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3 抗日戰爭時期日本陸軍的單兵裝備有哪些?

孟德論史


我是東斯坦因,認真對待每一個問題,盡最大努力詳盡透徹的回答每一道問題。(當然有時可能篇幅有點長)。希望喜歡的朋友,可以點擊上方的“關注”。


日本陸軍單兵裝備武裝到了牙齒,這個只是日本自己吹的,其實日本單兵裝備在主要參戰國裡,可能也就比我國強。下面來細數一下。


手槍

1.南部十四年式手槍,俗稱“王八盒子”。雖然擁有極好的射擊精度,但穿透力卻十分感人,用八路軍戰士的話說,連門板都打不透。再加上頻繁出現的走火,卡殼和彈夾脫落等故障,使得南部十四式手槍惡名在外。

2.南部式特型袖珍手槍,這型手槍主要用於裝備便衣偵察部隊,特高科部門人員,子彈為特製的7mm口徑,手槍尺寸很小,發射時噪音低,無煙,無槍口焰,精度與子彈穿透力比戰鬥手槍略差,但殺傷力很大。槍外型圓潤,槍管顯得很細,看上去象一支雞腿,所以俗稱,雞腿櫓子。

步槍

1.三八式步槍,日本陸軍於日俄戰爭後1905年正式採用為制式武器,第二次世界大戰中日本法西斯陸、海軍最主要、最基本的武器。其槍機上有一個隨槍機連動的防塵蓋以及機匣上刻有“三八式”字樣,因此在中國一向俗稱為三八大蓋

2.四四式騎兵槍,根據騎兵的特點在三八式卡賓槍的基礎上做了些修改設計。

3.九七式狙擊步槍,以三八式步槍為基礎於1937年研製成,最初為2.5倍瞄準鏡,後期改裝4倍瞄準鏡。4.九九式步槍,有感於三八式步槍殺傷力不足,日本遂在三八式6.5mm步槍為基礎改進發展的新一代軍用制式步槍,口徑為7.7毫米,實戰射擊精度與三八式差不多。

5.二式傘兵步槍,日本在九九式步槍的基礎上研製新型傘兵用步槍。

輕機槍

1.大正十一式輕機槍,是日本在第二次世界大戰中廣泛使用的一種6.5毫米口徑輕機槍,因其槍托為了便於貼腮瞄準而向右彎曲,所以在中國俗稱“歪把子”機槍。

2.九六式輕機槍,是日本陸軍在第二次世界大戰中使用的輕機槍,口徑6.5毫米。該槍實際上是“歪把子”和捷克ZB-26式輕機槍結合產生的“混血兒”。

3.九九式輕機槍,設計基本上與九六式輕機槍相同,不過口徑改為了7.7毫米

重機槍

九二式重機槍,日本軍隊在二戰中最有名的重機槍,口徑7.7mm。重量63公斤。因射擊時會發出“噠噠噠”的類似雞叫的聲音,所以被稱為“雞脖子”。

衝鋒槍

百式衝鋒槍,日本陸軍在第二次世界大戰中唯一量產的衝鋒槍。相仿於德國的MP18衝鋒槍,子彈規格使用與十四年式手槍相同的8毫米南部子彈。

擲彈筒

1.大正十年擲彈筒,口徑50毫米,重量很輕只有2.6公斤,射程為175米。目的是為了彌補中型迫擊炮和單兵手榴彈之間的火力空檔,同時能夠大大增強步兵班火力。

2.八九式擲彈筒,大正十年的改進型,口徑也是50毫米,全炮重2.7公斤,最大射程700米,有效射程500米。

手榴彈

1.大正十年式手榴彈,日本陸軍第1型制式手榴彈,在侵華戰爭初期,大正十年式手榴彈曾廣泛應用於中國戰場。大正十年式手榴彈對日後的日本手榴彈發展還是起到極大的影響。其後日本生產的91、97和99式手榴彈在結構上均可以看到大正十年式手榴彈的影子。中國軍隊成為“香瓜手雷”


