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3 德軍佔領西歐後為什麼不停下來發展?

Dawn-遠


從入侵波蘭開始,戰爭的進程就由不得德國來說了算了。

談這類問題,咱們還得提前明確一點:當時世界上綜合實力第一的國家不是美國,而是大英帝國。而且希特勒認為這些爭鬥,都是歐洲人內部的問題,跟你美國也沒關係。所以,他大打出手之前,最為關注的是英國的態度。他的一切判斷都是圍繞著英國展開的。

在私人感情上,希特勒對英國也是充滿了好感。站在他種族立場,英國人和德國人一樣優秀。他也經常的讚美英國為人類文明作出了重大貢獻。實際上希特勒非常希望和英國聯手,甚至在他的和平條約裡提出來由德國保衛英國。

他非常在意英國的態度,然而在最關鍵的時刻,他還是作出了錯誤的判斷。

德國最先收回了一戰失敗,被法國佔領的地區。英法保持了沉默。

之後他又吞併了奧地利和捷克,英法又默認了。

然後,希特勒就以為:他吞了波蘭,英國依舊會容忍。然而這次英國沒認,直接宣戰了,大大出乎了希特勒的意料,所以當他得知消息以後,陷入了很長時間的混亂和惱怒。

所以說如果當初希特勒不入侵波蘭,英國不宣戰,他先前拿到的利益也就是落袋為安了。一戰的失地+奧地利+捷克,收穫也是很豐盛的。

這裡大家需要對宣戰有個正確認識。宣戰,是有法律效果的,宣戰了,就必須要打出個勝負輸贏。我們以前受的教育是英法消極戰爭,選而不戰,那是扯犢子。宣戰就是要決鬥。但為啥英法很長時間沒進攻呢?因為他們還沒做好戰爭準備。沒進行好動員。

為啥希特勒進攻法國?因為你既然宣戰了,就是必然要打的。然後你在那裡動員,我還等你動員充分了再打嗎?

英法既然已經宣戰,等他們把國家轉入到戰時經濟,部隊都動員起來,裝備充足,那是必然要打德國的。先前的不打,那是因為沒準備好。

德國進攻波蘭,英法對德宣戰,這時候,希特勒就已經停不下來了。

後來德國閃擊法國,擊敗英法聯軍,英國人被困在敦刻爾克。當德國的將軍們嚷嚷著徹底殲滅英軍的時候,希特勒又開始誇英國的優秀了,又準備開始跟英國和談。希特勒的意思是我已經打贏你了,這回你可以和我談了吧。

其實這個時候,希特勒是強烈的想停下來。

這時候的希特勒已經賺的盆滿缽滿了。如果這時候戰爭能停止,他就是德國曆史上最偉大的領袖,功績前無古人後無來者。

他太想拿著錢離開這個賭桌了。

但英國人不幹,不同意和希特勒講和,必須打。國家打殘了,也得跟你幹。

以至於希特勒在演講中痛罵丘吉爾是嗜血的屠夫,戰爭狂人......是不是有點諷刺?

德軍被英吉利海峽擋住,無法登陸英國本土,只能派飛機去轟炸。在不列顛空戰中,英軍奮勇抵抗,絕不屈服。元首看著也很納悶:你們哪來的勇氣?你們的精神支柱在哪裡?回頭一看,明白了,背後還一個虎視眈眈的斯大林呢。元首想:你們不就是覺得還有蘇聯能幫你們嘛,我再把蘇聯滅了,咱們是不是就能和談了?於是......

入侵波蘭以前,戰爭停下來,希特勒可以說了算。但英法宣戰以後,沒辦法,就只能打到底了。


銳度何老師


希特勒也想暫停下來,消化下佔領區,可是他的企圖最終還是落空了。


首先是英國,在丘吉爾的領導下,英國拒絕了同德國的和談,決心以徹底打敗德國為最終目標。一面聯合更多的國家加入反法西斯的陣容,一面在各個可能的戰場同德軍展開對抗。而德國迫於海軍力量的不足一直難以下定決心發起登陸英國的行動,同英國的戰爭不可避免的陷入持久。

對於東面的蘇聯,德國同樣深懷不安,蘇聯在1941年邊境部署的兵力已經是1940年的2倍,機場也在進行大規模的擴建,更為嚴重的是德國在1941年已經嚴重依賴羅馬尼亞的油田供應石油,而蘇聯距離羅馬尼亞太近了,假使蘇聯先發制人,可以一開始便攻佔這些油田,這對於長遠來說是致命的威脅。



就整個歐洲的戰略而言,希特9勒最害怕的是蘇英兩國的聯合,這無疑將在根本上威脅到德國的歐洲主宰地位。希特勒認為隨著戰爭的延長,蘇英聯盟的危險將與日俱增,而作為歐戰主導地位的德國決不允許坐視周邊地區的強國在等到最佳時機時來遏制德國的崛起。所以希特勒認為必須抓住時機,先發制人!

