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09 江蘇鹽城:打造長三角北翼先進製造業高地

12月6日,大豐阿特斯3吉瓦太陽能光伏組件項目生產車間內,數十臺劃焊一體機開足馬力、滿負荷生產。2019年1至11月,企業實現開票銷售超17億元,其中出口超2億美元。

阿特斯是鹽城市重點培植的戰略性新興產業的代表企業。面對複雜多變的宏觀經濟形勢,鹽城市搶抓長三角一體化等國家戰略疊加機遇,充分發揮空間大優勢,大力推進產業強市,深入實施創新驅動,建設協同創新體系,加快構築現代產業體系,積極打造長三角北翼先進製造業高地。

作為納入長三角中心區唯一蘇北城市,鹽城市主動融入,將產業發展放到長三角中心區27個城市中去定位,依託科技創新和產品創新,鞏固傳統市場優勢,擴大新興市場份額,奮力邁上中高端。目前,汽車、機械裝備、紡織等傳統產業快速轉型,新能源、電子信息、節能環保、大數據等新興產業蓬勃發展。

汽車產業是鹽城市產業的亮點。目前,東風悅達起亞等4家整車生產企業和137家規模以上汽車零部件企業,累計產銷突破550萬輛汽車,是江蘇全省最大的汽車製造基地。

緊緊瞄準新能源汽車重點方向,鹽城市主攻純電動、插電式混合動、燃料電池汽車,積極佈局智能網聯汽車,目前有6家新能源整車生產企業,與韓國SKI、華人運通等企業開展深度合作,成為國家新能源汽車推廣試點城市。

大力招引新能源汽車產業項目,一批新能源汽車零部件企業陸續落戶,全市已形成整車、汽車電子、智能製造、汽車服務業及新能源汽車推廣應用等新能源汽車全產業鏈條,正積極順應全球新能源汽車產業發展趨勢,圍繞動力電池、使用環境、智能網聯三大關鍵領域集中發力,搶佔新能源汽車產業發展高地。

“近幾年,海上風電發展勢頭迅猛,我們的產品訂單也紛至沓來。未來兩年的生產任務已經排滿。”12月7日,射陽遠景能源工廠負責人梅彪表示,企業正規劃新上二期、三期項目。

鹽城東臨黃海,陸地面積1.7萬平方公里,接近3個上海的面積,是蘇錫常土地面積總和,擁有長三角地區最大、最具潛力的後備土地資源。鹽城海域面積1.89萬平方公里,海岸線582公里,有發展新能源的得天獨厚條件。

全市沿海可開發“風電光伏”資源超過1萬兆瓦,是國家海上風電重點佈局區域、全國首批新能源示範城市。目前,華能、國家電投、三峽等眾多國內風電巨頭“搶灘”佈局,風電裝機容量598萬千瓦,光伏併網發電裝機容量194萬千瓦,全市每用100度電,就有43度來自新能源發電。

來到鹽城東山通信技術有限公司,愛立信濾波器原料預製車間數十名工人身著防護服,聚精會神加工配件。生產廠長張楊介紹,濾波器項目是東山精密二期建設項目,總投資30億元,主要為華為、安德魯等世界一流通訊設備製造商配套,投產達效後年銷售超30億元,將有力助推鹽城市智能終端產業發展。

專門在國家級高新區佈局智能終端產業園,努力打造華東地區最具規模的智能終端產業基地。目前,不僅東山精密把總部遷到智能終端產業園,深圳一大批電子信息產業項目也相繼落戶,全市擁有規模以上電子信息企業310家,初步建成從核心部件到品牌整機、從硬件生產到軟件研發的全產業鏈條。2018年,全市電子信息產業開票銷售突破500億元,並以20%以上的年增長速度發展。

重大項目的建設,有助於產業提檔升級,實現高質量發展。鹽城市以省重大項目和市“兩重一實”項目為抓手,集中力量、集中資源、集中要素,合力支持重大項目建設。主動承接長江經濟帶產業轉移,寶武集團2000萬噸級綠色精品鋼生產基地成功落戶,積極推動建設世界級“未來鋼廠”,打造全球鋼鐵產業綠色發展標杆。

把握長三角一體化發展的重大歷史機遇,鹽城市聚焦主導產業,加強與上海、浙江、蘇南等長三角城市群其他城市的聯繫溝通,積極開展產業鏈招商,接踵而至的大項目、好項目,成為我市形成優勢競爭產業的龍頭。

近日,鹽城市裡出臺《鹽城市接軌上海融入長三角規劃》,從六個方面作出部署,全面對接融入長三角一體化發展國家戰略,實現在制度標準、理念方法等與上海接軌更加深入。

上海是長三角城市群的龍頭。鹽城市把“融入長三角、接軌大上海”作為提升鹽城開放層次、實現高質量發展的戰略選擇,努力把鹽城建設成為北上海“飛地經濟”示範區和上海科創成果轉化基地、上海生態旅遊康養基地、上海優質農產品供應基地。

作為滬蘇兩地首個省級政府層面合作共建園區,滬蘇大豐產業聯動集聚區確立高端裝備製造、新興特色和安全食品三大主導產業,目前集聚區正進入全面建設新階段。12月2日,大豐區召開會議,明確將集聚區加強規劃對接,爭取將更多事項列入長三角一體化發展專項規劃。

加強協同創新產業體系建設,走“科創+產業”道路,以科創中心建設為引領打造產業升級版和實體經濟發展高地,是《長江三角洲區域一體化發展規劃綱要》全面推進產業體系一體化發展的重點內容。鹽城市下好先手棋,在上海設立鹽城(上海)國際科創中心,依託上海龍頭地位,把鹽城企業的研發中心設在上海,研發成果用在鹽城,共享長三角乃至全球的科技、人才、技術、信息等創新資源,努力提升產業創新發展能力。

本文轉自鹽阜大眾報(12月9日報道,記者:陳和洲,來源:鹽阜大眾報)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