2.九一式手榴彈,日本大正十年式手榴彈改進型。

3.九七式手榴彈,二戰期間是日本陸軍與日本海軍陸戰隊,使用的標準破片手榴彈。

4.九九式手榴彈,為舊日本陸軍與日本海軍海軍特別陸戰隊於第二次世界大戰使用的九七式破片手榴彈之改良版。

5.九八式甲型手榴彈,這種手榴彈只用於步兵手投,使用摩擦拉火引信,由於有手柄,所以手擲投擲距離比97式/99式手榴彈更遠。

6.九九式混合燃料縱火瓶,是日軍步兵常用的反戰車肉搏武器,這種燃燒瓶在偌門坎戰鬥中開始大量使用,一直使用到二戰結束,曾摧毀過極多裝甲目標。

7.九九式磁性反戰車手榴彈,上面有4塊強力磁鐵,能吸附在坦克上。這種反戰車爆彈除了手擲外,還可以多個爆雷吸附在一起埋設,充當反坦克地雷。

8.三式反坦克手雷,這是種聚能破甲反坦克手榴彈,靠尾部的細繩保持飛行中穩定,確保頭部先接觸目標。

軍裝

1.昭和五年式軍服,1931年,日本佔領東北,穿的是這款軍服,1937年,日本在南京大屠殺,穿的也是這款軍服,對於這一款軍服,有著刻骨銘心的歷史記憶。

2.九八式軍服,1938年,由於侵華戰爭全面爆發,日本陸軍進一步修改現有軍服並定名為“九八式”軍服。“98式”軍服特徵是軍銜表現在領子上,領章塊很小,遠處不易查覺。(小鬼子軍官怕死)

3.“三式”軍服,1943年,日本進一步修改“九八式”軍服並定名為“三式”軍服。其在“九八式”基礎上增加了軍銜袖章。

4.30式鋼盔(也稱為90式鋼盔),日本軍隊制式鋼盔。

刺刀及軍刀

1.明治三十年式刺刀,是日軍二戰期間使用的主要兵器之一,從1897年定型到1945年日本投降,一直大量裝備。刀長51.2cm,鍔厚0.8cm,刀身由模製機械加工製作。

2.九四式軍刀,在長城作戰以後,針對部隊要求,日軍採用了拼殺力度極大的武士刀樣式製作的軍刀,有2種型號,1種裝備中高級軍官的官佐軍刀,另1種是尉官軍刀裝備尉官。

3.九八式軍刀,侵華戰爭爆發開始研製,1938年定型後開始配發和94式基本差不多,但是去掉了第二佩環。

4.九五式下士官用刀,分配給(曹長・軍曹・伍長)等下士官用的。

附件

1.十三年式望遠鏡,是日軍裝備量較大的一型軍用望遠鏡,它的前身是日本光學株式會社在德國工程師參與下設計生產的Orion 6x24 望遠鏡,大正十三年(1924年)Orion型望遠鏡被選為制式望遠鏡,故名十三年式。

2.水壺和飯盒

3.“九九式”背囊,內有一套內衣,換洗襪子;毛巾,手帕。背心或毛衣;一雙便鞋;肥皂和針線包;鞋刷和鞋油,衣刷。軍大衣、帳篷或軍毯可卷折後捆綁攜帶於背囊上。

4.多用途指南針(型號找不到了)

5.工兵鏟

7.防毒面具

8.信號槍

特殊裝備

1.“伏龍”單兵水下攻擊系統,是日本在二戰後期開發出來的一種水下單兵作戰武器系統,技術含量很低,僅有由潛水員、1枚15千克的五式水雷和1根5米長的竹竿構成。發起攻擊時,潛水員負責用水杆把水雷放置到美國海軍艦艇的底部。放置結束以後,潛水員可以離開。

2.突刺爆雷,以三式反坦克手雷為原型,增加三根突刺,底部彈藥囊直徑為90mm,裝藥重量約5千克,再配上一根長約2米的木棍,使用之前,拔掉安全銷,緊握雷杆,將刺雷端成水平狀態,用力戳向坦克,頂端3根釘子撞到裝甲瞬間,巨大的振動和慣性促使撞針運動,從而引爆炸藥。當然,使用的日軍士兵也會被炸死。

就到這裡,各位對此,是否還有其他高見?或者你們還有哪些補充,一起來探討。

非常歡迎大家來吐槽!!!


