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16 康德哲學的核心究竟是什麼呢

引言

生命的短暫、人世的無常,使人總是渴求在有限的、經驗的存在背後尋找到無條件的、絕對的東西。這種對形而上學問題的求索,被康德恰切地喻為洶湧大海上的漂泊者對大陸的迫切追逐。然而殘酷的是,追逐永無止境,人類永無寧日,因為大陸是肉眼不可見的。人們所以為的答案,一次次被證明不過是“遠方時而出現的霧峰和很快將要消融的冰山”。

康德哲學的核心內容,就是以理論理性的限度揭示出過往形而上學探索的虛妄,並從實踐出發為形而上學重新奠基。康德哲學的歷史貢獻,就是為一個時代的人類精神開闢了一座可以暫時安歇的冰山。

康德哲学的核心究竟是什么呢

康德,起碼在晚年,是一位天才的老學究,特別遵守時間。一位同時代的傳記作者曾寫道:康德每天都要拜訪老朋友格瑞,“他下午動身去朋友家。到那時,格瑞正在躺椅上睡覺。康德坐到旁邊,繼續思考,慢慢地也就進入夢鄉。過一會,銀行家拉夫曼準時到來,他也和康德一樣,坐在一邊打盹。到了一定的時間,莫特白走進來,叫醒他們三位。一場熱烈的交談便開始了。七點正,聚會準時結束,朋友們各自回家。我就經常聽到街上的居民說,不可能到七點了,康德教授還沒有走過吶。”

晚年時的康德,每天的日程安排非常呆板。他的一位朋友寫道:“不管冬夏,康德每天早晨五點起床。僕人四點三刻準時來到床前叫醒他,直到主人起來後才離去。有時,康德睡意正濃,請求再讓他休息片刻。但按照康德事先的命令,僕人從不讓步。”起床後,康德便開始在書房裡學習,然後去上課,機械而準時。下午和朋友們一起吃飯,用餐時間一般很長。晚上十點上床。一位同時代人這樣寫道:“經過多年的習慣,他能特別輕巧地鑽進被窩。一般是要睡覺時,他先坐在床上,輕輕地躺下,將一個被角拉到肩膀上,再掖到背下,然後特別熟練地將另一個被角用同樣的方法整好,接著再將身體的其他部分蓋好。這樣把自己像繭子一樣裹好後,他便等待著睡意的來臨。”

如同日程的安排,康德的環境也必須佈置得井井有條。剪子或小刀放錯了方向或者稍微移動了一下,房間的某個椅子放錯了位置,都會使他心煩意亂,坐立不安。1804年,康德在哥尼斯堡辭世,終年80歲。他說的最後一句話是:“好!”

回顧康德的一生,人們會覺得,康德的生活是那種非常典型的德國知識分子的生活:呆板、準時、不合潮流,還經常有些乖僻。但在這並不顯眼的一生中,康德卻完成了人類哲學史上最偉大的貢獻。在他發言之後,後人就不能繼續像他那樣在同一意義上進行哲學思辨了。他的學說代表了哲學史上的轉折點。對此,謝林曾在他的悼文中寫道:“不管那些打著註釋家和追隨者旗號的人怎樣簡化或誤解他的學說,不管那些苛刻的對手們如何攻擊他,康德的精神不會受到絲毫損害。它將以其完美的無與倫比的形式照亮哲學世界的未來。”

那麼,康德哲學的核心究竟是什麼呢?這個問題的答案並不簡單。對康德的哲學,人們已經進行了許許多多、各種各樣的解釋。然而,我們也許能夠正確把握康德的本意,如果我們把下列問題看作是康德真正感興趣的東西:在可見的現實中以及在這種現實的背後起根本作用的到底是什麼?也就是說,在所有有條件的存在中那個無條件的、絕對的、超越了這種存在的東西是什麼?這當然意味著,康德的哲學思辨首先是圍繞著自古以來被稱為“形而上學”的這個範疇展開的,即探究直接現實存在以外的東西,探究現實存在的首要及終極原因。康德自己也曾說,他迷上了形而上學,這甚至是命中註定的:“因為人類真正的、永恆的幸福是建立在形而上學之上的,所以人類也不能對這門學科的研究對象置之不理。”

康德在以下三個方面論述了形而上學的範圍與任務:人生中絕對、無條件的東西是什麼?現實存在中無條件、絕對的東西是什麼?普遍、絕對的東西是什麼?