也就是說德國在佔領西歐後,絕不會放棄其進攻的手段,它只有取得絕對的歐洲霸主地位才會停手。所以1941年德國要麼選擇英國要麼選擇蘇聯,總之戰爭機器不會停止。


戰略論


這個問題問得好。

如果希特勒在滅亡法國,驅逐英國,獨霸整個西歐後,放下屠刀,鑄劍為犁,不就可以避免後面的蘇德戰爭的巨大失敗了嗎?但是希特勒為什麼沒有停下來呢?

其實希特勒也是很無奈的,因為戰爭的機器一旦開動,就很難停止,想要停下來,要麼你死,要麼我亡!

之所以這麼說,是德國的內外因素造就的:

1、戰爭和國民福利掛鉤

這是德國民眾狂熱支持希特勒發動戰爭的原因。

希特勒是通過合法的選舉途徑上位的,這和日本和意大利不一樣,在相對民主的德國,希特勒要想上位,需要給德國人民更大更豐厚的承諾,上臺後想要坐穩第一把交椅,也需要用許諾籠絡德國人民的心。

而開戰,就是希特勒實現自己承諾的最直接方式。

希特勒上臺前,1929年爆發的經濟危機讓德國民不聊生,社會倒退,希特勒首要的任務,就是帶領德國走出經濟危機的陰霾。

於是他宣稱,日耳曼人是最優秀的民族,要對猶太人進行徹底的消滅。眾所周知,猶太人以經商聞名,有大量財富,希特勒通過洗劫猶太人,幫助德國獲得了大量的資金。

當德國走出陰霾時,希特勒又宣稱,要讓德國的劍為德國的犁取得土地,於是德國一步步開始撕毀凡爾賽協定,積極擴軍備戰,對萊茵區進行軍事佔領。

軍事的膨脹引起的是英法等國的恐慌,不過他們一直在幻想希特勒能夠先打蘇聯,綏靖政策讓希特勒如魚得水,先吞併蘇臺德區,然後兼併奧地利。

雖然希特勒對外咄咄逼人,但是對內一直承諾提高德國工人的社會福利水平,一個著名的例子就是希特勒承諾要讓德國人15年內每個家庭都開上小汽車,大眾公司因此聲名鵲起。

擴軍需要錢,而軍隊消耗大量資金勢必會影響人民生活水平,所以德軍只能向外,不斷掠奪來獲取更多的權益,回饋德國民眾。

當和平的手段已經無法奏效時,希特勒果斷髮起對波蘭的閃擊。

而西方國家雖然也隨即宣戰,但是隻是口頭上支持一下,法國人還躲在馬奇諾防線裡做著德國給自己剛正面,疏於防備,結果被德國打得滿地找牙,只不過40天時間,曾經的歐洲第一強國法國就宣告滅亡。

2、外部威脅始終存在

我們先不說佔領西歐後,大量的德軍的復員再就業問題。單是看佔領西歐後的外部形勢,就不能讓希特勒停下腳步。

法國投降後,1940年5月開始,德國開始了對英國的猛烈攻擊,此時的英國首相張伯倫下臺,丘吉爾成為新的領導,在丘吉爾的領導下,英國人終於放棄幻想,全面迎戰。

由於德國地處歐洲中部,海岸線短,因此海軍的發展一直是德國軍隊的瓶頸,這一點在進攻英國的時候尤其明顯。

因為英國是傳統海洋大國,海軍力量位居歐洲第一,因此面對德軍時,英國依託英吉利海峽,能夠從容應對德國的攻擊。在海軍掉鏈子後,希特勒改變策略,出動大量飛機對英國進行狂轟濫炸,德國空軍和英國皇家空軍在英吉利海峽上空,進行了慘烈的廝殺,由於英國的雷達技術相當發達,再加上大量西歐飛行員來到英國,因此英國空軍實力大增,最終1000多架德軍飛機最終敗給了800多架英國飛機,希特勒消滅英國的計劃泡湯了。

為了表示不屈不撓的決心,在希特勒轟炸了英國後,丘吉爾即命令英國空軍空襲柏林,最終英國度過危機。而希特勒為了防止英國反撲,在法國海岸修建起大西洋堡壘,一直到1944年諾曼底登陸前。

而東部的德國,則更讓希特勒焦慮。本來英法想要禍水東引,結果蘇德簽訂《互不侵犯協定》,並默契地瓜分了波蘭。此時雖然蘇聯剛剛進行了大清洗,但是實力仍然是歐洲第一,這是希特勒所不願意看到的。而且,嗜領土成性的蘇聯,絕對不會看到德國獨霸歐洲,所以即使希特勒不打蘇聯,蘇聯也遲早會進攻德國。

而對於希特勒而言,伏爾加地區的黑土地是著名糧食產區,這裡的石油和煤炭也是德國夢寐以求的,而消滅蘇聯就可以得到這些。

所以,希特勒是停不下來的!所以,也是註定要失敗的!

多有疏漏,煩請斧正!

我是“靜Yes”,一個愛好歷史的妹紙,期待關注一起探討歷史!


