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3 歷史上有什麼統帥,接受將領的建議,打了勝仗的戰役?

不才講史


統帥接受部下的建議,最終打了勝仗的戰役還是有很多的。我覺得最典型的應該屬於是淮海戰役,淮海戰役打響之前,粟裕就多次和毛澤東溝通,要在長江以北和國民黨進行幾次大規模的戰役。

對於粟裕來說,只有消滅長江以北的國民黨的大部隊,我們就能夠更快地解放全國,取得戰爭的最終勝利。

本來毛澤東給粟裕的命令,是讓他去長江以南,把長江以北的國民黨部隊給吸引過去。這樣好緩解一下長江以北人民解放軍的壓力。

但是,粟裕對於這個提議,提出來了自己的獨特的見解。

他的理由如下:

1、粟裕可以帶著部下去長江以南,但是,國民黨的軍隊會跟著我們向南走嗎?

若是國民黨不來,我們即使去了,也是小打小鬧,對於當時的戰局沒有根本性的改變。現在我們面臨的情況是要消滅國民黨的大部隊,從而消滅敵人的有生力量,只有這樣才可以對國民黨造成致命的打擊。

2、若是我們軍隊到了南方,也就成了孤軍,我們輜重,糧餉在那種情況下,是很被動的。若是缺少了糧食,這個戰役展開也不是太容易的。

3、長江以北有足夠的糧食,而且我們的根據地比較牢固。

粟裕保證在這裡可以打幾場戰役,消滅幾十萬的國民黨軍隊,應該不成問題的。

當粟裕把這個建議,反饋給毛澤東之後,毛澤東的心情是激動的。這說明毛澤東對於粟裕的意見還是很重視的。

為了確信粟裕提議計劃的可行性,毛澤東讓粟裕親自到了黨中央所在地一起見面商討。最後他們商討的結果是,決定按照粟裕的方式,在長江以北和國民黨打幾場打仗。

我們都知道,粟裕在華東戰場上基本上都是戰無不勝攻無不克的。蘇中七戰七捷,孟良崮戰役,都對國民黨造成了重大的打擊。

按照粟裕的規劃來打,那時候他沒有想到會有後來的淮海戰役這樣規模大的戰役。可以說淮海戰役,是在戰役進行的過程中,不斷的像滾雪球一樣,越滾越大的。

當時粟裕帶領的華東野戰軍,先是對陣黃百韜的第七兵團。

黃百韜的第七兵團被圍,蔣介石坐不住了,他開始組建了一個大兵團,也就是十二兵團,讓黃維為總指揮,去解救黃百韜。

黃維的到來,粟裕是比較頭疼的。

不過,那時候劉伯承帶領的中原野戰軍,正好騰出手來了。在這種情況下,這個打黃維的任務,就被劉伯承給接了過去。

我們都知道黃維到了淮海戰場上,就被劉伯承的華野軍給包圍了。

蔣介石的嫡系基本上都投入到了戰場上,黃維被圍蔣介石又讓杜聿明帶著幾個兵團去救黃維。

就這樣解放戰爭時期,規模最大的一場戰役淮海戰役初具規模了。

杜聿明帶兵前來,他也沒有能夠接觸到黃維,因為在黃維被圍的期間,粟裕的華野軍早就把黃百韜的第七兵團給殲滅了。

杜聿明的到來,也就是說正好遇到了粟裕的華野軍。

事實上粟裕早就盯上杜聿明瞭,他深圳不管付出多大的代價,都不要讓杜聿明和黃維聯合在一起,若是那樣的話,戰局對我軍不利。

我們都知道最終,劉伯承在雙堆集打敗了黃維的十二兵團,活捉了黃維。粟裕打敗了杜聿明並且活捉了杜聿明。

就這樣人民解放軍取得了淮海戰役的勝利,這也標誌著蔣介石敗北了。因為他的嫡系部隊基本上都被打完了。

所以淮海戰役的勝利,就是統帥接受了部下建議,取得了一次偉大的戰役的勝利。


史學達人


注意兩個軍史節點,東北野戰軍在平津戰役期間尚只有兩個兵團的番號(第12、第13兵團),各兵團也沒有完全固定的軍級部隊編制,1949年3月11日改稱“第四野戰軍”後情況依然如此。而為了牽制武漢白崇禧集團配合二野和三野渡江,東野早在2月25日就組建了先遣兵團自北平城郊南下。

(洪學智)

這支部隊由蕭勁光的第12兵團司令部率領第40軍(韓先楚)和第43軍(洪學智)組成,下轄八個師和配屬部隊共12萬人馬。直到1949年4月28日,四野主力在南下到達河南境內時,才重新調整了作戰序列,新建第14和第15兵團部,同時將各軍正式劃入所屬兵團。

