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3 為什麼李旦只傳位給李隆基不傳位給其他兒子?

鑲者62Zm2657


要回答這個問題,我們必須要了解一下唐睿宗李旦這個人。

唐睿宗李旦是武則天和唐高宗李治最小的兒子,他和他哥哥唐中宗李顯一樣都當過兩次皇帝。

在歷史上,唐睿宗李旦名氣並不算高,因為在歷史大潮中,出身皇家的他,卻不算權勢慾望太濃的人,為人敦厚,喜好文學。

新唐書記載:長而溫恭好學,通詁訓,工草隸書

本來無論怎麼排,李旦都不應該成為皇帝的,而這一切全部都是母親武則天的安排。

當時武則天的兒子李顯成為高宗皇帝的第三位太子,並選韋玄貞的女兒為為太子妃,然後唐高宗李治在公元684年去世,同年李顯登基繼皇帝位。

由於武則天本人是一個有著極高權力慾望的女人,而當上皇帝之後的李顯,發現政權都集中在母親的手中,母親在喪妻之後也無意歸還政權,他不希望受制於人。

於是希望建立一支自己的力量與母后武則天抗衡,而岳丈韋家自然是皇帝系的主要人物。

由於提拔韋玄貞為侍中遭到武則天不許,在和母后的衝突中,李顯說了一句話:

朕即便把天下都給韋玄貞,又有何不可,還在乎一個侍中嗎?

武則天便以皇帝兒戲天下,任人唯親的名義將李顯廢黜。

把聽話的唐睿宗李旦提拔為皇帝。

李旦雖然是唐高宗最小的兒子,但確實也是唐高宗曾經對叔祖父霍王李元偉說的是他最喜歡的兒子。

但偏偏這個兒子並不喜歡政治,而且也有很少的花花心思,年紀較小,於是就成為了武則天的傀儡人選。

這個時候的政權全部在武則天的手中,同樣是因為睿宗毫無實權,甚至連干預國家大政的心思都沒有,武則天在掌握一段時間的國家政權之後,覺得不如干脆廢了李家的天下,自己當皇帝。