靜夜史


德國佔領西歐後為何不停下來發展?希特勒還有這些想法

人有多大膽,地有多大產,在侵略的過程中,誰都想保持戰果,進行消化,但是別人會同意嗎?等你消化完事,發展起來了,那你不是要稱霸全世界。

在綏靖政策下,英法對德國已經很縱容了

在佔領西歐後,不知道是出於蠱惑英國,還是真心實意的,希特勒向英國提出休戰協議,為了避免和英國進行激烈的軍事對抗,甚至有人認為希特勒在敦刻爾克放跑盟軍是為了給英軍一個“好印象”,從而避免惡戰的爆發。

當然,英國新上任的首相丘吉爾是明確拒絕了,從英國方面來說,絕對不能允許歐洲大陸上出現一個統一的,強大的政權,一旦形成這樣的政權,那麼英國將被徹底封鎖,這在19世紀法國在拿破崙的帶領下已經這麼幹過一次,所以英國不能再吃這樣的虧。

保持歐洲大陸的均衡,讓其相對牽制,從而保證其光榮的孤立政策,並且佔據最有利的話語權。

在丘吉爾上臺前,英國首相張伯倫和法國一直實行綏靖政策,對德國的行為很放縱,畢竟當時德國剛緩過一口氣,內心全是復仇的火焰,為了避免再次發生大戰,英法在德國不斷侵佔周邊小國如奧地利、捷克斯洛伐克都一再表示妥協,甚至有一些縱容的感覺。

英法的妥協反而讓希特勒更加肆無忌憚,因此才有了閃擊波蘭

其實,英法的想法是很好的,就是要將禍水東引,最後讓德國和蘇聯打,兩敗俱傷的情況下才是英法最容易看到的,斯大林當然也明白,蘇德秘密簽訂互不侵犯條約,並且共同瓜分了波蘭。

德國閃擊波蘭後,意味著再無和平的可能,英國當時認為波蘭應該具有很高的戰略價值,一旦德國和波蘭開戰,那麼英法就從後面懟希特勒的屁股,但是英法沒想到的是,德國的新型打法,再加上蘇聯的幫助,使波蘭並沒有堅持多久就戰敗了。

英法還沒完成戰爭動員,那邊就戰事就已經結束了,因此,英法對德只能是宣而不戰,讓德國攻擊法國的馬奇諾防線,雙方對峙之後,英國再繞過去懟德國的屁股,結果賬面數字高於德軍的法軍,只堅持了39天就被打敗,這是誰都沒有想到的,當時還號稱自己是歐洲最強陸軍,轉眼就被人按在地上摩擦,其內心的陰影面積應該有多大。

所以,不要說佔領了整個西歐,就是閃擊波蘭之後,希特勒即使想要和平,也沒有人會答應啊,因為你已經超過了別人的底線了。

蘇聯陳兵邊境,使得佔領西歐後,根本無法停下來了

戰爭本來就是一部停不下的戰車,在打打停停中做的比較好的,一個是俾斯麥一個是日本,俾斯麥一邊通過戰爭,一邊通過外交,在德意志完成統一後,也儘量剋制自己,使得德國能有一戰時期的輝煌;而日本是甲午海戰要臺灣,朝鮮半島,還想要遼東半島,遼東半島沒拿下來,在日俄戰爭後再次獲得遼東半島的權益,在九一八事變後佔領了東三省,這一步步走得都挺好,就是僅僅六年就發動全面侵華戰爭,實在是狼子野心放不下了。

在德國打敗法國控制整個西歐後,面對的就是西面是英國,東面是蘇聯,希特勒本打算用海獅計劃擊敗英國,但是在不列顛空戰中沒能取得制空權,而德國的海軍更不是英國的對手,反而是英國將整個歐洲大陸進行了封鎖,在這種情況下,希特勒也只能冒險一搏,入侵蘇聯了。

其實蘇聯也並不是什麼好餅,斯大林在德國和蘇聯交界的地方兵力不斷增加,很可能也是趁德國入侵英國時,德國陸軍被動用,然後就能從東面向德國插刀。有一種戰爭的打法是,我感覺你要打我,所以我率先打你,這叫先下手為強。

綜上,不是說你挑起戰爭,然後你喊停就能停,喊停的資本是佔據絕對的優勢,話說要是佔絕對優勢的話,希特勒會喊停嗎?


球尢之路


元首拿下西歐之後沒有停下來發展,而是選擇繼續擴大版圖完成統一世界的夢想,這其中的原因有很多,但絕不是大多數人認為的資源問題。要知道,佔領了西歐之後德國戰爭機器需要的鋼鐵、煤炭、貴金屬以及糧食都得到了滿足,而綁架了羅馬尼亞、匈牙利和奧地利之後的德國是不缺石油的。

多瑙河流域富含大量的石油資源,直到今天這裡都是歐洲的能源產地,之所以出現油荒是因為納粹德國沒有實行戰爭總動員,統治區的交通和工農業發展佔用了大量石油資源,再加上東線作戰的交通條件太差,連棉衣都不能及時送到前線,更不要說是運輸極為不便的油料了,因此前線部隊缺油並不代表整個帝國缺少石油資源。

(為了節省石油汽車頂著大包,上過小學的都認識)

德國真正開始缺油是在1943年的庫爾斯克會戰期間,此時盟國的戰略轟炸對軸心國的軍工生產造成了毀滅性打擊,連步槍生產車間都被抹平了更不要說是顯眼的煉油廠了。因此說,1941年的巴巴羅薩計劃,並元首不是為了石油資源去冒險。之所以沒有在得到西歐之後滿足,是因為德軍贏得太順利了,這讓元首統一世界的野心進一步膨脹。

