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3 如何理解李商隱的唯美七律《春日寄懷》?

信陵君無忌


《春日寄懷》給人整體的感覺是寂寞苦悶,傷感抑鬱的。這也符合李商隱的一貫文風,源於他在仕途上的不得志。

世間榮落重逡巡,我獨丘園坐四春。

縱使有花兼有月,可堪無酒又無人。

青袍似草年年定,白髮如絲日日新。

欲逐風波千萬裡,未知何路到龍津。

在上一個關於《無題·昨夜星辰昨夜風》的賞析中,我們講了李商隱的詩歌特色和藝術成就,就不再重複,這裡著重看李商隱如此高才,為何在仕途上一塌糊塗。

我們先解詩。這是一首嚴謹合律的七言律詩,首句“世間榮落重逡巡”,為平起押韻的平仄格式,全詩合乎平仄,韻押平水韻“十一真”,頜聯為虛實對,頸聯為並肩對,精緻工整。

合格律的律詩有一種比較獨特的抓詩眼的方法,大部分律詩適用,那就是“截取法”。我們去掉頜聯、頸聯,留下首聯、尾聯合成一首七絕,就簡單得多,方便大家看清詩的主題:

世間榮落重逡巡,我獨丘園坐四春。

欲逐風波千萬裡,未知何路到龍津。

“這世界上的事情啊,就像這春天的花開花敗,起了又落,來回循環。我卻在花園裡一坐就四年。”這個時期,李商隱因為母親去世在家丁憂,閒居四年,苦悶寂寞的心情躍然紙上。“我想追逐千里波濤,鯉躍龍門去經天緯地,卻沒奈何找不到去龍門的路。”

這就很清楚地可以看出,這首詩是作者抒發自己閒居被棄置,報國無門的苦悶心理。

中間二聯作為整詩的補充描寫,筆觸更加豐富,像頜聯“縱使有花兼有月,可堪無酒又無人”已經成為了傳世佳句,意思是“春天裡,有花有月,卻沒有酒也沒有人陪”,挺適合現代人用來抒發寂寞的,所以廣為流傳。頸聯“青袍似草年年定,白髮如絲日日新”則是說“官服就像那些青草,每年都是這個顏色沒有變化,意指沒有升遷,而腦袋上的白髮卻一天比一天要多”。

不過自古以來,做官者丁憂都是要去職的,過幾年再重新出仕,為何獨獨李商隱如此苦悶,發出“未知何路到龍津”的感嘆呢?

唐代科舉制度實則為舉薦制,如果沒有高官舉薦,也很難出頭。李商隱雖然也是官二代,但是父親過世太早,並沒有讓兒子沾到光,沒有人保舉,雖有高妙才華,進士就一直不第。

這個時候他遇到了生命中第一個貴人,令狐楚。不但欣賞他,還幫助他取得了進士,與白居易等人交遊,和令狐楚的兒子令狐綯成為好友。但是令狐楚調入長安作京官之後,李商隱就失去靠山,去王屋山學了幾年道。

然後他遇到了生命中第二個貴人,王茂元。王茂元是當時的涇原節度使,相當於軍區司令員,非常喜歡他,把女兒都嫁給了他。靠著丈人,眼看終於可以出頭了。

結果陷入了“牛李黨爭”,朝廷高層政治核心的派系鬥爭。老丈人王茂元是李德裕的李黨,而恩師令狐楚是牛僧孺的牛黨。這就不好辦了,不管哪個派系,都把他當成敵人,能有好日子過?所以他便中了進士,也在吏部考核中屢次被刷,人家不知道把他往哪安排才合適。

具體的牛李黨爭就不聊了,講起來太長。總之李商隱的仕途就敗在夾心人身份上,加上他又重感情,又要夫人又想要朋友,兩邊都不棄,結果兩邊都不理他。不過“文章恨命達”,倒是文采斐然,開創了別開生面的晚唐詩流派,成為宋初“西昆體”的鼻祖,還影響了明朝、清朝眾多詩人,就是後來的納蘭性德的作品,裡面也盡是李商隱的味道。