於是就在公元684年改國號為周,自登帝位稱皇帝。

而睿宗連皇太子的名分都沒有了,被貶為皇嗣,只有皇太子的待遇,但沒有名分,改名為武輪,連李姓都剝奪了遷居東宮。

再後來,武則天又把睿宗為親王立唐宗宗李顯,為儲君。

但恰恰因為他不再是儲君之後 也因此而獲得了自由,擁有干預國家大政的權力,並且不再受到武則天的猜忌和疑心。

到了神龍元年也就是公元705年,宰相張柬之等五人武則天發動神龍政變,重回李唐江山……

中宗李顯再次當了皇帝。

但是這個時候的矛盾就不是武則天和李氏皇族的矛盾了,就變為成為皇帝的唐中宗李顯和手握國家軍政大權的後來的唐睿宗李旦的兄弟之爭……

當然表面上唐中宗還是要彰顯兄弟情誼,封李旦為安國相王,李旦害怕自已經受到哥哥的猜忌,害怕重演母后在位時,自己失去自由的災難,於是堅辭不受。

同時李旦本身也不是一個有權力慾望的人,看慣了多年來母子成仇,兄弟反目的慘劇之後,他很透徹,他希望能夠不捲入宮廷鬥爭,於是對一切事件都採取迴避的態度。

因為李旦的退讓,兄弟二人反而平安無事。

新唐書:自則天初臨朝及革命之際,王室屢有變故,帝(李旦)每恭儉退讓,竟免於禍

但是到了710年,唐宗宗駕崩,據說是被韋皇后所毒殺,韋皇后想學習武則天,稱皇帝。

新唐書載:皇太后韋氏臨朝稱制,大赦天下,常赦所不原者鹹赦除之。

同時局勢風起雲湧,太平公主和上官婉兒又在宮中成為另一股勢力,想要立中宗的小兒子溫王李重茂為皇太子。

這個時候後來的唐玄宗李隆基就出場了,他知道父親是一個不喜歡權力鬥爭的人,但是他眼看韋皇后和太平公主兩方勢力決鬥,認為可以藉助其中的一方勢力,壯大自己從中得利。

於是他就先借助太平公主的力量,揹著父親李旦幹起來大事,而且說的慷慨激昂,好像一切都是為了國家社稷和君王父親著想。

舊唐書:我拯社稷之危,赴君父之急,事成福歸於宗社,不成身死於忠孝,安可先請,憂怖大王乎!若請而從,是王與危事;請而不從,則吾計失矣。

於是殺韋皇后,扶相王登皇位,史稱唐隆政變。

隨後李隆基被改封為殿中監,兼知內外閒廄、檢校隴右群牧大使,押左右萬騎,進封平王,同中書門下三品。

掌握了軍政大權。

這個時候唐睿宗就要立皇太子了,第2次登基的唐睿宗皇帝之位,完全是兒子李隆基血戰而來的。

對,本來按道理按嫡長子的繼承製度,李隆基的兄長宋王李成器應該為太子。

但是里程器知道李隆基這個人不僅有本事,而且現在的政權和軍隊都由它控制,即便自己成為了皇太子,有一天他也可以同樣發動政變奪取皇位。

於是李成器懂事:

成器辭曰:“儲副者,天下之公器,時平則先嫡長,國難則歸有功。若失其宜,海內失望,非社稷之福。臣今敢以死請。”累日涕泣固讓,言甚切至

再加上許多功臣因為和李隆基一道參加,消滅了為皇后的勢力,所以都主張立李隆基為太子。

李隆基也就順理成章成為皇太子,由於唐睿宗李旦對於政事方面沒有什麼太大的天賦,所以就越來越依賴太子李隆基。

這時候的太平公主,就覺得自己的權力越來越受到太子的制約,派人積極向李旦讒言,言說太子李隆基有異志。


新唐書:延和元年,星官言:“帝坐前星有變。”睿宗曰:“傳德避災,吾意決矣。”七月壬辰,制皇太子宜即皇帝位。

但是讓太平公主沒想到的是自己的哥哥根本就沒有當皇帝的志向,聽說太子有意異志,他開心不已,直接把皇位禪讓於太子李隆基,放棄了國家大事的權力,自己去當了一個逍遙的太上皇。

隨後李隆基發動先天政變,除掉妨礙自己的太平公主和其黨羽。

新唐書:太上皇誥曰:“朕將高居無為,自今後軍國刑政一事以上,並取皇帝處分。

由此開創了開元30年的唐朝的最鼎盛時期,開元盛世,成就玄宗人生的輝煌時刻……


韋莊談史


事實上李旦的皇位也是李隆基給打下來的,所以他傳給李隆基是大勢所趨。

李顯在位時,韋后專權,把朝廷搞得烏煙瘴氣。但是因為有李顯在,所以李隆基和太平公主隱忍未發。李顯一死,兩人就聯手把韋后和安樂公主幹掉了。



李顯死後,李顯的兒子被殺死,一時沒有合適的皇位繼承人,李隆基就跟太平公主把李旦扶上了臺。李旦從一開始就是個傀儡皇帝,他沒有決定過任何一件事,看到文件,先讓太平公主批示,再讓李隆基批示,最後自己蓋章完事,典型的橡皮圖章。



很快李隆基跟太平公主矛盾激化,太平公主讓李旦把李隆基的太子之位廢掉,立老大為太子。李隆基是老三。結果老大也是人精,死活不幹,非要讓給老三。李旦一看要糟,直接把皇帝讓給李隆基,自己當了太上皇。



李隆基當了皇帝,立馬下手把太平公主滅了。太平公主躲在終南山給李旦捎話,希望李隆基留一條命,李旦跟李隆基求情,李隆基一口拒絕了。

所以李隆基的皇位是自己幹出來的,不是李旦傳的。


唐風宋月


這個問題,你要知道李旦怎麼登上皇位的,就不會這麼問了。

李旦第二次怎麼登基的呢?

