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21 康平地名 -康平郝官屯鎮村屯名字來源集錦

康平地名】康平郝官屯鎮村屯名字來源集錦

康平地名 -康平郝官屯鎮村屯名字來源集錦

郝官屯鎮村名字由來

郝官屯鎮位於康平縣東南部,距縣城十五千米,地處康、法、昌三縣交界處,隔遼河與昌圖縣相望,沿公路與法庫接壤全鎮轄11個行政村、38個自然屯。

康平地名 -康平郝官屯鎮村屯名字來源集錦

郝官屯鎮政府辦公樓

康平地名 -康平郝官屯鎮村屯名字來源集錦

政區沿革

康平地名 -康平郝官屯鎮村屯名字來源集錦

早在遼太祖耶律阿保機天贊天顯年間(即公元922年至926年)在郝官屯鎮小塔子就建有祺州城,是東京道所屬的一個州,初為檀雲縣,後更名祺州慶雲縣,使用年代為遼金元三個時期。清朝初期,又有部分村落形成,隸屬昌圖府。1880年,(光緒六年)康平置縣時,歸康縣管轄。1910年(宣統二年)隸屬康平縣第四區防所(區防所駐地在顧家屯)。1923年(民國十二年),在實行區村制時,屬縣第一區公所管轄。區公所設在顧家屯。管轄107個村(屯),包括今郝官屯鎮、兩家鄉。1927年(民國十六年),全縣劃分為九個區時,,隸屬康平縣第九區(區駐地在小小塔子)。轄齊家屯、郝官屯、孫家屯、戴家窩堡、齊家坨子、四家子、石人溝七個行政村。1934年全縣設立十九個行政村時,第九區分為中和村(郝官屯)、太平村(戴家窩堡)兩個村。村直接隸屬縣。1937年村屯制改為保甲制,分屬中和村(郝官屯)和齊家村(村公所在齊家屯),轄甲(屯)14個。1938年撤銷中和村,原中和村所屬的甲屯併入齊家村,直至偽滿洲國垮臺。1945年日寇投降後,在中國共產黨領導下,在郝官屯成立了民主政權——第二區人民政府。1946年9月,國民黨進,佔康平,沿襲了偽滿行政區制,郝官屯隸屬於齊家鄉。1947年11月至1945年齊家鄉撤銷後隸屬於縣第二區。管轄今郝官屯鎮、兩家子鄉所管轄範圍的十七個行政村七十七個自然屯。1956年,合作化時,隸屬東關屯區,分屬齊家屯、郝官屯兩鄉。在錢屯設鄉,隸屬於四家子區管理。1958年公社化時,郝官屯鄉與齊家屯鄉、錢家屯鄉合併為郝官屯人民公社,原管轄十二個生產大隊。1964年從孫家屯村劃出新安堡屯,成立新安堡大隊,公社屆時轄有十三個大隊。

除今郝官屯鎮所轄村屯外,還含今兩家子鄉聶家窩堡村、戴家窩堡村。1968年“文革”時期,郝官屯人民公社更名為郝官屯人民公社革命委員會。1970年,原隸屬於郝官屯人民公社所管轄的聶家大隊、太平莊大隊(今戴窩堡村)劃歸新組建的兩家子人民公社管轄。19881年取消郝官屯人民公社革命委員會,改稱為郝官屯人民公社管理委員會,(此時原11個大隊擴為12個大隊,將小塔子、胡家屯兩個自然屯從瓦房大隊劃出,組建小塔子大隊)。1984年實行鄉村制,郝官屯公社管委會更名郝官屯鄉,所屬十二個大隊更名為村。199年撤鄉建鎮,郝官屯鄉更名為郝官屯鎮。2004年原二道溝村併入新安堡村,鎮管轄十一個建制村,三十八個自然屯。

康平地名 -康平郝官屯鎮村屯名字來源集錦

郝官屯遼代古塔

村 屯 由 來

【郝官屯村】建制村,鎮政府所在地。位於康平縣東南15千米處,轄五個自然屯。

康平地名 -康平郝官屯鎮村屯名字來源集錦

遼代祺州城址(城牆可見)