此外,斯大林不費吹灰之力就恢復到了沙俄時代的版圖,蘇德邊境“維斯瓦河-布格河”距離柏林僅有700多公里,在推平了法國之後能威脅德國的就只有近在咫尺的蘇聯了,這讓德國高層們感到不快,聯想起一戰時期沙俄軍隊攻入東普魯士的教訓,元首有理由認為飲馬維斯瓦河的蘇聯紅軍是必須消除的威脅,而且最好趁著連戰連勝的旺盛士氣完成。

此外,帶有領土情節的元首對佔有了歐洲大半土地的蘇聯越發不順眼,他四面出擊不放過任何一個小國擴張來的土地,還沒有蘇聯撿便宜得到的多,或許在元首心裡他必須把帝國領土擴張到壓過蘇聯才有存在感吧。再加上德國情報部門查獲英國給蘇聯傳遞信息,希望聯合斯大林夾擊德國,後者甚至已經制定出了閃擊德國的大雷雨計劃,讓元首認為蘇德必有一戰,這才有了開戰的動機。

此外,元首急於找蘇聯人清算還包括了一戰的仇恨!一戰戰敗給德意志帶來幾乎毀滅的災難,整個社會都把這股仇恨發洩到了英法協約國身上,同時還有共產主義運動也是德國人要報復的對象,因為在希特勒這一代人的眼中是共產主義革命導致了戰爭失敗。(下圖是1918年形勢圖)

因為一戰打到1919年的關鍵時刻,德國工人受到俄國十月革命的影響不斷罷工,同時德國共產黨和社會民主黨在當年4月,建立了“巴伐利亞蘇維埃共和國”,並由此引發了導致帝國戰敗的社會革命!恰巧的是,當時的德國共產黨領導人李卜克內西、盧森堡都是猶太人,而後來德國右翼黨派發動終結第二帝國的十一月革命也是猶太人領導的。

這就是希特勒痛恨猶太人和社會主義蘇聯的原因,在元首眼中是他們搞亂了第二帝國的後方,導致形勢一片大好的德國在一戰緊要關頭戰敗。因此,拿下西歐以後不管資源情況如何,元首都會找蘇聯算賬,更何況德軍還是隻付出了十多萬人的代價就統一了西歐,完整的軍隊完全有實力馬上東進,去完成元首的統一與復仇大業,攻打蘇聯就順理成章了。


兵器世界


箭在弦上不能不發,德國在佔領西歐之後,所面對的國家環境,已經起到了根本性的變化。

要說在希特勒剛剛掌控德國軍政大權的時候,他周邊的各國雖然對德國有防備心理,但畢竟以德國的體量讓它在世界上各強國眼中並不具有多大威懾能力。

所以當時德國可以悶下頭來發展,做一個安安靜靜的美男子,並且隨時可以將強大的綜合國力轉變為軍事實力侵略周邊,所以主動權在希特勒手裡!

希特勒作為納粹思想的帶頭人,當他掌權之後面對民族主義思潮愈演愈烈的德國,一定會讓德國走上軍國主義道路。

在這種情況下,對周邊的侵略就發生了,當德國開始侵略周邊各國的時候,周邊的局勢也起到了變化。

當德國侵略波蘭之後,對於法國、蘇聯、英國等國來講似乎一個強大的德國已經崛起。它們充滿了戒備,甚至是恐懼的,可是每一個國家都寄希望於希特勒先向其他大國侵略,而自己能夠坐收漁利。

所以當德國佔領波蘭之後,當時整個歐洲其實處於一種均勢的狀態。這個時候希特勒停下腳來還是可以達到像題主所說的能夠安心發展自己。

可是,如此輕鬆擊敗波蘭,是很難讓人理智的停下來,更不要說還有德國上下激烈的民主主義作祟。

這個時候希特勒對比了英法和蘇聯之間的力量認為擊敗法國比蘇聯更容易,於是他向法國發起了突襲,法國戰役四十幾天就結束了,號稱陸軍第一強國的法國如此不堪一擊,以至於希特勒認為擊敗龐大的蘇聯也只不過是4個月的事情!

(德軍進入巴黎)

由於丘吉爾的上臺,大英帝國與德國議和的可能性已經失去,正所謂樹欲靜而風不止。法國戰役剛剛結束,羅斯福就宣佈:美國應該成為民主國家的兵工廠。

於是,反法西斯聯盟逐漸形成,這個時候希特勒更不可能停下腳步。

在當時,美國的生產力還沒有被激發出來,而且羅斯福為了美國的利益也不可能貿然加入戰爭。此時,希特勒拿出所有的力量來攻打英倫三島肯定是沒問題的,小小的英吉利海峽怎麼可能擋得住德軍的攻擊呢?

