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27 5G實現網絡世界和物理世界 融合探索未來無限可能

工聯院 中國工業互聯網研究院

5G實現網絡世界和物理世界 融合探索未來無限可能

5G已經來了:多款5G手機面世,運營商的App換上了具有5G標識的圖標……

  在位於北京亦莊的國際會展中心,首屆世界5G大會召開,上百位與會專家談論著5G時代人們的生活會有多少變化。他們談論工業互聯網,談論車聯網和物聯網。在這裡,一切都被冠以“智慧+”,醫療、教育、交通、城市……

  擁有5G的智慧未來會是什麼樣的?哪些場景已成為現實?這些來自學界和業界的聲音有的振奮、有的紮實、有的警醒。但是一個關於5G的共識是,它作為基礎設施,顛覆的絕不僅是消費領域。

  5G 不等於4G加1G

  “高密度、低時延、高帶寬”,5G的3大特點正在等待展示其風采的舞臺。

  京東集團副總裁、人工智能專家周伯文分別解釋了這3個特點:“高密度,即每平方公里支持100萬臺設備,同一網絡下的設備可以直接連接,且同網絡內設備可實現直連,不通過中樞而直接通信;低時延,即端到端延遲只有1毫秒;高帶寬,即每個5G基站至少提供20Gbps和10Gbps的下行與上行帶寬,個人用戶的最低下行與上行速度分別達到100Mbps和50Mbps,都遠遠快於4G。”

  也就是說,一旦5G像4G一樣普及,網絡的計數單位將被精細到“毫秒”。周伯文用了一個形象的對比:“在打針過程中,針刺進皮膚,人體感知到疼痛所需的時間是0.1秒,5G的延遲時間比人體感知還要低100倍。”

  用來展示5G風采的“舞臺”,其正式稱呼是“場景”“應用”。世界5G大會上的展覽,勾畫出了未來的一角。“5G+8K”超高清視頻帶來更清晰流暢的觀看體驗;5G的低延時給了遠程駕駛以實踐的機會;遠程醫療,在強大、可靠的網絡工具面前得以成為可能……

  5G帶來的更多可能性,還在探索中。網絡,慢慢地改變著我們的世界,越來越滲透進生活的毛細血管。而5G,正從消費領域走進更加硬核的生產領域。專家們用更加專業的詞語稱呼這個“場景”:工業互聯網。

  未知遠大於已知

  今年,被稱為中國的“5G元年”。

  工業和信息化部部長苗圩在世界5G大會的開幕式致辭中表示,今年,中國政府發放了5G的商用牌照,正式啟用了5G商用服務。目前,全國開通5G基站11.3萬個,預計年底將達到13萬個,5G套餐的簽約用戶已有87萬個。

  科學技術部部長王志則分享了一些象徵著巨大潛力的數字:根據相關機構測算,未來15年,5G將為全球經濟增長貢獻超過3萬億美元。到2035年,5G將擁有價值高達12萬億美元的市場規模,併為全球帶來2200萬個就業機會。

  過去被科幻小說描繪的智能化場景,比如智能化的家居場景,無人駕駛的智能汽車,全自動的智慧工廠,正在變為現實。

  智慧城市將是最能展現智能化場景的應用之一。目前,中國移動、中國聯通、中國電信三大運營商,京東、華為等企業紛紛佈局智慧城市建設。在本次世界5G大會上,他們各自拿出了已經在運轉的智慧園區或智慧城市項目。

  實體的龐大城市有著孿生的數字化雙胞胎。實際流動著的車流、人流,會變成計算機系統裡二進制的血液。每一個地鐵站、公交站,乃至辦公樓,都是一個時刻變動的數據集合。一座智慧城市、一個智慧園區,它的一切都在網絡世界裡被實時控制著。

  未來,有“大腦”的城市如果能更廣泛地成為現實,那麼,大樓哪一層的火災警報器出現故障、尋找走失的老人,靠的將不是人工,而是無處不在的傳感器、監控,是互聯的“萬物”彼此影響、互動、反饋,以及天地一體化的網絡系統。

  當巨大的算力需求被提出時,5G也再次顯示了它作為基礎設施的重要性。但是5G時代的代表性設備和應用究竟是什麼,只能等待時間給出答案。

  “未知遠遠大於已知。”中國移動董事長楊傑說。大會上的很多專家提到的高頻詞正是:探索。

  在5G時代真正到來之前

  “有人入侵你的家,如果你只有屋子裡的監控數據,就只能看到一個奇怪的人。如果你有整個大樓的監控數據,或許就能看到這個人藏了一個炸彈在兜裡。如果你有整個社區的監控數據,應該就能看到什麼組織、什麼時候給了他這個炸彈。”在11月21日舉行的世界5G大會5G安全高峰論壇上,中國網絡空間安全協會副理事長杜躍進打比方道。

  在他看來,5G進一步實現了網絡世界和物理世界的融合,也推動了安全被重新定義。聯網化、智能化的電力、交通、能源等關鍵基礎設施,將成為網絡攻擊的重點,“因此,擁有的數據越多,就能越能還原威脅的全貌。”

  5G的網絡威脅有哪些?奇安信集團副總裁陳華平分析,5G帶來的安全挑戰,主要集中在應用場景和接入的設備上。人們將面臨三大安全挑戰,即物聯網安全、大數據安全和場景安全。

  “現在面臨最大的挑戰是我們看不見的網絡戰的發生。”360公司董事長周鴻禕說,“但是被攻擊過的物聯網設備,比如手機、電腦,總會留下一些痕跡。”在他的設計裡,將這些痕跡集合成大數據“知識庫”,將能幫助人們打造網絡戰中的“雷達”。

  陳華平給出的建議是,在5G時代,以往傳統圍牆式的安全防護手段將失效,未來需要構建專門針對5G的“內生安全”,即把單一的圍牆式防護,變成與業務系統融合的多重、多維度防禦體系。

  家裡的智能冰箱數據被洩露,可能導致銀行賬戶被盜;傳感器有漏洞可能讓工廠癱瘓。杜躍進提到,在5G時代,傳統的“各自為戰”式網絡安全防禦思路,已無法發現異常,更無法判斷威脅的全貌。

  杜躍進建議,未來要有全局視野,要重點關注網絡攻擊者的動機和對抗方式的變化,增強適應5G時代安全的智能互聯、整體攻防、實戰能力。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