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25 雜談|被活活餓死的霸主

雜談|被活活餓死的霸主

圖:陸小弟

公元前645年,一代名相管仲病危。彌留之際,他向齊桓公作臨終交代,希望齊桓公驅逐易牙、豎貂、開方這三個人。於是,便留下了一段發人深省的識人對話——

齊桓公問:“易牙知道我想嚐嚐嬰兒肉,竟然蒸了自己的兒子來孝敬我,難道他不值得信任嗎?”管仲回答說:“人沒有不愛自己孩子的,他對自己的兒子尚這等殘忍,還能指望他對你好嗎?”

齊桓公又問:“豎貂寧願閹割自己來侍奉我,難道還能懷疑他嗎?”管仲回答說:“人沒有不愛惜自己身體的,狠心毀壞自己身體的人,很難令人相信他能對別人好。”

齊桓公最後問:“衛公子開方侍奉我已經15年了,父親死了他都沒有回去奔喪,這樣的人還不應該信任嗎?”管仲回答說:“人最親的莫過於父母,對父母尚且這樣無情,又何況對他人呢?”

從這段對話來看,儘管齊桓公當時雄居“春秋五霸之首”,但與管仲相比,思維層次簡直不可同日而語。齊桓公的識人僅僅限於現象表皮,而管仲的識人卻進入了本質深層,正所謂“由表及裡”“入木三分”。

依照事物“本、相、用”的三元構理,事物的“相”中有若干虛假,如果不加區別,以假當真、混淆真偽,認知上便會對“本”做出片面甚至完全錯誤的結論,“用”中就會導致失敗。齊桓公就是這樣的一個悲劇性人物。接下來,請看這段對話後發生的故事——

管仲死後,出於對“仲父”的尊重,齊桓公驅逐了易牙等人。這三個人離開後,眼前少了他們的影子,耳邊沒了他們的鼓譟,齊桓公反而食不甘味、夜不酣席了,總感到若有所失。好歹湊合過了三年,忍耐不住,又把他們召回了身邊。

“天有不測風雲,人有旦夕禍福。”次年,齊桓公病了,且病得不輕,不能臨朝。於是,易牙、豎貂、開方便趁機勾結起來作亂,把齊桓公的寢宮堵住,並在宮門外築起幾丈高的牆,斷絕了齊桓公的一切飲食。名揚春秋的一代霸主,整天吃膩了山珍海味的美食家,就這樣帶著識人不善的懊悔,活活地被餓死在宮中。

“餓死鬼”齊桓公臨死之時有何感想?不得而知。但他的故事卻為後世識人提供了一個深刻的“本性標準”,亦即:應把家庭美德作為觀察官德的重要窗口。誠然,一個人為官從政最重要的是政治道德,但卻並不是也決不應是官德的全部。就現代官員而言,官德本體由社會公德、職業道德、家庭美德和個人品德構成。其中,家庭美德和個人品德處於基礎位置。“基礎不牢,地動山搖。”不能想象,一個品行不好,在家裡不孝敬父母、不關心孩子健康成長、對家庭不負責任的官員,在為政過程中會對工作極端負責?易牙、開方之輩的偽忠誠說明了這個問題,現代一些腐敗官員的“兩面人”表演,也同樣印證了這個問題。

大概正是“前車之鑑,後事之師”,齊桓公之後的不少帝王,在識人上表現出了遠見。樂羊子任魏國將軍時,一次討伐中山國,為了表示對魏文侯的忠誠,當著中山國使者的面,吃掉了在中山國任職的自己兒子的肉。儘管事出無奈,但“虎毒不食子”,心腸也是夠狠的。因此討伐結束後,魏文侯雖然對他的功勞進行了獎賞,卻從此不再信任他,並罷了他的兵權。魏文侯如是對寵臣說:“恐怕日後有朝一日,他也會吃了我的肉啊!”

明代也有相同的故事。天順年間,都指揮使馬良深受英宗皇帝寵愛。馬良的妻子死了,英宗想安慰他,他卻數日不出家門,英宗問這其中的原因,左右說,馬良正忙著辦喜事,娶新媳婦呢!英宗聽了,極不高興地說:“夫人屍骨未寒便尋新歡,如此薄情,怎麼會忠誠於我呢?!”於是,便把馬良招來,重杖一百,再不重用。

很顯然,與齊桓公相比較,就故事本身而言,魏文侯和英宗在識人上也算是具有慧眼的。儘管其識人觀,與我們今天所說的“德才兼備,以德為先”,不可同日而語,但這種從人的本性角度看問題,不為表象所惑的識人方法,同樣可為今日之鏡鑑。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