東斯坦因


抗日時期,說日軍武裝到牙齒一點不為過,我們來看看日軍的單兵裝備,可以想像一下我軍抗擊日寇有多艱難。

日軍“三〇年式”陸軍彈藥盒及刺刀 。彈藥盒前盒每個可容納30發子彈,後盒每個容納60發子彈。前盒加後盒共計可攜行120發子彈。

“九九式” 背囊。背囊攜帶的東西有:襯衣襯褲,襪子,工具,口糧,雨衣,合計總重8.411公斤。

日軍的“九八式”圓鍬。據說中間兩個孔可以在陣地戰中保護面部。

日軍陸軍軍毯

明治及昭和時期兩種日軍士兵水壺。

日軍摺疊水桶

日軍士兵鋁製水杯

佩有羊毛保溫套的日軍“三十一年式”飯盒

日軍士兵制式軍用小刀

防蚊手套和蚊帳

大正與昭和時期的日軍手帳與手牒

日軍士兵綁腿

日軍士兵羊毛護腿

日軍士兵防寒長靴

日軍士兵蚊帳

三八式步槍

九七式手榴彈,也就是我們說的香瓜手雷

日軍士兵單兵裝備很齊全,而我軍人手不到一杆槍,彈藥更是奇缺,肚子都吃不飽,其他裝備更是沒有,八年抗戰真是不容易。



花木童說史


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包括日寇侵華陸軍在內的日本軍隊,所裝備的單兵武器,一般為三八式步槍、歪把子輕機槍、南部十四式手槍、擲彈筒等武器。



三八步槍

得益於各種抗戰神劇,日寇單兵武器最著名的,莫過於大名鼎鼎的三八式步槍了。在中國,日本三八式步槍也被稱為三八大蓋。三八式步槍是在日本明治38年,也就是公元1905年定型的步槍,也屬於德國毛瑟步槍的衍生型。


日本的三八式步槍,由於結構簡單,堅固耐用,且十分符合當時亞洲人的體型,兼有後坐力小,射程遠,精度高的優點,一直到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一直是日本陸軍的制式裝備,幾乎人手一支。

不僅僅是日本軍隊,中國早在清末年間就開始引進日本的三八式步槍。一直到抗戰前夕,中國依然有軍閥在進口日本的三八式步槍。而且,三八步槍也成為中國各地軍閥仿製的對象。例如山西軍閥閻錫山,就在他所創辦的太原兵工廠大量仿製日本三八式步槍。晉造的三八大蓋兒,性能上甚至可以匹敵日本的產品。



歪把子輕機槍

“歪把子”機槍的正式名稱為大正11式輕機槍。它也是日寇在二戰期間廣泛使用的輕機槍。由於它的槍托為了方便貼腮瞄準向右彎曲,所以也被中國人稱之為“歪把子”機槍。


歪把子機槍是日本在大正11年,即公元1922年定型生產並裝備部隊的輕機槍。不過這種機槍與三八大蓋相比,裝彈十分複雜,也不能適應各種複雜的氣候,故障率很高。

因此,歪把子機槍並不被日軍前線部隊喜歡。在抗戰期間,歪把子機槍曾被敵後抗日武裝大量繳獲,但是在八路軍正規軍中,卻很少見使用,也可見這種機槍的質量之差。

南部十四式手槍

南部十四式手槍在中國也有一個十分有特色的名字——“王八盒子”。這種手槍一般在二戰期間裝備於日軍將校級軍官,日寇的憲兵、特務等侵華機構也有使用。

這種手槍精度比較高,子彈的殺傷力也較大,但是,這種手槍對保養的要求十分高,且可靠性極差,很容易出現第二發子彈無法上膛的現象,同時由於其穿透力極差,幾乎成為二戰中最差的手槍。


擲彈筒

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日軍裝備的擲彈筒主要為八九式擲彈筒。這種擲彈筒是日軍大正十年式擲彈筒的改進型。八九式擲彈筒全炮只有2.7公斤,重量十分輕便,易於攜帶,很方便為前線及時提供火力支援。同時它的威力較大,造價也很低,成為日寇的主要裝備之一。

由於這些優點,日寇的八九式擲彈筒也成為抗戰期間中國軍隊的仿製對象,據不完全統計,二戰期間,國民政府製造了4萬多具仿八九式擲彈筒,來裝備部隊。



日寇八九式擲彈筒,還有一個臭名昭著的功能,就是可以發射化學武器。日寇在戰鬥激烈時,就會不顧人權和國際公約,肆無忌憚的對中國軍隊甚至平民使用化學毒劑,而發射化學毒氣的就是日寇的八九式擲彈筒。