其中第40軍仍然隸屬於第12兵團,軍長韓先楚兼兵團第二副司令員,而第43軍卻劃歸了第15兵團序列(洪學智任兵團副司令員,軍長易人)。然而此時這兩個軍作為四野前鋒,已經挺進到武漢附近,所以在四野南線大追殲的過程中,儘管第40軍和第43軍始終並肩戰鬥,其實卻是分屬兩個兵團。

(韓先楚)

四野在二野陳賡兵團的配合下,於1949年12月初徹底消滅白崇禧和餘漢謀集團殘部,第15兵團司令鄧華率領第40、第43兩個軍開入雷州半島,著手進行解放海南島的戰役準備。此時韓先楚的位置其實非常尷尬,第一,第40軍只是臨時配屬給15兵團,第二他這個副司令員還不是該兵團的首長,第三,他又兼著40軍的軍長,根據四野前指的明確命令,必須受第15兵團司令部的指揮。

四野的兩個軍兵力有10萬人,海南島上的我瓊崖縱隊有1萬餘人,而薛嶽的敵“海南防衛總司令部”指揮的部隊也有11萬人,敵我雙方兵力半斤八兩。但問題是我軍的海空力量是零,之前第三野戰軍金門失利的陰影,一定程度上讓我軍從上到下不得不謹慎起來,我軍統帥部為海南戰役多次致電林彪,其中12月18日第一電要求:“要一次渡過一個軍(四、五萬人),不依靠後援,獨立進攻”。

(鄧華)



這可就難了,最大的問題就是船隻不足,薛嶽絕非善類,在控制渡船這一招棋上下的又快又狠又毒,早在我軍進入雷州半島之前,他就命令蔣軍出動部隊強迫北海沿海全部大小船隻,必須駛往海口附近的白沙島海面,違令者立即焚燬或者擊沉。儘管有少數漁船藏進了小河叉漏網,但被劫持的仍然佔絕大部分,而若沒有大批質量好、載量大的船隻,一次性渡海四五萬人幾無可能。

另外,第15兵團制定的解放海南島作戰計劃中,是以先期分批偷渡和主力強渡相結合的戰術指導思想,而偷渡部隊的船隻那肯定是有去無回的,這更加重了船隻緊張的局面。為此,15兵團在抓緊蒐集渡船的同時,還曾派專人前往港澳購買登陸艇以及發動機,這些都需要時間。有鑑於此,1950年2月,渡海作戰前指在廣州召開了海南島戰役的作戰會議。

(薛嶽)

會議由華南分局書記、軍區司令員葉劍英主持,與會人員有:第15兵團首長鄧華、賴傳珠、洪學智,第12兵團副司令員韓先楚,以及第40和第43兩個軍的主要幹部。會議經過討論最後決定,5月底必須完成渡海作戰的所有準備工作,然後於6月份實施渡海登陸作戰。當然,那個時候沒有人會預見另外一場戰爭的爆發,留足充分的準備時間是為了穩妥。

然而韓先楚保留了自己的不同意見,他堅持認為:“如果在穀雨前的五天內即4月20日前,不發動攻打海南島的戰役,就要往後再拖整整一年。因為解放軍的渡海工具基本上是風帆船,非得依靠穀雨前的季風過海不可”。 韓先楚從廣州回到軍部後立即提出要求:“關於6月份登陸作戰的時間問題,不向下傳達,對部隊要強調渡海時間只能提前,不能拖延,一切準備工作,必須在3月份前完成”!



(渡海英雄船)

但是要說服上級可不是件容易的事,韓先楚當時至少有四層上級領導,首先是駐於雷州半島的第15兵團前指、其次是武漢的四野總部(中南軍區)、同時還有廣州的華南軍區、最後才到北京我軍的統帥部。

然而韓先楚並不氣餒,反覆陳情,電報紛飛,勇於提出自己的意見,先後說服了第15兵團司令員鄧華和四野司令員林彪,最終也得到了正在莫斯科訪問的毛主席首肯:同意43軍一個團先期渡海,其他部隊尋機分批渡海,主力以一次不低於20000人登陸,“如此種辦法有效,即可能提早解放海南島”。

(進攻海南島)

在此之前,韓先楚首先解決了船隻不足的問題,他根據情報於3月6日親率部隊,夜襲廣西海面的潿洲島,所部第40軍119師356團僅用八小時即全殲潿洲島守敵,俘敵400餘,同時繳獲大小木船400餘艘。韓將軍在幾十年後回憶道:“這對我軍大舉登陸海南島具有極為重要的意義”,確實,第40軍這次成功的突襲行動,為渡海部隊解決了燃眉之急。

如此經過兩批偷渡部隊成功登陸後,登島的四野部隊已接近一個師的兵力,他們與瓊崖縱隊會師後成為強有力的內應,大部隊強渡的時機已經成熟。1950年4月16日19時30分,我軍主力開始強渡瓊州海峽,第40軍和第43軍共8個團共25000餘人,分乘380艘帆船和32艘機帆船向海南島進發。

韓先楚將軍親自跟隨渡海第一梯隊出發,次日凌晨突破敵人的海上封鎖成功登陸,至5月1日全部解放海南島,取得了跨海登陸戰役的輝煌勝利!