景龍四年(710年)六月,唐中宗駕崩。韋皇后立溫王李重茂為皇帝,改元唐隆,以皇太后的身份臨朝攝政。

李隆基與太平公主發動唐隆政變,誅殺韋后和安樂公主及其黨羽,太平公主親自把皇帝李重茂拉下皇帝寶座,李旦重新登上皇位。

可以說,是李隆基和太平公主擁立的李旦了。

而李旦實際上是一直有一個太子的,那就是李成器,

文明元年(684年),李旦第一次做皇帝,五歲的李成器被立為皇太子,

690年,武則天登基稱帝,李旦被降為皇嗣,李成器太子就成了太孫。

總的來說,李旦再次登基了,太子也應該是李成器的。

但是,李成器這人非常聰明,知進退,知道自己鬥不過李隆基,即使自己做了太子,也絕活不過三集,還不如成人之美,退位讓賢。

李成器辭讓說:“儲君,是國家的職位,太平時節就以嫡長子為先,國難之時就應歸於有功的。若處理不當,就海內失望,這不是國家吉祥事。臣斗膽以死請求不要立我為儲君。”李成器成天涕泣堅決辭讓,言語很懇切。當時,諸王和公卿也說李隆基有社稷大功,適合做儲君。李旦很讚賞李成器的心意,就同意了。

這樣,李隆基就成了太子了,李成器都推辭了,其他人還哪敢爭?

當然,李成器即使當了太子,也不好做,李旦自己皇帝都做不下去了,做了兩年皇帝,712年就提前禪讓給太子李隆基,自己去做太上皇了。

為什麼不好做?太平公主和李隆基兩人勢力太大了,七個宰相,五個是太平公主的人,兩個是太子的人,皇帝說話像放屁,成了橡皮圖章,

李隆基提前做了皇帝,他也做不下去了,朝堂太平公主說了算,上面還有個太上皇。

於是在713年,也就是登基第二年,發動“先天政變”,誅殺太平公主,軟禁太上皇,李隆基才掌握實權。

如果李成器做了太子,下場是什麼?想想看。


南朝居士


李旦是武則天和李治的第七個兒子,關於李治的王位繼承問題上,真是十分複雜的問題。都知道李治的長子就是王皇后的繼子李忠,因為王皇后沒有生育,所以過繼了個兒子,李治也早早立了李忠為太子,自武則天扳倒王皇后以後,李忠自願退出太子之位,武則天和李治的長子李弘就繼承了太子之位,也因為仁孝,治國有道而受到滿朝文武的讚頌,但是這個太子僅僅活了23歲就死掉了。太子死了儲君之位不能空閒,所以二人的次子李賢便被立為太子,他的才能也是被朝野認可,但是李賢和武后的關係卻沒有那麼好,也據說是因為李賢是李治和武則天的姐姐韓國夫人的孩子,李賢也因此惴惴不安,殺掉了父母寵幸的術士明崇儼,李賢也因此被貶為庶人,被迫自盡。

而後便是李顯和李旦了,高宗死後李顯繼位,但是僅僅一個月就被武后廢黜,立李旦當了個傀儡皇帝,武則天稱帝以後李旦被廢,生性軟弱的李旦也將自己的太子之位再次讓給了李顯,後來發動神龍政變,武則天被迫退位,李顯再次上位,在神龍政變中立下功勞的李旦和太平公主也是被重視起來。李顯當上皇帝以後,不久就一命嗚呼,皇權被韋后和安樂公主掌握,韋后還立了傀儡皇帝試圖效仿武則天,但是這樣李家的江山便又會被外人掌握,所以李顯死後,必須將權力從韋后的手中奪來,所以李隆基聯合自己的姑姑太平公主再次發動政變,推翻韋后,李旦再次當上了皇帝。