但是當時呢,他還是挺鬱悶的。所以才有《春日寄懷》這種明媚春光裡的牢騷詩句。

所以啊,人這一輩子,貴人多了,不一定好。


一家之言,歡迎指正評論。


梧桐樹邊羽


李商隱是晚唐出色的詩人之一。他和杜牧合稱“小李杜”,和溫庭筠合稱“溫李”。

這首春日抒懷詩,以景及人,思物寄情,表達了詩人壯志未酬的愁苦之情。

我們可以從三個角度來感受本詩的唯美。

一、詩句的唯美。

詩人首先從世間榮顯和衰落說起,引出全詩的主題。詩句中表達的榮落意為作者仕途不順的境況。文中的“花” “月” “酒” “人” “青袍” “白髮”,借景抒懷,借物喻情。

詩句唯美,表達情感真實自然,文字雖淺顯,卻耐人尋味。

特別是“白髮如絲日日新”詩人感嘆自己鬱郁不得志的惆悵落寞的心情清晰可見。

二、強烈的情緒溢於詩句中,富有感染力。

如末句的“欲逐風波千萬裡,未知何路到龍津”,抒發了詩人胸懷大志,欲一展鴻圖的美好願望。

三、對比手法運用得恰到好處。

如詩句中“有花有月” “無酒無人” “青袍似草” “白髮如絲” “年年定” “日日新”,運用對比,使得全詩畫面感極強,情緒表達非常到位。讓讀者不由得替詩人感嘆,“獨坐園中已四年”卻未能一展鴻鵠之志,甚為可惜。

如題主所言,李商隱的這首唯美七律,細細品讀,別有一番韻味。



彡柚木子


你好,新年快樂,我來試試回答這個問題。

李商隱的唯美七律《春日寄懷》全文如下:

春日寄懷

唐代:李商隱

世間榮落重逡巡,我獨丘園坐四春。
縱使有花兼有月,可堪無酒又無人。
青袍似草年年定,白髮如絲日日新。
欲逐風波千萬裡,未知何路到龍津

這首詩是唐武宗即位的時候,李商隱回京仍任秘書省正字。會昌二年(842),李母去世,他服喪四年後於會昌五年秋返京,仍居九品舊職。李商隱當時三十五歲,返京前他作《春日寄懷》一詩,抒寫心中的苦悶與希望。

是的,這首詩歌和很多唐詩內容一樣,是抒寫心中的苦悶與希望。這種情懷在當時很常見,畢竟天下讀書人何其之多,能榮登高位的人萬中無一,即使是李白杜甫之才也不能位居廟堂之上。因此懷才不遇、感嘆青春虛度的是絕大多數讀書人的心態了。


瞭解了創作背景和心態,那麼這首詩具體是寫什麼呢?

“世間榮落重逡巡,我獨丘園坐四春。”這句說的是因為母親逝世,李商隱停薪留職,在家服喪思念。他感嘆:人世的升降是瞬息即變,而我卻在家中呆坐了四年,如此有耽誤了思念的時光哦。


“縱使有花兼有月,可堪無酒又無人”則是說:可嘆眼前有花又有月色,可謂是景色迷人了,但是卻沒有人酒讓我借酒消愁,更沒有知己可以聽我傾訴。這是一種轉折關係的表達,類似我們現在用的“雖然。。。但是。。。”。好景而情傷,斷是難過哦。

這裡不禁讓人想起李白的“舉杯邀明月,對影成三人。”,雖然李白有酒,但是一種孤獨的感覺油然而生,很容易引發讀者的共鳴。因為無論古代還是現在,其實很多人都遇到過相同遭遇哦。


“青袍似草年年定,白髮如絲日日新。”則是說:八品官的青袍年年都一樣,頭上的白髮卻越來越亮眼。李商隱三年在京守喪,四年後回到公司仍為秘省正字,官職沒有升遷。時光流逝無情,然而仕途不如意,這是大多數古代讀書人的常常嘆息之事。

值得一說的是,這五、六對仗精妙,青袍對白髮,年年定對日日新。讀之朗朗上口,印象深刻。不能不歎服李商隱創作的功力深厚,而古詩的魅力非凡。


“欲逐風波千萬裡,未知何路到龍津”更是進一步提出了希望,希望一心想去追逐風波千萬裡,卻不知哪條路才能見龍顏!“龍津”即是龍門的意思,李商隱把自己比喻成一條追風逐浪的鯉魚,希望經過千萬裡的歷程,最終能魚躍龍門,實現人生的昇華。

古代讀書人都把能進入朝廷廟堂,身居要職,輔助君王兩側,掌握國事為自己的終身理想。這個並奇怪,時至今日,這種思想又有什麼改變呢?


