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29 真實的唐僧西去取經,其實是未經允許的偷渡,這到底是為了什麼


引言

《西遊記》的故事,在中國幾乎無人不知,無人不曉。知道故事中唐僧的原型,是唐代著名高僧玄奘的,估計也有不少人,不過知道唐僧是未經允許,私自西去求經的,估計人就很少了。今天筆者就來聊聊玄奘為什麼捨身冒險西去取經,二是聊聊他為什需要偷渡才能西出求經。

真實的唐僧西去取經,其實是未經允許的偷渡,這到底是為了什麼

玄奘西行歌舞劇


大時代背景:

1、 隋朝時期佛教的發展與影響

我們解釋任何事情,都不能脫離時代背景,所以我們先說下當時的情況,傳說漢眀帝夜夢金人,而後佛教傳入中原,實際上佛教在漢朝之前就已經踏足中原,並在南北朝時期達到了一個高潮。據北魏的《洛陽伽藍記》記載,當時洛陽城中寺廟達到了驚人的1367所,各地信眾數以萬計,上至帝王將相,下至販夫走卒無不心向珈藍。範縝在《神滅論》中就曾說:(世人)竭財以赴僧,破產以趨佛……(致使)傑罄於惰遊(指僧侶的遊手好閒),貨殫於土木(指修建寺院)。”

真實的唐僧西去取經,其實是未經允許的偷渡,這到底是為了什麼

佛教僧侶


執政者對於佛教的熱捧,慢慢使佛教成了一個特權機構,無論以前犯了什麼錯,只要剃度出家,雖不能立地成佛,但大多也能逃避法律追究,(魯智深之所以出家,就是為了逃避法律制裁),而且劃歸寺廟的田產,不用給國家交稅,寺廟成了法外之地,甚至很長一段時間,僧人上崗,不需要經過國家批准,一般的寺廟自己就可以自行受理(《隋書》記載:“開皇元年,高祖普詔天下,任聽出家”)

《歷代三寶記》中,曾說“隋代二君四十七年、寺有三千九百八十五所,度僧尼二十三萬六千二自人”,此時的僧人數量眾多,佔據了大量社會資源,在當時,一個僧人剃度後,就可以無償擁有一定數量的田地,再想想當時的僧人數量,國家流失的土地和稅收絕不是一個小數目。(《大唐六典》記載,凡道士給田30畝,女冠20畝,僧尼亦如之)


真實的唐僧西去取經,其實是未經允許的偷渡,這到底是為了什麼

佛寺


在當時,各地寺廟管理水平不一,而且很多人進寺廟的原由也很值得商榷(真心向佛的一定有,魯智深這樣的應該也不少),一時間禪林之中魚龍混雜,有些寺廟慢慢的戒律開始廢弛,不少修身養性的佛門淨地,變成了藏垢納汙之所。在這群人當中,又有很多心懷叵測之人,藉著寺廟打掩護,開始為非作歹,禍亂地方。

《魏書·釋老志》中就記載有的佛寺“侵奪細民,廣佔田宅”。

到了隋煬帝時期,因為朝局動盪,很多“僧人”開始興風作浪。大業六年,有“僧人”自稱彌勒降世,糾集了很多信眾,竟然殺了王宮的衛士,準備進宮行兇,不過並未得手;大業九年,又有人藉著彌勒降世的名義聚眾造反,這次的人數已多達上萬人,不過也沒得手;大業十四年,有個叫高曇成的和尚,帶領僧人五千餘人造反,不光殺了地方官員 , 還自稱 “ 大乘皇帝 ” ,這一次他的成功與否,變得不再重要了,因為這一年隋朝亡了。

真實的唐僧西去取經,其實是未經允許的偷渡,這到底是為了什麼

隋煬帝劇照


隋朝的滅亡,雖然根本原因不在沙門,但是他所展現出的破壞力,已經讓後來的統治者心生警惕,而此前被佛教壓制的道教,開始嶄露頭角。在李淵起兵之初,一直被佛教壓制的道教,就把寶壓在了李淵身上,他們一方面不遺餘力的宣傳李淵是天命之子(十八子,得天下),製造輿論進行支持,一方面號召信眾加入李淵的陣營中,用實際行動來進行站隊。(據《樓觀臺志》記載,岐暉正是因為“應接聖君”並“齋醮有驗”,從而得授紫金光祿大夫,而樓觀道也盛極一時)

2、唐朝統治者做出的改變

唐武德八年(公元625年),唐朝創始人李淵,正式把道教排在了儒、佛之前,確定了唐代的國策。李淵為什麼會這麼做呢?

真實的唐僧西去取經,其實是未經允許的偷渡,這到底是為了什麼

道教三清雕像


原因主要是:一、道教在他起兵時沒少出力,二、唐李氏需要有一個好祖宗背書(李淵認了道教祖師李耳為祖宗),三、國家需要在民間扶植一股力量壓制佛教。但為什麼是壓制,而不是消滅呢?因為當時佛教已經在民間根深蒂固,而且和各階層的勢力盤根錯節。唐朝初建,還不適合動大手術,否則不光會傷元氣,可能會動搖國本。而且在上位者眼裡,沒有不能存在的力量,只要可以掌控就行,而保留敲打聽話的佛教,不光可以制衡道教的一家獨大,用好了,還是加強統治的好幫手。所以到了唐太宗時期,李世民也對於佛教是壓制、削弱為主。