所以在公元710年的唐隆政變,韋后一黨被滅,五歲的小傀儡皇帝被廢,唯一有資格當皇帝的就是李顯胞弟李旦,這個時候李隆基即使想當皇帝也名不正言不順,因為他當皇帝就相當於篡權奪位,自己是李顯的侄子不說,他還不是李旦的嫡子,所以最好的辦法就是李旦先登上皇位當皇帝。

李旦登上皇位之後,立儲君自然也成為首要任務,必須要選好接班人,但是這件事情卻讓人頗為為難,因為按照自古以來的傳統是立嫡長子的,但是李旦能夠再次登上皇位靠的卻並不是這個嫡長子,而是李隆基,這可讓人傷腦筋。但是這個李成器卻沒有當皇帝的那個想法,於是主動站出來放棄了這個機會,主動將這個皇儲讓給了弟弟李隆基。

也算他識相,畢竟當時的李唐皇室算是一個亂世,從武則天開始就各種明爭暗鬥,母奪子位,妻代夫位,誰知道以後會不會再有造反,加上之後太平公主的表現,估計李成器也不是對手,到時候李隆基再發動個政變以他這個弟弟的心計,估計李成器也不一定是對手,索性主動讓出位子,讓李隆基當太子,李隆基的心計,他的能力還是比較適合的。加上之後李隆基和太平公主之間的較量,也證明李成器這個選擇是對的,太平公主仗著在唐隆政變中的功績,更加蠻橫,大概也只有李隆基可以對付她了。不然太平公主也恐怕會成為下一個韋后。恐怕也沒有後來的盛世景象了。


月下論古今


按照有嫡立嫡,無嫡立長的制度,李旦應當立長子李成器為皇太子。實際上早在文明元年(684年),李旦被武則天立為皇帝時,就冊封過李成器為皇太子。後來李旦被降為皇嗣,李成器的太子身份自然也沒有了。他和五位弟弟一起離開朝廷中央,到地方上做藩王。

唐隆元年六月(710年),李旦第三子李隆基聯合太平公主發動唐隆政變,誅殺韋后及安樂公主,即位才一個月的李重茂退位,李旦復辟為帝。

重新登基的李旦面臨立誰為太子的事犯難了,按嫡長子繼承製度應當立長子李成器為太子,而他能重登帝位又是第三子李隆基的功勞。這時李成器主動出面表態,“儲君,是國家的職位,太平時節就以嫡長子為先,國難之時就應歸於有功的。若處理不當,就海內失望,這不是國家吉祥事。臣斗膽以死請求不要立我為儲君。”李成器一再表示謙讓,於是李旦決定立李隆基為皇太子。



華夏曆史閒聊


可以說,唐高宗李治和唯一的女皇帝武則天兩位帝王生的四個兒子,都沒有繼承父母的任何優秀基因和優點,四個兒子都是無能之輩。但應該說,這裡面最有福的就是唐睿宗李旦了,他一生”三讓天下”,一讓皇位於母后武則天,二讓太子位於兄長唐中宗李顯,三讓皇位於兒子唐玄宗李隆基。這就在於李旦不想當 皇帝,二是因為李旦有自知之明。從父母,兄長等人為了帝王之位彼此殺戮,讓他自己飽受刺激,使得他無時不刻在躲避帝王之位,而作為兩位皇帝最嫡系的血脈,帝王之位還是落到了他的頭上,這也許最大譏諷吧。

在兄長唐中宗李顯駕崩以後,韋后亂政。李隆基發動政變,“逼迫”李旦二次登基,(李旦第一次登基做了6年天子)原本想當一輩子逍遙王的李旦在48歲二次登基,這也是他唯一一次真正掌控權力的時期。但時間只有兩年,而這二年他做的就是選擇太子,李旦是真心實意不願意 做這個皇帝,他也知道他能力不夠。但誰為太子,這確實很讓李旦為之頭疼。

李旦一生有六個兒子,成人是五個,即李憲(李成器),李捴(李成義),李隆基,李範,李業,從封建宗法和儒家倫理來說,李成器應該為太子,但皇家問題顯然不是這麼考慮的問題,自己的祖父的李世民,父親李治,包括自己都不是長子繼承,在皇家實力,後臺,利益集團這些綜合考量才是最關鍵的問題。


