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4.03 從粵東“經濟窪地”到大灣區東部門戶——深汕特別區奏響發展動能轉換“變奏曲”

新華社深圳4月4日電題:從粵東“經濟窪地”到大灣區東部門戶——深汕特別區奏響發展動能轉換“變奏曲” 新華社記者周科、王曉丹 相當於深圳四分之一的土地面積、擁有山海河湖等重要自然資源……隨著《粵港澳大灣區發展規劃綱要》的發佈,作為深圳的一塊“飛地”,深汕特別合作區(簡稱“深汕特別區”)正藉助深圳的資源優勢融入國家戰略,聚力項目建設加速動能轉換,努力將曾經的粵東“經濟窪地”建設成為現代化國際性濱海智慧新城、粵港澳大灣區東部門戶區。 (小標題)打破藩籬 融入“10+1”區管理體系 深圳向東60公里,穿越惠州,便是深汕特別區。它是海陸豐革命老區,也曾經是粵東的“經濟窪地”,地廣人稀,風景秀麗,集聚了客家、疍家、畲族等族群在這片土地上融合繁衍。 深汕特別區前身是2008年成立的深圳(汕尾)產業轉移工業園,由汕尾市政府和深圳市政府共建。2011年2月,廣東省委、省政府批覆《深汕(尾)特別合作區基本框架方案》,正式設立深汕特別合作區。 2017年9月21日,廣東省委、省政府印發《關於深汕特別合作區體制機制調整方案的批覆》,正式確認深汕特別區納入深圳市“10+1”區管理體系。 2018年12月16日,深圳市深汕特別合作區黨工委、管委會成立揭牌,開啟了由深圳市全面負責建設管理的新時代。該區規劃範圍包括汕尾市海豐縣鵝埠、鮜門、小漠、赤石四鎮,總面積468.3平方公里,海岸線長50.9公里,戶籍人口7.73萬人,海域面積1152平方公里。 “由兩地齊抓共管到深圳單獨管理,體制機制調整理順後,深汕特別區這一‘飛地’既沒有觸動行政隸屬關係,又能打破行政藩籬,引導區域資源進行跨區域的合理配置和運行的跨界高效管理,具有前瞻性和巨大發展潛力。”中國(深圳)綜合開發研究院旅遊與地產研究中心主任宋丁說。 (小標題)釋放動能 高新技術項目加速集聚 2019年元宵節剛過,深汕特別合作區易能電器有限公司的5條生產線已是一片繁忙景象,工人們正在對變頻器半成品進行加工,一臺臺型號不一的變頻器成品擺在車間,準備交付客戶。 作為家電、電梯、製造業加工機器、工業機器人等產品都要用到的零部件,易能電器生產的變頻器已經走向海外5個國家和地區,客戶超過600家。 公司副經理李波介紹,為了擴大產能,公司將生產基地從深圳寶安區搬到深汕特別區。儘管廠房在2018年底才投產,但是訂單“多得燙手”。“今年春節,公司只放了7天假,在以前要休息20多天才開工。” 李波說,“接下來,我們將打造全自動生產線,預計2019年銷售額將達2億元。” 在深圳,企業發展受限於土地空間。與易能一樣,到處找地的威可特熔斷器有限公司,從深圳龍崗區搬到深汕特別區投產不久,便準備與德國百年測試公司合作共建南中國容量最大短路實驗室,威可特公司70%的產品直接或間接出口到歐盟地區。 近年,騰訊雲計算中心、華潤新一代數據中心、萬澤航空發動機特種材料生產基地陸續入駐深汕特別區……電子設備及電子產品製造、大數據、新材料、新能源等產業集群初步形成。 目前,深汕特別區已供地產業項目71個,其中64個來自深圳市,各類投資已經達到1200億元,其中深圳市財政投入70億元。 (小標題)搶抓機遇 建設大灣區東部門戶區 從蓮花山脈向南眺望,一條中軸線穿城而過,直抵南海紅海灣。山、海、河、溫泉、溼地匯聚,讓深汕特別區更添山水人文氣息。 “我們的規劃是‘一心兩軸三帶四組團’總體空間佈局和‘東南西北中’五大組團產業佈局。”深汕特別合作區黨工委書記產耀東說,進入發展“快車道”的深汕特別區,還處於創業初期,深汕特別區將以“創新引領發展、實幹再造新城”為發展理念,以“總部+基地、研發+生產”為發展模式,以“規劃引領、基礎先行、平臺帶動、產城融合”為發展思路,努力建設粵港澳大灣區東部門戶區、粵東沿海經濟帶新中心、深圳自主創新拓展區、現代化國際性濱海智慧新城。 城市方面,位於深汕特別區中部的中心區將打造高端商務區和政務區,東南西北組團將打造科教研發區和未來產業區、新興海港商貿區和濱海生態旅遊區、先進製造集聚區、康養度假區。 交通方面,深汕特別區內外海陸空鐵立體交通體系,客貨運港口和機場也在規劃藍圖中。幾年後,已開通的深汕高速、廈深鐵路和正在規劃建設的廣汕鐵路、深汕城際軌道將貫穿深汕特別區,東、西高鐵大通道將暢行無阻。 2018年,深汕特別區全年地區生產總值完成53.13億元,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66.74億元,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26.92億元。深汕特別區提出,2019年地區生產總值增長22%以上。 產業集聚開始形成,基礎設施逐步推進,城市骨架初見雛形……深汕灣畔,春潮澎湃。不久的未來,一座獨具魅力的濱海新城將在這裡拔地而起。(完)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