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8.11 我們該不該使用平水韻創作詩詞,如何使用?


我們該不該使用平水韻創作詩詞,如何使用?

首先表明態度,個人不建議初學者使用平水韻創作古詩。

但是這句話有兩個先決條件:一,初學者。二,創作。

《平水韻》對於古詩詞愛好者來說,是非常重要的,它上承《唐韻》、《廣韻》,而《唐韻》又是《切韻》的增補修改,所以可以說《平水韻》算得上中華傳統音韻正朔。要了解元朝以前的詩詞作品,離開《平水韻》會理解誤差。

第一,押韻誤差。

為什麼總有人認為古人寫詩有不押韻的作品?詩是韻文,只要是稱作詩的,必然在當時的發音中是押韻的。但是由於元朝的文化難移,導致唐宋中原語音被打壓,一直到現在都是以北方口音為主的普通話,大量的發音發生了變化。而現代人讀詩的本能開口就是普通話,肯定有些字的發音和古時完全不同了,導致了“即使不押韻也能被稱作詩”的錯誤認知。

我在前面文章講過王維的“君自故鄉來,應知故鄉事。來日綺窗前,寒梅著花未?”

的“事”和“未”在當時是押韻的,李商隱的“向晚意不適,驅車登古原。夕陽無限好,只是近黃昏。”的“原”和“昏”也是押韻的,這裡面有平水韻的緣故,也有平水韻成型前的緣故(因為前面有問答,這裡就不詳細解釋了),有人就在評論區用陳子昂的《登幽州臺歌》來抬槓:誰說詩要押韻了?

不習慣在評論區回覆不懷好意的抬槓,就在這裡說下,這首“前不見古人,後不見來者。念天地之悠悠,獨愴然而涕下!”也是押韻的,也有文章專門講過這個問題,有興趣的自己去翻。

我們該不該使用平水韻創作詩詞,如何使用?

第二,平仄誤差。

平水韻的“平上去入”平仄區分法與普通話平仄劃分是有區別的。平為平聲,上去入則為仄聲,而普通話是一二聲為平,三四聲為仄。最重要的是平水韻中有入聲字,而近代語言中沒有,原來的入聲字在普通話中併入了其他聲調,也就是說一二聲有,三四聲也有。

如果發三四聲沒有問題,在平仄劃分中還是屬於仄聲,但是如果音調是一二聲的,比如“一”、“獨”、“節”這些入聲字,就容易在現代人學習格律詩創作中產生平仄錯誤,從而對格律詩做出錯誤判斷。

最簡單的例子,以前也提到過:“清明時節雨紛紛”,按普通話劃分平仄的話是“平平平平仄平平”,很明顯關鍵二四六位置上的平仄沒有交替,這是“失替”。

但是“節”在平水韻中是入聲字,所以這句詩在古時的平仄關係實際上是“平平平仄仄平平”

,而第三字可平可仄,所以這就是“平平仄仄仄平平”這個律句的格式,即七絕中的平起平收格式。我們可以根據這個律句得出整首詩的平仄,並一一應對,驗證出這首《清明》是一首合格律的七言律絕。

我們該不該使用平水韻創作詩詞,如何使用?

賞析和創作

在意識流上創作和賞析是不可分割的,只有在學會賞析前人作品,瞭解各種格律形式,學習古詩的意境營造手法,才能選擇自己喜歡的表達方式來進行詩詞創作。

如果我們隊古詩詞的賞析和創作感興趣,那麼熟悉平水韻是必要的。

不過在形式上,賞析和創作是可以分割的。

平水韻最大的功用是對古詩詞的賞析,是幫助我們進入古詩詞的意境,尋找和千年前作者的通感,達到和古代詩人心靈相通的境界。這是賞析古詩的高境界。

而在創作上,我們要認清一點:我們寫詩給誰看?

高端一點的回答是寫詩給自己看,那就隨便你用什麼韻了。但是作品出來,沒人閱讀,沒人能讀懂,就在你自己的電腦裡荒蕪淡忘,這還有什麼價值?

價值來自於認同。

作品不為認同而生,但我們是希望通過詩詞來抒情言志,打動合適的人,找到有通感的人。而有通感即認同你的詩詞的人。

那麼你用平水韻寫出來的作品能得到如今大部分人的認同嗎?基本上不可能。

我們該不該使用平水韻創作詩詞,如何使用?

詩詞早就已經不再重要了,只不過是生活的調劑,很多人欣賞,但是不會去追究這首詩的韻是什麼韻,是新韻還是平水韻,別人只看讀不讀得順暢,清朗。

詩詞最重要的是什麼?是表達自己的內心。

表達和溝通最簡單的方式是什麼?是用大家都知道的方式說話。普通話,新韻,意境營造,同樣可以出格律精品,同時能讓你的作品得到更多人的傳誦、理解、認同。時代在進步,古韻的侷限性非常大,甚至影響到交流。

當然了,如果我們創作詩歌只為了給那些講究平水韻的詩詞協會交幾塊投名狀,敲門磚,那倒是無所謂。

或者說,作為一個詩人,確實發自內心的喜歡古韻,堅持用平水韻創作,其實也挺好。不過最好是在完成一首詩作之後進行用韻標註,方便讀者閱讀。

很多創作者認為平水韻也沒什麼難,一首詩也就兩三個韻腳字需要注意而已。其實這是錯誤的,一旦使用平水韻,那麼詩句中的每個字都要合上平水韻的平仄才行。

說句老實話,有幾個人能真正區分每一個字的唐風古韻,就算你用了平水韻,平仄對了,你能保證每個字的發音都是古調?

有些東西,不能認真想。一想全是漏洞。

我們該不該使用平水韻創作詩詞,如何使用?

如何使用平水韻創作

前面全是個人態度與廢話,這裡認真回答一下如何使用平水韻創作。

正因為提到的古文發音的變遷,所以我們能驗證的也就只有《平水韻》這本書記載的“平上去入”,只能依靠每個字的音調來區分平仄。而背韻書這種事情只怕是連專業的音韻專家都不會去幹的蠢事。

最實用的方法,自然是先寫詩,再校驗平仄是否符合平水韻。合則笑笑,不合則改。

有很多網站提供平仄檢測,可以選擇新韻和平水韻,可以一次性檢測出平仄格律以及是否出韻。

建議大家使用工具,別把寫詩這種本來文藝創作當做一種負擔來做。

記住,先成詩,再校韻。

詩意為先。

我們該不該使用平水韻創作詩詞,如何使用?

​再聲明一下,平水韻創作與新韻創作齊頭並進,是好事。

只是我個人認為平水韻重在賞析古人詩作,新韻有利於詩歌的創作復興。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