(韓先楚戰後與40軍幹部合影)


度度狼gg


虎將鍾偉:靠山屯一戰把林彪都指揮了。

1946年冬,東北國民黨軍在杜聿明指揮下,依仗其軍事優勢,集中4個軍的兵力,向東北民主聯軍在南滿僅有的臨江、靖宇、撫松、長白四縣展開大舉進攻。

杜聿明這一招,叫做“南攻北守”,林彪早就看出,杜司令苦於兵力不足以維持全面進攻,便企圖在東北民主聯軍實力較弱的南滿打開局面,先全部佔領南滿,然後再集中兵力進攻北滿。


鍾偉將軍

為支援南滿我軍作戰,粉碎國民黨軍“南攻北守”的意圖,迫使其繼續南北兩面作戰,東北民主聯軍從1947年1月5日至3月16日,連續發起3次南渡松花江作戰,史稱“三下江南”。

1947年3月初,我軍第三次渡過鬆花江,這一次,原來林彪是要打一隻大老虎,國民黨五大主力之一的新1軍。3月8日晚,5師師長鍾偉接到林彪命令:部隊進至中長路,配合1縱聚殲德惠東北之新1軍。

靠山屯戰役

3月9日,鍾偉率5師到達靠山屯西南。突然偵察人員報告,在附近的姜家屯發現敵軍,再探,原來是國民黨88師262團的兩個營。這一下可把天天盼著打大仗的鐘偉樂壞了。

怎麼能不樂呢?三下江南,5師任務盡是些打下手的活,又是配合別人作戰,又是破壞交通線,可把鍾偉憋得不行,此時一聽說有敵人可打,鍾偉非常開心。

然而林彪的命令在先,這一仗打還是不打?鍾偉和政委發生了嚴重的分歧。講政治的政委認為:東進是全局,上級的命令是鐵的紀律,我們不能貪圖眼前利益,動搖總部決心,即使這仗打勝了,我們也是錯的。

林彪指揮戰鬥

鍾偉堅決主張打,他認為:將在外君命有所不受,戰機眼看就要錯過,鍾偉下了決心:“就這麼定了,留在這裡打,打錯了,砍頭掉腦袋我擔著,打!”

5師怎麼不動?3月10日凌晨5點到下午2點,林彪給鍾偉發了三個命令他及時東進的電報,鍾偉不為所動,他現在忙著呢:5師圍住了88師一個團,87師也在增援。鍾偉一面組織部隊攻擊、打援,一面把戰場變化情況報告林彪:現在敵人被我吸引過來了,我就在靠山屯這裡打,你趕快調動其他部隊配合我吧!

好一個將在外君命有所不受!林彪敏銳觀察到戰機到來,迅速命令1縱和2縱支援5師,最後,5師全殲了88師的一個整團,又反過身來拖住前來增援的87師,林彪再率1、2縱西進一舉在郭家屯全殲國軍87師,共計殲敵1.5萬多人,獲得大勝。

靠山屯戰役把林彪都指揮了,鍾偉也因此名聲大噪。後來林彪又多次表揚鍾偉,1948年初,林彪找鍾偉談話,想讓他到12縱當副司令,結果鍾偉說:副司令我不幹,要當就當正的。林彪當場拍板,於是,鍾偉成了東北野戰軍唯一一個從師長直升縱隊司令的指揮員。


每日一段歷史


解放戰爭平津戰役期間,東北野戰軍攻打天津,司令員林彪原想按中央軍委指示先攻打塘沽,封住國民黨海上撤退通道。但後來又採納參謀長劉亞樓的建議,直接攻打天津,最終取得我軍戰史上最暢快的城市攻堅戰的勝利。

1948年,平津戰役打響後,我軍連克新保安張家口,國民黨華北“剿總”司令傅作義無奈與共產黨進行和平談判,但討價還價,猶豫不決。黨中央決定再打下塘沽天津,孤立北平,給傅作義施加更大的壓力。

塘沽是華北地區國民黨重要的海上通道,中央軍委認為首先攻下塘沽,封堵其撤退之路。但塘沽地形複雜,平坦開闊,不利於展開大兵團作戰,並且敵守軍隨時可以乘軍艦逃走,很難對其達到全殲。

東北野戰軍參謀長劉亞樓為落實作戰方案,親自前往塘沽實地考察。經過與前線指揮員們共同分析,認為攻打塘沽很難速戰速決,並且要付出很大的傷亡代價,不是最佳的作戰方案。

劉亞樓回到指揮部後,向林彪建議“先打天津,同時繼續包圍塘沽,即使塘沽守軍有部分逃走,也並不影響當下的戰局”。林彪深思熟慮之後,致電中央軍委,請求改變先打塘沽計劃,改為先打天津。

