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01 複利思維,幫你解決“三天打魚”帶來的焦慮問題

複利思維,幫你解決“三天打魚”帶來的焦慮問題


文|許家公子

2019/10/01

1. 你見慣不怪的“間接性躊躇滿志”

網絡上有一句很流行的話——間接性躊躇滿志,持續性混吃等死。換成大家都懂的語言就是“三天打魚,兩天曬網”,不過兩者還有點不同。說到底,這其實是在調侃80後、90後的一種生活方式和工作狀態。

有人認為,努力工作後適當的休息無可厚非,沒有什麼可以強加指責的。但是,當這種努力工作變成了“間接性躊躇滿志”,當適當休息變成了“持續性混吃等死”的時候,這就有問題了。

複利思維,幫你解決“三天打魚”帶來的焦慮問題

我的一個同事,和我一樣從事建築設計行業,每日每月都掙扎在奮鬥與頹廢的邊緣。

做項目的時候,他馬力全開。前期調研、頭腦風暴、方案深化,十八般武藝樣樣精通而且樣樣都使了出來。和甲方交流溝通,修改方案細節,做深入推敲並且出圖,他可以做得無比細膩。但就是這樣一個人,會在“躊躇滿志”後變得“喪”起來。

像打了雞血一樣忙忙碌碌幾個工作日後,他會時不時地發呆,偶爾走神。這還不算,有時候第二天頂著厚厚的眼袋就來了,不用說我也知道他昨晚又刷了一宿的劇。

聊天的時候他對我說,“其實很多事情我都可以做的很好,但就是沒有辦法一直保持這種狀態。”

和我這位同事情況一樣的人有很多,他們都足夠優秀,但確實需要休息放鬆,又苦於沒有時間,於是會變得暴躁和焦慮,然後就進行放縱性的娛樂和休息。

等暴躁期過後,沒有收穫一身輕鬆反而只剩滿臉疲憊,疲憊的不只是身體,還有“靈魂”。


2.為什麼現在會有那麼多人“間接性躊躇滿志”呢?

在我看來,主要是因為工作成本太高了,我們的工作節奏難以匹配上。

什麼叫“工作節奏”呢?這樣說吧,一個人的精力和能力都是有限的,他可以做的工作也是有一定限度的,這不會因為時代在發展進步就會有所改變,這就是工作節奏。

我們需要生活,需要提高生活品質,所以必須要工作,但由於現在工作成本在不斷加大,而我們的工作節奏一直處於恆定狀態,所以會出現應接不暇、疲憊不已的情況。

過去工作是為了賺錢,不管是農民工還是高級打工仔,出賣的是自己的勞動力,換來的是合理的報酬。

現在不行了,工作更多是為了謀生,讓自己能在這個城市生存下來,然後結婚買房生孩子,努力成為合乎世俗標準的“完整的人”。

而我們出賣的不僅僅是自己的勞動力,還包含著自己的勞動再生產能力。

也就是說,勞動再生產能力也成為了我們的工作成本之一。

複利思維,幫你解決“三天打魚”帶來的焦慮問題

那什麼叫勞動再生產能力呢?

簡單說,一個人不管是從事體力勞動還是腦力勞動,他每天都是在出賣自己的勞動力。

但勞動力是需要再生產的。那如何再生產呢?比如說我們需要充足的睡眠,需要補充水和食物,需要維持與家人的健康關係,需要有自己的業餘愛好。這些都是恢復我們勞動力的方式。

而現在,我們這方面的能力也快被剝奪了。

總結來說,工作成本的提高讓我們無所適從,既不能一直“躊躇滿志”下去(我們的身體和精神受不了),又無法躲開這種工作現狀。於是,“間接性躊躇滿志”成了工作的常態。


3.你要認清一個現實:自己不停下來,永遠是在忙碌

年輕人小玉,剛剛從國內某知名大學畢業,帶著幾分天真和理想主義進入職場。但幾個月下來,我們一塊吃飯的時候,我發現她面容憔悴,便詢問原因。她的回答讓我感概,累得不僅僅是工作,還有生活。

作為一個初入職場的小白,小玉沒有多好的薪資待遇,手裡的錢只夠她在城市的最外環找一個簡單的住處。每天,上下班的這段路程就會花費掉她很多的時間。

除了工作上的緊張繁忙,最大的感受就是睡眠不足。一般情況下她會選擇在一早一晚的地鐵上咪一會,當做休息。

我問她為什麼不換個工作。她說現在工作這麼難找,好不容易找到一個,就先堅持堅持,說不定過兩年就熬出來了。更重要的是,她希望自己能在這座城市立足。

見她這麼堅持,我也沒有再說什麼。

說實話,我很欣賞小玉的生活熱情和態度,但不可否認的是,她和大多數人一樣,走進了“預支未來成就”的心理誤區,再直白一些,就是懷著僥倖心理。

複利思維,幫你解決“三天打魚”帶來的焦慮問題

你去問很多人,既然不滿意,你們為什麼還在堅持。很多人都會說,再堅持堅持,或許過兩年就熬出來了。

他們首先在心理給了未來的自己一個定位——假如我再熬幾年,我就有很大可能成為一個什麼樣的人,待到什麼樣的位置。他們認為如果自己足夠努力,足夠認真是可以獲得心中所想的。這其實就是我們剛才說的“預支未來成就”的心理。

