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8.27 好奇如同飢餓,求知豈有盡頭?

如今年代,人們越來越重視教育,看來“知識改變命運”的觀念已經成功植入人們的頭腦中,也植入了DNA裡面,它將以遺傳的方式繼續不斷地發揚光大下去,這不是子有孫孫又孫的“愚公移山”行為,而是隻要人類延續下去,它就會熠熠生輝。

不論是有錢人、窮人,當官的、普羅大眾的,都懂得“從娃娃抓起”,拼盡全力送到最好的幼兒園、小學、中學去。當然,也有部分人能被送到大學去,是靠爹爹還是靠自己,因人而異。

好奇如同飢餓,求知豈有盡頭?

很多人期望通過知識改變命運,希望未來的生活過得更好。

有人這樣說:

“一個人的優秀與安逸是相反的。年輕時精力充沛,辛苦一點,將來人到中年,選擇性就會大很多。一旦前途有很多選擇,他的生活就相對輕鬆。”

有人這樣說:“寶貝,我讓你讀書,是為了將來你的日子,不必操心柴米油鹽醬醋茶,更可以悠悠享受琴棋書畫詩歌花。

好奇如同飢餓,求知豈有盡頭?

好奇如同飢餓,求知豈有盡頭?

龍應臺寫給兒子:“孩子,我要求你讀書用功,不是因為我要你跟別人比成績,而是因為,我希望你將來會擁有選擇的權利,選擇有意義、有時間的工作,而不是被迫謀生。”

作家三毛說:“讀書多了,容顏自然改變,許多時候,自己可能以為許多看過的書籍都成為過眼雲煙,不復記憶,其實它們仍是潛在氣質裡、在談吐上、在胸襟的無涯,當然也可能顯露在生活和文字中。”

也有人說:“腹有詩書氣自華。”

好奇如同飢餓,求知豈有盡頭?

好奇如同飢餓,求知豈有盡頭?

在鋪天蓋地的讀書好讀書有用的美輪美奐的高大尚的妙語下,人們是積極的主動的去讀書去吸收知識呢,還是被動地去完成學業呢?

有些人明明讀文科,為何還要學習數學呢?

從幼兒園到大學,讀那麼多年書,究竟得到什麼呢?

離開學校,為何有些人還要不斷學習呢?

難道真的是為了改變貧困命運嗎?

很多億萬富翁的人,為何還堅持每天5點起床來看書學習呢?

好奇如同飢餓,求知豈有盡頭?

好奇如同飢餓,求知豈有盡頭?

低層的人希望改變命運,高層的人希望提高精神境界。

人,求知,不但是生存需要,而是精神需要。

因為,求知的行為其實給人帶來快樂

求知,就像荒漠的人發現綠洲的感覺;又如黑暗中的人獲得光明;又如漂浮在汪洋中的人發現大陸。

求知,其實是好奇心得到滿足的過程。

而人們,始終有無窮無盡的好奇心,它如同身體細胞的新陳代謝那樣,不斷有好奇細胞產生。

於是,求知,自然成為終身行為。

好奇如同飢餓,求知豈有盡頭?

好奇如同飢餓,求知豈有盡頭?

人們在求知的時候,都是通過辛苦地順從地學習獲得既有的知識。

當學到一定程度的時候,所學過的知識會在頭腦中彙集起來,從量變到質變,或者產生更多更大的好奇心,或者能夠產生逆向思維,或者將所學的知識加以利用,運用到不同的人類領域,產生不同的效用。

看人類的發展,就知道知識在人類發展得越來越神奇越來越了不起的 過程中所起的作用了。

看看,我們這個時代,一般人家也可以在夏日享用冷氣,冬日享用暖氣。我們可以足不出戶,天下新聞也可以盡收眼底。

可是很多很多年前,儘管當皇帝的,也沒有機會享受冷暖氣的無比舒適,更不知互聯網的奇也妙哉。

好奇如同飢餓,求知豈有盡頭?

從個人角度,知識改變命運!

從人類角度,知識改變人類!

好奇心如同飢餓感,所以人們總是會不斷尋找知識來滿足好奇心,來解決“飢餓感”的。

“活到老,學到老。“啊!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