當天晚上,中央軍委回電同意。毛澤東領導下的中央軍委之所以英明,就在於大的戰略方針很少改變,但具體戰役實施,又能放心的讓指揮員們自行決斷。



1949年1月14日,東北野戰軍對天津發起總攻,劉亞樓為天津前線指揮部總指揮。當時,共產黨與國民黨在 兵力對比上已有了明顯的逆轉,相比於國民黨防守力量的捉襟見肘,東北野戰軍卻兵強馬壯,勢不可擋。以34萬人馬攻打13萬天津守敵,只用了29小時,以陣亡4千餘人,受傷1.9萬餘人的代價,攻下天津,全殲守敵,活捉天津警備司令陳長捷等一干國民黨高級將領。

東北野戰軍參謀長劉亞樓根據實際情況,合理制定作戰方案,大膽提出見意,而林彪欣然採納,最終取得了輝煌的戰果。劉亞樓是蘇聯伏龍芝軍事學院畢業,治軍嚴謹,《亮劍》中丁偉說“擦皮鞋是門功課,也是參謀長設定的制度”。所說的參謀長就是劉亞樓。後來劉亞樓被授予開國上將,並被毛澤東欽點,成為我國首任空軍司令。




我是歷史微點,歡迎互相關注,共同學習。


歷史微點


歷史上有什麼統帥,接受將領的建議,打了勝仗!

這個問題講的毛澤東主席和粟裕大將的事吧?



粟裕將軍在解放戰爭期間,先後三次給毛主席和黨中央發電,斗膽直陳,提出自己的見解,使得統帥毛澤東和中央軍委改變了最初的決定,並取得了出乎意料的勝利!



第一次“斗膽直陳”,取得蘇中“七戰七捷”,平息了“陳粟之爭”!

1946年,蔣介石撕毀雙十協定,對解放區實施全面進攻。其中國民黨第一綏靖區司令長官李默庵統率5個整編師15個旅12萬人進攻蘇中解放區。當時駐防蘇中解放區的是不足3萬人的華中野戰軍,司令員是粟裕。而原任新四軍代軍長陳毅則率領山東野戰軍在山東境內駐防。



毛澤東和黨中央根據敵強我弱的形勢,做出了放棄蘇中、華中野戰軍將部隊調到外線、配合陳毅的山東野戰軍西出淮南作戰、伺機建立大別山根據地的戰略決策。

陳毅接到中央電報後,立即回電擁護中央決策,並給粟裕發電報要求粟裕兵出蘇中、西移淮南。粟裕和華中野戰軍的領導張鼎丞、鄧子恢、譚震林等研究後,認為不應該立即外線作戰,而應該利用內線天時、地利、人和的優勢,在蘇中打一仗再走。為此,粟裕先後兩次給中央和陳毅發報,闡明瞭不宜立即外線作戰的意見。陳毅拒絕了粟裕的建議,要求粟裕按中央和毛主席要求,移兵淮南。這就是“陳粟之爭”。

毛澤東倒是非常重視粟裕的“斗膽直陳”,與中央領導反覆權衡後,同意華中野戰軍留在內線打幾個勝仗再走,這樣在政治上更有利。

粟裕得到毛主席的“尚方寶劍”後,精心組織了蘇中保衛戰。



首戰就主動進攻,老虎嘴裡拔牙,敲掉了全部美式裝備、有鐵軍之稱的整編83師的兩個團3000餘人。

次戰如南,俘虜6000多人,並殲滅49師師部大部。

三戰海安,俘虜5000多人,斃傷3000多人。

四戰李堡,殲敵8000餘人。

五戰丁林,殲滅交通警察五個大隊,俘虜2000多人,斃傷1500多人。

六戰如黃,俘虜1.2萬餘人,取得了自衛戰爭以來繳獲俘虜最多的成績。

七戰邵喬,斃傷2000餘人 七戰七捷,共殲敵5.3萬餘人,華中野戰軍犧牲3000餘人,傷1.3萬餘人。



七戰七捷被毛澤東和中央軍委 作為典範向各戰區推廣,並促進了毛澤東“集中優勢兵力,各個殲滅敵人”軍事思想的形成。

第二次、第三次“斗膽直陳”,改變了中央躍進下江南的戰略決策,取得了豫東、濟南、淮海戰役的勝利,加快了解放戰爭的進程。

1948年1月,為擴大戰略進攻,配合劉鄧大軍行動,毛澤東和中央軍委研究決定,由粟裕率領華東野戰軍三個主力縱隊下江南,成立東南野戰軍。



粟裕認真總結了我軍作戰經驗,反覆考慮,慎重決策,斗膽給毛澤東、中央軍委和劉鄧發出了著名的“子養電”,提出了暫不過江、在中原戰場上打大仗的戰略構思。毛澤東和中央研究後,決定過江的計劃不變,讓粟裕做好過江準備,“熟籌見覆”。

