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21 病從寒中來,根從溼中祛

身邊的好多女性朋友,大多都有體寒的毛病,痛經更是家常便飯,中醫理論認為這是氣虛、氣滯、陽氣不足的反應。可有些人根本沒放在心上,覺得這沒有影響自己的正常生活,也不是什麼大病。其實這種想法是錯誤的。

其實,如果我們能從寒氣、溼氣兩方面來考慮,可能會更為省事一些。如最常見的過敏性鼻炎,通常會在天氣轉涼的時候加重。因為寒氣不能隨汗而出,就造成“寒凝血滯”,也就是血液流通不暢,所以鼻子此時堵得更為嚴重。但這時我們只要運動一下,出點汗,寒氣排出了,鼻子馬上就通了。

病從寒中來,根從溼中祛

本來,夏天天氣炎熱,容易出汗,過敏的症狀應該輕許多,但由於我們已經習慣在空調的屋裡一坐一天,然後再冰鎮冷飲的一通猛吃,結果受的寒氣反而比冬天還多。人體有很完善的排寒系統,根據受寒部位不同,排寒的形式也不同,有打噴嚏、嘔吐、打冷戰、腹瀉,等等,但目的都是明確的,都是要排出體內多餘的水分,也就是中醫裡面強調的“溼氣”。

病從寒中來,根從溼中祛

有人鼻子不通氣,用取嚏法後,流出很多清涕(寒氣),鼻子馬上通了;有人受寒後頭痛劇烈,用取吐法,汗水痰涎齊出(寒氣),頭痛立止;有人吃一點涼的,就會腹瀉,這都是身體幫您把寒氣排出去了,不必恐慌。

夏天,熱氣外發,我們身體自主的排寒是靠出汗,但空調冷氣堵住了我們的排汗通道,結果寒氣被留在體內出不來,再加上喝很多冷飲,成了外寒內溼。

冬天,我們自主的排寒是靠排尿。但我們室內的溫度過高,常常會讓人出汗,而小便並未增多,於是,我們靠腎臟、膀胱排寒的功能逐漸減弱。寒來暑往,我們的兩大排寒通道(發汗、利尿通道)都處於紊亂和衰弱的狀態,體內溼氣也就越積越多。俗話說:水停百日生毒。人體的溼濁不能及時排出,血液就會被汙染,併產生積液、水腫、痘疹、眩暈,以及各種炎症感染。其中,過敏症就是寒溼共同造成的典型病症。

病從寒中來,根從溼中祛

俗話說:水停百日生毒。人體的溼濁不能及時排出,血液就會被汙染,併產生積液、水腫、痘疹、眩暈,以及各種炎症感染。還有很多人經常頭部沉重,四肢睏乏,這也是體內溼氣重造成的。溼性重濁,其致病表現的症狀一般具有沉重,重著的特點。又由於“脾主肌肉”,若是溼邪侵犯肌表,可出現全身困重,四肢困重、倦怠乏力,頭重頭沉猶如被布包裹的症狀。

寒溼對人體百害而無一利,在日常生活中要尤其注意躲避寒溼,冬夏不要總是呆在空調房裡,夏天該出汗的時候就出汗,冬天該藏陽的時候就藏陽;不要溼著頭髮睡覺,不要飲食不節等等。

中華文化歷史悠久,中醫作為其中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其遵循的規律與道家所講究的陰陽平衡異曲同工。那麼什麼是陰陽平衡呢?人是哺乳動物的一種,特徵之一就是體溫始終保持在一定範圍之內。這個溫度就是人類身體器官穩定工作的基本前提,所以從某種意義上說,體溫恆定也是一種陰陽平衡。所謂‘病從寒中來’‘一分溼氣一分寒’體溫下降的時候新陳代謝會減速,血液流通不暢,溼氣就會增多造成了‘寒凝血滯’的現象。

病從寒中來,根從溼中祛

萬病之源起於寒

體寒就是手腳冰冷,一種是虛寒的表現,通常以服用溫寒的食物。'虛寒'的原因,有天生的,也有後天生活習慣造成的。所以應該提倡多參加適宜的體育運動,飲食起居規律有序,注意溫寒添減衣物,不吃生冷食物等。

另外有一種手腳冰冷,中醫叫'四逆'。'四'就是四肢的末端;'逆'就是厥冷的意思。這種情況是因為血液循環不能達到四肢的末梢,因而血液供應不足而導致的肢體寒冷。還有,女性在特殊生理期間也容易因貧血而引起畏寒,還有就是因為腸胃出血,血液流失過多的人,也會有貧血畏寒現象。中醫學上還有一種叫'血枯'的病,就是血液乾枯減少導致的貧血而畏寒,這是需要補血。如果血液淤阻,就要用'破淤生新'的治療方法,破除淤血生出新血,就是我們常聽說的'活血化瘀'。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