人生中,有沒有超越這種有限、有條件的生存方式的東西呢?也就是說,有沒有超越死亡的東西存在,這個問題涉及靈魂不朽這個哲學命題;現實存在只是有條件的鏈條,還是在其中間也有無條件行為存在的空間?這牽扯的是自由這個哲學問題;最後,是否有某種東西存在,它是所有有條件存在之總和,特別是世界與人最終也是依它而存在?這就是上帝命題。因此,康德認為,探討“上帝、自由與靈魂不朽”是形而上學“無法避免的任務”。

康德要搞清楚這些問題。但恰恰在這個領域,所有的一切都是值得懷疑的。在漫長的形而上學史上,哲學家們對這些問題的研究都是些“單純的摸索”,“未能觸及問題本身”。既然如此,我們就不能直接從某個形而上學方面的假設開始,而必須首先提問產生這種懷疑的原因是什麼?為什麼對這類問題搞不清楚?這就是康德在《純粹理性批判》中給自己提出的任務。這本書如同一個舞臺,所要表現的如同一場人們為了獲得形而上學方面的認識而上演的戲劇。演員就是哲學上的種種根本問題,劇情便是人們千方百計地試圖得到準確的答案,而這些努力卻毫無例外地

一一遭到了失敗。

最終康德發現,在這一領域,人根本不可能得到正確的答案,其原因便在於人的理性的本質之中。也就是說,人的理性不可能深入到可見的現實存在的背後而發現它的根本原因這一點,可以非常清楚地從“自由”這個問題上看出來:我們可以舉出很多具有說服力的理由來證明人是自由的,同時又可以提出一系列同樣具有說服力的理由證明人是不自由的。關於“靈魂不朽”以及“上帝”的爭論也是如此。這類問題無法藉助純粹的理論理性得到解答。

康德毫不含糊地指出了這一點。他說,碰到這類問題就會“混亂與矛盾叢生”,思維便陷入了“多義與自相矛盾的永恆循環之中,引起了一場場“醜聞”。更有甚者,“對於人類的理性來說,這些問題全是無底深淵”。意思是說,恰恰在關於上帝、自由及靈魂不朽這類人的精神最感興趣的關鍵問題上人的思維必然誤入歧途。

最後,康德非常形象地將人的精神在形而上學方面的努力稱作是“在浩瀚無際、波浪撼天的大海中的航行。…… 遠方時而出現的霧峰和很快將要消融的冰山,使那些狂熱地四處尋找新大陸的海員們覺得目標就在眼前。他們一次次地被這種虛無縹緲的希望所驅使,所迷惑,陷入了一場場的生死冒險之中。他們從來不會放棄這種冒險,而這類冒險卻永遠也沒有個完結。”

但是,康德並沒有失望,也沒有喪失信心。他堅信形而上學的“新生”就在眼前,而這一新生只能從理性的自我反思中才能產生。人的理性必須看清自己的本來領域和極限在什麼地方。按照這一意圖,《純粹理性批判》一書詳細地探討和檢查了人的認識能力所具有的“極其混雜的構成”。為了達到這個目的,康德進行了艱難的研究。那種咬文嚼字的老學究特點這時便變成了一絲不苟、嚴肅認真的科學品德。

他指出,如果我們認為現實直接地再現於人的精神之中,那麼認識就根本無法得到正確的描述。在相當大的程度上,倒是人把某些決定性的東西,即對時間、空間的想象和其他基本的抽象概念帶入了認識過程之中。我們將這些想象與概念應用在通過感官所得到的感覺上,這樣才產生了認識對客體的圖像。因此,認識中最根本的一部分是由認識者主體本身的參與組成的。

康德由此而得出的重大結論是:人所看到的現實,並不是現實本身,而只是一個表象,依存於人所具有的特殊的認識能力。我們所掌握的,並不是物自體,而只是作為表象的事物。

在認識這塊領地上,這就是人作為一個有限的生物的命運。因此,那些意在探尋現實存在之外的形而上學方面的努力,本來就已超越了人所具有的相應的認識範圍。它們之所以失敗的最終原因也在於此。人總在不斷地追求,想使自己的認識擴展到自己的極限之外,但這些努力總是以失敗告終,人還是被迫回到同一個老地方,即經驗的範圍,因為只有經驗才是可靠的。人總想建造一座“通向天國的寶塔”,結果他還是隻能修個簡單的“住房”而已。“我們所做的事情都是立足於經驗之上,因此對我們來說,這個簡單的住房就已經夠寬敞高大的了。”

同時代人對《純粹理性批判》譭譽不一。有人表示狂熱地贊同,有人則瘋狂地反對。譬如:哲學家門德爾松不無崇敬地稱讚康德是“搗毀一切的大手筆”;黑格爾則說這論說是“無窮無盡的狂想之王國”,“敗壞青年人的精神,使靈魂變得荒蕪”。費希特反駁黑格爾說:“您罵康德,說他沒有摸索到一點點正確的東西。我的天哪!他根本就沒有摸索,他在觀察。事物在陽光照耀下,就是和在黑暗中摸索時不一樣嘛!”