粟裕在做好過江準備的同時,反覆考慮兩個多月後,4月18日第三次“斗膽直陳”,發報毛澤東和中央軍委,提出暫不過江的主張,引起毛澤東的高度重視,電令陳毅、粟裕到當時中央駐地河北城南莊當面向中央彙報。

1948年4月底陳粟到城南莊後,就自己暫不過江、留在中原打大仗的構想向五大書記做了詳細彙報,中央當場採納了粟裕的建議,同意三個縱隊暫不過江,留在中原打大仗,並要粟裕立下軍令狀:4-8個月內,殲敵5-12個旅,同時爭取消滅邱清泉的第五軍。



因工作需要,中央軍委決定調陳毅到中原野戰軍組建中原局,任命粟裕為華東野戰軍代司令員兼代政委,朱德總司令親自到濮陽華野總部宣佈中央決定,並進行了動員。隨後,粟裕就發起了豫東戰役。



1948年6-7月,粟裕為了尋殲五軍,出其不意地發動了開封戰役,攻佔開封,全殲整編66師;隨後放棄開封,圍殲了區壽年一個兵團及整編75師,並重創了從兗州趕來增援的黃伯韜整編25師。要不是胡璉的11師加入中原戰局,黃伯韜25師有希望全殲。整個豫東戰役三個階段,共殲敵9萬多人,一戰就基本完成了中央要求的殲敵5-12個旅的殲敵目標。



1948年9月,華野山東兵團解放兗州後,中央軍委要求立即發起濟南戰役。粟裕全權指揮濟南戰役,並率領重兵擔任阻擊任務,攻打濟南由許世友、王建安、譚震林負責,經過8天攻堅,解放了濟南府,活捉了王耀武,並全殲守敵10.4萬人。



濟南戰役剛結束第三天,粟裕就給中央軍委起草電報,建議發起“小淮海戰役”,解放淮陰、淮安、海州,經過中央研究決定,改為發起大淮海戰役,以徐州為中心與國民黨在中原決戰。在60萬對80萬的不利情況下,華野中野相互配合,通過三個階段的戰鬥,全殲了黃伯韜、黃維、杜聿明三個集團。其中,華東野戰軍包打了第一、第三階段,並派副參謀長陳士榘率三個縱隊參加了第二階段。取得了殲敵55萬的戰果,其中華野殲敵44萬,生俘杜聿明、黃維,擊斃黃伯韜、邱清泉,連帶著消滅了第五軍。



從1948年5月到1949年1月10日淮海戰役結束,粟裕用了8個月多一點時間,超額圓滿地完成了在城南莊立下的軍令狀。



將領斗膽直陳、統帥虛心納諫、取得戰略決戰決定性勝利,永遠都會成為美談!


