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16 春秋戰史之麻隧之戰

晉國的霸業,主要目標是為了抵制楚國的北侵,但自襄公靈公以來,這一目標始終被秦楚的聯盟所困擾,陷於東西兩面作戰而疲於奔命。晉景公先滅了赤狄,改善晉國對中原的戰略形勢,然後在鞍之戰擊敗了齊國,使齊楚不能聯合,以上在此時都已經完成了。下一步就是如何拆散秦楚聯盟而予以各個擊破。公元前580年,晉景公卒,厲公繼位,晉國的圖霸方略,仍由欒書、士燮、韓厥諸臣繼續維持,所以麻隧之戰,其實是晉景公霸業的持續。

秦與狄,位於晉國的西方和北方,秦國自殽函之戰(前627年)以來,始終為晉國西部之患,並且南聯楚國北結戎狄夾擊晉國。晉景公在邲之戰(前597年)失敗後,盡最大的努力將東方的赤狄消滅,但北方的狄族仍經常與秦勾結為晉國北邊之患。

晉厲公繼位後,與秦謀和無果,於次年與楚結成聯盟,並與諸侯會盟於瑣澤,於是中原呈現出安定之象。晉國南方的威脅解除,就可專心對付秦國和北狄了。

公元前579年,秦約狄人進攻晉國,晉軍擊敗狄人於交剛,於是決定進攻秦國,與秦決戰。晉厲公使大夫魏相赴秦,宣佈與秦絕交。

晉厲公召集諸侯在令狐之會上發表了一篇與秦國斷絕國交的討伐宣言,限於篇幅,此處就不引入了。這篇宣言簡單的說,有兩個作用,第一在誆騙楚國,使其不在意此次晉伐秦,第二是博取諸侯的同情,藉以助晉伐秦。原來晉伐秦,本就是對楚戰略的一部分,楚若稍有察覺,秦楚聯合立即就會恢復,晉伐秦之戰必將受楚的牽制而無功。所以晉將累年與秦的歷史事實宣佈,用來說明此次晉伐秦是歷史積怨造成的,與楚無關。至於諸侯方面,也是說明晉秦的歷史積怨,迫不得已而用兵,好得到諸侯的同情。楚國果然被矇蔽了,坐視秦國被打而不救助。於是晉厲公聯合齊、魯、宋、衛、鄭、曹、邾、滕八國諸侯,聯軍伐秦。

公元前578年五月,晉及諸侯之軍直逼麻隧,在涇水以東與秦軍對陣,並立即展開突進的攻勢。本次戰役第一求給秦徹底打擊,使其不再為西部之患,而後可以全力對楚,第二求速戰速決,以免曠日持久被楚國乘虛而入。因此集結了優勢兵力力求將秦軍一舉擊破。而秦軍在涇水東面迎擊晉軍,只不過兵力遠不及晉軍,一戰即潰,涇水東面的秦軍盡數被殲滅。敗退的殘部退至今咸陽地區。晉軍中曹宣公陣亡,晉及諸侯聯軍渡涇水追至侯麗而止。晉見到目的達到,於是退兵班師。秦自次以後,數世不振,不再為晉國西部之患。

麻隧之戰,是晉對楚謀略戰最高的一招,所以在對秦之戰要速戰速決,尤其要作徹底打擊,使其在一段時期內不能再起,而後可以全力對付楚國,所以此次晉國用兵之迅速,兵力之強盛,完全可以打破春秋歷史的記錄。從兵力上看,晉國除本國四軍外,還有八國諸侯之軍,總兵力大概在十二萬人以上,而秦軍最多不過三個軍,大約四萬人而已。所以晉軍的兵力為秦軍的三倍以上,至於戰鬥的激烈,由曹宣公陣亡一事就可見激烈程度。晉軍以如此優勢兵力,形成泰山壓頂之勢,而秦軍又背涇水而列陣,所以涇水東面的秦軍全部被殲滅了。秦以後數世不振,都是受此次戰役的影響。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