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3 糧價一直走低,作為一個農民應該怎麼辦?

喜歡鄉村生活


回答者:聽風的故事star(喜歡的朋友,點擊關注一下小編。你的認可和理解就是對我最大的支持。謝謝各位!!)

關於作者“糧價一直走低,作為一個農民應該怎麼辦?”問題。我覺得關係到農民收入的問題。


大家都知道,自古以來“民以食為天”的道理。不管全中國的老百姓種不種田他都是老百姓,糧價走低他是有利於國民社會的穩定的。大家都知道物價是作為保障民生的最基本安全。如果糧食大幅度的漲價對社會,對經濟都是一種隱患。國家出臺政策調控和以及競爭關係來穩定物價是有很大的關聯的。那麼這個時候往往影響到了種植業的農民收入高低的問題了。

那麼作為以糧食作物為經濟來源的農民該怎麼辦呢?下面我主要提供以上幾點個人建議和解決辦法的方向:


1、提高種植的效率,擴大生產規模。

大家都知道,農村種植業基本是以農耕經濟為基礎的半自給自足的狀態。而且種植面積小,種植的效率比較低,種植沒有行程規模和機械化。往往會花費大量的時間去做。現在隨著社會和科技的發展,城鎮化人口大幅度的增多。糧食的銷路和市場不是什麼大問題。而時代在發展社會在進步,科技生活等各方面都在加入前進發展。

這個時候農民也一樣,不能老是停留在原來的基礎上來種植。往往隨著農村人口的減少。種植業的農民耕地面積其實是在變相的增加的。我們可以通過承包土地的方式來擴大規模生產。同時,利用機械化提高生產效率。自然而然,收入會增加。舉個例子:以前大米是4塊一斤成本1.5,我每年賣掉1000斤,收入就是2500。那麼,現在大米3塊一斤成本1.5,我每年能夠買點3000斤,我收入是不是就是4500。就是這個道理。現在不僅僅是農民,以及現在的企業工廠加工製造業等也從原來的暴利轉變成現在的薄利多銷的局面。



2、建立自己特色品牌信用口碑

大家都知道,這個社會是一個信用和口碑的社會。做什麼事情都要有自己的品牌和品質。同樣隨著互聯網廣泛的應用。我們可以借鑑線上和線下結合共同維護一個共同的品牌機制。這樣其實有利於提高和增加我們的利潤的。就比如說,現在很多農村根據當地的特色和特產會打出一個品牌。把產品銷往全國各地。


3、建立自己多樣化的市場。

大家都知道,現在農村人口的減少,市場自然而然的減少。但是,市場永遠沒有變小,只是在變大,可能各位從農村出來的網友都知道,現在很多農村人都不種田種地了,生活的菜米油鹽都是靠買來過生活的,以及城市人口的增加,自然而然市場是變大的。那麼我們的效率不能夠瞄準本地區。我們可以把市場往全國各地城市看。利用互聯網電商,以及新興自媒體電商平臺就可以把貨物銷往全國各地。

4、建立自己的多渠道收入來源。

在農村有一句不成文的話:“人不能總是吊死在一個樹上”雖然很難聽,但是意思一聽大家都明白。現在在農村種植的人都知道。種植業有農忙和農閒的季節。那麼我們可以利用農險的季節做一點其他的鄉村特色產品的來增加收入。以上就是我對於農民糧食作物糧價走低農民該怎麼辦的一個具體措施建議。希望能夠給大家提供一點點建議和方向。


聽風的故事tar


不用急糧食不漲價可想別的辦法啊,種植水果和養植呀,沒有糧食國家可以高價進囗農民朋友別擔心自己的不直錢別國高價都願意賣。我們農村有句俗語說得好剛邊裡魚格來釣,一點都沒有錯本國的東西再好不如別國的好。為什麼我這樣說呢?因為七十年代我們國家的抬橴油機低價賣給國外後來別噴了柒再高價反回我們國家都說進囗的機器好,結果壞了切開來修一看零件都是本國生產的真是笑死人,這是是實不是我編的因為那個單位就在我生產隊的土地裡打礦石,當時幾位機修都卻得很好笑。2O19年4月1日