一葉碧雲


接受將領建議而打勝仗,毛主席身上有太多這種成功的例子。

1946年6月全面內戰爆發,國民黨集結12萬兵力,進攻華東蘇皖解放區。老蔣的目的是消滅華中野戰軍,或逼迫他們轉進山東,然後在山東和解放軍決戰。

當時華中野戰軍主力不過18個團3.3萬兵力,而且武器裝備也遠遠不如國軍。毛主席考慮敵我力量懸殊,就建議華中分局早做打算,爭取到南線配合山野、中野作戰。

從毛主席的電報內容來看,我軍對於將領賦予了更多的自主權,一切以戰場態勢如何對我方有利為基本原則,中央把握的更多是戰略決策層面。

粟裕接到電報和部分同志商議後,向中央建議先在內線打幾仗,穩住蘇中根據地後,再西進津蒲線作戰。

粟裕提出這樣的建議,是基於三方面考慮。首先蘇中根據地經營多年,群眾基礎很好,而且很多戰士都是本地人,一旦失守不利因素很多。

其次,蘇中是富裕地區,而且是糧食產量也很大,對我軍的後勤保障至關重要,如果淪為敵手,勢必為敵所用,此消彼長對我軍更為不利。

另外,蘇中根據地良好的基礎,有利於我軍打持久戰,如果採用集中優勢兵力運動殲敵,完全可以化劣勢為優勢。

毛主席接到電報後,在和中野、山野商量後,覺得不影響大的戰略,就採納了粟裕的建議,並對於蘇中作戰的策略給予了充分的肯定。

在中央的大力支持下,粟裕充分發揮其高超的指揮藝術,僅一個多月時間就七戰七捷的戰績。

不僅實現了保住蘇中根據地的戰略目的,還一舉殲敵近6萬人,掌握了蘇中戰場的主動權。

當然這不是個案,我軍這樣的例子還很多。比如淮海戰役時,中央原計劃是讓華野在圍殲黃百韜兵團,再爭取圍殲援敵邱清泉、李彌兵團。

華野當時抽不出那麼多兵力,毛主席就電令中野在阻援黃維兵團的同時,分兵協助華野阻擊李延年、劉汝明兵團。

而中野在挺進大別山後,重武器和兵員縮減很嚴重,劉鄧考慮到實際困難,認為如果分兵,可能任何一方任務都很難完成。

於是就給中央建議:抽部分兵力牽制李延年、劉汝明兵團,集中優勢兵力殲滅黃維兵團主力,然後再協助華野對付李延年兵團。

此時陳粟就對目前的困難,提出了自己的建議。毛主席接到電報,綜合評估後,採納了華野和中野的建議。

反觀國軍,所有將領只管唯老蔣是從,而老蔣又自比孫武,一貫獨斷專行。僵化教條的戰略戰術,導致一個“小淮海”戰役,打成了“大淮海”。

從雙方統帥的格局和眼界對比,高下立判,所以最終國民黨兵敗如山倒,一點不奇怪。


花木童說史


要說虛心納諫獲勝,那就不得不提官渡之戰了。



曹操是三國時期的著名人物。他經歷過許多戰鬥。他經歷過失敗和成功。他在與西涼馬超作戰時,被馬超打敗並追趕。他害怕被人認出,剪下鬍子,扔掉了長袍。他在赤壁第一次世界大戰中被孫劉的盟軍打敗,他的船被燒死。但是曹操是一個非常強壯的人。經過這麼多次失敗,他仍然可以重新站起來,不被失敗打敗。他可以一次又一次地重新集結力量,再次踏上戰場。

曹操最重要的戰役是官渡戰役。這一戰役決定了曹操在北方地區的絕對優勢。曹操的對手是袁紹。當時,袁紹憑藉在朝廷的地位和家世,影響非常大,他在北方地區的實力可以說是最強的。但根據曹操等人的分析,即使袁紹當時有很大的實力,但由於他自身的個性,很難發揮自己的優勢。袁紹喜歡計劃事情,但做決定時,他會非常遲緩,很難做出判斷。這種性格會在關鍵時刻影響到他的關鍵抉擇,這是非常致命的。



官渡第一戰是曹操攻打袁紹。因為袁紹兵力過強,曹操沒能速勝。所以曹操在官渡區的每個重要關口都安排了很多兵力,以防袁紹偷襲。曹操以為自己的南方有劉備和呂布。如果他不先解決他們,他會在那時和袁紹打架。如果他們揹著他攻擊自己,那將是非常困難的。所以曹操在安排官渡保衛後,先是用一段時間解決了劉備和呂布的問題。

曹操率領大軍攻打劉備、呂布後,都城許昌嚴重空虛。這時,袁紹手下的參事田鋒向袁紹講話。他分析了曹操的現狀。曹操的大部分兵力被帶去進攻劉備和呂布。後方的部隊一定不夠。劉備和呂布不是那麼容易對付的,所以曹操在這個時候不會贏。此時進攻許昌,將使曹操遭受敵我雙方的痛苦。曹操肯定會失去另一面,所以這是千載難逢的機會。這時,袁紹正好有一個身患重病的小兒子。袁紹很擔心兒子。他沒有心情處理任何不能打敗曹操的事情。

回到官渡後,曹操與袁紹對峙了一段時間,但仍然沒有勝負。這時,曹操的軍隊糧草嚴重短缺。曹操想退出。他寫信給許昌的輔導員徵求他們的意見。其中一人回信曹操:我們現在不能撤退。兩軍對峙已久,十分疲憊。如果我們堅持下去,我們就能贏得戰爭。最後,荀彧的話變成了現實。曹操這時得到了袁紹陣營許攸的投誠,許攸指出袁紹軍隊的薄弱之處就在烏巢,於是曹操奇襲烏巢。


燒燬袁紹的糧倉,並取得了勝利。


曹操打敗了袁紹。除了合理的安排和判斷外,他還能在關鍵時刻聽取正確的建議,做出正確的判斷。因此,作為領導者,在遇到重大事件時,一定要堅定,聽取別人的意見。儘管如此,我們能否聽取正確的建議,是我們能否做大事的關鍵。


冷兵器研究所


粟裕將軍三次斗膽直陳,中央軍委和毛主席民主決策,這是華東野戰軍成長過程中最令人稱道的佳話。

第一次斗膽直陳——內線作戰試試看?

1946年6月,國民黨反動派集中了81%的正規軍總共193個整編旅,妄圖兩三個月解決解放軍。此時的黨中央還對和平建國有一定的期待,認為“ 大打後 , 估計 6 個月內外時間 ,如我軍大勝 , 必可 議和 ; 如勝負相 當, 亦可能議和 ; 如蔣軍大勝 , 則不能議和 。 ” 根據這個分析 , 確定了 “ 我軍必須戰勝蔣軍進攻 , 爭取和平前途 ” 的解 放戰爭初期 戰略方針:蔣介石著重向北 , 我軍反其道而行之著重向南, 以外線 出擊的勝利迫蔣議和。