真實的唐僧西去取經,其實是未經允許的偷渡,這到底是為了什麼

玄奘法師雕像


陳禕的佛法之路與對佛經的困惑

說完了當時的歷史背景,我們再說唐僧本人的一些事情。唐僧的法名叫玄奘,本名叫陳禕(yī)。他本是河南洛陽人,因為家中世代為官,家境剛開始也很說得過去。不過天有不測風雲,隨著父母先後去世,家道中落,陳禕不得不跟著在洛陽淨土寺當和尚的二哥進入沙門,不過一開始並未獲得僧籍。

公元614年,陳禕在一次僧人的選拔考試中,被主考官鄭善果相中,雖然當時考察的對象是18歲以上的成年人,但是陳禕從小就聰明過人,這次也被推薦而來(他二哥可能也在中間起了作用)。當鄭善果問這個小孩為什麼要出家時,陳禕回答道:“意欲遠紹如來,近光遺法。”,這句話翻譯過來是說:“我要繼承如來衣缽,然後再去普度眾生”。鄭善果看他年紀雖小,卻志向遠大,不光破格把他錄取了,還為他起了個好名字——玄奘。進入佛門謂之“玄”,千里之駒稱之“奘”,玄奘的意思就是佛門千里馬。

真實的唐僧西去取經,其實是未經允許的偷渡,這到底是為了什麼

玄奘三藏院


從此玄奘有了僧籍,開始了正式的修行之路。玄奘天資過人,聰明人在哪都一樣,他在佛學上也是一日千里,很快就“究通諸部”。到他16歲時,正逢武德元年,此時的洛陽正處於混亂之中,玄奘就和二哥去了唐朝的帝都長安。不過長安也非善地,必經唐朝才剛建立,戰亂並未平息,所以長安雖是帝都,但依然

“文教尤未遑”。無奈之下,玄奘又和二哥去了相對穩定的蜀中,為什麼玄奘會選擇去蜀中呢?是因為當時蜀地相對安定(偏遠),而且“四方之僧,投之者甚眾”。

在四川的幾年間,玄奘得以安心精研佛法,隨著向高僧請教學習(這種機會並不多),玄奘的佛學造詣與日俱增。在不斷進步的同時,玄奘發現了一個問題,就是對佛法研究的越多,產生的疑問就越多。這又是為什麼呢?因為學習的越深入,思考的問題就會更復雜,而很多問題,現有的經書解釋不了。

真實的唐僧西去取經,其實是未經允許的偷渡,這到底是為了什麼

地藏經


因為現有的經書,其實是根據印度傳來的經書翻譯的,但翻譯的原著本來就不全,所以翻譯的經書很多內容對不上,這個問題不是哪個高僧能解決的,要想解決必須去找經書的原本,而且還必須要儘可能找齊,否則就像數學課本一樣,中間少了幾頁,很多理論就完全對不上了。

因為無法完全瞭解佛經的全部,大家面對現有的佛經內容,很多都是推測,如同盲人摸象。佛教內部也產生了分歧,如果不想辦法解決,可能未來會出現很嚴重的後果(學術不統一,也是會產生內亂的)。在大家爭論不休時,有人提出了西去求經,以解大家之惑。在這時,玄奘深入瞭解了高僧法顯等人的取經事蹟後,也萌發了西行取經的念頭。後來隨著天下大定,在四川已經名揚禪林的玄奘,先後又在河北河南遊歷學習,他的名聲和心中的疑問與日俱增,當他再次踏入長安,又從天竺僧人波頗口中,瞭解了天竺爛陀寺的經書很齊全。

真實的唐僧西去取經,其實是未經允許的偷渡,這到底是為了什麼

白佛菩提印度


佛教衰微,決定西天取經

而此時,道教正隨著李唐王朝建立而日益興盛,佛教之中的很多人都看出,如果任由道教發展,佛教必會慢慢隕落,如何阻止這一切的發生呢?必須要內強素質,外塑形象。塑形象必先樹立典型,典型如何樹立呢呢?一個跋涉萬里求取真經的事蹟,可以包裝成神蹟,而完成這個任務的人就是最好的典型,有了光輝的形象,如果再把完整的經書取回來,那麼佛教必然會重放異彩。而當的玄奘,不光年富力強,可以長途奔波,而且他在佛教界,已經頗具威望,最重要的是,玄奘本人懷有西去取經的決心,所以最後玄奘就成了最終人選。

真實的唐僧西去取經,其實是未經允許的偷渡,這到底是為了什麼

取經成行


最終人選雖然確定了,佛教內部也達成了共識,但是他們依然遇到了問題,當時進出各地都比較嚴格,不能直接來一次說走就走的取經。而且在位的李世民並不希望佛教重新活躍起來。所以玄奘等人多次請求西去,都未獲得批准。直到貞觀三年,長安糧食因為天氣原因歉收,玄奘才得以混在流民隊伍中,遁出長安。不過因為此時,北部草原仍有頡利可汗對大唐虎視眈眈,邊關並不容易出去,後來在高僧惠威的幫助下,玄奘才得以出城,所以說玄奘西去取經是“冒越憲章,私往天竺”

所以,玄奘西去取經,一是自身一心向佛,並有普度眾生的心願,二是受到佛教的內外部形勢所驅使,之所以採用偷渡的方式,是因為正常途徑根本行不通,只能是非常時期採用非常手段。

參考文獻:《資治通鑑》《續高僧傳》《大慈恩寺三藏法師傳》《佛祖統紀》等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