用戶63804352902


我家這地區主要種植玉米小麥花生,我根據這三種經濟作物來分析。

花生價格最高,去年最低2.7元每斤,今年漲到3.5元了。花生的種植管理成本要高一點,重個4-5畝地毛收入萬把元還是可以的。

玉米最省事爺最不賺錢,象前兩年的玉米行情,種植出來都要賠錢。

所以,農村再糧價又低的時候,要燉包地,提高生產效率,降低種植成本,再就是合理安排作物種類。再農閒時候,外出務工,增加家庭收入才是硬道理。




和牧小青年


說實話,我們這邊大田作物種植小麥玉米,倒是都是機械化,收種,運輸,等。比原來省了很多的事。但是現在莊稼上的病蟲害,抗性已經很厲害,用的藥劑都在更新,都比原來的貴了很多,再加上肥料的上漲,機械化的錢。不能說白玩,落到手的錢了了無幾。前幾年,我們北邊興建了幾百個溫室大棚,村民把土地800出租給棚戶,東邊基本都是搞養殖的,鴨子,豬很多,租出去土地不少,南邊呢,又是興建高鐵,又去了不少,我們這裡土地現在很少。出租土地平均700-800左右。

我想說的是,國家政策還是可以的,土地流轉,給大戶,大戶爭取國家補貼,又招手本地農民給他們打工。這樣很大的帶動村民的收入。只是這樣不是長久之計。畢竟大戶自己不專研別的,都是前幾年套國家補貼種植。過個幾年就跑路了。還得另尋出路。


曼山劉二哥


今年十一回家,玉米豐收,每畝地大概能收1200斤左右,我爸說今年新玉米的價格8毛一斤,糧價一路走低是一個不爭的事實,在一瓶純淨水最便宜也要1塊錢的當下,農民辛苦種植糧食反而越發覺得不值,再加上機械化收種,運輸,施肥,澆水,不算人工成本每畝其實也收不了多少錢,但是這種情況可能仍將持續,那麼農民朋友該怎麼辦呢?我覺得有以下建議:

第一,主動加強產業結構調整,增加經濟作物的種植比重,因為中國人多地少的現狀,尤其是東部平原地區,像山東河南等地區,人均不到一畝地,人多地少導致了精耕細作的現狀,所以全部種植糧食並不是一個明智之舉。所以要想改變現狀就要積極改變種植結構,增加經濟類作物種植比重,以達到畝產產值增加的畝地。

那麼問題來了,如果是全都種植經濟作物,中國那麼多人誰來養活?如果糧食全靠進口的話,估計國外全球糧價都會應聲大漲,到時候吃虧的還是咱們。那就是第二點。

第二、加快土地流轉,對於不想種地的農戶,將土地流轉給大戶,形成農場制度,讓大戶統一種植,國家給補貼,大戶集中種植糧食,機械化生產運作,降低了成本,提高產量也提高效率,並且可以招收本地的農民進入農場打工,也解決了當地農民的生計問題,是一個比較好的解決方法。

那麼不可能所有的農民都能進入農場打工,剩下的怎麼辦呢?

第三、加強對農民的技能培訓,可以安排農民進行自主創業,政府給予政策和資金支持,或者安排農民進城進廠工作,即解決了工作問題,又提高了收入,一舉兩得。

總結

總之,雖然有國家最低價格的限制保護,糧食價格越來越低是一個不爭的事實,車到山前必有路,提前做好準備,未雨綢繆才不會陷於被動。


追劇嬤嬤頭


如今的物價真是飛速上漲,感覺所有的東西都在漲價,唯獨糧食的價格不漲反而一路下滑,本來農民種田就不賺錢,可糧價還持續走低,這也是導致農村土地大量撂荒的主要原因之一,隨著物價上漲,農資、化肥價格也大幅度提升,農民種田成本加重,投入加大,辛苦一季下來,不僅沒有賺頭,如遇天公不作美,收成不好,甚至很有可能會倒貼,試問像這種現狀還有誰願意繼續種田?

