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21 改革開放創新“三輪驅動”激發經濟新活力

新華社北京11月22日電(記者班娟娟)《經濟參考報》11月22日刊發題為《改革開放創新“三輪驅動”激發經濟新活力》的報道。文章稱,中國正在加速蓄積經濟新動能。《經濟參考報》記者從21日召開的2019年創新經濟論壇上獲悉,中國新一輪改革藍圖已經繪就,更深更實的改革、更大更快的開放舉措將漸次落地,更為澎湃的新經濟將蓄勢崛起。改革開放創新“三輪驅動”將激發中國經濟新活力,彰顯中國經濟新潛能,併為世界經濟注入新動力。

當今世界處於百年未有之大變局,國際環境日趨複雜,全球經濟增速放緩,科技革命浪潮雲卷。如何探尋經濟發展新動能?中國將發揮什麼作用?創新經濟論壇上,多位財經高層、商界領袖以及權威專家匯聚一堂,探討世界以及中國經濟前景。

中國社科院院長謝伏瞻在論壇上指出,世界經濟增速正在放緩,新一輪科技革命加快運轉,智能化、網絡化、數字化加速突破,全球供應鏈價值鏈正在重塑,這些給各個國家既帶來機遇也帶來挑戰。“中國經濟發展進入增速換擋、結構調整、動力轉換的新常態,經濟保持穩定、健康、較快發展的態勢,關鍵在於繼續全面深化改革,擴大高水平開放,推進科技創新,全面調動各個方面的積極性,激發各類市場主體的創新活力。”

黨的十八屆三中全會以來,中國四梁八柱的改革基本完成,重點領域和關鍵環節的開放取得了突破性進展。謝伏瞻指出,下一步改革頂層設計的要求更高,改革的系統性、整體性、協同性要求更強,建章立制、構建體系的任務更重。必須堅持方向不變,道路不偏,力度不減,使各項改革落地生效,為經濟發展提供製度保障。

對於下一步中國經濟改革重點,中國國際經濟交流中心首席研究員張燕生在接受《經濟參考報》記者採訪時表示,黨的十九屆四中全會為謀劃全面深化改革指明瞭方向,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很大程度上涉及政府職能改革和治理體系改革。放管服改革的深入推進將更好發揮政府作用,為市場經濟創造法治化、市場化、國際化的營商環境。

面對當前經濟下行壓力,中國宏觀政策空間依然充足,政策工具箱依然豐富。“我們有空間來應對貨幣政策的擴張,但仍需要與國家的財政政策和結構性政策共同支撐。”博鰲亞洲論壇副理事長周小川表示。

“在穩增長方面,中國財政和金融政策配合,將加大逆週期調節力度,通過結構性政策,進一步激發地方政府和企業的積極性。”張燕生認為,中國的綠色投資、創新投資、民生投資、高質量共建“一帶一路”投資都有非常大的需求和合作空間。

開放也是改革,開放仍然是決定中國命運的關鍵一招。“無論國際風雲如何變幻,中國對外開放的步伐只能夠更大、更快,使中國經濟更好地融入世界。”謝伏瞻表示。

中國是世界120多個國家的第一大貿易伙伴,中國的開放對世界來說是互利共贏的。2018年,中國GDP佔世界比例是16%,但中國對世界經濟增長的貢獻率仍然近30%。

張燕生指出,在世界最缺訂單、最缺需求、最缺合作的情況下,中國通過舉辦兩屆進口博覽會,實際上是給世界添動力,給世界創造合作機遇。此外,“無論是上海自貿區臨港新片區,深圳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先行示範區,還是海南的中國特色自由貿易港,中國打造的將是新時代新一輪對外開放的平臺和體系。”

中國對於外國投資者的吸引力也在持續增強。阿拉伯聯合酋長國阿布扎比的主權財富基金——穆巴達拉公司首席執行官哈勒敦·穆巴達拉表示,中國營商環境越來越好,面向外國直接投資的政策越來越開放,更重要的是,這種演進還在持續,未來幾個月將有更大進步。積極在中國進行投資已經成為外國公司的重要戰略。

創新也是中國經濟發展的新動力。通過創新驅動、科技引領,以創新促進結構調整和動力轉換,正成為提高中國經濟國際競爭力的關鍵。

世界知識產權組織(WIPO)發佈的2019年全球創新指數(GII)顯示,近年來中國創新指數排名迅速攀升,2016年至2019年分別排在第25位、第22位、第17位和第14位。從創新研發強度看,改革開放40多年來,中國東部沿海六個省市的研發強度已經高於OECD的平均水平。在專家看來,中國具有巨大的創新優勢,也積累了很好的創新平臺。

“傳統經濟模式目前受到挑戰,但我們也看到了創新和機遇。比以往更為重要的是,政府和企業要攜手前進。”保爾森基金會主席、美國前財政部長亨利·保爾森說。

紅杉資本全球執行合夥人沈南鵬指出,中國深入推進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很多商業模式和技術突破創新令人振奮。不僅大的技術公司和互聯網公司在加速變革,很多傳統公司也在加速數字化進程,中國企業在很多領域都在迎頭趕上,這同樣給予國外投資者信心。

作為中國工業電氣和新能源領軍企業,正泰集團是創新驅動企業加速轉型的一個縮影。正泰集團副總裁、研究院院長欒廣富在論壇期間接受《經濟參考報》記者採訪時表示,我國經濟已由高速增長階段轉向高質量發展階段。多個歷史性戰略機遇疊加新技術變革快速發展,為企業發展提供了更為廣闊的空間。公司正著力通過打造工業互聯網平臺,拓展“智能+”,為製造業轉型升級賦能,進一步增強創新能力與核心競爭力。

在國家發展和改革委員會副主任兼國家統計局局長寧吉喆看來,隨著中國居民收入提高、消費水平上升、消費結構改變,必然帶動中國市場上企業的產品結構、投資結構和整個產業結構變化,這是今後中國轉型升級發展的關鍵。

“只要堅持改革開放創新‘三輪驅動’,中國經濟就一定會迎來更加光明的未來。”謝伏瞻說。(完)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