總的來說,這首詩主題內容上並沒有什麼新意,和古代大多數讀書人所想表達的意思類似,但在藝術手法情景渾溶,喻情於景。文字華麗,朗朗上口,特別是“縱使有花兼有月,可堪無酒又無人。”更是流傳千古的名句,很多時候能引人共鳴。


文藥書生


題主的問題可能存在一個小誤區!

因為這一首七律並不是唯美風格,而可能是向杜甫詩《曲江對酒》頜聯致敬的作品。杜詩如下

苑外江頭坐不歸,水精春殿轉霏微。

桃花細逐楊花落,黃鳥時兼白鳥飛。

縱飲久判人共棄,懶朝真與世相違。

吏情更覺滄洲遠,老大悲傷未拂衣。

李義山詩如下

世間榮落重逡巡,我獨丘園坐四春。

縱使有花兼有月,可堪無酒又無人。

青袍似草年年定,白髮如絲日日新。

欲逐風波千萬裡,未知何路到龍津。

其中杜詩頜聯為“桃花細逐楊花落,黃鳥時兼白鳥飛”,李義山詩頜聯為“縱使有花兼有月,可堪無酒又無人。”

沒有錯,這兩個頜聯在結構和創意上是相同的,而且是最高級別的致敬,不是步韻,而是創意和表達方式的終極模仿和別具一體的再加工!

而且這兩首七律的基調基本相同,都是形容年華老去而事業無成。本題目是說李義山詩,小可就淺解一下,有不及之處,還望海涵。

世間榮落重逡巡,我獨丘園坐四春。

首聯濃濃的感傷之意,榮落,典故應出自《魏書》“但候草木榮落”和鮑照詩:“霜露迭濡潤。草木互榮落”,原指草木枯榮,引伸為指繁盛和衰落。比如此處應當為雙指,即指園林之中花樹開謝,也指人世變幻。逡巡,各版本註釋說是指一剎那,但我個人更傾向於“從容”之意,因為這樣會更顯得世情無情。也更加襯托得對句的孤獨和冷寂。我獨,就是我一個人,丘園,原指家園,孔穎達解釋此詞說“丘謂丘墟,園謂園圃。唯草木所生,是質素之所“,後來指隱身之所。四春,即四個春季,指四年。

縱使有花兼有月,可堪無酒又無人。

這一句非常清淺,無須註釋。在小可看來,出句源於杜公《秋興八首》之第一首,對句是借用李白《月下獨酌》,一是表達孤苦寂寞之意與古人相同,二是也借用李杜二人的際遇來暗示自己的處境,有花有月,無酒無人,兩兩相襯,更是渲染得作者的無聊和苦楚,而這種苦楚原來是古以有之。所謂寄懷,一是寄古人,二卻是寄自己。

青袍似草年年定,白髮如絲日日新。

青袍原指青色的長袍,後來引伸為寒士或品級比較低的官員,如李義山詩”朝來灞水橋 邊問,未抵青袍送玉珂。“在這首詩裡,是第三種含義,即”出仕“,也就是說,這個青袍在這裡是雙關語,一指身上的衣衫,二暗指事業。而年年定,指年年不動,形容事業沒有起色,一如既往。青袍對應的白髮自然也是雙指,一指白色頭髮,二指歲月年華,所謂日日新,實則是反語,更加襯托自己一天一天地老去。

欲逐風波千萬裡,未知何路到龍津。

龍津,即龍門。也指飛黃騰達之日。所以這一句更好理解,就是雖然年華老去,但仍然還是想有所做為,只是不知道哪裡有渠道或者平臺能讓我一展才華。

所以我說這實際上是向杜公《曲江對酒》致敬的作品,從兩首詩來看,基調,手法,修辭,語法都是相同,連結構也是如此,首聯寫孤苦,頜聯通過文字搭配來寫實,順便入虛,而頸聯描述老而無為的現狀,尾聯筆鋒一轉,卻是更顯消極!