其實二戰期間,日寇的單兵武器比之中國軍隊,並沒有明顯的優勢。例如日寇歪把子機槍比之中國的捷克式輕機槍,還要遠遠不如。但是,由於日本擁有完善的工業體系,使日軍的重武器方面全面碾壓中國軍隊,再加上日寇更加完善和精良的訓練。同等數量的的中國軍隊往往並不是日寇部隊的對手。


鳶飛九天2018


在日本陸軍中,步兵被稱為『軍の主兵』,承擔著戰場上最多的任務。

裝備日軍步兵的主要武器是步槍,刺刀,輕機槍,手槍,榴彈發射器和手榴彈,加上重機槍和火炮等,構成一個完整武器體系。和西方對手相比,三十年代的日本陸軍裝備屬於同等水平,但到了四十年代,不管是質量和數量,日軍已遠遠落後。可惜的是,即便如此,相比中國軍隊百衲衣萬國牌的武器而言,日本陸軍尤其是步兵的整體優勢還是極其明顯的。其主要裝備如下:

三八式步槍:俗稱三八大蓋,臭名昭著,明治三十八年列裝;

三八式騎槍:三八大蓋的縮短型,工兵和騎兵裝備,屬於卡賓槍之一種;

九七式狙擊步槍:因誕生年代為日本皇紀2597年得名,共生產22500支;

九九式步槍:日軍在戰場上尤其中國戰場發現三八大蓋6.5mm口徑威力不足的缺點後,日軍技術部提出新槍研製計劃,於1939年(昭和十四年,皇紀2599年)定型生產,口徑7.7mm,可惜性能非常一般;

一〇〇式衝鋒槍:一戰後,各軍事強國紛紛學習德國,研製衝鋒槍。日軍於1940年(皇紀2600年)設計定型並制式採用。由於成本高及資源匱乏,共生產約19000支,裝備少量部隊;

九七式反坦克槍:一九三八年開始生產,因價格太貴(一挺反坦克槍6400日元,一支三八大蓋77日元)倭寇承受不起,只少量裝備關東軍及太平洋守島部隊,共生產一千二百挺;

十一年式輕機槍:1922年(大正十一年)日軍採用的第一款制式機槍,俗稱『歪把子』,二戰著名的拙劣武器之一;

九六式輕機槍:針對十一年式在實戰中的諸多問題,結合捷克ZB26(一代名槍)的特點研製投產,彈匣供彈,口徑初期6.5後期7.7,總產量41000挺,廣泛用於侵華戰場,作惡多端;

九九式輕機槍:九六式的放大加強版,加裝喇叭形的槍口消焰器,可安裝刺刀,共生產53000挺;

九二式重機槍:1932年(皇紀2592年)定型服役,俗稱『雞脖子』,和日軍拙劣的輕機槍相比,九二式性能和火力不錯,解放戰爭及朝鮮戰爭期間,中國軍隊仍然大量裝備;

南部式手槍(縮小版):被現代人戲稱為『南部寶寶』,南部麟次郎設計。日軍傳統,軍官自行購買軍刀及手槍一直延續到一九四三年左右,其時日軍中尉月薪為70日元,一把軍刀80日元,便宜點的進口手槍100日元,而『南部寶寶』180日元。在當時,倭寇軍官選擇一把日製手槍是愛國和富裕的表現;

南部十四式手槍:就是在中國家喻戶曉,切齒痛恨的『王八盒子』,故障多易走火威力小,奇葩一朵;

剩下的陸軍武器還有各型軍刀刺刀,十年式擲彈筒,八九式重擲彈筒,九七式迫擊炮,九九式迫擊炮,九七式手榴彈,九九式手榴彈,九三式反坦克地雷,四式火箭炮,五式多管火箭炮,四十一年式山炮,九四式山炮,九九式山炮,三十八年式野炮,大正四年式野戰榴彈炮,八九式中型坦克,九七式中型坦克等等等等,型號紛雜,不一而足。

二戰日本陸軍強大的戰鬥力主要在於訓練有素,制式武器體系完整,執行命令堅決(呆板),吃苦耐勞和視死如歸,但後期精英盡毀魂歸糞坑,日軍也被包括國軍的盟軍打出原形,狼奔豕突,紛紛瓦碎。



