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13 京東打下沉市場的這個“利器”,竟暗藏這麼多坑?


京東打下沉市場的這個“利器”,竟暗藏這麼多坑?


剛剛過去的雙十二,竟然一點動靜都沒有?


比起硝煙瀰漫雙十一大戰,雙十二安靜地有點“過分”,阿里、京東、拼多多等頭部電商玩家,至此都沒有公佈任何“戰報”。


而雙十一卻是另一番景象,用來“分秒必報”形容這些電商玩家再恰當不過了。


彼時,硝煙過後的京東,可謂是“人逢喜事精神爽”。


喜事有兩個。


第一個喜事是,作為雙十一老將,京東首次披露雙十一平臺總下單金額——超過2044億元,強調強勢增長離不開下沉市場的開發,同時點名今年上線的拼購平臺“京喜”和芬香”、“京小服”、“雲店”等小程序為主的超新星計劃戰績斐然。


第二個喜事是,11月15日,京東發佈了2019年第三季度業績,主要核心業績指標遠超市場預期。其中,京東集團2019年第三季度的淨收入達到1348億元人民幣,同比增長28.7%,呈現出持續加速增長勢頭,同時增幅也創下近5個季度以來新高。


從時間線上來看,京東的Q3財報亮眼也離不開其對下沉市場的發力,今年上半年,京東推出了京微力計劃,進軍社交電商,雙十一戰報裡被重點表揚的“芬香”就是京微力的一部分,它是一個社交電商小程序,以社群分享為核心,匹配京東供應鏈的精選產品,為推手、導購、寶媽、物流人員等群體提供社群型社交電商服務的分享平臺。換言之,就是讓小白也能通過芬香來實現社交電商創業。這些推手、導購們從銷售中獲取佣金。


說到底,芬香採取的是基於小程序的分銷模式,而在雙十一,它又和“京喜”一起成為“功臣”。


從京東的探索可以看到,打下沉市場,拼團和分銷是兩大利器。拼團已經被廣大玩家們玩出各種花,經典案例比比皆是,但分銷作為一種經久不衰的商業模式,紅線卻非常模糊,幾乎是踩準成富豪,踩壞成“犯罪”。


這讓我們也非常好奇,想靠這一打法取得輝煌,到底有什麼坑需要避免?帶著問題,曉程序觀察(yinghoo-tech)採訪了幾家聚焦社交電商的玩家,試圖找到答案。


社交環境下的分銷有多少種?


在探討分銷背後的坑之前,我們必須先理清社交環境下的分銷到底是什麼。


寶潔可以說是分銷模式的最深度玩家,其是深度分銷做得最好的快消品企業之一。所謂深度分銷,就是做好終端佈局(鋪貨)-終端建設(生動化)-終端激勵(利潤)-經銷賦能(技能培訓)以及銷售管理。


京東打下沉市場的這個“利器”,竟暗藏這麼多坑?


大量打下沉市場的中國企業都用這一方式打出了一手好牌,如東鵬特飲、OPPO等。


到了電商時代依然奏效,分銷的打法依然奏效,大量電商平臺招募分銷店主,以佣金為反饋激勵其銷售。


說到底,無論是傳統線下分銷,還是後來的電商分銷,都是代理商、加盟商渠道,將貨賣出去。


而如今,隨著電商開始從傳統電商逐步邁入全新的階段,整個互聯網流量紅利逐步見頂,流量已經從過去的大平臺特徵逐步變得碎片化,以“貨”為中心的貨架式電商,也逐步開始進化出“人”為中心的社交電商,扮演過去的加盟店角色的,是一個個KOL、KOC。


說到底,社交環境下的分銷,就是通過“關鍵人”來進行產品的推廣、銷售。



京東打下沉市場的這個“利器”,竟暗藏這麼多坑?


