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30 今榜專訪丨“張召忠”粉絲破千萬:我們不刷量,也沒瓶頸期

他是共和國退役將軍,也是可愛的“鄰家老頭兒”。

他是鏡頭前縝密嚴謹的軍事分析專家,也是粉絲口中的“戰忽局”局座。

他既博學多聞,又風趣幽默。

他就是“局座”張召忠。


今榜專訪丨“張召忠”粉絲破千萬:我們不刷量,也沒瓶頸期


11月24日,張召忠發佈微頭條,其頭條號粉絲數正式超過1000萬、成為《今日頭條》頭部大號之一。


今榜專訪丨“張召忠”粉絲破千萬:我們不刷量,也沒瓶頸期


事實上不光是在頭條號,自2016年起,“局座”張召忠就在全網掀起了一股“戰忽局”的浪潮——不管是靠自黑打造的節目性格,還是用專業設立的反差萌,都讓諸多內容創作者看到了、當這個行業潮水退卻後的另一種可能。

從電視“常客”到新媒體“達人”,六十七歲的局座依然用實力向內容從業者們證明著“你大爺永遠是你大爺”。而這位在宣傳領域深耕半輩子的“老兵”,又有什麼樣的獨家經驗呢?


今榜專訪丨“張召忠”粉絲破千萬:我們不刷量,也沒瓶頸期


今榜:您是什麼時候入駐頭條號的?為什麼會想起來開通頭條號呢?


局座:我們的小夥伴查了一下,開通頭條號的時間是在2016年2月23號,到現在三年半的時間。


2015年我退休之後時間就變得很充裕,於是先開通了公眾號“局座召忠”,隨即就組建了新媒體團隊。當時我們團隊裡的小夥伴就告訴我,說現在《今日頭條》這個APP很火,要不要嘗試一下?


其實之前《今日頭條》就是我必看的APP之一,覺得不管是名稱、內容都不錯,於是就同意創建了這麼一個賬號。一開始我是把《今日頭條》當做傳統媒體平臺的,所以一改以往不太正兒八經的風格,特意把“局座召忠”變成了“張召忠”,就這麼完成了頭條號的開通。


今榜:您覺得和其他平臺相比頭條號的機制、粉絲群都有什麼突出特點?


局座:我搞了幾十年的輿論宣傳工作,原來一直是負責外宣方面,就是中國對外宣傳的專家。而對外宣傳和對內宣傳是不一樣的,它強調以國外的輿論宣傳方式來進行,主流的陣地是電視,從1992年開始,已經做了27年。


但從退休之後這四年,我一直和新媒體打交道,包括微博、微信公眾號、頭條號、B站等等,特別是在頭條號方面,還是有很多感觸的:


我覺得第一點是新媒體生態比較好:目前我在頭條號上已經突破了1000萬粉絲,推薦、閱讀量都很高,活躍人群非常龐大。給我的感覺就是《今日頭條》對我的文章、視頻推薦很到位,而且在一些關鍵詞上的處理更加妥當。特別是在信息共享、資源共享、平臺包容性等方面,也做的不錯。


第二點是我覺得《今日頭條》比較適合我:我這個人平時講話、做事屬於那種稀里晃盪類型的,喜歡開玩笑、喜歡和大家面對面交流,比較擅長用講故事、聊天這種寓教於樂的方式,把一些非常重大的觀點藏在裡面。而頭條號在我看來更偏重於傳統媒體,它的內容整合做的比較好、比較莊重。但同時它又有新媒體的一些特性,譬如像智能推送,這個非常厲害。另外,頭條號也具備新媒體的靈活性、趣味性和娛樂性,而且對這幾種特性的度把握的還是可以的。


第三點就是在鼓勵創作方面。現在到年底了我們要進行年終總結,對各個平臺進行數據統籌、年終結算,然後發現頭條號給的稿酬最高,因為我們是青雲計劃的成員。這一點對我們而言很重要,一方面是寫文章總是要付出努力,另一方面是我們這個團隊沒有進行任何的融資,有很多投資集團想過給我們融資,都是千萬級的。但是我很顧慮接受融資以後內容被綁架。特別是因為我們的內容是關於愛國主義教育和國防教育的,很難有一個標的去度量,一旦接受融資之後又難免要說一些好話,我感覺這一點和我們的初衷並不符合,因此一直沒有接受融資。


而從頭條號上獲得的稿酬就能給大家發點工資、獎金,確保我們的團隊正常運行。在此也希望《今日頭條》能夠把這個優點繼續發揚光大,能多給錢就多給錢!