如果當時英國艦隊前往英吉利海峽攔截德軍,那麼戈林的空軍是不會放過這些靶標的。依靠法國的空軍基地,德軍可以集中數千架戰機與英國海軍作戰。

德國的全力一擊,一定會佔領英倫三島,可是不要忘了東方的蘇聯正在虎視眈眈。斯大林當時有一個計劃:只要德國派出主力軍隊登陸英倫三島,蘇軍就開始向德國發動攻擊。

所以1941年6月22日巴巴羅薩計劃執行前,蘇軍在東部部署的數百萬軍隊不是為了防守德軍,而是為了伺機攻打德國。

所以在這種情況下,希特勒想停下來安心發展是不可能是,無論是國內還是國外都不給他這個機會。

最重要的是,順風順水之下希特勒根本就不想停下來。


歷史風暴


德軍佔領西歐之後為什麼不停下來發展?佔領了西歐之後還想停下來嗎?西歐有什麼呢?你停下來拿什麼去發展呢?


為什麼德國佔領西歐之後沒法停下來?

桃花石雜談前面不但沒有解答問題,反而又提出了幾個問題,因為其實只要大家瞭解了後幾個問題涉及的內容,恐怕題主的問題也就比較好解答了。就是一個國家的發展需要什麼條件,或者說缺少了什麼條件就很難發展。

德國佔領西歐之後,雖然有了人,但卻陷入資源困境


其實一個國家的發展,當然人是第一位的,有高素質的人才,可以說在人類進入近代社會之後,就是一個國家發展最重要的要素。但只有人行不行呢?在這可以先打個比方,比如一個人天資聰慧,按說很有發展前途,但如果把他扔到一個周邊幾千公里一個人也沒有的沙漠裡,只提供食物和水,但不讓他接觸到任何其它人,你覺得他能有怎樣的發展呢?

其實這就是當時德國在佔領西歐之後面臨的環境了。因為當時雖然德國佔領了西歐地區,掌握了大量當時在世界上最優秀的人才,但面臨的問題是這些人才沒法發揮他們的才能,因為德國所佔領的地區極度缺乏石油等在20世紀發展所必備的自然資源,所以這時的德國就像剛才所說的被扔在沙漠裡的人一樣,空有一身本事,但卻沒有能夠施展本事的任何硬件條件。

為什麼二戰時的德國沒法和戰後的德國以及日本比?

說到這肯定又有朋友會提出,那戰後的德國和日本不也一樣嗎?同樣沒有資源,怎麼就發展起來了?那咱們就用一張圖片來解答一下這個疑問吧。

這張圖片是日本在2016年到2017年年初每月的石油進口量,單位是百萬公升,大家可以看到圖表裡面的數字差不多都在15000以上,也就是代表日本每月進口的原油基本都在150億公升以上,而150億公升差不多能摺合2000萬噸原油,也就是說現在的日本每年要進口超過兩億噸原油。而這些石油就是日本經濟發展最基本的推動力,其它所有國家也一樣。

所以戰後的日本和德國能在本土沒有太多能源的情況下持續發展,是因為他們能夠持續從國際市場穩定地買到本國發展所必需的能源,而假如有一年一升石油也進口不到,日本或者德國的經濟就會在很大程度上陷入停滯,即使有再多的人才也很難改變。而這正是納粹德國在二戰時期所面臨的局面。

德國在二戰期間佔領的土地雖然不小,但卻沒法改善其面臨的資源困境

德國在戰前所需要的石油基本是完全依賴進口,但在德國佔領西歐之後,蘇美英等掌握著能源的國家不接受德國對西歐的佔領,所以都對德國實施貿易禁運,德國沒法再從國際市場買到工業時代任何一個國家經濟正常運行所必需的石油。德國本土石油產量極低,在二戰期間被其吞併的奧地利雖然有一點石油,但產量遠遠無法滿足德國的需要,因為德國在當時每年大約需要至少800萬噸原油,但德奧產量加起來卻只有200萬噸,雖然德國在二戰中的盟國羅馬尼亞當時也是歐洲主要石油產區,每年也能為德國提供200多萬噸的原油,但跟德國當時的消耗量相比相差還是很遠。


蘇聯境內的油氣分佈,綠色代表石油,紅色代表天然氣,離德國最近的產區就是圖片左下方1區域附近的高加索地區,而那裡也是蘇德戰爭真正爭奪的焦點,斯大林格勒就在附近

所以這時的德國基本上就處在了進退兩難的局面之中。如果就留在西歐不再打了,那麼不單本國的經濟會很快沒法繼續運行,而且佔領區的經濟秩序也會很快陷入混亂。那麼到時不單反抗會此起彼伏,而且美英蘇也還是會打它,而它自己到時恐怕連僅有的一點石油儲備也都消耗完了,別人打它的時候恐怕連一點還手之力都沒有。所以還不如趁當時還有點石油儲備,去打蘇聯,萬一能把蘇聯境內的油田搶到手,那困擾德國上百年的能源困局就會瞬時被化解,德國也就有了從地區強國向全球強國轉變的資本了。



所以在當時的情況下,美英蘇在能源問題上不可能對德國有退讓,因此德國在開始發動戰爭之後,就只能一條路走到黑了,當時並沒有暫時停下來緩一緩,甚至是回頭路讓德國選擇。德國一停下來,就意味著自己把自己逼入能源絕境,所以它只能讓戰車加碼運轉,去賭一把自己能否搶到蘇聯的油田,當然本身這個成功的可能性就很小,但對於當時的德國來說,卻基本是唯一可行的方案了。


桃花石雜談


德軍佔領西歐後為什麼不停下來發展?