帶著這個思路來看,會發現社交電商內的分銷形式多種多樣:主播賣貨拿佣金的直播電商,可以算廣義的分銷;團長拿佣金的社區拼團,也可以說是分銷的一種;KOC靠私域流量推廣產品拿提成,也是分銷;甚至連咖啡的“口袋咖啡館”也可以說是分銷的一種……


前文提到的京東“芬香”便是其中一種模式的典型代表—— KOC+私域流量+電商小程序的分銷玩法。由於不同形態的分銷,坑也各不相同,為了更精準找到答案,今天我們就來探討這種模式下的坑。


不同的角色不盡相同的坑


KOC+私域流量+電商小程序這種電商分銷模式,參與者毋庸置疑共有三方:品牌、電商平臺、KOC。三者的關係也毋庸置疑的明確,品牌提供產品、電商平臺負責搭建平臺和技術支持、KOC負責帶貨。


這種分銷模式的興起,對三者而言,都是巨大的機遇,但和任何機遇一樣,挑戰和坑也如影隨形。


1、品牌方:避免“價格戰”


渠道的興起,對於品牌而言都是好事,而KOC+私域流量+電商小程序模式的興起,“目前最獲益的是小品牌。”社交電商平臺甩甩寶寶副總裁褚偉對曉程序觀察(yinghoo-tech)表示。


作為聚焦社交電商賽道的玩家,甩甩寶寶接觸了大量小品牌和工廠牌,發現它們大多數對新興的互聯網分銷模式,不知道怎麼開始。


這其實反應的是它們的統一“缺陷”:缺乏對市場的嗅覺和把握。


放到分銷模式來看,這種缺陷重點體現在了選擇KOC這件事上。


“從我們瞭解的情況看,品牌需要注意的‘坑’就是KOC選擇。”XX表示,小品牌、工廠牌由於對市場的嗅覺不敏感,很多會在剛起步的時候和目標KOC“就價論價”,但事實上,品牌方起步時應該把重點放在尋找喜歡自己產品的KOC上,淡化金錢關係,以KOC對產品的喜好和依賴作為第一準則,而不是利益驅動。


這麼做的原因有幾點。


首先,在社交環境下,產品的傳播不是硬生生的推廣,以產品喜好為基石的合作,KOC的推廣效果才會更好,用戶感同身受地喜歡產品,轉化率才會更高,品牌方、KOC、用戶之間才更能形成良性循環。


其次,以利益為主要驅動極大可能引起另一種形態的“價格戰”,KOC以高價投放為合作標準,長此以往這將變成一場“誰有預算誰能玩”的生意,這對中小品牌而言,絕非好事。


2、平臺方:KOC產能是關鍵


“目前,從實際情況來看,很多平臺的產能跟不上日益壯大的市場需求。”幾個月前,一家聚焦社交電商的創業者曾向我們表示。


褚偉也表示贊同。他們所說的“產能”是KOC數量。從KOC的“生產”情況來看,平臺扮演著至關重要的角色。


無論是蘑菇街副總裁洛伊還是淘寶直播TOP 10MCN機構納斯,都和我們表示過相同的觀點:無論是KOC還是KOL,其成長都是後天學習的過程,平臺的扶持、MCN機構的培訓起著重要作用。


如今入場的品牌方越來越多,對KOC數量和能力的需求都越來越高,因此平臺方的KOC資源池和KOC個人能力,很大程度上決定了品牌方在平臺上的投入,以及和平臺的黏性。


“對於平臺而言,供應鏈建設、內容的搭建和技術的持續投入,三者重要程度持平。”多位玩家觀點驚人一致。


3、KOC:“內功”修煉至關重要


平臺需要更加註重KOC即內容的扶持,托出了KOC需要冷靜思考的關鍵:怎樣做一個優質的KOC。


目前,KOC+私域流量+電商小程序模式這種模式還在發展初期,KOC的分成利潤還不算太高,遠不及微商那種暴利行業。


“這多少會影響一些潛在KOC的入局,但從我們接觸的情況來看,很多二三線城市的寶媽們已經看明白了,這是一個靠譜、踏踏實實的工作角色,而不是通過暴利瘋狂賺一筆錢。”褚偉表示。


冷靜看待行業發展,修煉“內功”,包括對帶貨內容的打磨、和粉絲保持黏性互動、社群運營等,是KOC在這一階段需要重點關注的。


總的來說,社交電商裡的分銷模式都是對現有市場縫隙的一種補充,對於大型品牌而言,傳統線下+傳統電商分銷模式,依然是很好的途徑,對於中小品牌、工廠牌而言社交電商的分銷模式則是很好的選擇。


新型玩法、模式的崛起,總會帶動一批新的弄潮兒崛起,誰能笑到最後,還是在於其對趨勢的判斷和對坑的警覺。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