【郝官屯】自然屯,村駐地,因此地首居戶姓郝,清代郝姓先人在朝廷當宦官,故村名為郝宦官屯,亦稱郝老官屯。村西南曾立有韓氏貞節牌坊兩座。在“文革”中毀掉。

【王家窩堡】自然屯,曾用名王叉母窩堡,在郝官屯村西北三千米處,因原村名不雅,加之不順口,後人們就叫王家窩堡。

【三家子】自然屯,曾用名郝家窩堡,在郝官屯偏東南部1.5千米處。村子坐落於南山坡上。清初有郝姓人家遷來此居住,始叫郝家窩堡。後來相繼遷入範姓、關姓。故叫三家子。後陸續遷入一些人家漸成村落,村名仍沿用三家子。

【太平地】自然屯,曾用名李家窩堡,在郝官屯村西北一千米處。最早在此居住的是李姓人家,叫李家窩堡,後又遷入韓姓人家。相傳有一人在挖地時挖出一枚清代“太平”錢幣,從此屯名改叫太平地,取名平安意。偽滿洲國時,曾有日本開拓團在此地侵地佔房。

【高家窩堡】相傳早先高姓人家給蒙古人放馬,在此建起馬圈,故起名高家馬圈子。後來覺得此名不雅,改名高家窩堡。

【錢家屯】最早錢姓人家在此開荒種地,稱為錢家屯。後有戴姓從山東濟南遷來此地,又有吳姓、李姓投親來此,漸成村落。現錢姓人家不知去向。

康平地名 -康平郝官屯鎮村屯名字來源集錦

郝官屯鎮河口溼地

【西孤甸】曾用名孤甸,最早是由夏姓、齊姓和郝姓人家來此開荒種地,漸成村落,後來夏家人不知去向。因村坐落於甸子西側,便稱之為西孤甸。

【東孤甸】曾用名李家孤甸。清朝末期有李姓人家從關內遷來此地,在此開荒種地,後來屠姓等人家也陸續遷來此地,因李家來得早,僅僅一戶,便稱之為李家孤甸。因村子坐落於甸子東邊,所以稱之為東孤甸。

【大來虎屯】傳說中有一隻石虎為找水喝來到村裡,被人們發現後打斷了虎腰。現村中有一石虎,虎身前部和後部已斷開,故得村名來虎屯。因另有一村名為小來虎屯,因此此屯為大來虎屯。

【小來虎屯】村西南有個大來虎屯,因人口數少於大來虎屯,因此村名為小來虎屯。最早來此居住的金姓人家(滿族),是陪公主下嫁來此地的。

【王家店】歷史上傳說王姓人家(蒙古族)從內蒙通遼遷來72口人,在此開車旅店,因此得名。

【大楊家窩堡】首居此地的人家為楊姓,後來其他姓氏陸續遷入此地。因楊姓來的早,村莊又大於鄰村小楊家窩堡,故稱之為大楊家窩堡。

【東坨子】因村東有沙坨子,故名東坨子。

【南地】原來是顧家屯村的荒地,位於村子南邊,又屬於顧家屯的荒地,取村名南地。

【顧家屯】最早是顧姓人家從關內遷來,在此地打一眼井(泉眼)始叫孤井屯,後叫白了,稱為顧家屯。從宣統二年到1927年17年間,曾是區公所所在地。

【何家屯】村莊坐落於小山南坡,村南為遼河灘地,清順治年間,何姓人家來此開荒種地,始叫何家屯。

【老山頭】清朝初年董姓人家在山下居住,叫董家窩堡。後來遼河發大水,把崗下董家窩堡淹沒,村裡人遷到山頭居住,從此叫老山頭。

【劉家屯】早在清朝同治年間,有旗人劉氏兄弟來此居住,始叫劉家屯,後又有一支劉姓和馮姓人家從山東濟南府搬遷到此,形成村落。

【胡家屯】元朝末年此地為一胡姓人家(蒙古族)在此開荒種地,始叫胡家屯。

【小塔子】因村東遼河岸邊有遼代古塔一座,便取村名為小塔子。城東有遼代古城遺址

康平地名 -康平郝官屯鎮村屯名字來源集錦

小塔子村東遼塔(省文物保護單位)

【宋家園子】清朝末年有宋姓人家從赤峰遷入此地,在此開荒種地種菜,始叫宋家園子。

【孟家窩堡】早在順治年間,固倫公主下嫁蒙王路過此地時,有孟姓皮匠隨公主陪嫁來到此地居住,因名孟家窩堡。因當年漕運在村東遼河邊,有碼頭1290平方丈,又名孟家船口。

