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27 旅順博物館首批"國家一級博物館"

旅順博物館1917年(民國六年) 4月,博物館正式開館。

2006年5月,旅順博物館被國務院、國家文物局列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2008年5月18日,被國家文物局評為首批"國家一級博物館"。

旅順博物館有館藏文物有6萬餘件,其中一級文物200餘件。

旅順博物館坐落於遼寧省大連市旅順口區列寧街42號,地處大連著名旅遊景區—太陽溝歷史風景區中心。

旅順博物館首批

西周呂方鼎

通高19.3、口長16.8、口寬12.2釐米。鼎內壁鑄有43字的銘文。

據考證,這件器物的主人“呂”應稱為呂伯,名剛,是周穆王時期一位重臣。呂方鼎上銘文揭示了它的來源:西周穆王在宗廟祭祀祖先,大臣呂伯陪侍左右,穆王賞賜呂伯美酒三卣(yǒu)和貝殼三十朋,這是當時對大臣的最高賞賜。呂伯為了感恩,鑄成此鼎,並將榮耀撰文鑄刻於鼎上。

銘文中的“”字至關重要。專家考證此字是一種祭祀之禮,而且舉行的時間必須是某新王即位之時。如此,這件呂方鼎所在的時期就是周穆王元年五月壬戌日。它是目前已知青銅器中同時具備王年、月、月相、干支日四要素的兩件標準器之一,另一件“臣辰盉”,1929年河南洛陽出土,現藏於美國華盛頓弗利爾美術館。呂方鼎在青銅器的斷代、鑑定、辨偽等諸多研究領域中提供了準確的依據,堪稱國寶。

旅順博物館首批

明永樂青花錦紋綬帶耳扁壺

明永樂青花錦紋綬帶耳扁壺,高24.3釐米,口徑3釐米,底徑7.5釐米,最大腹徑19.7釐米,蒜頭形口,扁圓腹,喇叭形底。

青花瓷器從元代燒製成熟後,自明永樂開始,又出現新高峰,這一時期的青花瓷器以其胎質細膩潔白、釉層晶瑩肥厚、青花髮色濃豔、造型種類多樣和紋飾精緻優美而享譽盛名,被稱為我國青花瓷器的黃金時代。鄭和下西洋帶回的"蘇麻離"(又稱"蘇尼勃")鈷土礦,因含錳量低,減少了青中的紫、紅色調,在適當火候下,能呈現寶石藍的色澤。也由於含鐵量高,往往在青花部分出現黑鐵斑點,這種自然形成的黑鐵斑和濃豔的青藍色相映成趣,被視為無法模仿的永樂、宣德時期青花瓷器的成功之作。本館所藏的明永樂青花錦地蒜頭口扁壺,傳世品今僅見三件,另兩件一件輾轉流於拍賣市場,一件藏於北京故宮博物院。此器成型工藝高超,器物圓正規整,青花色澤幽倩穠麗,色濃處可見沉積而成的黝黑斑點,堪稱明永樂青花"教科書"式的典範。

旅順博物館首批

田告罍(lui)

西周(約11世紀-前771年)。通高43.6、口徑18.82、腰腹16.8釐米。

平唇,直口,束腰,廣肩,下腰漸收,頸下部有兩道弘文,肩部飾對稱的犧道形環耳和六個凸起的渦紋,腹下部有一犧道環形 。內口沿下部鑄“田告”銘文。《三代吉金文存》等著錄。

旅順博物館首批

過伯簋(gui)

西周昭王(約前995-977年)。通高18.1、口徑16.2、腰腹16.5釐米。

移口,鼓腹,雙耳垂珥,圈足下連鑄方座,方座四面的下方均有缺口。耳上端飾獸頭,頸部飾一週連續回收鳥紋,以雲雷紋為地紋,圈足飾雲雷紋和獸面紋,方座四面均飾獸頭。內底刻“過伯從王伐反荊……”等16字銘文。曾經羅振玉收藏,《兩週金文辭大系》等著錄。

旅順博物館首批

虎鈕錞於

戰國(前475--221)。高59.1 肩徑長33.1 寬30 底徑長26.6 底徑寬23.8。

體扁圓,豐肩,底部漸收,頂為一橢圓形盤,盤中央鑄一虎妞,虎頭碩大,張口露齒,尾端上卷,造型生動。

旅順博物館首批

馬蹄金

西漢(前206-8年)。高2.8,直徑分別為5.6×5.9和5.6×6.1釐米。

馬蹄形,“蹄”前斜上,中控,右側底邊有橢圓形孔,內底凹凸不平,中心鏨一圓圈,圈內細線陰刻一“上”字為印記。其中一件在底緣有不規則橫線紋,刻鏨××××|||符號,重量259.45克,另一底緣刻有××××符號,重260.45克,含金量均為98%。馬蹄金為漢代用以寶藏、賞賜、饋贈和較大數目的經濟支付,這兩件馬蹄金為東北地區僅見的實物。

旅順博物館首批

冉鉦

春秋(前770-476年)。通高36柄長16.3口徑14.5寬12.5釐米。

空體深長,舞中央一長柄,無干,柄中部有一穿,柄首較粗,封衡。柄飾細密的直紋,衡飾梯形紋。器壁較厚,體表光素,鑄銘文91字。記載吳王夢時期外征伐等史蹟。經測定得知,它能奏出古代“夾鍾”、“黃鐘”倍率的音律。曾經羅振宇收藏,《三代吉金文存》、《貞松堂集古遺文》等著錄。