應該說,由於李世民開啟了不好的先例,屬於“政變上臺” 到李旦登基以後,玄武門已經發生四次“政變”非法 換皇帝了,而 現在李旦所處情況與李淵情況很像,長子李成器就是李建成,三子李隆基無疑就是李世民了,而且李世民政變是為了自己當皇帝,李隆基發發動政變卻讓自己老爹李旦當了皇帝,也就是說 ,李旦 的皇帝是李隆基“給 ”的,他的合法性是李隆基創造的,如果李旦不將太子之位傳給李隆基,而是基於法統給與長子李成器。以李隆基的性格絕對可以發動二次“玄武門 之變”。李旦是絕對不願意看到自己的兒子們 手足相殘。

太平公主只因提議讓 長子李成器為太子,但卻死於侄子李隆基之手,自己這個三兒子李隆基手段之狠毒,決絕讓懦弱的李旦深感不安和震驚,所以李旦做了最不可能的決定,自己提前退位,“自願”退位當太上皇,讓太子李隆基登基,而自己此時在位不過兩年。五十歲的李旦絕對是春秋正盛。如此知進退、明得失而且剋制而自省的人,實在是非常的令人佩服。有唐一代,三位太上皇,李淵,李旦,李隆基。但最幸福的就是李旦了。

同時,長子李成器身為嫡長子,也是個知趣明白人,他自知沒有這個弟弟優秀,怕自己成為第二個李建成,在這種情況下,於是便做順水人情,將太子之位拱手讓與李隆基,屬於意料之外,但又在情理之中。李成器死後有 “讓 皇帝”諡號。也算名至實歸 。

縱觀李旦一生,無任何功績可言,也無任何可以青史留名的大事,但面對在至高權力面前,這份當退則退不貪戀權欲的冷靜,自制和謙和,可以說在封建歷史上幾乎是沒有的。李旦的廟號中的睿字可謂恰如其分,可以說是恰如其分。當舍則舍,當斷則斷的果斷讓人欽佩和英明。而且 李旦的讓位根本不是“被迫”而是自願。可以說,李旦是最大贏家。

我是清水空流,歷史的守望者。期待你的關注和點評。


清水空流


李隆基是李旦的三兒子,又是庶出,如若當時的歷史環境處於正常狀態的話,李旦確實應該將皇位傳給李成器,而不是李隆基。

但是,李旦只能將皇位傳給李隆基,即便李旦有心傳給李成器,李成器恐怕也不敢接。

此中蹊蹺,也許還得從時為相王的李旦為何能夠坐上皇位說起。

李旦是唐高宗李治的七兒子,是武則天的四兒子,也是唐中宗李顯的胞弟,李顯曾在683年被立為皇帝,後因惹惱了武則天而在684年被廢為廬陵王,李旦則在李顯被廢的這一年被武則天立為皇帝。

後來,武則天在690年稱帝,李旦的皇位因此被廢,但是保住了儲君的位置。

李旦實際上已經被嚇破了膽,生怕一個不小心惹惱了武則天而丟了性命,所以在698年將儲君之位讓給了哥哥李顯。

705年,張柬之、敬暉、桓彥範、袁恕己和崔玄暐這五個後來被並稱為“五王”的人經過一番謀劃發動了“神龍政變”,迫使武則天將江山還給李家人,皇太子李顯從而再一次坐上了皇位。

李顯復位之後,李旦被封為“安國相王”,太平公主被封為“鎮國太平公主”,皆實封五千戶。

不論是李顯也好,李旦也罷,因為一直受到母親武則天的壓制而變得性格軟弱,所以,李顯雖然再一次當上了皇帝,但是皇權卻很快被自己的皇后韋后和女兒安樂公主給一步一步架空,最後堂堂一個皇帝更是身首異處。

