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4.15 第四次中東戰爭中,埃及是如何將一手好牌打爛的?

最有趣有料的軍事知識供應商

用海量優質軍事圖書搭建知識地基

歡迎關注公眾平臺“tiexuexifeng”

後續精彩不斷

--------------我是分割線--------------

前陣子一則新聞刷爆媒體:美國總統川普宣佈,美國承認戈蘭高地屬於以色列。消息一出,又鬧得中東地區雞犬不寧:以色列陳兵以敘、以巴邊界,擺開準備大開殺戒之勢,而敘利亞和巴勒斯坦國內民眾又開始上街開啟嘶吼模式,彷彿一臺永不熄火的鍋爐,呼呼地往外冒著熱氣。

第四次中東戰爭中,埃及是如何將一手好牌打爛的?

美國承認以色列對戈蘭高地享有主權


那麼這個戈蘭高地到底屬於誰?圍繞著戈蘭高地又發生過那些糟心的事呢?

第四次中東戰爭中,埃及是如何將一手好牌打爛的?

第四次中東戰爭中,埃及是如何將一手好牌打爛的?

戈蘭高地,水資源豐富,戰略地位十分重要,如今卻成了禍亂之源。


1967年第三次中東戰爭中,以色列憑藉縝密的戰前部署和正確的戰術指揮,以微小的代價取得了輝煌的戰果,佔領了包括西奈半島和戈蘭高地在內的眾多戰略要地。


而對於埃及和敘利亞來說,這場慘敗讓兩國國內都蒙上了恥辱的陰影。埃及總統薩達特發誓要奪回西奈半島,為此埃及進行了長達數年之久的針對性訓練:為搶渡蘇伊士運河所做的精細準備讓人歎為觀止。他們將渡河動作逐項細化分解到各支部隊甚至各個士兵,長年累月反覆練習,直至每個動作都成為反射性動作。有一支部隊幾年來除了訓練通過江河架設一條油管,沒有幹過其它事情。架橋部隊每天訓練架橋和拆橋兩次,包括在河邊突然剎車以使架橋構件衝入水中的細微操作也一再練習。

第四次中東戰爭中,埃及是如何將一手好牌打爛的?

右為薩達特總統, 1981年10月6日,薩達特出席在埃及開羅舉行的十月戰爭8週年閱兵典禮時,被宗教極端主義分子刺殺,享年63歲。左為穆巴拉克總統。


反觀以色列,由於在第三次中東戰爭中大獲全勝,輕敵情緒四處漫延,情報工作也因之失焦,對埃敘戰略決策、軍事訓練和武器裝備等方面的調整改進喪失了敏感性,既知之甚少,也流於表面。


以色列軍事情報局長澤拉,在情報分析上預設立場——埃及在能攻擊以色列縱深、癱瘓以色列空軍之前不會貿然開戰,而敘利亞沒有能力單獨開戰。這一假設被以色列高層廣泛接受,成為判斷埃敘是否會發起進攻的金科玉律。


但這個假設完全是以己度人,從根本上就是錯誤的。因為埃及的戰略就是與以色列打一場有限戰爭(而非直接滅掉以色列),登上運河東岸,奪回部分領土,然後尋求政治解決。其實以色列掌握了很多戰爭苗頭,但大多被這一假設過濾掉了。1973年10月1日和3日,以色列南部軍區的情報軍官兩次提交報告,判斷埃及在蘇伊士運河西岸的演習是為了掩飾戰爭,但均被其上司以埃及空軍尚弱為由扣押而未上報。

第四次中東戰爭中,埃及是如何將一手好牌打爛的?

時任以色列總理梅厄夫人


時間來到到1973年10月4日


當日晚間,蘇聯緊急撤出援埃軍事人員和家屬,以色列軍情局掌握這一情況,但仍認為這件事不足以印證埃及即將開戰。而埃敘策劃突然襲擊針對的是以色列的動員機制,意圖抓住以色列從下達動員令到後備部隊發揮作用的時間空檔,並沒有指望將開戰時間隱瞞到最後,以色列也沒有意識到這個問題。


10月6日凌晨,以色列通過隱藏在埃及高層的間諜獲知戰爭當天爆發,但內閣成員仍在為埃敘究竟幾點開打爭論不休,白白地浪費了幾個小時的總動員時間。


6日佛曉,戰爭打響了!