另外,農村撂荒耕地越來越多和農村勞動力的減少是有一定關係的,如果現在到農村裡走一趟你會發現,農村裡的年輕人越來越少,留下來的基本上都是老弱病殘,農村人口老齡化日益嚴重,越來越多的勞動力選擇外出打工,只剩下老人婦幼留守在家,這些老人多數只能種點距離家近的田地,只夠每年吃的口糧,剩餘全部撂荒。

近年來隨著國家經濟發展,各行各業都需要大量勞動力,而對於人口數量有限的城市來說,人口數量滿足不了城市建設需要,因而廣闊的農村人口成為城市建設的主力軍。而伴隨著農村每家每戶有限的耕地數量及近年來糧食價格的低迷,導致種植收入越來越難以支撐一個家庭的基本開支,造成城市與農村之間收入差距越來越大,因而對於農村人來說外出打工掙錢好過在農村種地,導致越來越多的農村人開始到城市去務工,這種情勢下農村大量耕地被撂荒是必然現象。

總的來說,以上種種原因造成農村土地撂荒嚴重,糧食價格又持續走低,那麼接下來農民該如何自處?

一、調整產業結構,合理安排作物種類

糧食價格下滑是不爭的事實,但我們除了種植小麥、水稻之外,還可以選擇輪番合理的種植,或是種植一些較有特色的農作物,比如說種植不使用除草劑、農藥等老種子安全糧食,價格是非常高的,比普通雜交稻的價格起碼要高3倍以上,又或比如種植水果或者養殖都可以,都將不再受到侷限。

近年來也一直推行農業種植結構的調整,如東北地區黑龍江省調增對種植大豆每畝320元的補貼,其目的也是針對大豆缺口量大,種植大豆產量低,國家進口的大豆價格也不高,國內種植的大豆價格難以上漲效益低,所以增大種植大豆的補貼力度,每畝增到種植大豆320元,當然對農民有一定的吸引力,且輪作種植大豆還有利於改良土壤的物理結構。

二、提高生產效率,降低種植成本

農民朋友必須要將種植成本下降產量上升,才能達到賺錢的目的,否則種地真的是白種了,哪怎樣才能控制成本下降,產量上升呢?

比如說玉米種植以其產量高、投入少而著稱,玉米也是北方主要種植的農作物,但目前我國種植玉米主要採用半人工半機械形式種植,相比過去來說,雖有較大的進步,但一直未形成機械化種植,所以種植成本相對較高。

那麼為了解決這個問題,要增大利潤,就必須減少種植成本,如今我國玉米種植成本主要有種子、化肥農藥、澆水灌溉、播種收割機械費用、人工管理成本等。除播種能實現機械播種外,其餘大部分工作如施肥、除草、澆水、收割等基本靠人工完成,若能將機械化程度提高,每人將會由能管理6-7畝地到管理幾十畝地,所以要最大程度的學會機械化作業,科學化作業,現代化作業,規模化作業,才能讓種植成本降低。

除此之外,我國傳統的玉米種植方法是採用一穴多粒的方式,在一個穴裡播種三到四粒種子,根據種子的出苗情況通過間苗(把多餘的除掉),僅留一株。這是因為傳統的玉米種子出苗率得不到保障,為了玉米苗齊,農民不得不採用這種一穴多粒的方式。而現在我們可以採取一穴單粒的種植方法,其出苗率能達到95%以上,可滿足我們的各種要求,同時也節約了種子成本。

三、土地流轉

如果你沒有其他的特色種植和養殖項目,又不能提高生產效率,那就把土地進行流轉,流轉給種植大戶,這樣還能得到一筆土地流轉的使用費,或通過土地入股農業企業,獲得土地租金與分紅收入的同時,又能夠將土地的利用價值最大化,創造更多的價值,總的來說,土地流轉也是一件利國利己的大好事。


四哥歡樂的一天


該怎麼辦還怎麼辦,不要擔心,糧食價格確實走低,但是糧食還是有補貼的,不可能讓你虧損的,只要你的種植技術過硬,在產量和質量安全方面有保障,是會有效益的。

第一,自己提高學習能力,在產量和質量安全上有保障,儘量種植一些優質的市場認可度好的品種,那些口感差,市場弱的產品儘量少種。

第二,一定不要指望國家
保護價,自己去試著銷售,和一些糧商聯繫,發展訂單農業,試著自己加工走走市場。

第三,如果在南方可以考慮特色種植,比如稻蝦合種,蟹稻合種,泥鰍稻合種,這些都是有雙重效益的。

祝你成功


米都楠哥


糧價一直走低,做為一個農民該怎麼辦?