李顯主政時期,唯一一個有能力和韋后掰掰手腕的人只有太平公主,所以李顯死後,李隆基為了對付韋后,便選擇了和太平公主合作。

他們的合作目的也很簡單,推翻韋后的統治,廢了李重茂,然後讓李隆基他爹李旦復位當皇帝。

於是,李隆基聯合太平公主在710年發動了“唐隆政變”,盡誅韋后一黨,廢黜了當時只即位不到一個月、只有5歲的李重茂,李重茂被廢了,誰來當皇帝繼續統治李唐江山?李旦曾經當過皇帝,李顯一死,讓他復位當皇帝也算名正言順。

實際上,對於讓李旦當皇帝這一點,李隆基和太平公主在發動唐隆政變之前便已經達成了共識。

所以,唐龍政變一經成功,李旦便和曾經的李顯一樣再一次當了皇帝。

李旦復位之後,為了國本的穩定,當然得要立儲,可是究竟要立誰為儲君呢?這事不僅是李旦自己,即便是朝中眾臣也頗為傷腦筋。

按說李成器是李旦的嫡長子,李旦應該立李成器為皇太子。可是,李旦之所以能夠再度成為皇帝,卻全賴於李隆基聯合太平公主發動唐隆政變,可謂是功勞卓著,從這一點來說,李旦又應該立李隆基為為皇太子。

李成器一看李旦猶豫不決,忍不住跳了出來,別爭了別爭了,“時平則先嫡長,國難則歸有功”,李隆基有功,應該立他為儲君。

李成器之所以會這麼識趣,不是因為他真的對皇位沒有興趣,而是他真的怕了,當時的歷史環境太亂了,母親奪了兒子的位,兒子造了母親的反,誰知道將來自己的弟弟會不會造自己的反?更何況,他的弟弟還是那個手裡有軍權、胸中有謀略和野心的李隆基?

唐太宗李世民對於李唐王朝的建立擁有不世之功,李淵因為沒有立李世民為皇太子,便惹來了手足相殘的“玄武門之變”,李成器哪敢走李建成的老路?

李旦和朝臣實際上也考慮到了這一點,所以看到李成器主動退讓之後,心中也鬆了一口氣,為了防止李成器反悔,李旦迅速下詔宣佈立李隆基為皇太子。

如果李旦不顧李隆基的感受而立李成器為皇太子,即便李隆基不會生出謀逆之心,李成器將來恐怕也只能淪為太平公主的傀儡。

李隆基雖然在唐隆政變中功勞不小,政變之後實力又得到了更進一步的發展,可是他仍然不是資歷深厚、勢力雄厚的太平公主的對手。

姚崇、宋璟他們忽悠慫恿李旦將太平公主“貶”出長安,太平公主將這事算在了李隆基的頭上,嚇得李隆基趕緊跑去和李旦解釋,還轉頭將鍋甩給了姚崇和宋璟,說他們故意挑撥太平公主和他之間的姑侄關係,姚、宋因此被貶。

姚、宋被貶之後,李隆基為了消除太平公主對自己的忌恨,連忙又向李旦請求,讓姑姑太平公主回長安。

李隆基尚且如此,如果讓能力遠不如李隆基的李成器當了太子,李成器能有什麼好果子吃?恐怕只能老老實實地給太平公主當傀儡了。

從這一點來說,李成器主動將儲君之位讓給李隆基也不失為一個明智之舉,人貴有自知之明,李成器很顯然便很自知。

李成器也正是因為如此明智,這才一生得到了李隆基的善待,後於742年病逝,死後被李隆基追諡為讓皇帝。

李隆基後來發動“先天政變”,從李旦手中奪到了皇權,並一舉剷除了太平公主一黨,隨後一手開創了唐朝盛世的巔峰——開元盛世。


寧糊塗


李隆基是李旦的第三個兒子,按照常理他既非嫡又非長,太子、皇帝輪不到他坐,但那是正常情況下,如果情況不正常,可就一切憑實力說話了!

