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21 面對科技革命,金融不能“以不變應萬變”

邵宇(東方證券首席經濟學家)

我們身處在一個比歷史上何時候變化都要快的時代,而變的節奏是由技術定義的。科技所引發的“創造性毀滅”,可以從美國過去100年來前10大公司的變遷看出來。選擇1917年、1967年和2017年這三個時間點,時間間隔正好50年。這三個時點,恰恰與三次科技革命相對應。每次科技革命,都會掀起產業革命,也基本上會誕生新的十強,淘汰舊的十強。1917年的前10強,只有美國電話電報公司和標準石油還在1967年的榜單之中,到2017年,這兩家也落榜了。同樣的,到2017年,1967年的前10強全部落榜。公司的這種迭代,我們還可以從道瓊斯工業指數成分股的變化看出,起初的30家公司,已經全部被替換了。

面对科技革命,金融不能“以不变应万变”

邵宇

從這個變化中,我們還可以看出,科技在大企業的形成中越來越重要。1917年,前10強中沒有一家公司是科技行業,大多是鋼鐵、石油這樣的能源公司;1967年,只有IBM一家是科技行業;到2017年,前5大公司全部是科技型企業,他們分別是蘋果、谷歌重組後的傘形公司、微軟、亞馬遜和臉書,排名第6的是巴菲特的伯克希爾哈撒韋。所以,在即將到來的這場科技創新的浪潮之中,以不變應萬變的想法就太天真了。唯有求變,而且要早變,才能有所突破,實現趕超。

以手機為例,我們這代人,完整的經歷了手機產業的變遷,最開始是大哥大和BP機,後來是小靈通和鍵盤手機,再到現在的智能手機。每一輪產品的升級,都會淘汰掉一批巨頭,比如小靈通時代的UT斯達康,鍵盤機時代的諾基亞和摩托羅拉,取而代之的是蘋果、三星、和華為等。

像手機一樣的案例還有很多,我們感受最深的是互聯網對傳統行業的顛覆式創新,互聯網使我們的生活方式和思維方式都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這背後都是科技的力量。對於金融行業來說,也是同樣的道理,新技術、新模式的誕生正在蠶食傳統金融機構的蛋糕,如何在金融+科技這場賽跑中脫穎而出,是金融機構的管理層必須思考的問題。當前,中國的金融機構都在爭奪財富管理的賽道。

我國財富管理業務才剛剛起步,從供給側來看,有以下四個方面的表現:

第一,好的金融產品供給不足。中國金融業發展起步本來就晚,再加上金融的發展對知識、技術、制度建設等多方面都有很高的要求,所以中國的金融創新比較滯後。經歷了2014~2015年的槓桿牛和泡沫的破裂和P2P亂象,監管層對金融創新更加謹慎,監管更加嚴格。

第二,好的財富管理機構還有待發展。券商行業起步相對較晚,東方證券是較早一批整合經紀業務,向一站式財富管理轉型的券商,我們5年前就開始做了。

第三,好的財富管理模式有待探索。所謂好的財富管理模式,一定是省力的、高效的和可持續的。而現有的財富管理模式,很大程度上來說,還是勞動密集型的。隨著技術的進步,金融的可能性邊界也大大拓展,財富管理的效率的提升,關鍵是要實現從勞動密集型向技術密集型轉化,實現技術對人的替代,或者是技術與人的有效結合。

第四,好的投資者教育體系有待建立。個人的投資習慣是很難改變的,在投資領域,犯同樣的錯誤是大概率事件,即使是非常專業的投資者。所以,投資者教育是個持久戰,國內可謂是剛剛起步。很少有機構願意花精力和成本去做這一塊,特別是普及式的教育。因為這就像是一個公共產品,投入是自己的,收益是大家的,所以大家都願意搭便車。所以,這一塊的工作,需要發揮有為政府的作用,金融機構要配合。

以上說的財富管理供給側的4個問題,同時也是財富管理業務轉型的機會和方向。發展戰略總是從尋找行業發展的痛點出發的,誰找得準,找的早,誰就能搶佔先機,發揮先發優勢。

尤為值得關注的是,財富管理機構的專業價值將進一步凸顯,大量高淨值人群的財富管理迴歸銀行渠道;同時,境外市場不確定性因素增加,在中國一系列重大經濟政策推動下,投資關注點回歸“中國機會”。過去兩年,中國財富管理機構在市場波動加劇、監管督促金融業迴歸本源的背景下,迎來了前所未有的挑戰和機遇。不成熟、不規範的財富管理機構被淘汰出局,而有成熟服務體系建構的頭部機構則獲得更大發展機會。頭部機構間競爭仍相當激烈,各大機構力求變革,拉開優勢差距:藉助金融科技手段,進一步優化客戶服務體驗,同時從專業體系、產品體系、客戶拓展、客戶關係和縱深服務內容等多方面發力,構建差異化競爭優勢。

從財富管理這個單項業務上升到整個中國金融市場來看,金融供給側改革是供給側改革的核心內容。以前,我們靠的是勞動和資本的數量積累拉動增長,未來則更加需要勞動與資本的優化配置來推動經濟增長。財富的配置、資產的配置,實際上就是資本的配置,把資本配置到最有效的地方,就是最有效的實現資本增資的方式。

中央文件將資本市場提高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稱之為“牽一髮而動全身”。過去幾十年,中國金融市場的發展從無到有,是粗放式的發展方式。在經濟剛起步的時候,這種發展方式對經濟的阻力還體會不到。但現在中國是世界第二大經濟體了,相對滯後的金融發展方式就成為了中國邁向更大經濟體的阻力因素。金融供給側改革的主要內容就是從制度上消除金融抑制的環境,釋放金融的活力。所以,我們可以預見到,隨著金融開放力度的加大,下一輪開放中,金融的角色將會更加凸顯,要想在激烈的競爭中脫穎而出,必須藉助科技的力量。

每日經濟新聞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