亦有所思


這首詩在李商隱的詩歌裡面算是比較出名的,就算不會背誦這首詩的全詩,那麼詩中的名句也會略有耳聞:
縱使有花兼有月,可堪無酒又無人。

這首詩寫於會昌,寫這首詩的時候,李商隱已經在會昌六年了。

且看全詩:

世間榮落重逡巡,我獨丘園坐四春。縱使有花兼有月,可堪無酒又無人。

青袍似草年年定,白髮如絲日日新。欲逐風波千萬裡,未知何路到龍津。


世間榮落重逡巡,我獨丘園坐四春。人世的興衰是瞬息即變,而我卻賦閒在家四年之久。這兩句話中頗有自責的意味。

縱使有花兼有月,可堪無酒又無人。縱然是有花又有月亮,但是孤獨寂寥既沒有酒也沒有人。這是詩人境遇的描寫,可見詩人此時內心之苦悶。

青袍似草年年定,白髮如絲日日新。朝廷之中官員的青袍年年都一樣,可我頭上的白髮卻天天都有新生的。用變與不變的對比表現了自己的無助與淒涼。每一年都有人被擢升,可是我連一個小小的官職都沒有,為此愁緒滿腹,徒增白髮。

欲逐風波千萬裡,未知何路到龍津。一心想去追逐風波千萬裡,卻不知哪條路才能魚躍龍門!三秦記裡面記載,河津又叫龍門,能夠越過河津就能夠成為龍。詩人想在政治上有所作為,但又慨嘆營銷能夠無用武之地。

感慨自己人生的際遇,希望飛黃騰達可以說是老生常談了,再怎麼描寫都是幾乎寫不出新意。而這首詩也沒有想寫出新意,只是藝術手法更加渾溶豔麗,不用典故而音樂和諧。

最近寫了很多關於李商隱的詩,如果大家有喜歡的詩也可以告訴我,我們一起欣賞。



詩書君


李商隱的《春日寄懷》,寫的什麼呢?用現在的話來說,就是一箇中年loser,首先他年華已老,然後他前途渺茫,並且家窮人醜,除了喝酒沒有朋友。你想象一下,一個死肥宅,天天打遊戲打得天昏地暗,日月無光,能有什麼前途,再把酒對換成肥宅快樂水,簡直就是一篇《肥宅的苦逼生活》。好在李商隱畢竟有才華,他堅持著文學創作,而不是窩在屋子裡玩網絡遊戲,要不然唐詩世界裡就會少了這華麗的篇章。



《春日寄懷》
世間榮落重逡巡,我獨丘園坐四春。
縱使有花兼有月,可堪無酒又無人。
青袍似草年年定,白髮如絲日日新。
欲逐風波千萬裡,未知何路到龍津。



李商隱卻是命運不好,科舉考得不錯,進士及第,但是隻當了個九品芝麻官,這還不算啥,起點低也不是沒機會,個人努努力還是有希望。可是命運女神不這麼認為,纖手一揮,給李商隱扣了個黨爭的帽子。時值“牛李黨爭”,那是倆宰相之間的事兒,關李商隱一個九品芝麻官啥事兒啊,這不是躺著也中槍嘛,偏偏這一槍還打碎了他所有的希望,他的仕途註定永遠被壓在最底層,不得翻身。寫下這首詩那年,李商隱已經35歲了。



開篇我開玩笑說這是《肥宅的苦逼生活》,倒也不完全是胡說,你看李義山第一、二句就說人在世間,起起落落都是瞬息間的事情,而我半生淪落,如今已在丘園獨居四年,前途可謂一片渺茫。接著三、四句說這丘園裡固然有美景,有花有草有云有月,我卻窮得連酒都喝不起,連一個知己朋友都沒有,日日愁,還苦於沒有東西可以藉以消愁。



“青袍似草年年定,白髮如絲日日新”,青袍是指九品小官所穿的官服,此時李義山因為母親服喪等事,已經閒居四年,如今終於被召回去當官了,還是個秘省正字,九品官,可不是“年年定”嘛!青袍與白髮形成對比,官還是那個官,但日子一天天過去,頭髮一天天花白,可不是白髮“日日新”?