李旦本人並無突出才幹,能當上皇帝純屬命好。

第一次登基是母親武則天拉來充數的,第二次登基是兒子和妹妹發動政變把他推上臺的——自己的皇位都是兒子李隆基弄來的,他要是把皇位傳給長子或次子,他們敢要嗎?李隆基能答應嗎?

其實李旦第一次登基時封的皇太子是嫡長子李成器,等李旦被降為皇嗣後,李成器就成了皇孫,又封藩王。

李旦第二次登基的時候,面臨的第一個問題就是立誰為皇太子。李成器非常識趣,他知道父皇能登基是因三弟李隆基打倒了韋氏集團,所以死命推辭,堅決不當皇太子,推薦李隆基當。

李隆基也不當,一再說你是皇后所出,又是大哥,你當最合適。李成器痛哭流涕,彷彿當皇太子會要他命似的——還真有可能!哭了好幾天,李旦終於表示你說得有道理,皇太子應當要讓有大功者當。

他們這麼講道理,李隆基也不能不講禮數,推了好久才同意。

。。。。。。這父子三人演技都棒棒的,奧斯卡欠他們小金人。這一出父慈子孝、兄弟情深的大戲看得大臣們感動無比,相當配合,廣為傳頌。所以民間都知道了皇室多麼的融洽,絕不可能發生前幾朝那種骨肉相殘的事,民間傳為美談。

太子之位確定,李成器才算是鬆了口氣,小命總算是保住了。此後一直自律自省,63歲壽終正寢,諡號“讓皇帝”,很直白。

李隆基一直是李旦六個兒子中最優秀的,從小就英勇果敢,多才多藝,武則天和太平公主都很喜歡他。哪怕被幽禁宮中七年,也沒有就此頹廢,而是養成了謹慎小心、有把握之後又能立即行動的性格。

諸侄子中,太平公主最欣賞的就是他。所以姑侄倆才能在中宗李顯去世後、韋皇后及其黨羽專權時聯合起來反擊,史稱“唐隆政變”。

只是李旦繼位後非常信任太平公主,有什麼事兒都喜歡問她的意見,損害了李隆基這個皇太子的權益,姑侄倆的矛盾越來越大,李旦夾在兩人中間焦頭爛額,他既管不了妹妹,也管不了兒子,索性退位。

李隆基登上皇位後擁有了更大的權利,經過一系列佈置賜死了太平公主,他的江山,這下才算是穩了!在賢臣輔佐下開創了“開元盛世”,可稱一代明君!

可惜晚年昏聵了。寵愛楊貴妃不算什麼大錯,但寵信暗藏禍心的安祿山就不應該了!結局很淒涼,但並不值得人同情。

【我是一粒沙,喜歡就關注我吧!】


縹緲峰下一粒沙


而後便是李顯和李旦了,高宗死後李顯繼位,但是僅僅一個月就被武后廢黜,立李旦當了個傀儡皇帝,武則天稱帝以後李旦被廢,生性軟弱的李旦也將自己的太子之位再次讓給了李顯,後來發動神龍政變,武則天被迫退位,李顯再次上位,在神龍政變中立下功勞的李旦和太平公主也是被重視起來。李顯當上皇帝以後,不久就一命嗚呼,皇權被韋后和安樂公主掌握,韋后還立了傀儡皇帝試圖效仿武則天,但是這樣李家的江山便又會被外人掌握,所以李顯死後,必須將權力從韋后的手中奪來,所以李隆基聯合自己的姑姑太平公主再


Thames455


李旦之所以傳位給李隆基是有原因的:

一、李旦的生活經歷:

 李旦,公元622年(龍朔二年)生於長安城蓬萊宮含涼殿,是唐高宗李治的第八個兒子,也是武則天最小的一個兒子。同母哥哥有李弘、李賢、李顯三人。李旦可以說是“含著金湯匙出生的”,幼年時期非常得寵。剛出生沒多久就被封為殷王,以後又遙領冀州大都督、單于大都護、右金吾衛大將軍等職,不久又陸續被封為豫王、冀王、相王等。

