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22 明代九邊之首:大同鎮,8衛64堡知多少?

明代九邊之首:大同鎮,8衛64堡知多少?

朱明王朝建立後,在長城的沿邊,駐有重兵,設置九鎮,稱為九邊。《明史·兵志》(卷九一):“初設遼東、宣府、大同、延綏四鎮,繼設寧夏,甘肅、薊州三鎮;而太原總兵治偏頭,三邊制府駐固原,亦稱二鎮,是為九邊”。明代的九邊或九鎮,具體分段劃區設防的性質:

(一)遼東鎮,鎮治遼東司或廣寧,在今遼寧省遼陽市

(二)薊鎮,鎮治薊州,在今天津市薊縣;

(三)宣府鎮鎮治萬全都指揮使司,在今河北省宣化;

(四)大同鎮鎮治大同府,今山西省大同市;

(五)山西鎮,亦稱太原鎮,總兵駐偏關(即偏頭),今山西省西北的偏關縣。

(六)延綏鎮,亦稱榆林鎮,鎮治榆林堡,今陝西省榆林縣;

(七)寧夏鎮,鎮治寧夏鎮城,即今寧夏自治區銀川市;

(八)固原鎮,鎮治固原州,今寧夏自治區固原縣;

(九)甘肅鎮,鎮治陝西行都指揮使司,今甘肅省張掖縣。

明代九邊之首:大同鎮,8衛64堡知多少?

大同地區

以上九邊或九鎮的駐兵情況,據《廣輿圖》所載,其中七鎮情況大體如下:

遼東鎮:下屬23衛、11所,馬步官兵99875人,馬騾907匹

薊鎮:馬步官兵78621人

宣府:下屬15衛、66所,馬步官兵計126395人馬騾66980匹

大同:下屬8衛、7所,馬步官兵計54154人,馬驟46944匹

山西:馬步官兵49250人,馬騾44295匹

寧夏:下屬2衛、4所,馬步官兵計30787人,馬騾4180匹

固原:下屬3衛、4所,馬步官兵計28830人,馬騾8673匹

以上七鎮共計駐馬步官兵總數為:467912人,也就是說,九邊駐兵已逾五十萬之眾。


明代九邊之首:大同鎮,8衛64堡知多少?

大同鎮

明代,蒙古殘餘勢力的分批侵擾,著重於長城中段,他們顯然利用陰山為根據地,不斷分頭出擊,稍後又深入到鄂爾多斯高原。明孝宗弘治(公元14880-1505年)的最後數年,《明史·孝宗本紀》就有如下記錄:

“十三年夏四月,火篩寇大同遊擊將軍王杲敗績於威遠堡。冬十月,小王子諸部寇大同。十二月辛丑,火篩寇大同,南掠百餘里。是年,小王子入居河套,犯延綏神木堡。”

十四年夏四月,火篩諸部寇固原。……秋七月丁未,泰寧衛賊犯遼東,掠長勝諸電堡。……閏月乙西,都指揮王泰御小王子與鹽池,戰死。八月,火篩諸部犯固原,大掠韋州、環縣、萌城、靈州。已已…火篩諸部犯寧夏東路。”

十七年夏六月癸未,火篩入大同,指揮鄭力戰死“十八年春正月已醜,小王子諸部圍靈州,入花馬池,遂掠韋州、環縣。……甲辰,小王子陷寧夏清水。”“五月戊申小王子掠宜府,總兵官張俊敗績。”


明代九邊之首:大同鎮,8衛64堡知多少?

大同地區

其後在正統朝乃至嘉靖初年,小王子還不斷犯邊,接著就是俺答。甚至連小小的土魯番,也來欺侮明朝。如“嘉靖三年(公元1524年)九月丙戌,土魯番入寇。圍肅州。”肅州就是現在的酒泉,在嘉峪關內為防邊而建築的城堡,也不斷地受到敵人破壞,可說是邊造邊毀。《明史一世宗紀》(卷一八):“(嘉靖)三十六年春二月,俺答犯大同。……九月,俺答子辛愛寇應、朔(今應縣、朔州),毀七十餘堡。冬十一月丁丑,辛愛圍右衛城(今右玉縣)。

明王朝應付北方蒙古人的侵犯,只能不斷地加強防禦,根本喪失追擊的力量。鄂爾多斯南邊的一段長城,就是這樣築起來的。九邊中的榆林、大同、宣府的軍事重要性也就更加顯示出來了。 明代大同府的防衛山西的北部,在地形上好似蒙古高原向南突出的部分,對於北京附近的華北平原,有居高臨下之勢故在戰略上十分重要,成為九邊或九鎮的核心地帶。這裡城堡建築最多,長城是雙重的,分外長城和內長城。宣府和大同,是長城邊防的要衝,而大同邊又常被稱為九塞之冠。

明代九邊之首:大同鎮,8衛64堡知多少?