一、戰爭的機器一旦開動,絕不是你想停就停的。從1938年開始,德國在西歐通過蠶食鯨吞,至1941年蘇德戰爭爆發,德軍佔領了除蘇聯、英國、意大利和西班牙之外的廣大歐洲地區。1938年3月12日,德國入侵奧地利,第二天奧地利就被合併入德國;1939年3月15日,德國軍隊又佔領捷克,獲得了捷克豐富的戰略資源和龐大軍工;1939年9月1日,德軍閃擊了波蘭,36天后波蘭亡國; 1940年4月9日,德軍調頭進攻西歐,丹麥一天就被德國佔領;1940年4月9日德軍進攻挪威,63天后挪威被德國在地上抹去;1940年5月28日,比利時在堅持抵抗19天后宣佈投降; 1940年5月10日,盧森堡就一天就亡國; 5月14日,荷蘭在抵抗5天后宣佈投降),即使強大的法國,也僅僅堅持了40天就宣佈停止抵抗;1941年4月15日,德國完全佔領南斯拉夫,隨後希臘軍隊也在1941年4月23日向德國投降。至此,西歐除了英國外,幾乎全為德國佔領。對西歐的國家而言,希特勒的德國就是他們的公敵,對西歐的人民來說,希特勒就是個魔頭,反抗德國,團結起來共同對付希特勒成為西歐各國人民共同的心願。對希特勒而言,德國佔領了西歐,但西歐並不屬於德國。戰爭的機器一旦啟動就無法停下,希特勒可以決定對外戰爭,但希特勒永遠無法左右被侵略國是選擇反抗還是順從,珍珠港事件之後,美國對德宣戰,戰爭規模的進一步擴大使德國哪有時間和精力去停下來搞發展?

二、希特勒的終極目標到底是什麼?有很多人會問,二戰中希特勒的最終目的到底是什麼?如果他不戰敗,他到什麼時候才最後停止戰爭?從希特勒的著作、演講和後來德國的所作所為來看,希特勒的目標有兩個,一個是種族清洗,希特勒有一個最瘋狂的種族滅絕計劃!他曾提出過人種優劣論,把世界上的各色人種分成四大等十七小等,第一等是高加索人種,即白色人種;第二等是蒙古人種,即黃色人種;第三等是澳大利亞人種,即棕色人種;第四等是剛果人種,即黑色人種。在希特勒看來,最劣等的人種是斯拉夫人(蘇聯)、羅姆人(吉普賽人)和猶太人。希特勒和納粹掌權後,這些信條就成為德國政府的意識形態,並通利用德國強大的國家機器將這種意識形態付諸實踐,即通過限制“劣等”人的繁衍來改進人類種族。這個目標沒有實現,希特勒的戰爭就不會停止。

第二個目標是稱霸世界。佔領西歐後,離希特勒的稱霸目標還相差太遠。首先,西歐的英國沒有投降,事實上不但大英帝國沒有投降,英國還控制著廣闊的海外殖民地,只要英國沒有投降,就不能說德國在西歐佔穩腳;其次,東部還存在著一個強大的蘇聯。希特勒深知蘇聯的強大,可以這樣說,與蘇聯簽訂互不侵犯的協議,進攻西歐都是他在為有朝一日進攻蘇聯做準備,希特勒對蘇聯和共產主義的敵視絲毫不亞於他仇視猶太人,但蘇聯不是法國,他有廣闊的國土,有強大的工業(歐洲第一,世界第二);最後,還有一個美國。美國是希特勒實現稱霸的最後一個障礙,美國強大的工業生產能力是無論哪一個國家都無法比擬的。只要種族滅絕和稱霸世界這兩個目標沒有實現,希特勒的腳步就不會停下來!


社會我亮哥


德國佔領西歐後為什麼不停下來發展呢?原因很多。

第一,將俄國人趕出歐洲是希特勒年青時就已既定的目標。希特勒在其著作《我的奮鬥》當中說過:俄國人做為劣等民族沒有資格與理由霸佔歐洲那麼一大片領土,俄國人應該被趕出歐洲驅逐到亞洲。英法等國家也是因為在二戰前研究過希特勒認為希特勒將納粹德國武裝起來後會進攻蘇聯,另外在心理上有依賴馬其諾防線的抵禦德國的防守主義思想。於是有了犧牲奧地利等國以達到蠱惑鼓勵德國進一步在東方進攻俄國,阿道夫·希特勒一面聲稱要消滅社會主義蘇聯,一面又加緊準備向西方侵略擴張。面對德國咄咄逼人之勢,英、法一味退讓,推行綏靖政策。企圖“禍水東流”。1938年9月29日《慕尼黑協定》的簽訂標誌著英、法推行禍水綏靖政策的頂峰,更是有了後面犧牲英法盟國波蘭的奇怪戰爭和靜座戰爭。英法還在希望德國 消滅波蘭以後與蘇聯接壤面發生直接衝突。斯大林對英法的陰謀以及當時的歐洲局勢是洞若觀火,並且日本也在1939年的遠東與俄國人發生衝突,而且德國日本是同盟國,斯大林也擔心受到德國與日本的夾攻。德國與日本夾攻蘇聯也正是英法美幾國一直斯期盼的。於是斯大林將計就計:在1939年與德國簽訂《蘇德互不侵犯協議》,打破了英法等國企圖禍水東引的陰謀。不過後來希特勒在佔領西歐後還是對蘇聯發起了全面的進攻實施了欲將俄國人趕出歐洲的“巴巴羅薩計劃”。