想要把蔣介石逼回談判桌,在蘇中來說,就是要求粟裕譚震林帶領華野主力15個團離開蘇中,與山東部隊配合攻擊津浦線。粟裕得知這一命令,誠懇地回電“ 蘇中是老根據地 , 地形複雜 , 物產豐富 , 群眾基礎好 , 並且有蘇皖、 魯南 、 豫皖 、 中原各個根據地策應 , 各方面條件都很好 , 現正面臨蔣介石的 1 5 個旅 圍攻 , 我們留在蘇中作戰殲敵更為有利 。 ”

就這樣,粟裕華中野戰軍以“在蘇中打一仗再轉移”的要求,激起了山東野戰軍的不滿。然而中央則是充分徵求意見了解事情後答覆“內線打幾個勝仗再轉移”。就這樣,從7月13日到8月31日華中野戰軍3萬多人再蘇中七戰七捷,殲滅敵人5.3萬人。

提及“斗膽直陳”一言的,則是8月5日的一封電報,粟裕要求調山野的五旅到蘇中參戰,山野不同意,中央電令“ 儘可能滿足粟之要求 , 集中最大兵力於主要方向” 。山野的支持和五旅的到來,對七戰七捷有很好的保障。

第二次斗膽直陳——華野西兵團步子應該更大些。

1947年,國軍從全面進攻轉入了重點進攻,而我軍的戰略則是發動戰略反攻,派出劉鄧大局千里挺進大別山,又派出陳賡第四縱隊 、 謝 富治與秦基偉 的九縱 、 孔從洲 的三十八軍等組成一個集團,到河南西部作戰。對於華野來說,則是陳唐葉陶五個縱隊到魯西南與配合作戰,從相反方向牽制國軍,配合劉鄧大軍。

這一次,粟裕又一次以個人名義建議中央,要求華野西兵團相機把作 戰區域擴 大到隴海路 以南 , 破襲津浦線 , 威脅徐州城 。 主席收到電報,考慮了整整6天,最終接受了這一意見。

9月初,進入魯西南的粟裕,指揮華野西兵團用三天事件就全殲了國民黨軍整編第五十七師9500 多人 , 俘虜 中將師長段茂霖和少將旅長羅覺元, 繳獲大量槍炮彈藥等軍用物資。沙土集戰役,一戰扭轉了華東野戰軍自南麻臨朐戰役以來的失敗,實現了中原戰場的大轉折。

第三次斗膽直陳——華野不過江,能與國軍逐鹿中原。

1848年年初,中央做出了組建東南野戰軍的決定,而粟裕則是安排到年中帶3各縱隊渡過江南作戰。粟裕則表示“我軍在中原戰場上已集中十幾個能打硬仗的縱隊 , 並且有華東、 華北和中原解放區為依託 , 具備了打大殲滅戰的條件, 關鍵在於集中更大兵力 。 只要我們能打兩三 個大殲滅 戰, 中原局勢很快就會改觀。”

當中央要求詳細回覆時,粟裕再1月31日再次發出了2000字的長電報。這時,時間已經到了1月30日。即便如此,中央還是沒有改編渡江戰略的意思。這年四月粟裕再次斗膽直陳,要求在中原和黃淮地區打大型殲滅戰,此時中央已經遷移到了河北阜平。4月29日,粟裕當面向中央彙報,中央召開第一次書記處擴大會議,五大書記全部參與,到5月5日,中央最終決定華野三個縱隊不過江,並且把陳毅調入中野,粟裕全面主持華野和華東軍區工作。

就是說,1948年到1月到5月,華野基本上沒有大的行動,一方面是忙於新式整軍運動,一方面則是與中央戰略有分歧。這幾個月到修整和討論是有價值的。到這一年到6月,豫東戰役殲敵十萬,開創了一次攻克省城到記錄,同時襄樊戰役和兗州戰役勝利,中原局勢開始扭轉。等到濟南戰役結束,中央再次採納粟裕建議,發動了淮海戰役,殲滅敵人55萬,自此長江以北再無戰事。

粟裕三次斗膽直陳,和中央的三次從善如流路,我們能看到粟裕將軍高度到黨性原則和戰略戰術上到獨到見解,還能看到中央發揚軍事民主,群策群力團結一致的頂層設計。不管是廟堂之高還是江湖之遠,解放軍都全面理順,最後到勝利就是水到渠成了。


歷史知事


在中國歷史上,既有個人卓越的軍事理論,又得所屬官兵的擁戴,還能廣納將領建議的統帥當屬毛澤東、朱德和林彪等。

毛主席在抗戰勝利後,採納黃克誠和曾克林等將軍的建議,集中優勢兵力和幹部進軍東北。

在一九四七年底前後,在中央做出分兵下江南的既定部暑後,接受粟裕將軍的建議,實施江北打殲滅戰和發動準海戰役。

僅此兩大舉措,便中國革命勝利提前三至五年,甚至是五年以上。

在一九五0年,毛主席又接受韓先楚將軍的建議,提前攻打海南,搶得稍失即縱的先機,對整個國家統一和收復南海取得決定性的勝利。

朱總司令一九二八年二三月間在湘南,聽取打了敗仗的林彪連長的建議,發動耒陽系列之戰,最後以兩連之兵打敗一旅之敵,為紅軍取得難得的勝利,獲得兵員、武器和物質的補充,打出威風和精神。同時,也發掘了一位寶貴的軍事人才。為湘南起義的勝利奠定了基礎。此戰的意義不亞於人民軍隊以後任何一次獲勝戰役。