蕭十一瀾


二戰中,單兵裝備武裝到牙齒的只有納粹德國和美軍,例如德國單兵大量配置的MP38/40衝鋒槍、STG44突擊步槍、MG34/40反坦克武器、魯格手槍、毛瑟98K步槍、鋼盔、防毒面具和野戰服等等;而小日本單兵裝備相對比較落後了,工業能力遠不如德國,比較常見的單兵裝備就是三八大蓋、90式鋼盔、歪把子輕機槍、92式重機槍、百式衝鋒槍等,還有單兵裝備最大的亮點——89式擲彈筒。

三八式步槍,仿製於德國的毛瑟步槍,於日俄戰爭後開始裝備部隊,是日本侵華戰爭的主要武器之一,沾滿了亞洲人民的鮮血,手持三八式步槍、刺刀懸掛一面燒餅式軍旗、頭頂90式鋼盔是日本鬼子的標誌形象,中國軍民給於取了個外號叫三八大蓋,這種槍最大的優點是質量好、防塵效果不錯、射擊精度高、距離遠而且穩定性好,最大的缺點是口徑小、殺傷力也小。1938年的忻口戰役,國軍21師師長李仙洲曾被三八大蓋擊中(沒打中要害)子彈從前胸打入後背穿出,但李仙洲渾然不覺。


歪把子輕機槍,也叫大正十一式輕機槍,1922年正式量產,抗戰中八路軍曾繳獲不少並且大量使用,但國軍正規軍幾乎不使用,主要是這種槍問題太多了,首先是機構非常複雜、裝彈過程繁瑣而且需要配一個副手幫忙裝彈,其次是射速慢、殺傷力小而且平衡性極差,最後、也是戰場上最要命的是槍膛容易進粉塵子彈卡殼。抗戰全面爆發後日本逐漸用九六式輕機槍取代歪把子,也叫拐把子輕機槍,是歪把子和捷克ZB62雜交出來的品種。

九二式重機槍,是仿製法國的冷氣式重機槍,1932年正式定型生產,是侵華日軍以及太平洋戰場最主要的重機槍,直到日本投降前共生產了四萬多支,大部隊都投入到了中國戰場,可謂血債累累。九二式重機槍最大的優點是射速穩定、精度高而且持續作戰能力強,最大的缺點是壽命低、彈藥通用性差而且威力較小。日本投降後八路軍繳獲過不少,甚至在半島戰爭志願軍都大量使用

89式擲彈筒,這是二戰日本單兵裝備與歐美相比,唯一能拿得出手的武器,1937年的淞滬會戰土木系核心羅卓英第18軍重火力支援點不少是被89式擲彈筒打掉,可以說是中國一線戰場重火力的最大的殺手,太平洋戰場上89式擲彈筒也給美軍登島作戰帶來不少傷害。最大的優點是殺傷效果好、精度高、射程遠、隱蔽性好,而且非常適合單兵攜帶,整個二戰期間日本陸軍都大量裝備89式擲彈筒,國軍和八路軍也曾大量仿製過但射程和精度遠不如日本的。

整個二戰期間日本很少生產衝鋒槍,而德國、美國和二戰中期的蘇軍幾乎人手一支,日本唯一量產的就是百式衝鋒槍,而且是領教中國戰場衝鋒槍威力後,1940年才仿製德國MP81衝鋒槍生產,產量極低,主要是日本工業產能有限,無法大批量製造衝鋒槍和彈藥。日軍軍官也認為百發百中的步槍要比百發一中的衝鋒槍要實用多,而且日本士兵都經過了嚴格的射擊訓練,單兵作戰能力強,對於資源不足的小日本,單兵大量配置衝鋒槍是個難題。


賽門之略


二戰時期的日本陸軍裝備和和一戰時期改進並不大,雖然和歐美髮達國家相比落後,但與中國和亞洲其他國家比,說武裝到牙齒不過分,至少先進兩代!單兵裝具雖然不能決定戰役的勝負,但可以直觀有效地降低傷亡率,加之日軍在中國戰場多數時間處於進攻方,配合默契純熟的步炮、空地協同,完善高效的後勤保障和戰地救護能力,可以以較少的兵力和傷亡與中國軍隊周旋,並取得戰術或者戰役勝利。隨著中國經濟實力增強,我軍可以逐步改善單兵裝備,並趕超發達國家水平!


分享到:


相關文章: