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08 这个女人发现自己是敕勒人,先祖曾经唱响敕勒歌,如今成了蒙古族

他们是唱响敕勒歌的斛律氏后裔,全国有1700多人,主要分布在山西

提示:“敕勒川,阴山下。天似穹庐,笼盖四野。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在这歌、在那风里见出来的不仅有动人的山河和美丽的牛羊,更有我们的文化和历史。而对于唱响《敕勒歌》的斛律家族来说,在被“满门抄斩”后,还能够流落繁衍至今日,并且拥有着自己的身份标志——斛姓,那是一件多么幸运的事情!

这个女人发现自己是敕勒人,先祖曾经唱响敕勒歌,如今成了蒙古族

一段历史,一个地名

襄汾县,隶属于山西省临汾市,位于山西省中南部。东临浮山、曲沃、翼城,西傍乡宁,南毗曲沃、侯马、新绛,北连临汾。总面积1034平方公里。襄汾,取襄陵、汾城二县首字为名。襄陵以晋襄公陵而得名。汾城系古晋国都,因汾河流经得名。秦于今县城北8千米古城村置襄陵县,属河东郡。西汉于今县城西南28千米晋城村别置临汾县,亦属河东郡。北齐废襄陵、临汾2县。其后,拥有过太平县、襄陵县等建制,至1961年复置襄汾县。然而,行政建制的演变却掩盖不了发生在这里的真实历史,当岁月走过,那段有着“天苍苍、地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的传唱,在这里生生不息成了一个顽强的地名被流传了下来。

邓庄镇地处襄汾县东北部,北与尧都平阳接壤,南与人类最早发祥地之一的“丁村遗址”为邻,东靠举世闻名的塔儿山“陶寺遗址”,西临汾河岸畔晋襄公陵。解放后,这里曾有这样一个名字——张礼乡,1954年,张礼乡并入邓庄镇,成为襄汾县的一个重要集镇。在原张礼乡辖地有个叫“斛冢村”的地方,可将人们的记忆推送至1500年前。对此,《襄陵县新志》记载,斛塚(离襄陵县城)二十里,北齐斛律光塚在此,故名。又说:“北齐斛律光墓在斛塚村,世传斛律光之祖茔也。”

一个将军,一首民谣

这个女人发现自己是敕勒人,先祖曾经唱响敕勒歌,如今成了蒙古族

“百升飞上天,明月照长安”,“高山不推自崩、槲树不扶自竖”。明月和槲树暗指斛律光,高是暗指北齐皇帝姓高,而百升为一斛,暗喻斛律光有篡位野心。公元572年,这几句用意明显的“儿歌”在北齐都城邺城(今河南安阳北至河北临漳南)传唱不已。这正是别有用心的祖珽、穆提婆等人派出间谍造谣离间的结果,他们想要以此除掉斛律光。

祖珽,今河北容城县人,东魏护军将军祖莹之子。是位多才多艺的诗人,也是一位聚敛贪财、骄纵淫逸的大贪官,更是一位心术不正、陷害忠良的小人。官至侍中、尚书左仆射,监修国史等,权倾朝野。穆提婆,本姓他骆拔氏,今甘肃礼县人,鲜卑族。他的母亲是北齐女官陆令萱。北齐第五位皇帝高纬年幼时,令陆令萱抚养,称其为“乾阿妳”(不喂奶的保姆)。《北齐书·恩倖传·穆提婆》:“提婆母陆令萱 尝配入掖庭,后主繦褓之中,令其鞠养,谓之乾阿妳。”仗着陆令萱的关系,穆提婆与高阿那肱、韩凤合称北齐“三贵”,且与陆令萱作为恩幸集团的代表擅权弄过、残害忠良。祖珽、穆提婆都是皇帝的宠臣,一起为非作歹加速了北齐的灭亡。

这个女人发现自己是敕勒人,先祖曾经唱响敕勒歌,如今成了蒙古族

斛律光(515年—572年),字明月,今山西朔州人,北齐名将、军事家。他的祖父斛律大那瓌,为北魏光禄大夫、第一领民酋长。他的父亲正是跟随北齐王朝奠基人高欢重点,唱响《敕勒歌》,战功赫赫的斛律金。斛律光少年时就精通骑马射箭,而以武艺闻名于世。北魏末年,跟他随父亲斛律金西征,17岁里便活捉了北周文帝宇文泰的的长史莫者晖,被擢升为都督。后来,他陪同皇帝狩猎,看见一只大鸟展翅高飞,拿起弓来,一箭正中要害。大只鸟如像车轮般旋转坠落,人们一看竟是只大雕。皇帝夸赞他中真正的射雕手,而他也因此拥有了“落雕都督”名号。

跟随父亲斛律金出塞征战,耶律光时常先驱破敌,后又多次击败北周进犯,成为名副其实的战功卓著将军。至高纬时,其家族满门贵戚,一个女儿是皇后,两个女儿是太子妃,又娶了三位公主做老婆,其弟斛律羡又是兖州刺史,厉兵秣马于边境,威震突厥。尽管如此,耶律光从不违背规章、不谋私利,亦不爱钱财,拒绝受贿,生活节俭,一心为公。然而,木秀于林风必摧之,耶律光却因一些小事与祖珽结怨,又因拒绝穆提婆请求娶其庶女为妻,与穆提婆有了怨仇,引起了他们的忌恨和陷害。

这个女人发现自己是敕勒人,先祖曾经唱响敕勒歌,如今成了蒙古族

一起冤案,一个姓氏

公元572年,光出征归来,穆提婆与斛律光便把几句谣言汇报给皇帝高纬,声称斛律光谋反。高纬犹豫未决,但随后便接到了丞相府报来的密奏,其中称:“前时斛律光西征回京,陛下敕令放散兵卒,斛律光却令军卒进逼京师,欲行不轨,事情没有成功就停止了。再说,斛律光家藏有弩甲,拥有奴僮千多,常派人前往丰乐、武都等人家里,相互勾结。如不早点加以制止,任其发展,那就危险了。”这种说法恰好与 高纬前些时日的怀疑相合,军逼帝京,高纬恐生变故,便决定杀掉斛律光。

然而,如果下手呢?高纬想下诏让斛律光进宫,但又怕斛律光不来,此时,祖珽进言:“陛下应派人赐给他一匹骏马,告诉他说‘明日准备前往东山游观,王可乘这匹马一同前往’,斛律光一定会入宫致谢,我们就乘机把他抓起来。”高纬采纳,果然,斛律光前来致谢,这伙人将便他引入凉风堂,让武士刘桃枝自后拉而杀之。刘桃枝乘斛律光不备,从背后偷袭斛律光,一剑刺去,斛律光并没有倒下,而是回头说:“你们常常干这样的事,但我到死也不干对不起国家和皇帝的事。”刘桃枝等人遂将斛律光杀害,时年五十八岁。斛律光被杀后,高纬下诏说他谋反,现已伏法,其余家口不受株连,但很快又改变了主意,又发诏书将斛律光家族满门抄斩。

这个女人发现自己是敕勒人,先祖曾经唱响敕勒歌,如今成了蒙古族

这些都被记录在《北齐书·卷十七·列传第九》:帝性至怯懦,恐即变发,令洪珍驰召祖珽告之。又恐追光不从命。珽因云:“正尔召之,恐疑不肯入。宜遣使赐其一骏马,语云‘明日将往东山游观,王可乘此马同行’,光必来奉谢,因引入执之。“帝如其言。顷之,光至,引入凉风堂,刘桃枝自后拉而杀之,时年五十八。于是下诏称光谋反,今已伏法,其余家口并不须问。寻而发诏,尽灭其族。

我们的故事是在这之后开始的,是1500多年来流传下来的“斛”姓。

这个女人发现自己是敕勒人,先祖曾经唱响敕勒歌,如今成了蒙古族

一种情怀,一段传承

生活在内蒙古包头市的斛美英女士,今年已经62岁了。上世纪八十年代,斛女士忽然发现自己是斛律光后裔,已经为这段家族的历史奔走呼吁了30多年。介休市,位于山西省腹地,太原盆地偏南,北、东北部分别与汾阳市、平遥县接壤,东南与沁源县毗邻,西南与灵石县相连,西北与孝义市相望。这片温情的土地于1500多年前,收容了流亡的斛律家族后裔。

西湛泉村,介休市三佳乡下辖村,据《介休县志》载:“池泉在湛泉之西,湛者指泉水清澈也。”村庄位于泉之西,故名。在经历了“尽灭其族”后,斛律氏人来到了这个有泉水相伴的地方。

“传说,祖先们当时来这里的时候,只有五六个人,就搭起了一座帐房。”斛女士说,“当地的人们知道先辈们是有过权势的人,还带着侍卫和金银财宝,都不敢主动与他们接触,但他们主动与当地人来往,不但在当地顽强不息地生存了下来,还让当地在以后的岁月里有了这样一个名字——斛家滩。”