李旦雖然非常得寵,但他不幸生於帝王家,不得不被裹挾著參與到殘酷無情的政治鬥爭中。從他幼年起就陸續目睹了三位兄長一個一個被親媽武則天毀滅的全部過程,李弘莫名死去,李賢被逼自殺,唐中宗李顯被廢,兒子被毒殺。這宮廷鬥爭的殘酷對於成長中的李旦都是一幕幕血的教訓,逐漸的他學會了明哲保身,退讓自處的生存哲學。活下來才算第一要務,否則人沒了,皇位再好有啥用。

李旦一生中總共讓皇帝位三次,這在古往今來的帝王中可以說是絕無僅有。22歲時,唐中宗李顯被廢后第二天,李旦就在母后武則天的安排下登上帝位,名號睿宗,而由武則天臨朝稱制。李旦擔任的就是個傀儡皇帝。待在深宮中,什麼都不管什麼都不問,政令全由武氏發出,朝政全由武氏把持,不敢表達任何政治觀點,唯一能說的就是:照母后懿旨辦理。

 

垂拱二年,在一班李唐老臣不斷的鼓譟下,武則天假惺惺的頒下詔書,說要還政給李旦。李旦當然知道自己的親媽肚子裡的小九九,果斷拒絕此舉,心裡暗罵:這幫老不死的想要本王的小命啊,我不知道親政好啊。我親政命就沒了,當我傻啊,不玩了!果然這親媽就誇了李旦乖兒之後毫不客氣的繼續把持朝政。

 

過了沒幾年,永昌元年(公元689年),武則天給自己起個新名字“曌”。還讓擁戴自己的馬屁精們拼命上書,準備登基。李旦智商多高啊,一看就明白:媽呀!你這是要幹哈呀,我爸都不在了,你和誰日月凌空啊,得,我靠邊站,您老往天上走。

李旦果斷上表,請求母后大人當皇帝,還懇求賜他“武”姓。李旦這伏低做小的功夫也是沒誰了,連自己的皇姓都不要了,只求保命。公元690年,武則天假意推脫幾次之後就榮登大統,改年號“天授”。給李旦改名武輪。皇位沒了,名姓也沒了,這皇帝當的也算是前無古人,後無來者啦。

 

第三次讓位,就是延和元年(公元712年)李旦讓位於太子李隆基,自己做了太上皇。

 

縱觀李旦的一生,兩次登上皇位,三讓天下,在位不過短短八年,他把所有時間都用來平衡周圍複雜的關係了,從他改自己的年號為“太極”就可以感受到他的心態。他不是有唐一朝最有名的皇帝,卻是太極打的最好的皇帝。在血雨腥風你死我活的皇權爭奪戰中能夠毫髮無損的善其一生,李旦圓融甚至有些狡獪的保身哲學起了決定性因素,如果他稍微有一點點漏洞,等待他的即是致命的絞殺。

二、李隆基的太子地位是如何確立的

 李隆基最大的功勞就是在唐隆元年(公元710年)與太平公主一起策劃的政變中,率領家兵和禁軍攻入宮中,殺死專權的韋后和安樂公主,重新擁立李旦復位。按照長幼有序的規則,原本應該是李旦的長子李成器做太子,但很明顯李隆基是大功第一。

這時候,我們的李旦皇上就又施展出了他絕頂的太極功夫,他既不想看到骨肉相殘的慘劇在自己的兒子中重演,也不想讓立下大功的李隆基失望,他用各種糾結猶豫暗示自己的長子李成器主動讓賢,李成器可能也是得到了其父的耳濡目染,提出把皇太子的位子讓給了三子李隆基,最後當然是皆大歡喜。

李旦不僅保證了自己的善終,也沒有在皇位爭奪戰中讓自己的兒子們反覆廝殺,也是在皇權鬥爭中的一種智慧。所以他在唐代幾十位皇帝中,可算是一個頗具傳奇色彩的皇帝吧。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