但實際上我們是很難對未來的事情進行預期管理的。

這其中的道理和我們的消費觀有相似之處。有一些人對自己未來的經濟狀況盲目樂觀,喜歡“超前消費”,動不動就透支自己的未來資產,稍有意外,就會給自己的生活帶來困擾。

在我看來,盲目地鼓勵人堅持是一件很不負責任的事情,盲目地自我堅持也是一件很不理智的事情。不是所有人的堅持都會換來他(她)想要的結果,很多時候百分之九十的人都會面對失望。

我們自己眼裡的忙碌,在別人眼中可能就是在一條偏僻的路上越走越遠。

我們深陷於這種忙碌帶來的充實感,卻不知道這種不真實的充實感可能帶不來想要的結果。

所以需要停下來想一想,看一看。

你要認清一個現實:自己不停下來,永遠是在忙碌。


4.想要擺脫“間接性躊躇滿志”的魔咒,想要避免盲目的忙碌,那就多瞭解一點複利思維。

什麼是複利思維?

簡單說就是做事情A,會導致結果B,而結果B,會反過來加強A,如此不斷循環。

比如滾雪球。雪球上粘的雪越來越多,雪球就越來越大,而雪球越來越大,又會粘上更多的雪。如此不斷循環,雪球會大到難以想象。

假設一張0.04m的普通紙張足夠大,將其對摺,再對摺,如此重複對摺64次,大概會有多高?如果你算一下的話,一張薄薄的紙,對摺64次,其高度166020696萬公里。這個長度是什麼概念?地球到月球的距離,才38.4萬公里。

這就是複利思維的力量。

複利思維,幫你解決“三天打魚”帶來的焦慮問題

經濟學家用一個公式表達複利效應:(1+r)n;R代表你正在做的事,N代表時間。只要r為正,即你在做正確的事,時間就會為你帶來奇蹟。

你每天堅持跑步鍛鍊半小時,短時間內是看不到什麼效果的,但四十年後,你身邊的朋友有的已經不在了,有的身體虛弱需要照料,而你還可以一口氣跑到五樓不用喘,每天三頓吃著香噴噴的米飯,這就是差距。

你每天堅持看半小時的書,或許一時半會不能帶給你什麼回報,但日積月累下來它帶給你的東西難以想象。

現代都市裡的很多人都喜歡追求效益,他們更希望能在短時間內賺到一筆快錢,甚至於巴不得自己每天的學習和進步都能夠顯現出來才好。

所以除了工作成本在提高外,人們的利益心理也是“間接性躊躇滿志”的原因之一。看不到成效,得不到結果,便會產生心理落差,隨後便開始放縱自我。

兩相比較,“間接性躊躇滿志”的本質是集中力量、集中時間進行單點爆破,然後需要一定的冷卻時間。而複利思維更加強調時間上的延續性,講究繩鋸木斷,水滴石穿。

前者更容易看到短期成效,你足夠付出可能會立即得到回報;後者則需要時間,但卻更有利於一個人的發展。

擺脫“間接性躊躇滿志”的方法,便是踐行復利思維。不過你要有足夠的耐心,因為複利的核心不在於回報率,而在於時間。


5.寫在最後

在筆者看來,“間接性躊躇滿志”絕不是一個人應該有的正常工作狀態,它是社會快速發展遺留下的亞健康問題,需要有人發現然後去糾正。

慢一點,靜一點,淡一點。只有這樣,我們的生活才會過的有滋有味。

《道德經》裡面說:“天下大事,必作於細;天下難事,必作於易。”

慢慢來,不要著急,靜靜地努力。我們想要的,總有一天會不期而遇。

複利思維,幫你解決“三天打魚”帶來的焦慮問題

作者|許家公子

自由撰稿人,性痴,愛文字。以設計師、自由撰稿人、媒體工作愛好者自居。在這裡,陪伴大家度過那些不為人知的成長和歲月。

今天的分享就到這裡,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歡迎廣大朋友點贊、轉發、收藏,到留言區評論提建議,喜歡我的朋友可以持續關注【許家公子】.情感、工作和生活,都在可以在這裡和大家一起討論分享!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