在粉絲方面,目前我的頭條號粉絲在全平臺內排在第二位,突破了1000萬。這個數字是真實的,因為我們也從來沒有做過什麼刷量,我這個身份也不允許我去刷量。再說我是進行愛國主義教育的,內容應該是直達粉絲內心的,刷一些閱讀量自欺欺人有啥意思?


我們的小夥伴就根據這個比較精準的數字幫我做了一個調查,發現我們頭條號的粉絲男性居多,佔到96.7%,這一群體確實對軍事類、科技類內容比較感興趣。第二個就是粉絲年齡從幾歲的小孩到八十多歲的老人不等,但是其中三十到五十歲的群體佔到60%,總的來說都是有一定社會閱歷和知識儲備的群體,而且相當大的一部分是國家公務員、政府工作人員等有知識、有文化、學歷比較高的群體。


這一點就和我在B站形成了鮮明的對照。我在B站的粉絲中,90後、00後可能佔到百分十八九十這樣,而三十歲到五十歲的群體基本為零。所以《今日頭條》的粉絲群和B站形成了兩個巨大的反差,這是一個很重要的特點。


今榜:截至目前,您在頭條號上取得的最高閱讀量是多少?該文講述的是什麼內容?你覺得為什麼該文會取得這麼廣泛的影響?


局座:目前最高閱讀量的一篇,應該是在2019年5月16號發佈的,閱讀量是584.7萬,評論2000多個、轉發6800多個、收藏是13000多個、推薦是3244萬個,這個體量真的太大了。文章內容主要是講特朗普簽署的一個行政命令,要求美國進入緊急狀態以阻止國外科技公司在美國開展業務,主要是針對華為的。


至於為什麼傳播的多,除了跟上了當時的熱點外,平臺本身也佔很大一部分。根據我個人的經驗,《今日頭條》它屬於信息分發平臺,除了具備新媒體傳播速度快、傳播體量大等特點外,還具備傳統媒體的嚴肅性、權威性。所以這麼一種情況下,我們頭條號文章閱讀量大的幾乎都是這麼幾個方面:一個是重大國際事件,一個就是涉及中國的問題,還有一個就是有獨特的個人觀點,最後是我們的政治素質比較可靠。這是我們頭條號受關注比較大的四個方面,這也是我們的特色。


今榜:您覺得頭條號粉絲達到一千萬後,增速會放緩嗎?目前是飽和態勢還是有大量的潛在粉絲群等待挖掘?


局座:其實我對粉絲增速是否會放緩挺無所謂的,因為我們不搞粉絲經濟、沒啥功利心。但是我還是覺得粉絲增速不會放緩。


從2018年開始,我就不上電視了,因為距離太遠、效率太低了。結果不上電視以後,很多從92年就開始看我節目的老觀眾突然找不著我了,說張召忠怎麼沒有了?然後就找啊找啊結果找到《今日頭條》上來了,這就是一大波老粉絲、老朋友。


還有一部分就是年輕的粉絲。四年前退休之後我就想說做點什麼,當時看到這些年輕人,尤其是90後、00後都是在網絡環境下長大的,接觸的亂七八糟的東西比較多,很多東西課堂上也不教、革命傳統教育缺失,容易被誤導,三觀有時候也存在問題。我就覺得做一些青少年愛國主義教育和國防教育,孩子們都不錯,現在關注我的也很多。我們做了個調研,在頭條號的一千萬粉絲中,18歲到23歲的佔4%、24歲到30歲的佔15%,雖然不多但這些年輕人一直在成長,以後也將慢慢的擴大輿論、擴大影響力。


我比較有感觸的是,現在的年輕人其實都很愛國,但是你要引導他。還有就是搞這個愛國主義教育和國防教育需要循序漸進、循循善誘,不能像過去講課那樣動不動就訓人,然後一套一套的空話反而讓他們產生逆反心理。


