並進行自我控制。

同時,我們還可以利用機制2來訓練機制1,以便自身能夠當機立斷。

機制1是在無意識的情況下出現的,容易受到錯覺的影響。這時候需要機制2來管理自己,檢查自己是否衝動、預先做好計劃、分辨選擇、想清楚這些選擇的意義,並控制自己的行為,兩者相互作用。

飛行員馬特有一次獨自連夜開著飛機在11000英尺的高空送貨,右引擎的油壓突然下降,馬特意識到危險,腦海裡閃現各種不好的信息。如果處理不當,很可能引發一次飛行事故。

最後,考慮到飛機的損傷容限,他立刻做出關掉右引擎增加左側動力的決定,勉強飛行十英里後安全迫降。

這種要命的時刻,根本沒有時間、空間去搜索外界知識援助,所以在學習某種技能的時候,讓它最後能夠成為一種條件反射式的本能操作,這才是有價值的學習,形成這種條件反射的過程就是打造心智模型的過程。

我們需要從新知識中提取關鍵概念,並把這些概念組織成為一個心智模型,同時把這種模型和已知聯繫起來。

03 知識的“雪球”大≠能力強

知識的學習就像“滾雪球”,越滾越多。但並非知識越多能力越強,要形成“滾雪球”效應,我們需要深刻理解並掌握學習規律。

三步形成“記憶線”

根據多位心理認知專家的研究發現,最適合人類大腦學習的過程主要包括三個步驟:編碼、鞏固和檢索。

  • step1:編碼

首先,大腦會把你感知到的知識轉化為化學與生物電的編碼,形成一種心理表徵。但大腦中的這些新表徵只能算的上記憶痕跡,不會存在太長的時間。

在日常生活工作中,我們無時無刻不在接受和處理各種這樣的信息,有的轉身就忘,有的卻讓人刻骨銘心。

  • step2:鞏固

由於長期記憶的容量頗大,所以要有一種關鍵能力,讓你在需要的時候鎖定並回憶已知。而把新表徵強化為長期記憶的過程,稱為“鞏固”。

此過程大腦會重放或者重新演練學到的東西,賦予其含義、填補空白,並把新知和舊知聯繫起來,存儲在長期記憶中。

  • step3:檢索

前面提到的“看起來很努力”的學習行為,其實都止步於鞏固,而沒有繼續到第三個步驟——檢索。

想讓學習成果牢固可靠,我們需要將所學內容與不同類型的線索聯繫起來,不斷地自我檢測,行成一個“檢索線”,最終形成心智模型。

欲求新知,先忘舊事

新知識是以舊學問為基礎的,所學知識越多,新舊知識的連接也越多。但是,人的檢索能力是有限的。所以在日常生活中,要經常忘掉一些矛盾的、與舊知識相關的記憶線索。

忘掉成為心智模型的“檢索線”,代表的不是徹底刪除,而是將其暫時存放在潛意識中,用新知識替換掉舊知識。比如,一個人普通話不好,通過努力學好普通話,但他不會忘記原來自己的方言,而是可以自由地在方言和普通話之間切換。

升级认知,才是你在2020弯道超车的唯一途径

良性干擾,製造“合意困難”

大多數人認為學習不應當受到任何干擾,然而事實並非如此。

在學習時故意給自己“製造麻煩”,增加短期學習難度,將對學習效果有很大幫助,這種“麻煩”被稱作“合意困難”。為自己的學習之路製造一些“合意困難”,會有意想不到的學習收穫。

比如,一篇字體模糊的文章和一篇字跡清楚的文章,你會選擇看哪一篇?大部分可能會選擇後者。

但事實上,當頁面稍有模糊或是字體略微難以辨認時,人們能更好地回憶起文章的內容;

當學員手冊的編排順序不同於上課內容時,學員就要下功夫弄清課程的主旨;

當一段文字中有單詞缺少字母,我們的閱讀速度就會放慢並自行補齊,但記憶會更加牢固。

這些“困難”干擾了學習的流暢性,但也讓學習者構建了一種合理的解讀,加強了他們對知識的理解與記憶。

04 認知天性

快速get學習風格

我們每個人都具有先天的稟賦資源,比如智力、興趣和主觀能動性等。這些資源也塑造了我們不同的學習風格。比如,有人喜歡使用可視資料學習,有人覺得運用書面文字或音頻材料效果更佳。

但這並不等於教學方式貼合這些偏好,學習效率就會提升。就如何學習來說,其他類型的學習方式也同等重要。

智力類型,確定思維方式

智力差異也會影響學習效果,這點毋庸置疑。心理學家一般認為,人至少擁有兩種智力:一種是“流體智力”,指的是推理、發現關係、抽象思維以及在解決問題時頭腦中保留信息的能力。

另一種是“晶體智力”,指的是從過往學習經驗中提煉出來的程序或心智模型。

兩種智力共同作用,可以讓我們正常學習、推理並解決問題。從過往經驗來看,其實人類擁有多達8種不同的智力,不同的文化與學習場景需要不同的智力類型。

升级认知,才是你在2020弯道超车的唯一途径

不同智力類型及表現

學習風格,各有所長

在管理培訓以及職業專業領域,學習風格模型數不勝數,很難找出一套合理的理論模式。

丹尼·弗萊明(Danny Fleming)曾倡導一種名為“VARK”的學習方法,即按照視覺(Visual)、聽覺(Auditory)、閱讀(Reading)和運動感覺(Kinesthetic,例如利用、觸摸以及主動探索等)的經驗區分學習人群。

他認為,一個人的學習風格應該包括18個不同的維度,比如對溫度、光線、食物攝取的偏好、生物節律、能否與他人協作等。

另外,也有其他研究結果表明,學習風格有時還會從感知風格、處理事情的模式以及安排事物的條理性等方面分類。

升级认知,才是你在2020弯道超车的唯一途径

學習風格分類

在管理領域,學習風格調查問卷是一項非常流行的分組工具。它將員工的學習風格分為四大類——“行動者”“應對者”“理論家”和“實用主義者”。這也要求我們在學習中要開闊眼界,不要侷限在自己喜歡的學習風格中,要根據個人的資源天賦,綜合使用。

升级认知,才是你在2020弯道超车的唯一途径

動態測評,詢症問藥

學不好的領域暴露了個人的能力結構。利用跟蹤測評,可以評估進步、調整學習精力、有效發現問題,從而不斷完善和提升專長。

其中,動態測評是最好的選擇,一般分為以下三個步驟。

  • 進行某種類型的測評。可以是一段經歷,也可以是一次筆試,讓自己看到知識或技能的欠缺點。

  • 運用間隔練習、穿插練習等方式提升自己的能力;

  • 反覆自我檢測,留意哪些方面已有改善,同時注意還有哪些地方需要繼續下功夫。

和標準化測評相比,動態測評有兩大優勢:首先,可以讓學員與講師更加重視那些需要提高,而不是已經完善的領域;另外,還可以在兩次測驗之間衡量學員的進步程度,更加真實地評估學員的學習潛能。

(本文根據中信出版社《認知天性》整理而成)

本文來源於培訓雜誌2019年12月刊。文章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培訓雜誌”立場。

投稿請聯繫:editor@trainingmag.com.cn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