第二,二戰前期德國佔領西歐以後,德國與英國失去了和好的可能。德國佔領西歐以後希特勒打算與英國和好,希特勒一直認為英國是優秀的民族,納粹第二把手赫斯還乘飛機單槍匹馬去英國家國和談企圖實現英德之間的停戰並和好。但是英國在歐洲大陸一直推行勢力均衡原則,德國佔領西歐大陸以後對西歐島國英國形成了實實在在的巨大威脅,英國是不可能座視德國享勝利的果實並對勝利成果進行再消化的,英國必然會動員聯合英語國家和英國的海外殖民地國家反對德國對歐的佔領。英國是世界排名前三的海權強國,德國是傳統陸權強國,德國海軍與英國海軍實力相差太遠。這就註定了德國無法渡過英吉利海峽打敗佔領英國,英德之間在二戰中前期只能相互敵對進行海空戰,直到美國大力挺進歐洲戰場為止!

第三,面積不到1000萬平方公里的歐洲大陸上容不下兩個同時強大並同時實施軍國主義的強權國家:德國一直有軍國主義傳統,納粹更是將軍國主義發展到了頂峰;俄國在歷史上也一直是軍國主義國家,斯大林在位時的政策也是先軍政治,與納粹德國軍國主義體制有異曲同工之妙。熟悉地理的朋友都知道在中歐、西歐、東歐的地形上大部份都是成片連接的大平原,不同民族與文化的強權國家在這樣的地域上更容易發地緣政治衝突。德國在二戰前期四處擴張搶奪捷克與波蘭的領土,俄國人也沒有閒著:俄國人也在忙著搶領土:渾水摸魚搶芬蘭的領土,強行佔領波羅的海三國,佔領羅馬尼亞的東北部領土,在德國進攻波蘭的時候在背後給波蘭一刀與德國平分了波蘭。在德國大舉進攻西歐的同時斯大林更是沒有閒著,全力發展軍事進行備戰。德國佔領西歐以後,哪怕是納粹不打算進攻蘇聯,過幾年以後蘇聯戰爭準備全部完成了,難保斯大林不會對德國進行先下手的突襲,斯大林同樣一直視德國為眼前最大的威脅。二戰當中的蘇德戰爭在一定程度上屬於分髒不均的狗咬狗的戰爭。

第四,由於德國在中歐、西歐閃電戰術的過於成功而讓德國人被戰爭勝利衝昏了頭腦,加上斯大林在戰前對蘇聯軍官的大清洗,讓希特勒認為征服整個歐洲將俄國人趕到亞洲並有成功的相當可能性。納稅粹德國的閃電戰在西歐的得到巨大的成功在很大的程度上是因為西歐都是領土小國,利於閃電戰的全面發揮。但俄國遼闊的國土,嚴寒的氣候讓德國的閃電戰術如泥牛入海,在閃電戰不能得手的確情況之下德國只能和俄國人拼後繼力量,而德國無論是在人力資源(德國在二戰前不到8000萬人口,蘇聯有1.7億人口,雖然蘇聯在戰爭前期淪陷了大片的國土,但剩下的國土是的人口仍然是遠超德國幾千萬)、工業生產能力(蘇聯在二戰前就已經是第二工業大國),還是在有它國進行支持的國際環境(在1941-1942年蘇聯最艱苦的歲月當中英美國給予了蘇聯巨大的物資援助),等條件當中無法與蘇聯相抗衡(雖然西歐中歐那些國家被德國控制,但是那樣國家對德國是出工不出力,並沒有為德國提供什麼兵源,相反的是德國還要派大量的軍隊維持佔領控制現狀),而俄國人只需集中全部的兵力在前線進攻德軍,拼後繼力量力最後的結果德國只有力盡人亡。

其實二戰當中德國唯一成功的可能就是佔領奧地利、捷克、波蘭以後與英法和好直接對蘇聯進攻,蘇聯失去了英美物資的支持以及兵力牽制,蘇德戰爭的結局真的還很難說,仇恨蘇聯的英法美幾國也不至於希望德國在蘇德戰爭當中敗得過慘而讓蘇聯在歐洲大陸一家獨大,它們希望德俄俄是兩敗俱傷。哪怕是德國在蘇德戰爭當中戰敗,英法美出面調停最少不至於讓德國遭遇到二戰結束後那樣被肢解的命運。