大同

《險隘考·大同總鎮圖》說:“我朝設大同府,建代藩。永樂七年置鎮守總兵官,於是大同稱鎮。北扦胡虜以控帶幽燕;南總三關以招徠晉魏;翼衛寢,屏神京,屹然甲九塞焉。先築弘賜等內五堡於東,嗣後築鎮羌等外五堡於西,既創靖,滅胡諸堡以壯聲援,又於塞外築拒牆五堡以厚敬蔽肩,西起丫角山,東止李信屯,延柔三百餘里,森列敵臺暗門,萬曆初更築大邊五百六十餘里,又築三屯、馬營、樺門等堡。”

以上所述,大體上解釋清了明代大同鎮守防衛的框架構置。大同總鎮的轄區,計有72座城堡,827個邊墩和813個火路墩。不靠邊的地區,沒有邊墩,而只有火路墩。例如新平參將所管轄的邊區,分邊長46裡,共有邊墩82個,火路墩43個。其中平遠堡的邊長12裡有邊墩20個,火路墩13個;新平堡的邊長18裡,有邊墩26個,火路墩16個;保平堡的邊長7裡,有邊墩18個,火路墩11個;樺門堡的邊長9裡,有邊墩18個,火路墩3個。


明代九邊之首:大同鎮,8衛64堡知多少?

大同地區

《險隘考》所附的城堡圖,有簡要的文字說明。例如平遠堡,在城牆之內注寫:“城週二裡八分,高三丈五尺。內駐守備、坐堡、把總各一名,旗軍六百七十三名,馬騾二百八十一匹頭”。城外又注寫:“東至宣府西陽河五里,南至宣府李信電三十里,西至新平堡十五里,北至邊牆七里。”城北和長城之間有舊馬市。

再以威遠路參將所管轄的防區說,沿邊長39裡9分。其中威遠城分邊長15裡3分,有邊16個,火路墩45個。《險隘考》說:“本城地勢平漫,無險可恃。邊外小松山一帶,虜酋麥力臺吉部落住牧……嘉靖九年,由黃榆山入,後由臘雞屯入,直犯懷、應地方,大肆搶掠”。又說:“初設平魯城,在大同鎮西南,四面環山,孤懸絕塞。嘉靖二十二年添設迎恩、敗胡、阻胡三堡,以相聯絡。”指出了大同鎮防衛的來龍去脈。


明代九邊之首:大同鎮,8衛64堡知多少?

大同地區

大同總鎮所轄72城堡是平遠堡、新平堡、保平堡、樺門堡、永嘉堡、瓦窯堡、天城城(今天鎮縣)、鎮寧堡、鎮口堡、鎮門堡、守口堡、陽和城、靖虜堡、鎮邊堡、鎮川堡、鎮羌堡、得勝堡、弘賜堡、拒牆堡、鎮堡、鎮河堡、許家莊堡、蔚州城(今河北省蔚縣)、廣昌城(今河北陽原部分地區)、聚樂城、廣靈城、靈丘城、王家莊堡、渾源州城、大同鎮城(今大同市)、雲崗堡、拒門堡、破虜堡、滅虜堡、助馬堡、高山城、保安堡、威虜堡、雲西堡、寧虜堡、三屯堡、大同左衛城、破胡堡、雲陽堡、牛心堡、馬堡、殘胡堡、黃土堡、紅土堡、殺胡堡、馬營河堡、大同右衛城(今朔州市右玉縣)、鐵山堡、祁家河堡、威遠城、雲石堡、威平堡、威胡堡、平虜堡、敗胡堡、迎恩堡、阻胡堡、西安堡、應州城(今朔州應縣)、懷仁縣城(今懷仁市)、馬邑縣城、山陰縣城(今朔州市山陰縣)、井坪城(今朔州市平魯區)、朔州城(今朔州市)、滅胡堡、將軍會堡、遼河堡。

明代九邊之首:大同鎮,8衛64堡知多少?

大同

張夢章 中華詩詞學會會員 中國散文學會會員 山西民間文藝家協會會員 大同作家協會會員 大同周易研究協會常務理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