最後李義山感嘆道:欲逐風波千萬裡,未知何路到龍津。是說我一心想要追逐千萬裡風波,不知道什麼時候才能到龍津呢?“龍津”就是龍門,鯉魚躍龍門大家都知道,跳過去了,就能成龍,跳不過去還是一條鯉魚。他追逐風波,是為了登上龍門,這句詩表達了李義山想在政治上有所作為,又感嘆沒有人能為之引薦。



這首詩,是李義山抒發自己長期苦悶寂寞生活之作,是感嘆年華易逝的傷感之作,是仕途無門的抑鬱之作,詩中花月的清新,卻蘊含著憂鬱的情感,在種種寂寞苦悶中,他仍未絕望,所以才會在最後期望“到龍津”。




也可自話


挺喜歡的。

《春日寄懷》

唐·李商隱

世間榮落重逡巡,我獨丘園坐四春。

縱使有花兼有月,可堪無酒又無人。

青袍似草年年定,白髮如絲日日新。

欲逐風波千萬裡,未知何路到龍津。

特別是第二聯特別好:縱使有花兼有月,可堪無酒又無人。寫的特別有味道。

作者以寫樂景來反襯哀情,寫出有花有月卻無酒無人的悽哀之情;風景美麗和處境悽楚形成巨大反差;更加突出作者寂寞無聊的悲涼。


蠻大人8


我覺得這首詩悲觀多了些,反而把唯美遮住了。

《春日寄懷》

唐·李商隱

世間榮落重逡巡,我獨丘園坐四春。

縱使有花兼有月,可堪無酒又無人。

青袍似草年年定,白髮如絲日日新。

欲逐風波千萬裡,未知何路到龍津。

首聯便用一個“獨”字寫出了自己的孤獨詩意,頷聯便更為直接的抒發自己心中的失意之情,即便有花有月,再這樣美得景裡,卻也沒有好酒和佳人陪伴,這同樣讓他失意難耐啊!

頸聯則寫出了時光易逝,光陰不返,讓他平添了幾分愁意!

好在尾聯前半句有點陽光積極的意向,可轉而第二句“未知何路到龍津”又寫出了自己對於仕途和人生的擔憂,總體風格偏悲觀了一些。


陳同學說理


很現實的話,就如而今抖音所言,你成功了放屁都是道理,你沒成功再有道理卻是放屁。世態炎涼,文化之博大精深。


馬金貴


李商隱的唯美七律《春日寄懷》,是寫閒居時的苦悶心情,詩中“縱使有花兼有月,可堪無酒又無人”一聯,寫盡人的孤獨寂寞之感。

且看全詩:

春日寄懷

世間榮落重逡巡,我獨丘園坐四春。

縱使有花兼有月,可堪無酒又無人。

青袍似草年年定,白髮如絲日日新。

欲逐風波千萬裡,未知何路到龍津。

李商隱的這首《春日寄懷》,寫於他閒居家中之時。

世間榮落重逡巡,我獨丘園坐四春。

人世間的榮華與衰落,本來瞬息萬變,我卻在呆了足足四年。重(zhòng):甚,很。逡(qūn)巡:頃刻、急速。坐:漸、行將。

縱使有花兼有月,可堪無酒又無人。

即使家裡有花月美景,可惜我家貧無酒遣懷,更無人共賞這樣的美景。

青袍似草年年定,白髮如絲日日新。

我身上的青袍就像春草,年年一個樣,頭上的白髮卻一天比一天多。青袍:唐代八、九品官穿青袍。作者居喪前任秘書省正宇,系正九品下階,故著青袍。

欲逐風波千萬裡,未知何路到龍津。

我也想追逐風波,到千萬裡去,卻不知哪條路才能到達龍門!龍津,即龍門。也指飛黃騰達之日。

人生失意,年化漸老,是古詩詞中常見的主題,此詩並沒有什麼新意。但詩中聲律鏗鏘,情景渾溶,在清爽流利的格調中寄寓著沉痛鬱結的情懷。詩中低徊唱嘆的情感,讓人心生共鳴。

詩中最讓人共鳴的一句是:“縱使有花兼有月,可堪無酒又無人。”有花月美景,卻無酒遣懷,無人共賞,人生的潦倒寂寞之感,無過於此。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