旅順博物館首批

魯山窯花斑鮋雙系罐

唐 (618-907年)。高16.5口徑15.3底徑10釐米。

直口,卷沿,直頸,窄圓肩,腹下略收餅足較高。肩上設兩環形系,系底貼三葉花瓣裝設。罐內外均掛釉不到底,施月白色釉,油層薄。釉面隨意點會藍色花斑鮋裝設,花斑分佈罐體及沿下,色釉自上下垂流,流紋如瀑如焰,自然流暢,頗具神韻。該器物國內少見的唐代花釉瓷器。

旅順博物館首批

石雕佛頭像

公元1-3年世紀犍陀羅。高13.3寬8.5厚4.6釐米。

其為一尊單獨造像的頭部,表情安詳,如入禪定。扁圓形高肉髻,波狀髮式,臉形長圓,額頭寬平凹目,眉心又白毫,眉際與鼻相連,鼻樑平直,鼻的正面與前額連為一體,鼻翼的兩側向上延伸與額面自然形成眉骨,上眼臉突出於下眼瞼,唇較厚。輪廓分明,嘴角呈現三角形內窩,下頜飽滿面凸起。眼瞼低垂,呈現半開的寂靜相。雕刻刀工嫻熟,技藝高超。此像具有早期犍陀羅風格特徵。出土地不詳。

旅順博物館首批

葵形千秋龍紋鏡

唐(618--907)。直徑20.9 緣厚0.65釐米。

鏡為八出弧葵花形,內切圓形,半球鈕,主紋為一蟠龍,三朵祥雲圍龍飄繞其間。外區稍高,飾折枝花,流雲等,銘文“千秋”二字。

旅順博物館首批

鎏金銅雙觀音立像

北齊,河清二年(563年)。高12.6寬8.4釐米。

二觀音身形、姿態相同。舉身葉形光背,裝飾程式的火焰紋。頭光素樸無紋。頭戴花瓣形寶冠,額髮清晰。觀音雙目微合,肩披厚重天衣,天衣在身前下垂呈U字形,雙手輕拈,跣足立於光滑的圓坐上。下呈四足方形臺座,正面及左右側刻發願文:河清二年四月二十六日清信仕佛弟子孟元敬造雙觀音像一軀上為皇家又為蒼生像主孟元禮合容息奉洲。

旅順博物館首批

爐鈞釉起弦瓶

清乾隆(1736--1795)。高21.1 口徑8.5 腹徑14 底徑7.7釐米。

盤口,長直徑,廣肩,圓腹下收,圈足外撇。通體八方起脊脊線至腹部兩側凹陷,頸部兩道凸稜紋,肩與上腹起弦,形制端莊秀美。通體施爐鈞釉,釉面呈藍、綠、月白各色垂流的條紋,如山嵐雲氣。釉質凝厚,光潤細膩。底部陰刻“大清乾隆年制”篆書款。

旅順博物館首批

唐 泥塑彩繪仕女俑頭像

唐代新疆地區與中原文化融合的傑作

1902年至1914年間,日本大谷光瑞探險隊三次前往巴基斯坦、阿富汗和新疆、甘肅等地蒐集文物,其所獲的一部分後作價賣給“關東廳博物館”(即現旅順博物館)。這件唐泥塑彩繪仕女俑頭像就是其第二次探險所得。

據鑑定,這件彩繪仕女俑頭像為唐代麴氏高昌國時期的作品,被譽為“唐代第一美人,泥人張祖宗”的不朽佳作。

頭像為木芯,外面用泥質摻毛纖維製作,通體彩繪。舉手投足之間,體現了唐代崇尚肥腴的風尚。女俑的面部裝飾為了解當時的化妝習俗提供了實物資料。花鈿是一種額飾,以金箔片、黑光紙、雲母片、魚鰓骨等材料剪製成各種花朵之形,尤以梅花最為多見,貼於眉間;面靨是於面頰酒渦處以胭脂點染,或像花鈿一樣,用金箔等物粘貼;斜紅是於面頰太陽穴處以胭脂染繪兩道紅色的月牙形紋飾,工整者形如弦月,繁雜者狀似傷痕,是中晚唐婦女一種時髦的打扮。

旅順博物館首批

北宋 蘇軾 《陽羨帖》

記錄一代文豪歸田養老的經歷。縱27.6,橫22.7釐米。

清代宮廷從康熙朝開始蒐羅民間書畫精品。清末,由於西方列強入侵、溥儀運送出宮等原因,清宮收藏書畫流入民間。解放後,旅順博物館有幸收藏了一批清宮流散書畫。《陽羨帖》即為其中珍品,記錄下蘇軾鮮為人知的經歷,具有重要的學術價值。

陽羨即今江蘇宜興。元豐七年,蘇軾結束在黃州的謫居生活,赴汝州出任團練副使。長途跋涉,生活困頓,再加上年老體衰,讓蘇軾感到歸計茫然。他於是萌生買田養老的想法。9月,蘇軾在宜興買下田地,並向友人王定國、秦觀等通報了此事。《陽羨帖》首句“軾雖已買田陽羨,然亦未足伏臘”反映了當時蘇軾生活的拮据。

該帖鈐清宮鑑藏璽十四方。另有收藏印記三十三方,從元代郭畀、陸友,到明代沈周、崔深、項元汴。可謂諸多名家把玩,流傳有序。

旅順博物館首批

旅順博物館有館藏文物有6萬餘件,其中一級文物200餘件。

旅順博物館首批

旅順博物館主館、分館、關東軍司令部舊址博物館實現全面免費開放,遊客憑有效證件入館參觀。

每週二至週日 9:00-16:00(每週一閉館,重大節假日除外)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