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9.17 一個母親晚景淒涼的因與果:“兒女不靠譜,60歲選擇二婚”

01

有的人說,養育孩子的意義,不僅僅是血脈的延續,也是讓自己老來有保障。烏鴉尚且反哺,你養我小,我養你老,這是天經地義的事情。

但有的時候,老去並不能讓人感到從容和淡然,因為於別人而言,只是負擔而已。

張老太再婚的時候,很多人都不理解。

她老伴去世八年,這些年她一個人一直在帶孫女上學,後來好不容易孫女高中畢業,她可以享清福了,卻在這時選擇了二婚。

不理解的不僅僅是外人,還有她的兒子。

張老太的兒子說,媽這是不會享福,60歲了非要去別人家做免費保姆。因為她再婚的老伴,比她小兩歲,張老太過去後需要帶孫子,平時還要做一家人的飯。

甚至她的兒子曾經還放出過狠話,說媽要是嫁去了別人家,以後就不是家裡的人了。她的兒子這樣說,也沒能改變張老太的決心。

所以,大家都說張老太是年紀大了,越活越回去,自己給自己找罪受。張老太原先也不曾辯解什麼,但是有一次在家裡受了委屈,卻把心裡話說了出來。

她道,在那個新的家裡,她也是處處感覺受限制,就連開個燈,都要被兒媳說一頓,而她的老伴也不敢為了她和兒媳鬧矛盾。

她的新兒媳,一直對張老太有所不滿,自然是因為心疼原來的婆婆,說婆婆辛苦了一輩子,捨不得吃捨不得穿,結果去世不到兩年,就便宜了外人。

這個外人,自然指的就是張老太。

後來,她的老伴見張老太實在和兒媳處不好,兩個人搬了出來,重新租了房子住。她的老伴每個月有不少的退休工資,手裡也有點存款,自然租房不是問題。

但饒是搬了出來,她有時也還是會和老伴鬧矛盾。就像她說的,二婚的兩個人,彼此心裡都是防著對方的。

一個母親晚景淒涼的因與果:“兒女不靠譜,60歲選擇二婚”

02

他們一家人包括張老太的老伴防著她,自然是擔心她會打手裡錢的主意,而張老太說,實際上她沒想過這麼多,她不過是想尋一個依靠而已。

如果她真的是想改嫁,就不會在老伴去世八年以後才選擇二婚,原先她是沒想過這些的,她的設想和她兒子的說法差不多。

幫著兒子帶孫女,孫女長大以後就好好跟著享清福。但是她說:“兒女都不靠譜,我只能選擇二婚。”

張老太的兒子,年輕的時候她很寵,把兒子寵得無法無天,那時只以為是孩子心性,長大了自然 也就懂事了,誰知後來人越是長大,越是不懂事。

她的兒子從來都不是一個好好掙錢,安心過日子的人。所以結婚幾年後,就和妻子開始鬧起了分歧,她的兒子乾脆一不做二不休,不回家了。

後來,她的兒媳選擇了離婚,沒有帶走孩子,這個孩子自然也就是張老太和老伴在帶了,她的兒子連生活費都不拿。

不拿錢就算了,每年過年回來,他還會找張老太拿錢,理由千種萬種,張老太心疼兒子,總是多多少少會幫襯。

那個時候,她的老伴還沒有去世,經常會在外邊跟著人出去幹活,所以也能給家裡掙些錢,用來補貼兒子。

後來老伴去世,兒子心知肚明,也就不找張老太拿錢了。

張老太那時也漸漸學得一些道理,開始反過來找兒子拿錢。因為很多人都說,她兒子其實收入不錯,就是太能花,有一分花一分,所以沒什麼剩下的錢。

但是家裡孫女上學這些卻都是需要錢的,她說如果自己不要錢,兒子是不會主動寄的,但是她說了,兒子也能寄回來。

一個母親晚景淒涼的因與果:“兒女不靠譜,60歲選擇二婚”

03

所以,那些年的日子倒也能過得走。

後來孫女去上了大學,每個月的生活費都是由她兒子自己打的,聽說孩子的母親也在寄錢,張老太這才放心,但是自己的日子卻是越來越難。

因為不帶孫女後,她找不到理由問兒子拿錢了。一番思索之下,她退掉了原先在鎮上租的房子,一個人回了老家居住。

而她的女兒,雖然比兒子要孝順,但是女兒是遠嫁,家裡條件很是一般,婆家人還很介意她給張老太打錢。

張老太聽說有一次,女兒因為給自己打了八百塊錢,還遭到了老公的為難,說家裡的錢都是他掙的,沒經過他的允許,不準把錢給外人。

她的女兒有時會找張老太訴苦,說自己也是有心無力,幫不了更多的忙。

差不多就是在這個情況下,張老太認識了她現在的老伴。其實他們以前也一直認識,老家隔得不遠,剛好他回老家養病,有次和張老太偶遇,多聊了兩句。

後來沒事的時候,他就經常過去找張老太聊天,說自己老伴也去世了,想找一個人一起搭夥過日子。

為了表明自己的決心,他主動說起了自己的條件,說他每個月有退休工資,以後和他在一起不會過得很差。

張老太最後也道,其實這是她當時答應的重要條件之一,因為60歲的她感覺自己沒有依靠,她還能靠誰呢?

兒子已自顧不暇,一堆爛攤子,連住的地方都沒有,除了家裡的老房子,其實也是搖搖欲墜了。一番思索之下,她答應了。

於是,就有了眾人不解的故事。一開始別人不知道這些,自然是因為她的兒子在外吹牛,說自己每個月給媽寄了多少錢,是完全夠用的。

事實上,她的兒子就是說說而已,根本就沒有往家裡寄過錢。

一個母親晚景淒涼的因與果:“兒女不靠譜,60歲選擇二婚”

04

張老太明明有兒有女,卻依舊是晚景淒涼,倘若細數這其中的因與果,她不免有些感傷,說以前的時候把兒子都慣壞了。

她的兒子,最終沒有成為她想象中的那種孝順的人,他的孝順只停留在口頭上,在外面說著對母親有多好,實際是個空殼子。

包括她兒子後來過年回家,也是住在張老太和老伴租來的房子裡面,身上還是沒有什麼錢,卻和別人吹牛自己一個月有好幾萬,轉身打個車都找張老太拿錢。

而她的女兒,雖然有心卻也無力,畢竟一個人遠在他鄉,能力有限,也不能幫很多的忙。所以,她只能自己為未來規劃。

至少這樣,她可以不愁吃喝還有住的地方,晚年生活能夠有基本的保證。關於生活,好像每個人都有無可奈何,但另外一方面,卻也在竭盡全力。

眾生皆苦。​

-END-


和每個來這裡的人談愛說情,但無關風月。點擊上方關注,歡迎來到我的世界。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