耶拿大學發生的一件怪事說明,研究學習《純粹理性批判》有時甚至是很危險的:有位學生對他的一個同學說,這本書很難,你要弄懂它,起碼得鑽研三十年。對方當然覺得這是門縫裡看人,但又想不出其他辦法來反擊,只好遵循能言善辯不如一劍的古訓要和這位侮辱他的同學決鬥一場。

看看《純粹理性批判》的結論,人們必然會提出這樣一個問題:此書要求將人的認識嚴格地限制在經驗範圍之內,但這個要求是否就是最終的要求呢?還有,既然這樣,人為什麼又要如此雖九死其猶未悔地總想超越這個界限呢?這不恰恰說明,單純在這個現實世界上活動,還不能滿足人的根本願望嗎?實際上康德也堅信,人的本質已從根本上決定了,人就是要不斷地超越自我,超越這個有限的世界。缺少這一點,人將不成為人,必然墜入野蠻與混亂之中。

因此,康德還必須重新進行一番形而上學方面的思考。純粹的理論思辨這條路走不通,這一點現在也沒有改變。但人不只是個思考者,同時也是個行動者。那些通過單純的思考難以得到的東西是否正好可能在人行動時以及反思自己的行動時表現出來呢?從人的行動中找到突破口,這是康德的一大發現。這一發現給形而上學帶來了一個決定性的轉機。

康德相信,恰恰在實踐這個範圍內能夠找到在理論範圍內沒有找到的那個無條件、絕對的存在。他認為,如果人真心想知道自己應該如何行動,他就會看到,有一個無條件的要求,即絕對的至高無上的命令存在。這個命令阻止他按其主觀意志或一時的衝動去行動。超越了所有的理性思維,人會直接地感覺到:你必須如此行動。這樣,在有條件的存在中,便出現了無條件的絕對的東西,即:“你必須如何如何!”

從根本上步入了“無條件”這個範圍之後,康德便著手回答關於上帝、自由和靈魂不朽這些在理論思辨時無法解答的問題。如果現在有了無上的命令存在,人在行動時必然陷入被迫做出決定與選擇的境遇之中。然而,只有在自由的前提下,決定與選擇才是可能的。

因此,當人聽到這個無上命令,就會感到自己是自由的。這一點,對形而上學所產生的後果是巨大的。儘管人生活在有限之中,但當他聽到這個無上命令時,在隨之而來的自由中,他就會感到,在內心的深處自己同時又屬於另外一個超感官世界。這也正是人所特有的尊嚴。

在康德看來,人同時是兩個世界的公民。從這個思想出發,康德進而試圖證明,靈魂不朽與上帝的存在正是人的這種道德存在的兩個必要條件。我們很難接受他所提出的證據。然而具有決定性意義的卻是:在形而上學受到衝擊、人們對此感到絕望的時代裡,康德給它帶來了新的突破。他以一種前所未有的方式,試圖擺脫有限的現實存在的束縛,認識那個絕對的存在。

哲學思辨並不是單純地找到答案,然後一勞永逸地坐享其成。

哲學思辨就是不斷提出生活現實中最本質的問題。康德在形而上學方面的答案不是在所有時代都是有效的。

康德之後,人類陷入了一場又一場的危機之中,人類對超自然世界的認識受到了一次又一次的衝擊。今天更是如此。但不管怎樣,康德的下面一段話至今仍然有效。他說:“如同我們不會因為不願吸入不乾淨的空氣而寧願停止呼吸,要人的精神放棄形而上學方面的思考與研究,簡直是不可能的。”

文丨威廉·魏施德

摘自《通向哲學的後樓梯:34位哲學家的思想和生平》

- END -

康德哲学的核心究竟是什么呢
康德哲学的核心究竟是什么呢康德哲学的核心究竟是什么呢

課程推薦

康德哲学的核心究竟是什么呢

還有豐厚的思廬珍藏「思想密藏」等你領

《像他們一樣思考——你不可不知的十位思想家》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