这个女人发现自己是敕勒人,先祖曾经唱响敕勒歌,如今成了蒙古族

1500年的时光并没有完全磨灭斛律氏后裔身上的某种特征或者特性。在斛女士的记忆里,当地人都认为他们是“蒙古人”,而他们也因此觉得自己多少有些与从不同。“我很小的时候,父亲就常带我们兄弟姐妹几个人徒步几十里路去看山,母亲是个地道的汉族人,对此,十分不解。但在山里,我们能听到自然的声音,能听到狼叫和鸟叫……父亲这么做,也许是在亲近自然的同时,锻炼我们的野外生存能力。”斛女士说,“还有一点,就是那时候人穷,别人家养猪一般都养一头,而我们家总要养两头,父亲想吃猪肉的时候,拿起斧头几下子将猪打死,几顿就吃了,不像别人家,一头猪吃大半年。为此,母亲总和父亲吵架,说父亲不是过日子的人,肉不是这么个吃法。”

在斛女士的记忆里,介休市的农村老家正面的窑洞是“主房”,两边是绣楼,都有小门通往偏院。父亲常指着窑顶的某种标志告诉她和兄弟姐妹,他们是“将军的后裔,与别人不一样”。再大一些的时候,她上了小学,父亲对她和兄弟姐妹的第一个要求便是要写对“斛”,还说“谁要是把斛写成胡,就等于斛家没有这个人”。 斛女士说,也许正是因为家族传承着这份“执著”, 斛姓才被流传了下来。

初中毕业后,斛女士没有再后上学,劳动了几年,因为会唱晋剧,被招到了内蒙古包头市固阳县晋剧团。斛女士说,转户口的时候,有人忽然对她说:“哎呀,当年的斛律氏又回来了!”她有些不解,就问那人,原来,内蒙古固阳县北魏时属怀朔镇,而怀朔镇是北魏王朝在北方边境兴筑的六镇之一,高欢及部将斛律金等一大批北魏权臣均出自怀朔军镇。

这个女人发现自己是敕勒人,先祖曾经唱响敕勒歌,如今成了蒙古族

更为悠远的历史是,敕勒是我国南北朝时期北方的一个游牧民族,也称“高车”,秦、汉史称为“丁零”。他们居住在大漠南北,部落众多,有十二部,斛律部就是其中之一。其诸部各有君长,衣皮食肉、逐水草而居徙游牧、畜牧生产以马、牛、羊、骆驼为主,相当繁盛。他们与柔然驻地交错,常有战争。

公元402年,斛律部首领斛律倍侯利乘柔然社仑可汗为北魏所败,进入高车之机,举兵掩击,大败柔然军。但后来却因恃胜不备,为社仑所败,斛律部众得脱者仅十之二三。斛律倍侯利率残部归附北魏,居于代北(今山西恒山及河北小五台山以北地区),史称朔州敕勒斛律部,遂以部名为氏。

斛律倍侯利就是唱响《敕勒歌》的斛律金的高祖父。斛律金的祖父斛律幡地斤,官至殿中尚书;父亲斛律大那瑰(斛律那瑰),官至光禄大夫、第一领民酋长。488年出生的斛律金与496出生的高欢其生活的怀朔更有很深的渊源,他们都在这里出生,“累世北边,固习其俗,遂同鲜卑”,而怀朔镇也被认为是斛律氏的发迹地。

斛女士很是惊讶,她就这样被发现成了敕勒人的后裔,为了再次印证自己的身世,她又回了趟老家,求教介休市的一位文史专家,在那里,她得到了相同的答案——全国的斛人都是为斛律氏的后裔。

这个女人发现自己是敕勒人,先祖曾经唱响敕勒歌,如今成了蒙古族

我们在前面的文字里提到过,据斛律氏文化研究会统计,斛律氏如今在全国还有后裔1717人,主要居住在山西、内蒙古以及湖南、湖北和北京、上海等地。这1717人主要集中于山西介休市和吕梁市,介休市大约有500人,吕梁市大约有1000人,其余在内蒙古呼和浩特市以及湖南湖北等地,而上海与北京等地刚是近些年来打工并定居的,大约150人。

后来,斛女士考上了内蒙古师范大学,而她的民族成分也在有关部门的帮助下“恢复”为蒙古族,如今,他的弟弟、子女也都成了蒙古族人。“敕勒川,阴山下。天似穹庐,笼盖四野。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在这歌、在那风里见出来的不仅有动人的山河和美丽的牛羊,更有我们的文化和历史。而对于唱响《敕勒歌》的斛律家族来说,在被“满门抄斩”后,还能够流落繁衍至今日,并且拥有着自己的身份标志——斛姓,那是一件多么幸运的事情!(文|路生)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