今榜專訪丨“張召忠”粉絲破千萬:我們不刷量,也沒瓶頸期


今年11月初,國家頒佈了一個愛國主義教育實施綱要,要求全國各部門各平臺都要加強這方面,我也希望《今日頭條》以後在愛國主義教育這方面一定要做好宣傳教育工作。最近出現的一些事情很是令人痛心疾首,所以不加強這些教育是不行的,這也是我一直堅持要做的。


今榜:相比於時尚、娛樂等板塊,作為小眾群體的軍事內容創作者,您覺得該如何開拓新的粉絲?是繼續深耕軍迷群體,還是從科普培養興趣等方向來面向普羅大眾做增量?


局座:我最早做的節目是針對軍迷的,但是那是90年代,而且冠上“軍迷”就等於把自己束縛了,老當軍迷不行,必須迷一段以後提升自己的水平,上升到一個更高的層面才行。


所以嚴格來講90年代以後,我就不再做軍迷的這方面的工作了,開始慢慢拓展到國防科普,愛國主義教育,國防教育,國際形勢,國際戰略,一些重要的學術觀點和前沿科技,大約是這麼一個方面。


比方說最近,我關注的很多都是5G的問題、國際形勢的問題,來提高大家的科技素質、綜合素質。從增量上來講,我們還是要開拓一些新的粉絲,也希望一些家長多關注我們,多教給孩子學習一些科技知識、國防知識、愛國主義教育這些,讓孩子有一個健康的發展。


今榜:未來在頭條號上有什麼新的內容創作計劃和模式嗎?


局座:現在我們最成熟的、大家用的最多的還是圖文方面。但是圖文在我感覺中,並不是新媒體的特色,它已經沒有太大潛能可以挖掘了。


我們也涉足過短視頻領域,但是短視頻也不是萬能的。娛樂領域還好,但是在科技知識、國防知識、愛國主義教育方面,2至3分鐘的短視頻很難完整的表達出來,尤其像我這種話癆。所謂我覺得將來我們不會在短視頻上做太多的工作。


還有就是5到10分鐘、或者十來分鐘的這樣的視頻,暫且給它起個名叫中視頻,我個人認為還是可以發展的。曾經有過一次嘗試,是講臺灣榨菜那次,用手機錄了大概十多分鐘,發佈之後光在B站就600萬播放,一直處於熱搜榜第一名。所以我覺得這種十多分鐘的、能夠講清一些道理的中視頻還是可以做的,明年我們也會側重於這一塊。


今年我們做了一個關於長視頻的計劃,現在想想還是很冒險的。那就是連續做了24期的《國之重器TOP10》,從8月1號開始每週兩更,把我們團隊全累趴下了。這24期節目都是講中國能夠進入前十名的武器裝備,一直到閱兵完了之後我們才結束這檔節目。


我自己實際上很是提心吊膽,因為一些保密原因、敏感度原因,生怕哪天就不讓播了。但沒想到異常順利。一開始我們是按照25分鐘時長來做,結果觀眾說太短了,要求做到30分鐘。做到30分鐘之後,大家又要求做到35分鐘,最後一直做到40分鐘時長。譬如像閱兵之後大家強烈呼籲必須要做一期DF-17,那期節目我們做到40多分鐘時長,瀏覽也順利達到百萬級。


但是這樣的一期節目,門檻也非常高。我們是全部的後期轉前期,自己裝修的專業的演播室、專業的攝像機、專業的製作團隊。而且為了讓節目更加權威精準,我們找了非常非常多資料,包括乘波體、彈道導彈、末段彈道機動等生僻的知識點,我覺得這樣的視頻才比較有發展前途。


最後一點是付費視頻。前幾年付費模式很熱的時候,我一直壓著沒讓搞,生怕什麼東西都朝錢看,最後反而把我們自己的前途給葬送了。但是今年我做了一些嘗試,在一些高質量的音頻節目和視頻節目中測試了一下知識付費,在《今日頭條》測試的是《軍事黑科技》,做了一個十來期的系列,感覺還不錯,所以明年我們準備對一些大家感興趣的東西做一下知識付費。


所以我覺得,短視頻這些東西比較快餐化、碎片化,而長視頻、付費視頻反倒可能有發展潛力。


今榜:目前您的團隊有多少人?人員構成是怎樣?