我是東北的農民,這些年用老百姓的話說就是啥都漲價就糧食不漲價。東北是全國糧食主產區,以前種植的作物品種多樣,小麥玉米水稻還有大豆,經濟作物甜菜.瓜果雜糧等。經過這些年的調整小麥消失了,孩子們都不知道小麥長啥樣了,大豆麵積也可以忽略不計了,糖廠也都黃了甜菜也無蹤影了。現在的東北大地只剩下兩大作物,玉米水稻。


種植品種的單一使產量增加,市場供應供大於求,價格自然不會高。由於土地連續種植一種作物,病蟲害嚴重,農民為追求產量大量使用化肥,種植成本逐漸增加。再有一家一戶土地零散不適合大型農機械作業,每個農戶都有中小型拖拉機和配套的農機具,幾乎一兩年就要更新一次農具又提高了種植成本。

糧價走低是市場決定的,一家一戶左右不了市場,只能自己想辦法,不可能都出去打工,地還是要種的。那只有降低成本,規模化種植,科學測土施肥,合理使用農藥。豐收後適時出售,像今年前期糧價高有好多農民惜售,後期價格下降到手的錢沒了。當然這只是農民要做的,如果糧價繼續走低,我想政府還會出臺政策補貼種植糧食的農民。畢竟我們是人口大國,無糧不穩,農業還是立國之本,希望種田的農民還要保持信心種好地,豐收了我們的收入才有保障。



寧古塔老趙


糧價一直走低,你問作為一個農民應該怎麼辦?我卻想說,糧價走低,影響的絕不止是農民,它在動搖我們國家的根基。

袁隆平院士嘔心瀝血為我們培育出雜交水稻,解決了我們國家的吃飯問題。隨著改革開放的成功,我們的經濟迅速騰飛,受到工業化進程的衝擊,我們農民的種糧積極性遭到重大打擊,全國耕地面積急劇減少,農民從業人數急劇下降,一時間,農民成了低收入、低素質、低能力的代名詞。


中國糧價走低的原因有兩個:一是結構原因;二是進口糧食衝擊。其中進口糧食的衝擊是我們不得不重視的


在近日召開的中國發展高層論壇2019年經濟峰會上,農業農村部副部長屈冬玉表示,我國是人口大國,糧食安全必須靠自己。其中糧食的安全包括兩個方面:數量安全和結構安全。數量的安全直接影響到我國糧食的自給率。


不知道大家記不記得美國大豆風波,我們一直覺得東北的大豆產業很大很強,但我們並不知道我國的大豆加工企業從很早開始就已經靠進口大豆來維持生產了,國內的大豆產量和大豆質量都不足以自給自足。繼而發生的泰國大米事件,也讓我們意識到,我們引以為自豪的大米產業,也已經嚴重依賴進口了。


國家也是家,當吃飯問題抓在別人手裡的時候,我們是沒有和人家談判的資格的,所以近幾年我們一直在減少糧食的進口,也一直在強調糧食安全問題,現在雖然得到一定緩解,但依然不容忽視。


村官小豐


把地租出去,把“副業”幹起來

世界發達農業成功之路,就是將來農業發展的方向。規模化、城鎮化、產業化、標準化、品牌化、科技化是大勢所趨。當然了,這需要一個時間段,需要一個過程,不是馬上實現的。

作為農民怎麼應對?如果你想過安穩的生活,不操心、不冒風險,就靜靜等待;如果你想過更好的生活,那就現在動手,不等、不靠。如果有能力,自己多種地,搞聯合,調結構,做項目,促增收;如果種地沒有資源,那就把過去說的“副業”撿起來,開發多種經營,一邊有租地的收入,一邊有創業的收入,收入增加了,生活也就寬裕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