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28 傳堯帝為天下訪賢人,在此處遇舜,文物保護單位,河北保定方順橋

方順橋,又叫雙鳳橋,位於河北省保定市滿城區西南方順橋村,橫跨於龍泉河上,因在方順店附近而得名。據民國十八年(1929)《滿城縣誌》載,方順橋始建於西晉永嘉三年(公元309年),隋開皇、金明昌年間繼修,明嘉靖三十五年(公元1556年)橋毀,僧德印募修。現存建築為明重修。2013年被列入第七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傳堯帝為天下訪賢人,在此處遇舜,文物保護單位,河北保定方順橋


方順橋為三孔券石橋,中孔較大,兩側各一次孔較小,均由細石料砌成,石楦雕欄,堅緻雄偉。根據實測,橋全長30.61米,寬8.07米,由基礎上皮至望柱頂高8.765米,中孔淨跨14.34米,淨高6.15米,兩側小孔淨跨3.43米,淨高3.7米。券條石均垂直於橋的走向,主券當中有戲水獸。橋上共有30根望柱,其中保留有22根形態各異的石獅望柱,石欄板28塊,其中有24塊帶雕刻欄板,橋拱由長方形料石懸砌,橋面由長條石鋪墊,橋兩端各有兩個巨獅,分踞左右。石橋造型流暢古樸,保持了早期拱橋的特點,另在該橋西側300米處設計了兩道護橋分水閘,用以分水洩洪,保證古橋安全。方順橋歷史悠久,古樸壯觀,堅固耐用,規劃設計科學合理,在道路交通史上曾起著重要作用,至今仍在使用。方順橋在我國建橋史上具有較高的科學研究價值。

傳堯帝為天下訪賢人,在此處遇舜,文物保護單位,河北保定方順橋


相傳堯帝是上古時代咱們北方的一個部落首領,就住在堯城(今順平堯城村一帶)。由於堯仁慈愛民,聰明勇敢,善於抵禦自然災害,深得民眾和其它部落擁戴,被推舉為帝。

傳堯帝為天下訪賢人,在此處遇舜,文物保護單位,河北保定方順橋

後來,堯感到自己年紀大了,就想把王位傳給兒子丹朱,可是丹朱整天價講究吃喝玩樂,一不憂國,二不憂民,堯帝很為此事費心思。丹朱不能接替王位,那麼叫誰擔當呢?他的女兒娥皇女瑛看到父親愁悶的樣子,就替父親出主意:"天下之大,賢才遍野,何愁無有?"堯帝聽取了女兒的意見,經常到外頭訪察賢德之人。一天,堯來到舜村(即今東方順村),見一穿戴樸素的小夥子正耕田。這小夥子手裡提著個鞭子,用手拍著牛的脊樑說:"牛哇牛,你走哇!耕不完這三畝地,咱倆誰也別想回家。"牛聽了小夥子的話,使勁拉了一陣,不一會兒又停了下來。小夥子又用剛才的辦法說了幾句,牛說又拉起來。堯帝看在眼裡,覺得此人就是一個賢良之人,正是自己要尋訪的人物,於是決定把王位禪讓給舜。為了表示自己的誠意,堯還把兩個女兒許配給舜。娥皇、女瑛與舜成親之後,經常要過曲逆河,她們看到行人過河的苦處,就興建了座三拱橋。人們為了紀念娥皇(乳名大鳳)、女瑛(乳名二鳳),就把這座橋叫做"雙鳳橋"。這不是瞎說,有詩為證:"雙鳳橋下水東流,昔日曾通一葉舟,蘆葦夾岸澄水清,板橋石砌匠心求。"後人為紀念堯大公無私的賢德,就把這座橋改稱"訪舜橋",舜的故里改稱"東訪舜"。時間一長,人們就叫成了"方順橋"、"東方順"。 關於方順橋名字的由來還有一個說法,古時這條河的名字叫做"曲逆灑",後來覺得名字不雅,就把曲改成了方,逆改成了順,成了"方順河",其上的橋自然也改成了方順橋。

傳堯帝為天下訪賢人,在此處遇舜,文物保護單位,河北保定方順橋



歷史上記載該橋有過數次修繕,這也就不難解釋為什麼橋底的巨石如橋面石一般光滑了,就是說修繕過程中很可能對整個橋體做過大的變動,橋面的石頭用在的橋底。根據記載,此橋可能是最早建於晉朝永嘉三年(但據明朝《重修方順橋記略》,認為當時仍為重修),距今天1700多年,比趙縣的趙州橋和古蓮池中的綠野梯橋都要古老。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