【瓦房】早在元代時就有蒙族胡姓人家在此開荒種地,相傳胡姓人家制作官帚給蒙王進貢。早年村中有一老爺廟,為瓦頂,故該村名為瓦房。

【郭家窩堡】最早有郭姓人家來此開荒佔草,始叫郭家窩堡。

【高家窩堡】最早原是高姓人家的窩棚,後來戶數多了就叫高家窩堡。

【馬家溝】原名馬拉溝,不知何年起“鬍子”,人坐馬拉爬犁跑了,後又由於山坡被雨水衝出幾道溝,就叫馬拉溝。後人們覺得馬拉溝不好聽,改叫馬家溝。

【齊家屯】齊家屯建村較早,據《東北三省遺聞古蹟續》一書所敘,早在清初,清太宗之女固倫興平永雍公主下嫁蒙王途經此地時,就見有古剎一座。由此可見,至少在清初,這裡就有村落存在。住於此地的滿族齊姓人家,是順治八年八月初八從山東濟南府遷到這裡的,故起名為齊家屯。後有甘姓、趙姓、薛姓人家遷入,薛姓人家是清順治十二年從直隸順天府遷至鐵嶺。後搬到齊家屯。

村東山曾有一古觀塔,系雍正二年所建,塔名萬壽塔,後毀於二十世紀六十年代。村東有古剎一座,明曰萬慶宮,至今已有三百餘年,曾經香火極盛,每年4月18(舊曆)廟會之時,方圓百里燒香拜廟(宮)的人,絡繹不絕。現尚存正殿三間,原為供銷社倉庫,偏殿和道士住房前些年被拆,正殿於2007年做了整修。

【鄒合窩堡】 清順治年間首居此地的為鄒姓人家,所以叫鄒合窩堡。

康平地名 -康平郝官屯鎮村屯名字來源集錦

郝官屯青龍山

【二道溝】最早有楊姓人家來此開荒種地,後又遷入其他姓氏人家,由於村子座落在兩到山溝之間,由此得名二道溝。

【新安堡】村中有棵老榆樹,樹齡兩百年以上。清初最早來此居住的有周姓人家,1964年從孫屯大隊劃出,成立新安堡大隊。

【路家窩堡】南部與法庫縣孟家鄉交界,西與三臺子畜牧場為鄰。清朝初年,首居此地的是路姓人家,所以叫路家窩堡。

【西高家窩堡】最早有高姓人家從關內遷來此地,開荒種地,始叫高家窩堡,因與齊家屯村高家窩堡重名,故改稱西高家窩堡。

【小楊家窩堡】文革前叫楊二爺窩堡,又名南屯。相傳清朝有楊姓人家開荒種地,始叫楊二爺窩堡。因村名為楊二爺窩堡,降低了外村人的輩分,故改成小楊家窩堡。

【白家窩堡】清朝同治年間,有一戶蒙古白姓人家在此建一窩堡,以放牧為生,養有一條大白狗,人們稱此地為白狗窩堡。後其他姓氏逐漸遷來,形成村落,人們覺得原村名不雅,便改為白家窩堡。

【土井山】最早有孟姓和高姓人家來此開荒種地,後又遷入一些其他姓氏人家形成村落。山上有一口土井,井水甘甜、冬夏溢滿,長流水不斷,流入李家河,以此得名土井山。

【段家窩堡】清順治年間,有段姓人家從關內遷來此地,開荒種地,後來其他姓氏相繼遷來,逐漸形成村落,由於段姓人家先來此地居住,始叫段家窩堡。

【金山堡】位於郝官屯村南的土山南坡,故始叫山南,後來該屯農民多種植甘藍,拿到集市上出售,效益可觀,從此取名金山堡,取富裕意。

【孫家屯】清初年間,有孫姓人家給蒙古賓圖王當差,隨公主從直隸順天府承德縣到科爾沁草原(相傳是隨公主的七十二行的一行),後遷入入此地開荒種地,始叫孫家屯。村東有大榆樹兩棵,高數丈,樹圍三人伸臂方可圍住,樹下一口井,水質甘甜。樹因高大遮蔭,樹齡達300年,被人們稱神樹!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