但是回過頭來說當時的納粹德國強大以後也難以做到不去進攻法國,畢竟納粹在德國掌權時離一戰結束才二十年,英法在一戰中帶給德國戰敗的仇恨不是說放得下就放得下的。畢竟希特勒不是什麼超人的戰略上的天才。其實任何一個大陸上強權統該大陸也要得益合適的時機與其他有利的條件。顯然地處中歐腹地的德國在1871年其成立以後就處於不太有利的地緣環境,英法俄都是對德國稱霸歐洲極大的阻力,特別是西方的英國以及東方的俄國更是對德國極大的牽制。先生不良的地緣政治宿命加上德國人缺少戰略眼光就註定了德國難以實現其稱霸歐洲大陸的的大業,一戰是如此,二戰同樣是如此。直到今天德國人或許仍然沒有忘記統一歐洲大陸主體的大業,德國為主導的歐盟最終的目的或許是德國想先在經濟上統一歐洲大陸主體,然後再慢慢地實現政治上的統一吧。


雄鷹展翅長空


這個世界上,還能有什麼賺錢的手段,比搶錢還來錢快的?

德國的擴張是全球性的,是不以元首意志而轉移的。一旦停止擴張,納粹黨的執政合法性就會受到挑戰。因為是德國人選擇了希特勒,納粹黨才有機會上臺。作為選舉承諾,希特勒向每一個日耳曼人承諾,讓他們都能過上好生活。

而實現這種生活的方法,就是直接明搶。通過戰爭手段,迅速的掠奪外國資源,實現收入的飛躍式增長。一旦搶劫上癮了,就收不回當初那份初心了。

只要迫使希特勒轉入了戰略防禦,法西斯的命運就算完結了。 因為像希特勒這樣法西斯國家的政治生命和軍事生命,從它出生的一天起,就是建立在進攻上面的,進攻一完結,它的生命也就完結了。——《解放日報:第二次世界大戰的轉折點》

以上內容,摘至某位領導人於1942年在解放日報上發表的《第二次世界大戰轉折點》一文。

連中國人都知道納粹黨的弱點,希特勒他自己能不知道?

說到這裡,很多人可能在犯迷糊。為什麼德國如果不搶,他的經濟就要崩呢?這就要從戰前的德國經濟結構來分析了。



1933年,希特勒欽點沙赫特為德國的財政部長。這位仁兄上臺之後,德國經濟連續幾年增長率超過15%。當然這只是表明現象。實際上,他的那些措施,全部都是飲鴆止渴的騷主意。

比如說,由政府舉債,興建公共工程。這個想法很好,問題是德國政府也沒錢,開的都是空頭支票。而且政府也不可能無休止的搞這種以工代賑的工程。否則負債太多,政府會破產。中央財政破產怎麼辦?去外國搶唄。

又比如,私營沒收充公,迫害猶太人。這一點主要針對猶太人,大量猶太人的資產被納粹沒收,成為政府的資產。問題是,猶太人總有殺完的一天。殺完了怎麼辦?去國外接著殺唄。

再比如,大力擴軍,搞配給制,經濟產業向軍工傾斜。通過推行配給制,獲得產業之間的剪刀差,再將這些資金進一步擴軍,代價就是德國的農業水平退步明顯。經濟瘸腿的情況非常明顯。

以上三條刺激經濟的手段,綜合下來的後遺症就是,德國經濟靠軍隊。如果軍隊不再需要產品,經濟立馬崩潰。一個連農產品都不能保證的國家,經濟能穩嗎?



問:德國人想不想穩定西歐?

答案是,想。

問:那德國人為什麼沒有選擇穩步發展,振興經濟呢?

答案是,不能!

因為1936之後,世界市場原材料價格持續上漲,而德國出口的工業產品的價格在下跌,德國政府持續赤字。德國人的平均工資水平每年都在下降,截止到1938年底,三年時間工資水平下降了25%!

所以,不斷髮動對外戰爭,創造軍需訂單,才能維持德國的經濟增長。


問:德國為什麼不發展西歐呢?

答案是,德國人不允許。

因為西歐的工業化發達,德國的工業產品在西歐賣不動。即使動用政治手段,使用傾銷的方式,資本的流動也無法構成循環,德國只能陷入資本的自我循環狀態。

比如說,德國人會造汽車,法國人也會。售價都是三萬歐。德國人可以用高壓政策,強迫法國人提供廉價的原料給他們,並且用高於三萬歐的價格買德國人的汽車。這麼做的結果就是肥了德國人,坑了法國人。結果只是德國的經濟好轉了而已,西歐還是被坑了。


問:德國人能不能和西歐共贏發展呢?

答案是,當時還不能。

前面也說了,那幾年原料價格猛漲。德國因為侵略英國,被全世界宣佈禁運。德國人的產品本身就利潤下滑了,在歐洲又賣不動,如果德國照顧西歐國家,讓利給他們恢復經濟。那德國本土的經濟就垮了。本土經濟衰退,德國人會支持希特勒和納粹黨嗎?

而且,最關鍵的是。蘇聯人能讓德國人安安心心的在西歐搞經濟嗎?


蘇聯和德國,無非就是誰先打誰的問題。

所以,結論就是德國人停不下來,在蘇聯的影響下,他也不敢停下來發展西歐。因為德國人的體量不夠,經濟結果不正常,沒有辦法帶動整個西歐的經濟。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