局座:我團隊目前有二十個人左右。有一部分是海歸留學生,一部分是國內大學生,各種專業都有,像中文、國際關係、理工、機械、電子、編導、美編等等,而且所有孩子都是90後。


目前我們分為兩個組,一個是微信組,主要負責局座召忠微信公眾號,每天更新五六篇左右的內容。第二個是視頻組,大部分都是學傳媒的,前期策劃、攝像、後期製作、美編等專業度很高。


今榜專訪丨“張召忠”粉絲破千萬:我們不刷量,也沒瓶頸期


大家可能關心我們這麼多專業的東西是不是有軍隊參與?是不是有轉業軍人來?在這裡我也和大家說明一下這個情況。因為我自己是個退休的軍人,所以我就要能夠把握我們的團隊不犯任何錯誤,因此團隊內只有我一個人有過軍人經歷。我們所有的孩子跟軍隊沒有任何的關係,他們家裡邊也沒有軍人關係,不存在洩密的可能,我們這些年也沒有出現任何的問題。


今榜:有聲音認為,目前粉絲增長放慢,洗稿抄襲等問題屢禁不絕,收入大幅降低,內容創意陷入瓶頸期,您是怎樣看待這種瓶頸期的?該如何突破這種瓶頸期?


局座:一些內容創作者陷入瓶頸期很正常,為什麼?因為從一開始就利用搜索引擎耍小聰明,在網上整合一些東西搞“偽原創”。可能剛開始僥倖通過了頭條號的算法檢查,但當算法越來越聰明的時候,就很難在糊弄下去了。


我們沒有碰到瓶頸期,因為我們的內容是純粹的、深度的、創新的原創,就像《國之重器TOP10》系列,國內僅此一份,就像獨家報道一樣,不管是從內容還是從形式上,都充滿了新鮮和乾貨,別處根本沒有,也就不存在瓶頸期一說。


今榜:最近戰忽局的老戰友金燦榮老師也開通了頭條號等平臺,您有沒有考慮過未來和金一南老師、金燦榮老師、房兵老師等一起開展聯動?


局座:這件事我一直在糾結,我目前的身份是個退休老人,所以做自媒體也是一家之言,自負盈虧,就是這麼一個發展理念。我很怕請來很多人、增加各式各樣的內容之後就變成了一個新媒體平臺,然後就得公司化、企業化運作,這不管是從經濟上還是從精力上都是不允許的。


另外就是我可以靠面子請他們來,但這不是一個長久之計,別人也有自己的事情和考量。除此之外還有一個潛在的風險,那就是內容紅線更不容易把控了。因此我還是希望立足本職、搞好自己的工作就行。


在這裡我也多提一句,我們去年搞了一個《格局·2019》大型演講,邀請到了幾百位粉絲到現場免費觀看。今年很多人建議我們接著搞《格局·2020》,但出於經濟成本的壓力,最初我們是放棄了的。但是當頭條號粉絲數突破1000萬的時候,我們團隊的小夥伴說需要慶祝一下,就把《格局·2020》做出來。目前初步決定,節目為兩期,時間在年底30號左右,敬請大家期待,也希望咱們《今日頭條》能夠多幫忙宣傳!


今榜:最後一個問題,就是幫助軍迷朋友們問一下最惦記的問題,您覺得轟-20未來最有可能什麼時候露面?


局座:

我的專業就是武器裝備,雖然退休之後脫密了,但是對於我們國家發展武器裝備的一些特點、規律還是比較清楚的。所以我從來不對這樣的事情進行預測,為什麼呢?因為一直以來接受的保密條例告訴我,要慎之又慎、不該說的堅決不說、不該問的也堅決不問。退休之後我也不問,我也不知道,我也不打聽,有些東西我知道也不說,除非國家說了我再解釋解釋評論評論,對不對?還是希望大家能夠理解。


最後感謝《今日頭條》長期以來對張召忠帳號的支持,除了把我們列入青雲計劃、予以很多推薦量之外,還給了我們不少稿費、對於我們團隊的持續發展起到很重要的作用。在今後的日子裡,我們一定會用最好的內容回饋給廣大粉絲,謝謝大家。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