開戰後不過18小時,埃軍兩個集團軍9萬人、850輛坦克和1萬多臺車輛就跨越蘇伊士運河,損失不過280人、25輛坦克和5架飛機,擊落以軍飛機27架,打殘以色列前沿部署的三個裝甲旅和一個步兵旅,創造了軍事史上的渡河作戰經典,表現堪稱驚豔。


最為經典的是埃及攻打拉夫防線。這條防線是以色列沿運河東岸構築了高達20米的沙堤,對坦克、火炮等重型武器的通過造成了極大的阻礙。由於沙土的流動性,爆破轟炸對沙堤的毀壞破障效果不佳,埃及研究出了用高壓水龍頭沖毀清除沙堤的辦法。為了在戰時按時限打開通道,埃及專門構築了同樣的沙堤,供工兵分隊反覆練習,埃及軍隊一共開展了300多次渡河演習。在戰爭打響之後,埃及軍隊就根據早已爛熟於心的戰法,迅速解決了這個土堤,以色列人苦心經營的拉夫防線就這樣被水槍瓦解了。

第四次中東戰爭中,埃及是如何將一手好牌打爛的?

埃及軍隊利用水槍在拉夫防線上噴出缺口,順利登陸。


不過,以軍在經過最初幾天的震驚和茫然失措之後,還是憑藉卓越的戰鬥素養和優勢的武器裝備找回了感覺。


埃及在西奈半島上取得了巨大勝利後,戰術上就發生的極其重大的錯誤:他們沒有乘勝追擊,給了以色列一個得以喘息的機會。以色列接受了大量的美國軍援,並集中兵力遏制住敘利亞的進攻,最終牢牢控制住戈蘭高地。同時,使用美國提供的衛星應用於戰爭,他們觀察到了埃及的第二和第三集團軍之間存在一個缺口,很快,以色列軍隊利用這個縫隙打入了蘇伊士運河,導致了埃及軍隊(第三兵團)被圍,戰局被逆轉。到戰爭結束時,以色列部隊已經大量攻入埃及,距離首都開羅只剩下101公里了。


以色列精就精在即使在最絕望的時候,也能分的清方向。面對西北兩線作戰,以色列明白,西奈半島可予之,而戈蘭高地不可丟也!埃及人要的不是殺死以色列,為的是復仇,而失去戈蘭高地,就意味著水源大部被切斷,更可怕的是,以色列將可能被敘利亞直接推進地中海餵魚!因此,以色列決定誓死頂住敘利亞,保住戈蘭高地,再圖其他。事實證明,這樣的選擇是極其正確的!


戰爭打了18天,在各方勢力都達到目的的情況下停火了。埃及奪回了西奈半島,一雪前恥,不勝而勝,以色列保住了戈蘭高地,又積攢了大量實戰經驗,而後,埃以簽署和平協定,為中東地區的穩定做出了一定的貢獻。


面對弱肉強食的叢林法則,敬愛的導師史達林同志的那句至理名言又一次縈繞在了世人的耳邊:真理的範圍在大炮射程之內。敘利亞依然弱小,以至於三十多年後,戈蘭高地從有爭議領土變成了他國“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不過,阿拉伯世界看到了一個真實的以色列,走出了“猶太不可戰勝”的陰影,發動了著名的石油戰爭,直接導致了西方世界上世紀七十年代的經濟大蕭條,間接改變了世界的格局。


有一部電影叫《莫斯科不相信眼淚》,其實,何止是莫斯科不相信,大馬士革也不相信,特拉維夫更不相信!只是,後者的拳頭更硬一些吧。出來混,早晚是要還的。

第四次中東戰爭中,埃及是如何將一手好牌打爛的?

以色列知名NGO官微有關美國承認以色列對戈蘭高地主權的一個微博評論,從中可以看出以色列對這個世界的秩序的認識。


第四次中東戰爭中,埃及是如何將一手好牌打爛的?


第四次中東戰爭中,埃及是如何將一手好牌打爛的?

《漫漫長夜:從戰後的游擊戰到21世紀的複雜空間作戰》:馬丁·多爾蒂/著,張德輝/譯,中國市場出版社出版

歷經第二次世界大戰、波斯灣戰爭的今天,戰爭的發展、武器的更新、戰略戰術的演變,更是瞬息萬變 一日千里。

第四次中東戰爭中,埃及是如何將一手好牌打爛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