在一九二八年朱毛井岡山會師後,作為當時最高軍事首長,能夠聽取毛澤東(始任屬下師長)的建議(儘管有時有分歧),使紅軍取得多次反圍剿勝利。在長征中堅決支持毛主席的領導,以後一直精心輔佐毛主席,使中國革命和建設不斷取得勝利。

林彪虛心聽取部下建議表現在東北和海南島之戰。其部下分別是鍾偉和韓先楚。

一九四八年三下江南的靠山屯戰鬥,鍾偉將軍認為自已抓住了戰機,三次違抗軍令,申明己見,得到林彪採納,改變了既定部署,直接調動和指揮了東總及其全軍,取得一系列大捷。此役扭轉了當時的不利局勢,打出了氣勢。鍾偉將軍因此連升兩級。這在其他部隊幾乎是不可能的。在國民黨軍是絕對不可能的。


用戶7649085980082


1946年底,剛打通膠濟鐵路線西段的的微操大師為了徹底結束蘇北和魯南戰事,集結了四個重兵集團在徐州綏署主任薛嶽的指揮下兵分四路,企圖壓縮山東和華中兩大野戰軍的作戰空間,迫使其在山東境內進行一場大決戰。

陳毅和粟裕分別指揮的山東及華中野戰軍為了延緩薛嶽逼近我解放區首府臨沂,不得不分兵把守進行節節阻擊且戰且退。於十二月份初,戰場已經轉移到了解放區縱深地帶,薛嶽的四路大軍已經對兩大野戰軍形成了半包圍之勢。

要避免陷入被動,山東和華中兩大野戰軍必須轉配合作戰為聯合作戰,集中兵力先破敵一路爭取一個大方向性的勝利。當時的陳毅建議首先分割殲滅進犯漣水的李延年兵團,然後再集中兩大野戰軍主力,夾擊進犯有宿遷向沭陽進攻的胡璉兵團。

但是,當時的粟裕正在鹽城指揮作戰一時難以抽身,況且李延年兵團除了有張靈甫整編74師王牌主力外,還有桂七軍一部及整編28師,實力比較強大況且敵兵力較集中,一時難以分割圍殲。而負責進攻沭陽的胡璉兵團部整編69師率先冒頭了,師長是戴之奇,蔣大公子身邊的大紅人,胡璉根本指揮不動,因急於立功已成孤軍深入之勢。

因此,粟裕建議陳毅率領山東野戰軍迅速南下會合,在宿遷或者沭陽一帶對胡璉兵團整編69師進行分割圍殲。陳毅在接到粟裕來電的建議後,同時致電延安統帥部及華中局,同意粟裕提出的集中兵力優先殲滅胡璉兵團部的建議,這也是兩大野戰軍會合後的第一次大作戰。

趁薛嶽四路大軍對兩大野戰軍形成合圍之勢前,粟裕決定迅速圍殲沭陽一帶的戴之奇的整編69師以避免被動,於1946年底宿北戰役正式打響。兩大野戰軍會合後的首次作戰配合得很默契,瞬間就將戴之奇整編69師與胡璉兵團部間的聯繫徹底切斷,不足三天的時間就全殲了整編69師部兩萬餘人,師長戴之奇兵敗自殺。

在粟裕的建議下在江蘇北部打了第一個大勝仗,極大地延緩了薛嶽向膠濟線東段和魯南及蘇中發起的攻勢。在胡璉兵團部受創後,薛嶽精心構建的包圍圈露出了一個大缺口,為了完成微操大師交給的任務薛嶽不得不抽出兵力將缺口給堵上。雖然宿北一役破了薛嶽一路,但山東和華中兩大野戰軍還處於薛嶽的夾擊之中,粟裕和陳毅仍未完全擺脫被動的局面,因此兩軍在魯南必須再組織一次大殲滅戰,再給予薛嶽一路大軍毀滅性打擊。

薛嶽補完缺之後立即命令李延年兵團張靈甫的整編74師及桂系鍾紀第七軍部奪取沭陽,粟裕的陳毅決定就近對張靈甫74師進行分割圍殲。但是,張靈甫推進至漣水陳師鎮便停止了前進,坐等桂七軍與整編28師與之會合。因此,粟裕建議取消圍殲張靈甫的作戰計劃,抓住距離山東解放區首府臨沂最近的馬勵武整編26師。於是爆發了魯南戰役,歷時十八天,殲滅馬勵武整編26師及快速縱隊、周毓英整編51師等部共五萬餘人,再次刷新了殲敵記錄,這也是山東和華中兩大野戰軍會合後的第二場大勝仗。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